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抗戰遺址,我更愛武鄉的這些地方(1)

有人曾經問我,

美女和破廟,你會選哪個?

我哈哈一笑,這不廢話麼,當然是美女啦(你們信嗎?)

內心裡,我當然還是會選擇破廟

說起武鄉,你會想到什麼?

比如石勒;比如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不過在我眼裡,我就認一個:古建

說實話,武鄉縣境之內山巒河流縱橫,

僅存的幾處重要古蹟又相距很遠,

來武鄉尋古,並不太容易。

除了抗戰遺址,我更愛武鄉的這些地方(1)

第一站:土河真如寺

真如寺距離縣城就很遠,在武鄉縣東南約40多公里的韓北鄉土河村,我來到武鄉縣之後,只能採取逐漸接近的方法向他靠攏。

先坐去往洪水鎮的班車,在蟠龍鎮下,因為天色已晚,就住在了鎮上,有30元的家庭旅館,倒也乾淨方便。第二天一早再租車前往土河村。沿途黃土高原雖千溝萬壑,其間卻有河水纏繞,溼潤怡人,河濱也是綠草茵茵,黃土臺地上更見林木繁茂,風景不錯。

來到土河村時是清晨,村莊似乎仍在沉睡,真如寺就在村西頭,是一個嚴整的小院子,忽然看見院內蒼勁的古松和大氣的懸山殿頂躍入眼簾,讓人頓時興奮起來。不大的寺院臨淵而建,風景極佳,寺前不遠處就是陡直的黃土深澗,如同鬼斧天開般,震人心魄,映襯的真如寺也更加氣度不凡,向東南望去,天邊的群山之巔有一尊大佛金燦燦的背影,那裡已經是襄垣縣的仙堂山了。

除了抗戰遺址,我更愛武鄉的這些地方(1)

真如寺的創建年代已經無從考證,但宋真宗祥符年間就已經正式定名為真如了,這在寺內現存的碑刻上有所記載,那麼如果把創建年代追溯到北宋初乃至五代時期也是可能的,不過當時的規模並不大。在元代的至治三年(1323年)真如寺曾經進行過重修,創建了正殿五間,南殿三間等,原有兩進院落,殿宇三十餘間,在明弘治十年(1497年)、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和乾隆三年(1738年)都進行過重修。

除了抗戰遺址,我更愛武鄉的這些地方(1)

後來隨著國家衰敗和時局動盪,寺裡也無力再進行修繕,多座建築逐漸凋零坍塌,記得曾經看過一張抗戰時期的真如寺舊照,那時寺裡的鐘樓尚存,而今健在的建築只有中大殿和正殿以及東西配殿組成的一個四合院。中大殿俗稱南殿,建在磚石臺基上,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簷歇山頂,修造年代較晚,應為明清時期所建,原來左右建有鍾、鼓樓,前面還有一座天王殿,四周並有廊廡,早已無存。

除了抗戰遺址,我更愛武鄉的這些地方(1)

真如寺內的殘碑

正殿的臺基比中大殿的還要高。殿宇面闊五間,進深五椽,單簷懸山頂,現在明間和次間設隔扇門,稍間是直欞窗,整體構造古樸雅緻,有濃郁的早期建築風格,相傳正是元代重修時所建,目前只有中大殿和正殿保存完好,東西配殿則都已經垮塌,東配殿尤其慘烈,完全化為一堆瓦礫,廢墟中半埋著斷裂的殘碑,上邊依稀可見至元的年號。在院中原有三株古松,西側兩株長得如傘蓋一般遮蔽於正殿之前,為這座千年古剎增添了無窮的神韻,東側的松樹只剩下一截樹樁,而在幾年前的照片裡,這三株松樹還是同樣的枝繁葉茂。

除了抗戰遺址,我更愛武鄉的這些地方(1)

真如寺的創建年代已經無從考證,但宋真宗祥符年間就已經正式定名為真如了,這在寺內現存的碑刻上有所記載,那麼如果把創建年代追溯到北宋初乃至五代時期也是可能的,不過當時的規模並不大。在元代的至治三年(1323年)真如寺曾經進行過重修,創建了正殿五間,南殿三間等,原有兩進院落,殿宇三十餘間,在明弘治十年(1497年)、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和乾隆三年(1738年)都進行過重修。

除了抗戰遺址,我更愛武鄉的這些地方(1)

後來隨著國家衰敗和時局動盪,寺裡也無力再進行修繕,多座建築逐漸凋零坍塌,記得曾經看過一張抗戰時期的真如寺舊照,那時寺裡的鐘樓尚存,而今健在的建築只有中大殿和正殿以及東西配殿組成的一個四合院。中大殿俗稱南殿,建在磚石臺基上,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簷歇山頂,修造年代較晚,應為明清時期所建,原來左右建有鍾、鼓樓,前面還有一座天王殿,四周並有廊廡,早已無存。

除了抗戰遺址,我更愛武鄉的這些地方(1)

真如寺內的殘碑

正殿的臺基比中大殿的還要高。殿宇面闊五間,進深五椽,單簷懸山頂,現在明間和次間設隔扇門,稍間是直欞窗,整體構造古樸雅緻,有濃郁的早期建築風格,相傳正是元代重修時所建,目前只有中大殿和正殿保存完好,東西配殿則都已經垮塌,東配殿尤其慘烈,完全化為一堆瓦礫,廢墟中半埋著斷裂的殘碑,上邊依稀可見至元的年號。在院中原有三株古松,西側兩株長得如傘蓋一般遮蔽於正殿之前,為這座千年古剎增添了無窮的神韻,東側的松樹只剩下一截樹樁,而在幾年前的照片裡,這三株松樹還是同樣的枝繁葉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