下一個造富風口出現!這一行業規模將達數萬億美元

太空採礦可能聽起來像科幻小說,但也不是天方夜譚。快速發展的科技使人類登陸行星的可能性越來越大,這意味著太空採礦未來將變成現實。

下一個造富風口:小行星上採礦

今年早些時候,美國物理學家Michio Kaku表示,數字貨幣不是未來,而是小行星。他將小行星描述為“在外太空飛行的金礦”,並相信在太空中尋找黃金是一門有利可圖的生意。因此,這位物理學家預計,第一批億萬富翁們將在太空中發財。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估算,在火星和木星之間存在著的小行星帶中,有著價值驚人的黃金、鐵和鎳,這些金屬的總價值高到可以給地球上的每個人分1000億美元。

小行星本質上是太陽軌道上的大量岩石,且許多被認為是由鉑、黃金、鐵等組成的。麻省理工的一份研究顯示,單個500米寬的小行星的鉑含量幾乎是地球每年鉑礦開採量的近175倍。

對於太空採礦前景,高盛也是非常看好的。該投行此前在一份報告中指出,雖然很多人認為小行星採礦的障礙很大,但實際上,金融和技術障礙已經非常低。根據加州理工學院的建議,未來勘探探測器的成本可能只需數千萬美元。

此外,太空採礦與地球普通礦山投資的設置成本相近。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文章估計,一個新的稀土金屬礦從頭開始開發需要的費用為10億美元。而一顆小行星可能就藏著價值高達500億美元的鉑金。

更重要的一點是,馬斯克的SpaceX公司和貝佐斯的藍色起源公司已經可以做到重複利用火箭,這讓飛船成本得到了大幅降低。曾經需要花3500萬美元才能將一個人送往外太空,現在許多公司都在爭取只需花25萬美元就能完成這一任務。高盛認為,這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運載火箭的價格會越來越低。

下一个造富风口出现!这一行业规模将达数万亿美元

未雨綢繆,這些公司已經動手了

太空採礦的龐大利潤引得很多企業趨之若鶩,爭相前往太空淘金。

早在2012年,美國行星資源公司就宣佈進軍太空資源開採,以小行星為開採對象,開採其上的水資源和稀有礦產。該公司的近期計劃是,2020年前在太空中建立一個氫能源補給基地,為在太空中飛行的各種航天器提供燃料補給。

一年後,另一家美國公司深空工業也宣佈對一顆小行星進行勘測,並計劃發射航天器從小行星上運回數千克材料。同年,美國KESE公司亦宣佈準備在2020年前完成的採礦計劃:直接利用現有成熟的定位、導航和錨定技術,建立一個4模塊的自動採礦系統,配備簡單的挖掘工具,採集約40噸左右的小行星表層物質,然後返回地球。

除了企業界,學術界也在與時俱進。今年1月份,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已經宣佈開設太空採礦專業,以培養下一代科學家和工程師,更好地開採和使用月球、火星、小行星等的資源。該專業將於預計於2018年被批准並全面啟動。

太空採礦立法滯後於科技

值得一提的是,在太空採礦的過程中,還有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那就是誰擁有小行星?目前,法律對太空資源所有權的規定是模稜兩可的。

政治風險諮詢公司Stratfor的高級技術分析師Rebecca Keller表示,當涉及到太空資源的使用權,這個區域是相當模糊的,人們可以從任何角度來定義它。目前各國政府、甚至專家們仍在就太空資源的使用權進行辯論,這依舊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Keller指出,一些國家已經制定了相關規定,但當前還沒有專門的太空管理局。他補充說,從歷史經驗看,立法總是滯後於科技。

2015年11月,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簽署了《美國商業太空發射競爭法》。根據該法案,美國任何公民都有權將其發現的太空資源帶回地球。雖然其他小行星不可能歸屬於哪個國家或哪個企業,但如果哪家企業在上面開採出有價值的礦物質,則這些財產就歸屬於該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