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臨死前,為什麼要下令殺掉救命恩人樊噲?

用戶59867862635

一樊噲其人



樊噲出身寒微,年輕的時候做屠狗生意(歷史上有很多的英雄都做過這個職業,可見吃狗肉也是一項傳統,愛狗人士勿噴)。他與劉邦的關係密切,不僅在劉邦做亭長的時候就追隨劉邦,還跟劉邦是連襟,他老婆是呂雉的妹妹呂嬃(為什麼他一屠狗的出身能夠娶到呂嬃做老婆,這其中必有劉邦的緣故。楚漢傳奇中呂嬃本來是要嫁給盧綰的,結果呂嬃被樊噲提前給辦了,這權當段子看就行),後來跟著劉邦一起逃亡芒碭山。劉邦起兵時,樊噲的職位是他的隨從副官,可見樊噲在劉邦心目中的地位。之後隨著劉邦南征北戰,是不可多得的將才,每打仗必身先士卒,一般的將領居中指揮的多,臨陣殺敵的少,我們看樊噲,那沒的說,就是幹。

在與司馬橺在碭東作戰時,表現英勇,斬十五首級,打退了敵人,被封為國大夫。

  • 抵抗章邯軍隊時,樊噲率先登城,斬二十三人首級,被賜爵為列大夫。
  • 攻城陽,下戶牖,破李由軍,共斬首十六級。
  • 在圍攻東郡守尉的戰鬥中,打退敵人,斬首十四級,俘獲十一人。
  • 攻武關至霸上,樊噲率軍斬殺都尉一人,首級十個,俘獲一百四十人,降二千九百人。

史書有記載的斬首就有上百個,論親手殺敵數量估計也就霸王比他厲害了。

當然樊噲最為人熟知還是鴻門宴



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

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


鴻門宴上最出彩的人務不是劉邦不是張良,更不是霸王,而是樊噲,臨危受命,不慌不亂,有勇有謀,處事果斷,真英雄也

之後樊噲跟隨劉邦南征北戰,滅章邯,平趙賁,戰項羽,直至高祖稱帝。稱帝后幾乎所有的平叛異姓諸侯王的行動,樊噲都參與了  

  1. 先攻打反叛的燕王臧荼,俘臧荼,平定了燕地;
  2. 活捉楚王韓信,平定楚地。
  3. 討伐了韓王信,斬韓王信。
  4. 平定了代地,斬將軍趙既,虜獲代丞相馮梁、郡守孫奮、大將王黃等。
  5. 以相國職率兵擊燕王盧綰,平定燕地十八縣,五十一個鄉邑。

總計樊噲戰功:跟隨高祖作戰,斬首一百七十六個級,俘虜二百八十八人;自己單獨領兵作戰,打敗七支軍隊,攻下五個城邑,平定六個郡,五十二縣。虜獲丞相一人,將軍十二人,將官十一人。樊噲成為漢朝從創立到穩定的重要將領。

2險些被殺

樊噲險些被殺正式因為他是呂后妹夫,也險些被誅。

劉邦擊敗叛軍英布歸來,創傷發作病倒了。剛回到長安,又聽說燕王盧綰叛變,就派樊噲以相國的身份率軍去討伐。樊噲走後,有人對高祖說:“樊噲跟呂后串通一氣,想等皇上百年之後圖謀不軌。皇上不能不早加提防。”高祖對呂后干預朝政,早已不滿,聽說呂后又跟她妹夫樊噲串通一氣,立時覺得情況嚴重了,他決意臨陣換將,與陳平計議此事,最後,採用陳平的計謀,以陳平的名義前往樊噲軍中傳詔,在車中暗載大將周勃,等到了軍營裡,才宣佈立斬樊噲,由周勃奪印代替。高祖要陳平儘快地把樊噲的頭取來,讓他檢驗。陳平、周勃當即動身,在途中邊走邊細心合計。陳平說:“樊噲是皇帝的老部下,勞苦功高。況且他又是呂后的妹夫,可以說是皇親國戚,位高爵顯。眼下,皇帝正在氣頭上,萬一他後悔了,我們怎麼辦?再說皇帝病得這麼厲害,再加上樊噲是呂后的妹夫,她們姐妹二人必然會在皇帝身旁搬弄是非,到那時難免會歸罪於咱們兩人。”周勃一時沒有了主張,便問:“難道把樊噲放了?”陳平說:“放是不能放的,咱們不如把他綁上囚車,送到長安,或殺或免,讓皇上自己決定。”(要不說陳平利害)當即將樊噲拿下,釘入囚車。要不說樊噲命好,走到半路,劉邦病故了。之後呂后掌權,自己的親妹夫自然也就釋放了。

從古至今從來都是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一旦手中握有最高權利,但凡是威脅到自己的人,不管是誰,終究難逃一死,功勞越多死的越快,樊噲只是恰好是一個幸運兒。


wuhaozhijian

我們先看一下《史記》原文是怎麼記載這件事的:盧綰反,高帝使噲以相國擊燕。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噲黨於呂氏,即上一日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戚氏、趙王之屬。高帝聞之大怒,乃使陳平載絳侯代將,而即軍中斬噲。陳平畏呂后,執噲詣長安。至則高祖已崩,呂后釋噲,使復爵邑。孝惠六年,樊噲卒,諡為武侯。

《史記》很清楚地回答了這一問題。

劉邦之所以要殺樊噲,是有背景的,這一微觀背景就是朝廷有人向劉邦反應了一個線索:樊噲與呂后結為私黨,這將對以後的趙王不利,構成了威脅。

歷史沒有記載是誰向劉邦反應了這一情報,或者壓根就沒有任何人向劉邦反應,樊噲原本就是呂后的妹夫,又同屬豐沛派系,這倆人結黨基本上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所以是誰反應的情報,或者是有沒有人反應這一情報都不重要,重要的事情是劉邦想趕在自己乘鶴西去之前再夯實一下劉家江山,再為太子鋪平道路。

然後,皇帝的詔令也有無效的時候。

當陳平與周勃這倆老臣領命趕到燕國之後,並沒有遵旨立即殺掉樊噲,而是選擇了將樊噲帶回長安交付給皇上發落。

足智多謀的陳平之所以敢於這麼幹,是因為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誰都知道樊噲是呂后的死黨,是劉邦與呂后共同的妹夫;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劉邦已經併入膏盲,隨時可以撒手人寰。

果然,當樊噲被押送至京城長安時,劉邦已經駕崩了,樊噲自然脫險,官復原職,劉邦的第三項措施就此泡湯。

劉邦想殺樊噲的宏觀背景就是:威懾呂后,或者說是剪除呂后的臂膀,確保劉家江山不變色。

關於這一點,非常遺憾的是:劉邦駕崩之後,呂后就大動干戈了,不僅戚夫人、趙王劉如意被殺,甚至連劉友、劉恢、劉建三個皇子也被殺。


歷史作家煮史問道



俗話說:君心難測,此話有理。

劉邦是個農民出身的亭長,也是個混混,但最終他是一國之君。地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心態也隨之改變。

殺樊噲,絕不是劉邦一時之想法,但為何要殺樊噲呢?



關係太近,有時候不是好事

劉邦一介布衣,斬赤蛇於芒碭山,起兵於沛縣,當了皇帝后,一幫兄弟也封王封侯。

樊噲做為劉邦關係非常緊密的小兄弟,自然也被封為“舞陽候”。這對於殺狗出身的樊噲來說,爵位不低。

因為是一個村的,又是一起喝酒吃肉的朋友,還是一起共患難的兄弟,所以樊噲和劉邦的接觸比較簡單直接。

可是,劉邦當了皇帝后,情況變了,劉邦不再是那個一起喝酒、吃肉、吹牛皮的老大哥了,而是一國之主了。這時候需要的是尊重,需要注重的是君臣禮儀,而樊噲這個粗人做地實在一般,因此,劉邦心裡有了不舒服。

但這個,絕對不會引起劉邦的殺意,因為樊噲給劉邦出了不少力,特別是鴻門宴更是直接救了劉邦。




直闖宮門,劉邦有些不舒服

英布造反時,劉邦正病重,不願見人,讓侍衛守住宮門,不讓人進入。

周勃、灌嬰等重臣都不敢進入,可事情卻不可耽擱。十幾天後,樊噲等不及,就此闖了宮殿,進去看見劉邦躺在一個太監身上睡覺,樊噲大哭:

“始陛下與臣等起豐沛,定天下,何其壯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憊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見臣等計事,顧獨與一宦者絕乎?且陛下獨不見趙高之事乎?”(《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什麼意思?就是說,都什麼時候了,你還在和宦官廝混,難道看不見前朝的趙高嗎?

這話說出來,劉邦笑了。但心裡絕對有意見,怎麼能拿趙高說事?趙高可是秦朝覆滅的罪魁禍首之一。別說陪自己的太監不是趙高,就算是趙高,自己也不是秦二世那麼弱啊!

直闖宮門,瞎做比喻,這讓劉邦很不爽。雖有不快,但這事還不能讓劉邦起殺心。




有人說樊噲要謀反,這讓劉邦終於動了殺心

劉邦的好哥們盧綰終於要造反了,樊噲被劉邦派去平叛。躺在病床上的高祖劉邦疾病日趨嚴重。身邊有人說:“樊噲私下有情況,陛下一旦去世,樊噲(呂后的妹夫)就會和呂后聯合,而且會殺了戚夫人和趙王如意。”

劉邦氣壞了,老子還沒死呢!先是好友盧綰造反,現在又是樊噲有不軌情況,都殺了,乾淨。

於是,劉邦派了陳平去抓捕樊噲,並告訴陳平,可就地正法。

陳平是個聰明人,怎麼會幹蠢事呢?抓了樊噲,晃晃悠悠往回運,等著交給劉邦,讓劉邦自己裁決。

可是,陳平一行還沒到,劉邦就去閻王殿了,於是,樊噲就交給了呂后。如此,樊噲自然獲救了。




縱觀歷史長河,上了皇帝的位置,人就少了份安全感,人就多了份威嚴,很容易動刀動槍。

臣子保護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時刻提醒自己,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將自己的角色合理定位。

樊噲雖然保護自己做得不好,但勝在運氣夠好。


藍風破曉

劉邦臨死前,為什麼要下令殺掉救命恩人樊噲?

公元前202年,劉邦正式稱帝,時年54歲,這是年富力強的中年走向昏聵老年的開始。何況,劉邦生性多疑,登上帝位後時刻疑心別人要造反,來搶他的皇帝寶座。

劉邦多疑的第一個犧牲品是燕王臧荼,他在劉邦稱帝的這一年被劉邦以謀反罪名消滅。

接下來是韓信,在劉邦稱帝的第二年被逮捕,罪名同樣是企圖謀反。5年後,呂后將韓信殺死於長安宮中,並且誅連三族。

趙王張耳幸虧是劉邦的女婿,他因涉嫌謀反被廢除王位,不過保住了一條命。

公元前196年,當陽夏侯陳豨被逼反叛時,梁王彭越的部下曾勸彭越一同謀反,彭越猶豫著沒有答應。劉邦得知此事,不但不表彰彭越的忠心,反而將他逮捕後處死。

最殘忍的是,劉邦殺了彭越之後,為了威脅警告其他將領和功臣,竟把彭越的屍體剁成肉醬,再派人分賜給各位諸侯和功臣品嚐。

彭越事件後,淮南王英布自知不能倖免,也被迫鋌而走險,起兵反叛,結果被劉邦親自統兵鎮壓,英布也死了。

就這樣,在漢朝建立的短短7年之內,劉邦利用各種藉口,把除了偏遠南方而又勢力弱小的長沙王吳芮以外的所有異姓諸侯王相繼剪滅。

劉邦到了晚年,已經開始有些神經質,他疑心所有人都要反他,天下已經沒有忠於他的人了,這也是古今中外所有獨裁者的通病。

即使如樊噲,一直追隨劉邦,建功無數,還曾經救過劉邦的命,再說他倆還是“擔挑兒”,可劉邦也不信任他了。

劉邦的發小盧綰,在劉邦病重之時發動叛亂,劉邦讓樊噲帶兵前去平叛,樊噲前腳剛走,後腳就有人對劉邦說,樊噲計劃等陛下百年之後,殺掉戚夫人和趙王如意,劉邦一聽就火了,一個是自己的愛妃,一個是自己最喜歡的兒子。他於是讓陳平和周勃一起去樊噲的軍營,殺死樊噲,用周勃帶兵平叛。

陳平在當時絕對是隻老狐狸,他想殺了樊噲就得罪了呂后,自己以後沒好果子吃,如果不殺樊噲那就得罪了皇帝,現在就沒好果子吃。思來想去陳平想到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來到軍營,把樊噲綁了起來,帶回去讓皇帝處置。

結果走到半道上就得到消息,劉邦駕崩了,大漢朝的掌門人變成了呂后,就這樣樊噲總算撿回了一條命。

由劉邦想到了趙匡胤,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堪稱古代中國解決皇權與將權的完美之作,可惜韓信們早生了1000年。


學館

這件事情確實存在,劉邦病重,有人開始進讒言,說如果劉邦死後,樊噲會擁兵殺了趙王如意,因此劉邦下令讓陳平持詔書帶著周勃,讓周勃代替樊噲在軍中的位置,而且還交代的很詳細:進入軍營,立即把樊噲斬首!

那麼劉邦為什麼要殺掉樊噲呢?其實這和樊噲的身份有很大關係。樊噲的妻子是呂后的妹妹呂嬃,也就是說樊噲是呂雉的妹夫。

呂雉和劉邦生的兒子是劉盈,劉盈性格平和,仁義通達,但是劉邦非常的不喜歡這個兒子,他覺得戚夫人生的趙王如意更像自己,不拘小節,性格豁達,是個能夠成大事,掌控全局的人。因此雖然如意被封為趙王,但是卻被劉邦留在長安,悉心栽培,這就在無形中給太子造成了壓力。

戚夫人年輕貌美,經常在劉邦身邊照顧劉邦的起居,於是就整天在劉邦面前哭訴,請求劉邦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時間長了劉邦開始動搖,起了廢除太子的想法。這時御史大夫周昌佔了出來,極力為太子辯護,劉邦迫於大臣們的壓力,於是取消了廢除太子的決定,但是太子之爭已經由暗變明,戚夫人和呂雉之間的爭鬥也趨於白熱化。

呂雉為了鞏固太子的地位做了兩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樊噲,以換得呂家在軍中的支持。這是武的方面

呂雉另一方面去請教張良,如何才能保住太子的地位,張良給呂雉出了一個主意。什麼主意呢?當時西漢建國後,劉邦想請德高望重的唐秉、崔廣、吳實、周術這四人前來輔佐自己,但是這四人是秦國時期的名士,不屑於輔佐態度傲慢的劉邦,因此劉邦總是引以為憾。後來,呂雉派人帶著太子的親筆信和誠意去找到這四個人,這四個人奇蹟般的同意來輔佐太子。這是文的方面

呂雉有這一文一武的幫助,已經是羽翼漸豐,在朝中的威望見漲。劉邦看到這種情況,於是徹底放棄了廢棄太子的念頭。

當時燕王盧綰叛變,於是劉邦就派樊噲前去鎮壓,當樊噲領軍出發後,有人開始在劉邦面前進讒言,(這個人到底是誰,史書上沒有記載)說如果劉邦死後,樊噲立馬會造反,殺了趙王如意和戚夫人。

劉邦這時還是病重的狀態,為了防止呂雉專權,削弱呂雉的左膀右臂,劉邦趕緊找陳平來商量。陳平給劉邦出主意,先剝奪了樊噲的軍權,然後處死。劉邦採納了陳平的建議,讓陳平帶著詔書,用車拉著周勃,用周勃來代替樊噲掌軍,到軍中後立馬處死樊噲。

幸虧陳平考慮周全,陳平心想:樊噲是劉邦的故人,曾經救過劉邦的性命,又是呂雉的妹夫,因此雙方都不能得罪。先把樊噲抓起來,用囚車送回去見劉邦。這時劉邦也不再發怒,讓劉邦自己決定是否殺了樊噲。

還沒有等到運送樊噲回去,劉邦駕崩的消息就傳來了,於是樊噲被釋放,恢復了原來的職位。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劉邦決定殺死樊噲其實主要是因為樊噲是呂雉的妹夫,而呂雉和戚夫人當時的奪太子之爭已經趨於白熱化,劉邦為了壓制呂雉,保護趙王如意才在一氣之下要殺了樊噲,幸虧樊噲命大,要不然就成為刀下鬼了。


每日趣評

漢朝開國大將樊噲出身卑微,和劉邦交往甚為密切,兩人可以說如親兄弟一般。

樊噲(kuài)(公元前242年—公元前189年),沛人。西漢開國元勳,大將軍,左丞相,著名軍事統帥。為呂后妹夫,深得漢高祖劉邦和呂后信任。後隨劉邦平定臧荼、盧綰、陳豨、韓信等,為劉邦麾下最勇猛的戰將。早年以屠宰狗為業,曾在鴻門宴時出面營救漢高祖劉邦。封舞陽侯,諡武侯。四川宣漢縣有樊噲鎮。

我們可以看到,樊噲是呂后的妹夫,呂后是劉邦的妻子,也是皇后,她和劉邦一起平定天下。樊噲的妻子是呂雉的妹妹呂須,所以,樊噲和劉邦還是連襟關係呢,俗稱“挑擔”。這樣,樊噲和劉邦的關心就不能從簡單的君臣關係來看了,兩人的關係密切,但是也很複雜,充滿了權力和利益的衝突鬥爭。

樊噲是個武將,可以說是劉邦身邊的第一猛將,但出身寒微,也是一介莽夫,所以韓信不怎麼願意和樊噲這樣的交往。當然韓信最好結局也不好。早年隨劉邦征戰天下,深的劉邦信任。

公元前195年,高祖劉邦擊敗叛軍英布歸來,剛回到長安,燕王盧綰叛變。劉邦派樊噲率軍去討伐。

然而樊噲這邊剛走,另一邊就有人開始說小話了,有人對劉邦說樊噲跟呂后是一夥子人,狼狽為奸,串通一氣,你要提防啊。”

一個皇帝,一個皇后,然而其實兩個人還是有矛盾的。劉邦對呂后干預朝政早已不滿,心裡存在怒火和不忿。劉邦感覺到如果樊噲和呂后真的預謀不軌,可就難搞了。於是,他決意臨陣換將,與陳平計議此事,讓陳平前往樊噲軍中傳詔,在車中暗載大將周勃,到了軍營後宣佈立斬樊噲,由周勃代替。

高祖要陳平儘快地把樊噲的頭取來,劉邦也是疑心重,非要親自檢驗!周勃當即動身,但是心裡也在打小算盤啊。陳平說:“樊噲是皇上的老部下,可以說是心腹。軍功居高。他又是呂后的妹夫,這就是皇親國戚,位高爵顯。現在讓我們殺了樊噲,萬一以後他後悔了,這個責任誰能擔得起啊。

周勃也是擔心啊,聽謀士陳平這樣一說,自己也慌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於是和陳平商議,先把樊噲綁了,送到長安,然後殺不殺,讓劉邦自己再做打算。

於是,到了樊噲的軍營前,陳平命人築起一座高臺,準備傳聖旨。另外又派人去叫樊噲。樊噲是個莽夫啊,也沒想太多,認為只是傳達平常的敕令,立即一個人騎馬趕來接詔。不料,臺後忽然轉出武將周勃,將樊噲拿下,釘入囚車。周勃又立即趕到中軍大帳,代替樊噲,由陳平押解囚車返回長安。

走到半路,劉邦病故的消息傳來。兩人又慌了,劉邦去了,朝中必定是呂后執政。幸虧先前沒有殺了樊噲,不然兩個人都沒有命活了。兩人想著趕緊趕到長安,解釋清楚。他立即策馬趕往長安,路上遇到使者傳詔,讓他屯戍滎陽。陳平跌跌撞撞地跑入宮中,跪倒在漢高祖的靈前,放聲大哭,邊哭邊說:“您讓我就地斬決樊噲,我不敢輕易處置大臣,現在已經把樊噲押解回來了。”。聰明人啊,呂后姐妹遂釋放了樊噲,並恢復了他的爵位和封邑。

劉邦殺樊噲的原因,就是害怕他謀反!心裡認定樊噲是呂后的人,一旦謀反,對自己的政權可以說是滅頂之災。因此,才會不顧一切想要殺掉樊噲。

劉邦這個人很有手段,他登基後陸續消滅了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這都是在慢慢的剷除對自己有威脅的人。另一面他也很懂得安撫民心,畢竟自己也是貧苦人民殺出來,知道暴政對人民的傷害。

另一邊,他又採用寬鬆政策治理天下,士兵可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穩定了經濟秩序和統治。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開放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係,折讓漢朝的文化顯得雍容大度。

公元前195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同年崩,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

公元前189年,樊噲因病而死,死後諡號為“武侯”。早年隨劉邦一起患難與共的人中,這樣算是一個好的結局了。


KK籃球

我想嘗試通過現代職場和古代官場生存規則的共性,來詮釋這個問題,以求得到古今一致的經驗和教訓。

任何老闆都討厭“刺兒頭”,就像皇帝不待見忠臣一樣,樊噲招殺就是因為太過愚忠。

創業之初,員工可以肝腦塗地和老闆一起打拼,可以直言進諫救企業於水火,但等到公司走入正軌,一切趨於穩定,就要隱藏鋒芒,不 對老闆的決策再加評論。否則,善後很難。

樊噲對劉邦一直忠心耿耿,先在鴻門宴上發飆,擁盾千鈞,救劉邦出險境。

後英布造反,劉邦病重不想見人,周勃、灌嬰在門口轉悠了十幾天,誰都不敢進去。

唯樊噲推門直闖宮中,見高祖枕著一宦官獨臥,隨痛哭流涕,大談看到皇帝病入膏肓的淒涼感受。劉邦不但不生氣, 反而笑了,從此振作起來。

那時候劉邦的江山還沒坐穩,所以樊噲怎麼過分都不要緊,可他後來的一個行動,讓劉邦心生暗恨。

“掩淚悟主”使樊噲體驗到一種成就感,於是如法炮製,把劉邦從戚夫人的床上拖了下來,公然干涉皇帝的私生活,對抗老闆的精神層面, 此乃官場大傻,也是職場大忌。

戚夫人比劉邦小32歲,年輕貌美,擅長跳“翹袖折腰”舞,還會填楚詞唱楚歌,大大滿足了劉邦與生俱來的精神需求, 撫慰了劉邦晚年疲憊的心靈。 所以與其說劉邦因美色而寵愛戚夫人,不如說戚夫人是和劉邦合為一體的精神伴侶。

劉邦因寵愛戚夫人而喜歡他們的愛情結晶劉如意, 從而不喜歡太子劉盈,就想廢“盈”立“意”。

此時樊噲的身份把他推入兩難境地,自然而然地被排出劉邦的陣營。

太子之爭是劉邦和呂后分裂的根源所在,而樊噲是呂后的妹夫,讓劉邦怎麼不多產生一份戒心?

有如職場員工和老闆關係特殊,也是一件十分尷尬的事呢。

走到這步的人需要非凡的智慧來預判形式,旗幟鮮明地選邊站隊,拿出自己的立場和行動來。

樊噲的智慧顯然達不到這種程度,仍不溫不火地任其變化發展,沒有敏銳捕捉到皇帝的人格變化,這種變化會牽連到他的立場。

遇戚夫人前, 劉邦的真魂沒有附體,劣跡斑斑,到了泯滅人性的程度。

公元前206年楚漢在彭城決戰,劉邦慘敗,只帶十幾名親信突圍逃命,途中遇到兒女,七人共乘一車繼續跑,發現有人追擊就把兒女往下推,反覆幾次,比蛇蠍還狠。

遇戚夫人後, 劉邦由不食人間煙火的巨獸變回人形,成為一個家庭中的男主人,成為孩子們的父親,懂得了舐犢之情,懂得了除自己生命外還有更寶貴的東西要珍視。

公元前196年,英布造反,劉邦有病在身,想派劉盈平叛。呂后不願意,學著戚夫人的樣子去找劉邦哭訴,說英布厲害,劉盈不是對手,會白白送命。

劉邦儘管不喜歡呂雉,不喜歡劉盈,還是把生的希望留給他們,拖著病體親自平叛,以致胸口中了要命的一箭。

劉邦準備順應大勢,讓劉盈接班,讓戚夫人做好應對呂后的心理準備。他二人已像霸王別姬一樣共唱楚歌,等待以後不幸的到來。

劉邦能做的,就是在有生的日子裡儘量為趙王如意鋪好安全的道路,一面派周昌相國趙王 ,一面謹慎排查任何不利因素。

樊噲如果覺察到這些,早做一點表面的附和工作,劉邦也許就放過他了。

職場中避嫌跟這有類似的道理。

不久盧綰造反,使劉邦心緒煩亂,命樊噲去鎮壓,樊噲卻一拖再拖不肯出兵。

這無疑堅定了劉邦殺他的決心。

有人對劉邦說:樊噲想等萬歲百年後圖謀不軌,殺了戚夫人和趙王劉如意。

這時劉邦被逼到了死衚衕:怎麼,劉如意不當太子你樊噲也不肯放過?此時不殺你,留待以後你殺我的如意不成?

於是,他派陳平、周勃去取樊噲的首級。

若不是劉邦在樊噲之前先行死去,高祖皇帝的公司就多開除了一個副總,漢朝歷史上就少了一個全身而退的忠魂。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有書共讀

樊噲一開始就是跟隨劉邦一起起兵,樊噲是劉邦的連襟,他是劉邦老婆的妹妹的丈夫,也就是劉邦的妹夫。樊噲多次救過劉邦的命。比如說《鴻門宴》上就是他直接突入到項羽的軍帳裡面,迫使項羽,放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且在劉邦統一天下的路上,煩會給了劉邦很多的幫助。

但是等劉邦登上了皇帝的地位,那麼一切就開始變得不一樣了。劉邦姓劉,所以他所做的一切,為自己爭得的權利為自己爭得的財力為自己贏得的一切都必須得給誰,給姓劉的子孫。所以他一開始很排外,就是那些外姓的王,他決定要一個一個剷除。韓信,英布,以及一系列外姓諸侯王,全部倒在他的劍下。最後一刻,當他派樊噲快去討伐他曾經的發小,可是當他前腳剛剛離開就有人向劉邦告密說樊噲詛咒他快點死掉,劉邦一聽勃然大怒,命令陳平立刻把這臭小子給宰了。

其中原因有什麼?或許從一些事情上能夠推測出來一二。

第一劉邦是要把自己漢室王朝的江山送給姓劉的子孫。一開始的時候他是把那些其他姓氏的諸侯王給剷除掉,接下來他發現最大的敵人不是那些外姓的諸侯王兒是姓什麼的?姓呂的,尤其是他的女人。呂后,她家族的子孫對於自己的子孫有著十分強大的威脅性,而恰恰不巧的是樊噲這個人,他是她的妹夫。這個時候快要老死的劉邦,或許在考慮如何減除掉這個曾經他最愛最恨的女人的黨羽。劉邦快死了,他知道他一死,有誰壓的住樊噲。

第二,劉邦在老年的時候是十分的不信任,多疑的。多疑到什麼地步,當時的大成門是找不到劉邦的,後來有人急眼了,說劉邦必須要來上朝,因此跑到深宮大院裡面去找劉邦,結果找到劉邦躺在宦官的大腿上站著睡覺。去找劉邦的那幾位大臣一陣的表達自己的忠心,以後劉邦才不情願的起來去處理朝政。有人向劉邦告密說煩,快要說他的壞話。如果說是在他年輕的時候他肯定會微微一笑,說就說嘛,反正老子這命不值錢,但是老年了,人擁有的東西成就越多,那麼他的自尊心也就越強,他也變得多疑了,人一旦老了,火氣一上來,照顧過老年人的人都知道這個時候,他就是那骨子的倔脾氣,比如說陳平對於這件事情的處理。在他和周勃率領著軍隊出去追樊噲的時候兩個人曾經有一段對話,陳平說現在陛下肯定在氣頭上,等到我們到了軍營裡面直接把他給殺了,那麼今後出了事情肯定是咱們兩個擔責任,那我們還不如把它抓了,直接送到陛下面前要啥要剮聽陛下怎麼說。免得咱們來背這個鍋是不是?從這個當事人,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劉邦此時的多疑到了什麼地步。劉邦在大臣們心裡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地位?

第三,樊噲為什麼要罵他?樊噲為什麼一直跟隨劉邦,樊噲這個人肯定是一個重情義的人那麼看著自己曾經的弟兄一個一個老死,一個一個病死,一個一個被劉邦給討伐瞭然後死掉,尤其是這次過去討伐的那個人是劉邦的發小。那以前樊噲認不認識。樊噲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他對劉邦說過些什麼劉邦與樊噲之間又爆發過怎樣的爭執,歷史書上,沒有說不過從一些小事情上確實可以推斷的出來返款曾經跟劉邦爆發過一次比較大的爭執,以至於樊噲只要說一點點壞話。劉邦就起了殺心。


漩渦鳴人yy

樊噲,沛縣狗屠,劉邦當年的鐵桿親信。我猜樊噲如果想通過不正當途徑搞到狗肉來源的時候,身為亭長的劉邦絕對會睜一眼閉一眼的,因為劉邦沒少白吃白喝樊噲的狗肉。

樊噲也是老革命,劉邦放走囚徒後落草芒碭山,樊噲就跟他一起扛過槍。後來沛縣響應反秦號召,也是派樊噲去把類人猿一樣的高祖皇帝從樹林裡帶了出來。為嘛不派別人?一是找不著,而是找著了劉邦也絕對不會相信,肯定認為這是一個套。

樊噲人生最大的悲劇是娶了劉邦的小姨子,呂嬃。本來建國後劃分成分,鐵鐵的功臣派,愣是因為這樁婚姻被打入了呂黨。

劉邦瀕死之際,肯定明白真正的皇權不在劉盈手裡,而是在自己心狠手辣的老婆手裡。為了打擊呂后的勢力,逼迫呂后與功臣派合作,必須剪除呂后在大臣中的黨羽,而樊噲這個狗屠就是最好的目標。因此高祖在彌留之際下令陳平立刻殺掉樊噲,以絕後患。可惜他沒想到陳平耍了個小聰明放過了樊噲,更沒想到呂后的手段極其高明,她另闢蹊徑的大力提拔呂氏子弟作為外援,以此來抗衡功臣集團,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可憐的樊噲,無論他做什麼事,或者什麼也不做,他身上的呂黨標籤是揭不掉了。等到呂后一死,功臣派集體反攻倒算,自己的老婆孩子就跟著一勺燴,毫無懸念的死路一條。這時候樊噲已經死了六七年,我真不知道如果他還活著,陳平會不會大喊一聲:高祖皇帝賜你一死,我陳平今天是奉詔行事,還不快快束手就擒!樊噲會怎麼想,他一定會記得劉邦白吃他狗肉時嘻嘻哈哈的嘴臉。


圍觀頭條

樊噲不僅是劉邦救命恩人,還是劉邦的連襟。當年在鴻門宴上冒死救下劉邦,可以說是功高蓋世,那劉邦為何要派陳平殺死這個既是親戚,又是救命恩人的樊噲呢?我覺得有三個原因。

一:提前斬掉呂后的一隻臂膀。劉邦與呂后夫妻幾十年,深知呂后表裡不一,心狠手辣,自己百年以後,呂后難免興風作浪,禍亂朝綱。而樊噲是呂后的妹夫,勇猛好意氣用事,很容易受到呂后的蠱惑,成為呂后最有力的打手。這時殺掉樊噲,無異於提前除去一個禍害。

二:太子懦弱,難以駕馭樊噲。樊噲曾幾次闖宮,幾次以下犯上,劉邦看在親戚與恩人的份上,都隱忍不發。如果太子繼位,樊噲將會如何囂張跋扈,可想而知。以太子之力,根本無法應對。與其讓太子為難,不如先殺知以絕後患。

三:在立儲問題上,樊噲堅決站在太子一邊,與呂后形成呼應之勢,視自己的愛子趙王劉如意為眼中釘,肉中刺。自己死後,樊噲必然加害趙王劉如意。為了愛子的安危,劉邦必須除掉樊噲。

可是,陳平是個老滑頭,知道樊噲殺不得,那是呂后的親妹夫,弄不好會引火燒身。所以,陳平只是把樊噲抓起來,押往長安,讓劉邦處置,誰知,沒到長安,劉邦就一命歸天了。呂后立馬就赦免樊噲,並對陳平大加獎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