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鴉片戰爭,如果和英國死磕到底,結局可能會如何?

QAQ71462012

大清國就算死磕到底也沒用,面對一個即將統治世界的冉冉上升的日不落帝國,攜戰勝拿破崙帝國之餘威的歐洲最強的軍事帝國,這完全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大清國的量再大,比起英國的質相去甚遠。皇帝除了談判,別無他法。

英軍從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到長江,利用機動優勢,處處攻擊,英軍艦隊猶如一把尖刀,捅向大清軍龐大的身軀,大清國空有幾十萬軍隊,雖處處設防,但兵力只能分散中廣袤的國土上,最後反而面對英軍的優勢兵力一籌莫展,只能被動挨打。

清朝由於上百年的海禁和極端的閉關鎖國,根本沒有能抵抗英國艦隊的水軍,面對英軍艦船在沿海乃至長江的橫衝直撞,一點辦法都沒有,英軍最後攻陷鎮江,逼近南京,最終大清國不得不求和。

在戰爭中,英軍一度封鎖了漕運,而大清國早就在戰爭中耗盡了財力,如果再被英軍把漕運封鎖個幾個月,那清廷就連吃飯都成問題了,況且作為主戰場的江南是清朝的財稅主要來源,一打仗,這個錢就收不上來,這個戰爭再打下去,沒錢收+斷漕運,那清朝的統治基礎就不穩定了。

其實大清國也不是沒盡力,皇帝把能打的軍隊都派上去了,前後傷亡了數萬士兵,但還是打不過,從裝備到思維,完全是冷兵器時代和熱兵器時代的對比。道光皇帝把70歲的名將楊芳都派到了廣州禦敵,楊芳在西北平叛立下赫赫戰功,但是面對英國人的堅船利炮完全不能理解,最終不得不求助於巫術,還搞了個馬桶陣來對敵,結果還是慘敗,最後《南京條約》簽訂之後,老頭子也是痛心疾首,沒幾年就去世了。


雲中史記

我來回答一下,鴉片戰爭,站在清朝的角度,已經做到“死磕”了,至於是不是到底,當代人各有各的妄念,只能簡單還原一下當時的情況了。

之所以說清朝已經死磕了,有幾個事實,必須廓清。

1,這場戰爭從1839年實質性開始,清朝在海上完全沒有反制英軍艦隊的前提下,硬耗到了1842年8月,東南財富餉源之地,從廣州到廈門,到舟山,到鎮海,到寧波,到乍浦,到吳淞口,到鎮江,最後,英國人的艦炮指向了南京城,可以說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打了近3年。

2,這場戰爭,清朝調動了全國經制軍隊總兵力的1/6,行程萬里增援前線,至於各地方的發動的團練、鄉勇,更是達到了數十萬人次。

3,這場戰爭,清朝以比大英帝國少得多的財政收入,支付了3倍於英軍的軍費開支,在萬里海防線處處設防,到處鑄炮添兵。

整體來說,清朝的道光皇帝已經盡了它作為一個衰落期古典王朝所能做的一切,然並卵,還是輸了。

那麼,某些人所謂的“死磕”,就是乾脆把帽子一摔,老子跟你玩兒到底了,你把南京也打下來吧,看我“游擊戰”能不能玩死你……

其實,英國對南京的最終一擊,是經過對當時清政府內部情況非常清醒的分析的。南京既是清朝在江南統治的政治中心,也是清朝江南漕運的關鍵節點,如果被英軍佔領截斷漕運,則北京的100多萬人口將陷入無米下鍋的境地,而清朝財政的核心支柱也被一刀斬斷。

事實上,即使按照之前3年的財政支出標準,清朝繼續耗下去,也將陷入財政破產的境地,因為在鴉片戰爭之前,國庫存銀已經不足1000萬兩,而整場戰爭,已經花費了3000萬兩,只是還沒有在戶部報銷。

如果被英軍截斷了漕運,清朝面臨的就不是“破產”的危機,而是無錢、無兵導致的政權整體崩潰。也就是脆斷。

而英國提出的談判條件相對於這個前景來說,完全算不上苛刻,當時的議和大臣伊里布甚至稱英國人誠信不貪財,就是在賠款問題上,英國並沒有獅子大開口。

這種“稱讚”當然是可笑的,但是站在清政府的角度來說,此時和談無疑是最佳的選擇,而且在割地問題上,英國也沒有堅持割讓香港之後再割舟山的態度,至於香港,本來已經被英國事實佔領,廣州方面的清軍根本無力收復。

在此條件下,說“死磕到底”,就屬於典型的老壽星上吊,活的不耐煩了。

對了,還應該說一下英軍方面的結果。

在整個鴉片戰爭期間,英軍所受的主要損失,是在舟山和軍艦上惡劣的生存條件帶來的嚴重的傳染性疫病,而不是戰場上的死傷,戰場上的傷亡基本上就是前者的零頭,這個戰場不只是“正面戰場”,某些人吹噓的民眾“遊擊”也包括在內。

英軍的二次增兵也主要是為了彌補這部分的損失,而這兩次派兵,英軍所花費的軍費相當於它一國財政收入的什麼情況呢?

整場戰爭,英國總共花費了4,215,413英鎊(包括各個方面報的“花賬”),約合10,859,920兩,英國1840-1841年度財政收入約為5200萬英鎊,這個軍費中的230多萬英磅還是東印度公司墊付的,以這個規模來說,英國即使接著打10年,也毫無壓力……

所以,那些幻想著鴉片戰爭繼續下去會給英國“造成巨大損失”的夢話,還是歇了吧。


劉三解

這個問題問的真好玩兒。歷史雖然不能假設,但假設一下卻很好玩兒。

有關1840年的鴉片戰爭,咱就這麼說吧,大清根本處於三不知狀態:第一,不知道英國是幹嘛的。相形之下,英國可知道自己是幹嘛的。早在乾隆與嘉慶時期,英國就兩次派出龐大使團前來叩門,希望西方第一大國之英國,與東方第一大國之中國,建立外交及貿易關係。但是,乾隆與嘉慶以中國特有的自足自適自滿自傲,向世界宣佈:我大清可以說不!不管你說啥,俺都是不!

第二,不知道這是一場國與國的戰爭。以大清的視域,世界上哪有國,只有中國;哪有世界,只有天下。中國四周,無非東夷、南蠻、北狄、西戎。蠻夷進犯,無非圖個小利,能打得過,打跑;打不過,給他們點針頭線腦,屁顛屁顛就哄回去了,所謂的懷柔天下、四夷鹹服是也。別說1840年的清政府了,半個世紀之後,五四啟蒙運動之旗手的陳獨秀在其1904年的一篇文章中說:“我十年以前,在家裡讀書的時候,……那知道國家是什麼東西……到了甲午年,才聽見有人說有個什麼日本國,把我們中國打敗了。到了庚子年,又有什麼……八國的聯合軍,把中國打敗了。此時我才曉得,世界上的人,原來是分作一國一國的……我生長二十多歲,才知道有個國家……”一句話,捱打半個世紀,從1840,一直捱打到1900,中國人才知道世界是國與國的世界,而不是中國金雞獨立的天下。

第三,不知道任何國際遊戲規則。英國前來外交,中國不知道如何對待;英國發動戰爭,中國仍不知道如何對待,甚至最後通牒、白旗規則這些,也都不懂;戰爭結束簽訂的條約,中國也不按約執行,甚至拿中國傳統的要約不信來推諉。

如此三不知的情況下,死磕根本不可能出現。但是咱不是假設嗎?真死磕,以什麼方式死磕呢?也不是沒人幻想過。

其一:羅志田先生拿鴉片戰爭中的鎮江一戰和甲午中日戰爭時的臺灣抗日讓敵方遭遇重創來推斷:“這是否提示著清政府若能舉國一戰, 結果會有所不同呢?”問題是,咋舉呢?老鼠開會,給貓脖子掛上鈴鐺就好了,可是誰去掛呢?立場可以有,但技術做不到哈。

其二: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臣蔣琦齡給咸豐皇帝提出了類似游擊戰的戰術;新中國的學者胡思庸,進而提出大清沒有用人民戰爭對付英夷;楊國楨先生甚至幻想大清沿海官吏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下,人民戰爭加持久戰——問題是不管持久戰還是人民戰爭,前提都是民心和民意。天朝的人民,軍事上的組織和技術若能對付得了現代化的英夷,他們費那事幹嘛?直接把天朝推翻不更爽!?

之三:很多學者幻想,林則徐這樣的主戰派若不被政府罷免的話——他們這種幻想可能是受了林則徐好友魏源的忽悠,因為魏源幻想得最典型:“必沿海守臣皆林公而後可,必當軸秉鈞皆林公而後可。”怎麼能人人都成林則徐呢?蔣廷黻先生順水推舟,同意全國官員都是林則徐,但他補了一刀:“全國文武官員盡是如林則徐,中國亦不能與英國對敵。”這話,至少林則徐本人是服的,據時任福建汀漳龍道的張集馨記載,當時他曾就福建的水師營制徵詢過林則徐的意見,林則徐的回覆是:“雖諸葛武候來,亦只是束手無策。”諸葛亮都沒轍,你有轍?

最後說一句,雖然死磕做不到,但若真做到了,我們現在的漢人,估計男人還都是辮爺,女人還都是小腳啦!這個前景太醉人嫋!


端木賜香

首先,中英兩國都會因此而付出巨大的代價,英國人在中國的東南沿海斷斷續續打了兩年,道光帝因為怕英國人北上威脅京津地區,才最終同意議和的。如果道光帝堅持抵抗,以當時中國的國力,打一場消耗戰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最終的結局就是英國人傷亡過多後,從中國撤出。

其次,中國的洋務運動也許會提前二十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主要是因為受到英法聯軍攻陷首都北京的刺激,中國士大夫中的先進分子開始思考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因而開啟了洋務運動。如果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中英之間死磕到底的話,以當時京津地區的海防力量來看,北京很可能淪陷,也就是說北狩的情況在道光帝時期就可能已經發生了。一旦國都淪陷,只要道光帝堅持抵抗到底,英國人的兵力明顯是不足以與中國當時的國防力量長期較量的,英國人贏在局部的人數優勢和武器上的先進。

再次,整個東亞的歷史都會改寫。因為假如死磕到底後,英國人最終失敗的概率還是比較大的,而當時東亞的三國,中國,朝鮮和日本,英國很可能會選擇另一個處於閉關鎖國中的國家日本,因為從後來的歷史來看,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軍首領額爾金就曾經親自赴日本,尋求殖民日本的可能性。如果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英國最後將槍口轉向日本,日本很可能被英國殖民或者半殖民,那麼也就無所謂後來的中日較量了。


青年史學家



道光皇帝,決定禁菸了,鴉片貿易禍國殃民,自己收不到一毛錢的稅,還賠上了將軍們的衰弱和民眾的錢包。 道光皇帝與自己軍機處商議對策,軍機處的大臣們紛紛表示我天朝不霄於洋人一般見識,派員教育訓誡,以陛下之天威巡牧萬方,建議派出親貴大臣到廣州巡查。道光皇帝看透了清談館的老官僚作風,於是派了湖廣總督林則徐到廣州升任兩廣總督,整頓英國人非法走私鴉片犯罪行為。

林則徐在翰林院做庶記士的時候,親歷了天理教事件對他的影響很大,數百農民竟然攻入大清帝國紫禁城,差一點活捉了嘉慶皇帝,這讓林則徐感到深深的震撼。林清所部號召部眾起義口號和宗旨,竟然是”要想吃白麵,除非林清坐了殿”,山東人民的革命精神加上清廷官僚體系的腐敗導致民眾無以為生,那麼就只能鋌而走險了。



林清、李文成與各地的其他教首都有聯繫,經過一段準備,約定在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八方共起,並由河南派人支援河北,進攻北京紫禁城。不料河南滑縣起義的機密洩漏,李文成被捕下獄。滑縣教徒為營救李文成,聚集3000 人,於九月七日提前發動暴亂,天理教徒殺死知縣,救出李文成,佔領縣城。亂軍進佔要塞道口鎮,又分軍攻取了山東定陶、曹縣。李文成在滑縣“開帥府、設羽帳”被推為天王,下設地王、人王、元帥等,建立了農民政權。清廷調那彥成、楊遇春、楊芳等率軍鎮壓,道口、定陶、曹縣相繼失陷,滑縣被圍。十一月初,李文成轉戰於輝縣,在司寨戰敗自焚而死。清軍進圍滑具,城破後起義將領大部分戰死,河南、山東的起義失敗。河北的林清等人仍然按原計劃發動暴亂,於九月十四日派200人分成兩個小隊混入北京城。九月十五日,陳爽一隊入東華門,陳文魁一隊入西華門,由入教的清宮太監作嚮導,攻入皇宮,有的衝到隆宗門,有的衝到養心門,與護軍展開激戰。清廷調來火器營圍攻,亂軍人少勢孤,才不得不退出皇宮。九月十七日因叛徒告密,林清在黃村被捕遇害。

林則徐在翰林院坐了七年冷板凳後,外調出任任了陝西布政使,湖北布政使,廈門鹽稅大使,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等,每一任職位上都踏實貫徹了道光皇帝的改革財稅及整頓吏治的政策,取得了社會穩定及經濟發展和吏治清明的政績。道光皇帝,在需要滅火的時候都會想著他,因為朝中公卿及地方府臺都是奉行多磕頭,少說話的治國理政原則,萬馬齊暗。 林則徐擔任後,在好友魏源的幫助下完成海國圖志的翻譯成書,這是中國第一次系統睜眼看世界,這部偉大作品沒有得到清帝國統治階層重視,反而成就了東邊鄰居日本後來明治維新。



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林則徐通過外交手段與英國駐華全權貿易大使義律交涉管控英國鴉片貿易,雙方達成了協議。不過,鴉片貿易的鉅額利潤,讓東印度公司難以接受,於是成立了政治遊說集團,收買英國國會議員和伊麗莎白女王,促成了英國對於鴉片貿易保護的政治決策,並且議員們對於林則徐虎門銷煙的行動釋放了信號,虎門銷煙是對日不落帝國國家利益和主權侵犯,不列顛帝國的炮艦將表達自己的意見。

林則徐在自己好友魏源那裡,瞭解到了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他憑藉政治家的敏銳眼光預測一場大戰,不可避免,於是他上書道光皇帝請求做好防範工作。道光皇帝對於他虎門銷煙工作,非常滿意,於是全力支持他做好廣東和廣西海防軍事訓練和加固工作,林則徐從普魯士和葡萄牙人手裡購置大口徑的海防大炮和槍械,同時依託有利地形地貌條件設置火力網,加上林則徐個人威望做到了良好政治動員,於是當英國駐華大使義律看到嚴防死守的陣仗後,建議繞開廣東地區在清帝國漫長的海岸線上尋找突破點,經過一個月的偵查,英國人選擇拱衛京師的天津大沽口做突破點。



昏庸無能的道光皇帝認為林則徐在廣東禁菸惹毛了英國人,才導致了這場災難。道光還認為,林則徐這傢伙不但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公然主張抗戰,簡直是唯恐大清不亡——大清這個雞蛋,豈能碰英國那個花崗石?這人居心不良啊,撤職! 撤掉林則徐後,道光讓琦善取而代之,主持廣東軍務。 琦善是當時著名的妥協投降派,很合道光的口味。 於是,三元里抗英運動出現了,民眾自發組織的抗爭英國侵略行動,竟然被替代林則徐的琦善鎮壓了, 琦善開啟了為英國侵略者保駕護航模式,極力討好英國人,極力鎮壓國內的反抗力量,他敢這麼做難道不怕被當作漢奸嗎?他不怕,他是滿人,滿人統治華夏,是來做客的,現在來了新的客人,當然大家可以和諧共處了,最重要的是膽小怕事的愛新覺羅·旻寧遇到危險把自己頭扎進了沙子裡了,其他的鴕鳥當然也跟著照做了。



這是歷史的紀錄片,如果我們意淫一下愛情動作片會怎麼樣呢?愛新覺羅·旻寧決定抗爭到底,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於是任命林則徐為軍機處首輔大臣,授予其臨機專斷職權,林則徐啟用了一大批正直且富有謀略的大臣,穩定兩廣,江浙及直隸局勢,建立穩固的海防,積極推動向西方學習改革,引進先進技術和軍事裝備訓練帝國軍隊,同時派出魏源為代表的熟悉洋務運動的人員到法國和美利堅遊說聯盟對抗英吉利,清帝國將向盟友開放市場獲取政治軍事支持。內部改革,外部結盟,林則徐帶領八國聯軍通過海上及陸地攻入英倫三島,滅亡了英帝國,瓜分了大不列顛帝國及其殖民地,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意淫的愛情動作片如同鴉片煙霧茫茫的病夫一般,我更樂於接受現實的殘酷,我們註定在苦難中掙扎,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爭取輝煌。



大爭之世,爭於實力。西方憑藉對財富渴望和對美好生活追求,麥哲倫環球航行發現了非洲好望角與印度南亞大陸,哥倫布受葡萄牙女王信賴發現了北美新大陸,冒險精神與科學探索中造就了大航海時代文明。東方古老中心正在煙熏火燎的研討長生不老帝王之術及金瓶梅的創新技巧,從龍床到茅草房,從萬里海疆到廖廊江天萬里霜,演繹的是羊群與牧羊犬的故事,凝望著深淵,王陽明先生在龍陽洞裡感嘆,致良知時候到了!致良知的時候到了!致良知的時候真的到了!


唐俊龍55398571

死磕到底這種假設很難成立。一隻貓不傻的話,不會選擇和一隻獅子死磕。

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可以膠著,敵進我退,敵退我進。但是,在被碾壓的情況下,根本談不上死磕。人都是理性的,破罐子破摔,不顧事實,不是一個好的結局。全盤托出、不計代價是不可能的。



英法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藉口發動戰爭,所以在英國人那裡稱之為“亞羅號戰爭”(The Arrow War),又稱“英法聯軍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戰爭”(Second Anglo-Chinese War)。

同時,在中國看來,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即鴉片戰爭,相對於第二次而言)的延續,所以史學家稱之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一場戰爭中,兵力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兵力的強弱,不在於絕對數字,而在於實力比較。在此以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中英雙方兵力為例:

1、廣州地區軍事衝突階段(1856.10一1857.6)

與英軍相對抗的清軍,以廣東全省計,共約73000餘名;以這一階段英軍的侵略地區,即從虎門、廣州至佛山珠江沿岸地區計,共約20000名。

而當時指揮進攻的司令克派爾稱英艦隊有各類軍艦17艘,官兵2600名。

這一階段,英軍因兵力不足,戰鬥規模不大。但這些戰鬥對整個戰局的影響亦較小。



2、第一次全面作戰階段(1857.7一1858)

1857年7月1日,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到達香港,因兵力不足於戰,法國全權代表未到,不得不返回加爾各答。至是年11月,英國在基本控制了印度局勢後,兵力轉用中國戰區,海軍在華各類戰艦達49艘,共載炮549門,艦上官兵6400餘人。這些艦船在香港21艘,共載炮153門,艦上官兵2500餘人;廣州附近的珠江上23艘,共載炮310門,艦上官兵3200餘人;上海、寧波、廈門、福州共5艘,共載炮76門,艦上官兵700人。英在香港的地而部隊約3000一4000人。法軍此時也先後到達,共有各類戰艦12艘,共載炮216門。其中在香港1艘,載炮18門;在澳門9艘,共載炮146門;在上海2艘,共載炮52門。

而清軍在數量上與一年前無甚變動,維持在兩萬左右。但經第一次廣州之戰、虎門之戰後,從虎門到廣州珠江上諸炮臺盡被毀壞;經佛山水道之戰等水上交鋒,清軍在珠江上的水師已被打垮,殘部開往西江。其時惟廣州一處能戰守。廣州一地守軍仍約10000人。募勇數量減少,約為3000人。



3、換約作戰階段(1859)

咸豐帝任僧格林沁為欽差大臣,辦理大沽海口防務。大沽協也改設水師,額兵從1600名增至3000名。1859年6月第二次大沽之戰前,大沽海口等處防堵之清軍兵力共召14100名。在大沽南北各炮臺迎戰英法聯軍的清軍滿、蒙、漢官兵共4494人;1860年8月起,英法聯軍猖撅於大沽、天津,直犯北京,在此地區清軍總兵力合計近200000萬,而真正能機動作戰的不過50000餘人;

但實際上,英軍大概不到5000人。



4、第二次全面作戰階段(1860)

英國在華地面部隊總兵力達20499名,其中除步兵外,還有騎兵1000名,皇家炮兵近2000名,工兵400名。這些部隊駐在大連灣有11500餘名,參謀部及其它人員500餘名,駐在香港、廣州、舟山等處約7700名,生病者700餘名。法海軍在華各類軍艦達40艘,陸軍在華總兵力為7632人,其中炮兵1200人,其餘大多為步兵;除留在上海等處一小支部隊外,駐在芝罘一帶約6700名。

清軍明面上數字很大。1859年9月後,各海口除本處兵外,留防援兵共8500人,其中大沽4000,山海關3000,營城1000,雙港500。京師清軍總兵力達149000人,但宮廷勤務特重,前鋒營負責宮廷警衛,護軍營負責紫禁城的防衛和朝會、燕饗執事並啟從警樺、健銳營常日備靜宜園之守衛,兵力最多的步軍營和巡捕五營,主要用於京師的守備和治安,此外還有內外火器營、曉騎營等。



清軍落後的封建性的軍制使清軍束縛於各地,難以調動集中;清軍落後的裝備和交通條件的惡劣,使清軍難以預定戰場,快速運兵;清政府的財政危機,難以應付浩繁的軍費。除此之外,清政府沒有及時地調整它利於分散“治民”、難以集中御外的軍制。佈防極其分散、承擔勤務繁重決定了清軍不可能全數用於征戰。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清軍使用的裝備和它的交通條件與第一次鴉片戰爭相比,無甚差別,而英法軍隊卻大為改觀。在前次戰爭中,英海軍中蒸汽動力的艦船數量很少,噸位也小,主要用於通信、交通、測量,主要戰鬥艦只仍為風帆動力。工業革命使軍隊的裝備更新。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海軍艦船基本上使用了蒸汽機(大型艦船多風帆、蒸汽機兩套動力),這使得侵略軍的機動性更強,軍事行動更迅速。侵略軍借海上優勢可任意選擇作戰時機和地區,居主動地位。而清軍則被動挨打,兵力調動不及。

總之:

清軍在兵力上遠遠多於英軍,但差距較大。

軍事調度和戰略上,兵力分散,整合能力低下。

後勤保障和補給上,交通不便,轉運困難。

更重要的是,上層戰爭意志不堅定,影響戰局。清朝統治者們並沒有把英法聯軍當作最重要的敵人,他們把清軍的最主要的兵力放在鎮壓大平天國、捻軍以及各地人民起義的各個戰場上。

外敵之患反而不如內亂之急。不過,這也無可厚非。

參考文獻:

《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

《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三、四、五冊

茅海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與英法軍兵力考》


歷史傳訊社

說到1840年,得首先談談當時世界第一的大英帝國和東方大帝國大清國的眼界對比。

1839一一1901年是日不落帝國最輝煌的維多利亞女皇在位時期。

1840年,對於中國來說是屈辱的近代史的開端,而對世界來說,最大的新聞卻是世界上首枚郵票黑便士在英國發行。郵票和鈔票一樣是由國家發行,但它卻能寄往全球,被稱為流通全球的第二貨幣。這也說明大英帝國在維多利亞女皇帶領下,自此開啟了全球霸權之路。於是東亞這個五千年雄霸全球的大清國就成了大英帝國首先要征服的地方。

說起來也真是屈辱,人家英國當時已胸懷全球,眼中已是四大洋包圍的所有大陸,而中國的統治者,眼中還是四個大海包圍的大中華,以為這就是全世界了。中國對四海之外的世界翻天覆地的變化還一無所知,清朝的愚民政策讓四億中國人都變成了坐井觀天的青蛙。

大家說這仗怎麼打?中國人發明的造紙和印刷術在中國當時還只是小數文人墨客寫詩斌文的工具,而英國用它印刷出了郵票聯通了全球;中國人發明的火藥當時大都只用於喜慶的煙火,而英國人卻改良成了先進的火炮;中國人發明的指南針當時僅用於看風水,而英國人利用它帶著堅船利炮打上門來了。

有人說1840年鴉片戰爭去跟英國人死磕,你拿什麼去死磕?你一個拿刀的跟人家拿槍的死磕?這個玩笑也開得太大了吧?而且還有一個拿槍的法國也在後面緊跟著要過來了。當然,當時世界也只有這二個國家有能力來略奪中國,其它國家都還跟中國一樣沒能力。

1840年鴉片戰爭註定是失敗,這沒有什麼好遺憾的,最遺憾的是1840年之後受到當時最先進火炮攻擊的大清朝竟然還沒被打醒,還不思進取去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你沒有進步,那再看看同時期其它幾個國家在幹什麼吧?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學習西方發達了,1861年美國南北統一後變強了,1871年德國統一後立即變強大了,沙俄這時也變強了,人家在第一時間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下都變強大了,而1861年中國慈禧太后這時卻在篡位,中國在最需要一個開明君主時,卻迎來了一個最昏庸的慈禧太后,中國沒有在鴉片戰爭失敗教訓中進步反而在退步,最後這些在1870年左右剛剛變強的美、日、德、意、俄等國隨著英法也一起加入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這樣看來慈禧太后與同時期的維多利亞女王比起來差距可是隔了十萬八千里。

如果清朝在1840年有個清明的君主,能在鴉片戰爭失敗後吸取教訓,進行社會改革,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用不了三十年也成世界強國了,哪裡還有近代百年屈辱之說呢?(本文中二枚郵票分別是世界和中國首枚郵票)


湘平古珍郵館

十九世紀,清朝輸給英國很丟人嗎?一點都不丟人,當時誰單挑打得過英國?

西班牙?早就被打服氣了;

奧地利?惹都不敢惹英國;

法國嗎?拿破崙怎麼死的?

沙皇俄國?克里米亞戰爭被英法聯軍連屎渣子都被打出來了。

很多人拿阿富汗舉例子。但是別忘了,阿富汗政府軍有組織的抵抗被英軍擊潰。最後靠“人民戰爭”,憑藉特殊的地形地貌,將英國侵略軍耗死。而且阿富汗背後有俄國支持。


如果中國和英國死磕,結局會怎樣?估計清政府會很慘!

戰爭打了兩年,朝廷的賦稅收不上來。與其說清政府是被武力打敗的,不如說是被英國人耗死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實際上就是比誰更能耗!最後清政府挺不住了,投降。

清政府有必要跟英國死磕到底嗎?答案是肯定的,沒有!

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目的是:打開中國商品市場。


英國發動阿富汗和北美戰爭的目的是:滅掉當地政權,直接變為殖民地。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並不以攻城略地為第一目的。英國人的目的就是讓清政府屈服,回到談判桌前談判。這種根本性差異,導致鴉片戰爭中,一直都有談和的聲音出現。直到江南提督陳化成戰死,英軍要炮轟南京時,清政府才恍然大悟,中國政府軍打不贏英軍!

我上面也說了,當時放眼全世界,哪怕是法國和沙俄這種強國,它們的政府軍也打不過英國的龍蝦兵。

既然打不贏,那就坐下來談。英國人只要錢,割讓香港的目的也是為了賺更多的錢。

如果按照阿富汗的方法,利用人民的力量耗死英國人可行嗎?不可行!英國人侵擾的地區全部是東南沿海漢地,武裝漢人對抗英軍。倘若英軍撤走,已經武裝起來的漢人該如何善後?

所以,和英國人死磕。對於清政府來說沒有必要,也沒有意義。


Mer86

插隊答一個。

作為發動戰爭的一方,在發動戰爭之前,都會先設定作戰目標,然後再根據自己的目標來制訂作戰計劃,計算需要投入的兵力。同時,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大概設定一個範圍,如果自己的損失達到多大的時候,就需要放棄原定目標,如果一再降低的目標仍然不能實現,就需要考慮結束戰爭。


比如說,美國的對華政策從20世紀初設定之後,就一直大體上沒有變過,一直到1950年在朝鮮戰場上吃了虧,才意識到自己的投入是遠遠不足以實現自己的目標的。這個目標就是,基本上維持中國的主權獨立,不讓個別列強獨佔中國。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美國可以儘可能的給中國以幫助。但這個幫助以不直接出動美國軍隊進入中國為限度。

因為美國作為一個新崛起的資本主義工業強國,需要的是中國的市場,而不是像傳統的帝國主義國家那樣直接掠奪,不需要直接佔領中國的土地。所以,美國希望中國維持秩序穩定,同時又能保持獨立,通過市場和貿易的方式來從中國市場獲利。但在一戰結束後,國際局勢已經發生劇變,美國的國際地位也已經變了,但卻沒有及時調整對華政策框架。

美國這種刻舟求劍的對華政策框架導致的結果就是,在面對日本在太平洋咄咄逼人的擴張的時候,美國始終沒有采取強硬的姿態來遏制日本,卻步步後退,從而導致日本直接發動侵華戰爭,意圖將美國徹底逐出中國。而在解放戰爭中,美國同樣堅持這個原則,拒絕蔣委員長再三要求的直接出動兵力和解放軍作戰的要求。

這是鄒讜先生在《美國在中國的失敗》裡的看法。而在朝鮮和中國交手過的美國高級將領李奇微在關於朝鮮戰爭的回憶錄中同樣認為,當美國在朝鮮介入朝鮮局勢的時候,美國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也沒有既定的戰爭目標,更沒有計算過為此需要投入的代價,所以是一場稀裡糊塗的戰爭。而在中朝軍隊的持續頑強抵抗之下,美國最終不得不承認現實,簽訂停戰協議,虎頭舌頭的結束了戰爭。

與這個情況大致相同的,還有越南戰爭。美國在介入越南局勢的時候,設定的目標是維持越南現狀,不被已經共產化了的北越所統一,而美國能夠接受的代價的上限同樣是不直接出動軍隊。但這個政策同樣遭到了失敗。美國不得不修正自己的政策,將不直接出動軍隊改為不直接出動地面部隊,但空軍可以轟炸。但在中越的頑強抵抗下,美國在付出慘重代價後,不得不承認對越政策已經破產,撤離了越南。

那麼英國在決定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設定的目標是什麼呢?

英國當時剛經歷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產能擴張很快,需要一個富裕而且龐大的市場。所以,英國認為中國就是一個不錯的目標,希望中國能和英國簽訂一個貿易協定,通過貿易來從中國獲取經濟利益。這就是馬嘎爾尼使華的目標,但清政府拒絕了英國的這個要求。在英國商品無法通過合法渠道大量進入中國的情況下,只能在原先的貿易框架下和中國進行貿易,從而使英國長期處於逆差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最後形成了以向中國非法販運鴉片來進行貿易平衡的潛規則。

經過一段時間的傾銷以後,英國在印度和中亞一帶生產的鴉片在中國南方已經形成了比較大的市場,收益穩定,規模可觀。所以,從英國的角度來看,清政府突然開始在南方廣大地區禁止吸食鴉片,同時大規模查抄鴉片販運,就是打破了這個潛規則,破壞了原有的平衡局面。英國認為,這是清政府對英國不夠尊重,對英國的利益完全漠視的結果。

所以,英國認為,需要像清朝展示一下實力,給清朝一點顏色看看,教訓一下清政府,讓清朝把頭低下來,原意接受英國進行平等貿易的要求。為了達成這個目標,英國出動了海軍,並配備了少量步兵。但無論是在沿海進行炮擊,還是冒險登岸劫掠,英國的根本目標都不是迫使清政府徹底妥協,並把中國變成殖民地,而是要清政府同意開放貿易。

英國當時能夠抽調到中國沿海來作戰的兵力很有限,而且登岸的步兵只能是少量的,沒有能力大規模入侵中國本土。這就意味著,英國的作戰方式本身就是流動性的,遊擊性的,哪裡能佔便宜就在哪裡打一下,哪裡能製造出對清廷震動更大的效果,就在哪裡打一下,而不會集中在某個特定地區進行突破。

英國的這種戰爭目標和作戰方式對清政府則意味著,既然清政府並沒有能力將來犯英軍完全徹底殲滅,那麼,只要清軍能夠嚴密設防,反其道而行之,誘使英軍登陸,並不計代價的給予英軍重大損失,就完全有可能迫使英軍知難而退。反正英國也沒有能力出動地面部隊,大舉入侵中國本土,只能在沿海地區進行襲擾性的戰鬥,中國就是寧可軍事上吃虧,也不低頭妥協,英國也沒什麼辦法。

其實,明朝對蒙古各部採取的就是這個政策。初期頻繁出兵,迫使蒙古分裂為分散的小部落,無力聯合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強大國家,來合力進犯中原。之後,明朝則始終堅持嚴防死守,寧可修長城,在長城沿線部署大量兵力,耗費大量錢糧,也不願意和蒙古各部進行他們所希望的互市貿易。所以,一直到清朝興起之前,除了瓦剌曾形成短期的統一聯盟之外,蒙古始終保持著分裂狀態,才為清朝興起提供了外部機遇。

這就是說,如果清政府和題主說的一樣,不計代價,不急損失,就是不低頭,不妥協,就是要死磕到底,英軍除了自己撤退,其實也沒什麼辦法。


蕭武

首先當時英國議會投票贊成開戰的比反對票多了9票而不是1票,當然優勢仍然不大,但拉鋸的原因並不是擔心戰爭的結果,事實上那些最反對開戰的議員也從來不曾懷疑英國會贏得勝利,他們反對的原因是開戰的理由在道德上完全站不住腳。所以那些主戰派在投票前做了大量的輿論準備,成功地偷換了概念,把為保護毒品走私而發動戰爭洗白成為打擊古老腐朽的清帝國對英國商人的壓迫,保護英國的利益而發動戰爭。這的確欺騙了不少人,至少使下院通過了對戰爭的撥款。


其次從戰爭的過程來看,基本是一邊倒的屠殺,不管歷史教科書上怎麼吹牛,事實上每場戰鬥的過程都差不多,從炮擊開始,然後清軍崩潰,然後英軍佔領並肅清。清軍偶爾小規模的偷襲基本都是羊入虎口。有人說戰爭打了那麼長時間想證明戰鬥膠著,事實上大部分時間英國人是在等待談判。整個戰爭的過程就是在重複一個簡單輪迴:清軍大臣上任並誇下海口,然後戰鬥爆發並傷亡慘重,認識到和對手的差距完全超過想象,無奈求和並表示願意談判,同時上報“xx大捷,殺敵無算……”來拖延時間,英軍被拖延得忍無可忍又開始攻擊下一個目標,於是清軍大臣牛皮戳破被解職,下一個大臣上任。

我們再回到死磕這個話題。以清朝當時的國力,體制,裝備,素質標準來看,每一場戰鬥都可以算是盡力了,只是實力的巨大差異放在那裡,註定了這些戰鬥不會勝利。只要是艦隊能夠到達的地方英國人都暢通無阻,英國人每次進攻都完成了目標,而且代價很小。但英軍的兵力只夠進攻而不夠佔領,如果繼續打下去,最有可能的情況是所有沿海,沿江以及沿運河兩岸的城市被摧毀,在廢墟上爆發下一次農民造反

特別要指出的是,在那個時候中國人的家國觀念非常薄弱,根本不會有抗日戰爭時那種全民抵抗的局面,所謂的死磕如果真的發生也只是在滿人和英國人之間。這歸根到底是因為滿人統治者把老百姓當奴才,而在那些被英軍佔領的地方,英國人的管理要比清朝規矩得多,老百姓有時甚至帶著雞蛋蔬菜爬到英國人軍艦上做生意,這在現在是根本無法想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