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為什麼能做到萬世一系,一直沒有改朝換代和被權臣篡位過?

麼嬌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天皇是神。權臣或將軍再牛掰,那也是人,人若取代神,必遭天譴。這是天皇“萬世一系,一直沒有改朝換代和被權臣篡位”的根本原因。

在二戰之前,日本人普遍認為天皇是神。為了破除“一君萬民”這一極端民族主義的根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的要求,天皇發表了一個詔書,否定自己的神格,告知日本民眾,他也是人。這個詔書的正式名稱是《振興國運之詔書》,因其內容而以《人間宣言》聞名。

歷史上,自712年《古事記》和720年《日本書紀》這兩本在日本被稱為“記紀”的“經典中的經典”問世,日本官方一直宣揚日本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裔,連戰前日本《尋常小學國史》的第一課,都是“天照大神”。既然是神,人怎麼可以取而代之?西方有所謂君權神授說,但在日本不存在這種理論。因為天皇原本就是“神”,“君權”何需“神授”?

天皇不僅是神,而且是國家的象徵。日本“建國紀念日”是2月11日,因為按照日本“歷史”,初代天皇神武天皇是在公元前660年的2月11日登基的。

日本國歌《君之代》的歌詞取自《古今和歌集》的“我之君”,這個“君”就是君主——天皇。 日本的國旗“日之丸”以前是“天皇旗”,1854年開國後,見西方國家的商船都懸掛國旗,於是日本幕府將“天皇旗”定為日本商船的標誌,“丸”在日語中可表示船,“日之丸”意為“日本之船”。1859年幕府將“日之丸”定為日本“御國總標”,即象徵日本的總的標誌。1870年,明治政府頒佈了《商船規則》,明確規定日本商船懸掛“日之丸”,並規定了旗幟規格。1870年,明治政府頒佈的“太政官佈告”,將中間為一太陽,周邊有16道血紅光芒線,宛如旭日東昇的“旭日旗”定為陸軍軍旗。1889年,日本政府頒佈《海軍旗章條例》,規定海軍旗為長方形,圖案為白底色上印有紅色太陽和16條光芒。陸軍旗和海軍旗都是16條光芒,不同的是,陸軍旗“旭日”居中,海軍旗“旭日”偏左。為什麼都採用16道光芒?因為16瓣“菊花”圖案是天皇家的家徽,始於後鳥羽天皇(1180-1239)。

儒學對日本有深刻影響,但正如江戶時代著名儒學家藤田東湖所指出的,在儒家學說中,有兩條絕不適用於日本,一是君主的“禪讓”。二是對君主的討伐。在日本曾流傳一個故事,說曾經有個人想將《孟子》傳入日本,結果船在大海上被掀翻了。為什麼?因為孟子宣揚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以及認為君主可以禪讓和可以被討伐、驅逐的理論,絕不適用於日本。


馮瑋

最根本的原因有二,一是日本天皇基本沒有掌握過國家實際權力;二是在日本信仰體系裡天皇既是君主,也是神祇,兩者是一體的。

關於日本天皇沒有掌握國家權力這一點,很多人有過提及,這種情況其實一直持續到近代。雖然近代天皇曾一度掌權,但二戰失敗後,日本實行君主立憲制政體,天皇只具有國家統一和禮儀性象徵。但中國曆代皇帝中被權臣架空,卻又終遭篡位的例子也不在少數。比如漢獻帝和曹丕。東漢末年,漢室及漢帝如喪家之犬,棲棲遑遑,四處逃竄,被割據一方的軍閥們呼來喝去,棄之如遺,漢室威嚴掃地。天皇也經歷過這樣的待遇,但權臣卻依然將天皇作為國家之象徵,通過架空天皇,並以天皇的名義繼續發號施令,卻沒有取而代之。箇中原因,並不能以天皇不實際掌握國家權力來解釋。

其實,第二點天皇是日本國教——神道教領袖,且是日本信仰之核心天照大神之後裔才是決定性因素,也即早期日本從根本上來說是政教合一國家,天皇既是君主,也是神。你可以取代君主,那凡人能取代神嗎?即使洞察天皇只是廢柴一坨的權臣也清楚知道,與其將千百年民眾奉之為神,信仰堅定之極的天皇一腳踢下神壇,踢下君主寶座,倒不如繼續尊奉之,而自己以君主和神的代言人施行統治,這對於社會體系和國家結構的穩定太重要了。

其實縱觀三大宗教,除佛教以多神和自渡為教義以外,其他兩個一神教的創立者默罕默德和耶穌,都聲稱自己是神的使者或兒子,而不是自稱神可見,在那個科學如同荒漠,靈異只能從神學解釋,神的力量作為國家核心價值觀和哲學體系的年代,神是多麼重要,而自稱神卻又不是那麼容易。那麼天皇的虛君政治特徵就只能一直延續下來了。我們其實也可以拿中國的改朝換代來對比一下,凡是改朝換代的勸進表中,無一例外,第一點都是天象,最近天象有變,各種祥瑞、天書頻出,這是上天也就是神要我們改朝換代的依據,神的旨意仍是中國舊時代可以換掉皇帝的第一政治正確的標準。中國的皇帝雖然名為天子,但卻從來沒有自成體系的神話和神學體系將天和當朝天子建立血緣關係,而不是像天皇是天照大神血親後裔這樣有"DNA"保證的神種,所以“當今天子德薄,上天久缺祭祀”,現皇帝被換掉,上臺一個德厚的皇帝就順理成章了。

而如果有人再問,為什麼現在天皇也沒有被取消或取代,我覺得這就不是天皇這一政體的問題,而是現代所有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共同問題,是另外的範疇了。


江南礦工

確實日本天皇都是出自一個家庭,準確的說,出自一個氏族,日本沒有過改朝換代,只是不同時代,掌握的人不同,有時是天皇本人,有時是太上皇,還有時是將軍,本身都是有姻親血緣的。我想這和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有主要關係,四面環海,遠離大陸,天然的屏障斷絕了外族入侵的困擾,偏安一隅。另外日本皇族的高貴血統論也有廣泛的支持基礎,在古代,天皇是神的代表,相當於西方祭司,被日本民眾尊敬和敬畏,推翻一個時代的精神代表在當時是不可能的,哪怕後期幕府篡權,天皇依然做為傀儡存在。最後,日本沒受儒家禮義廉恥的教化,雖然號稱皇室,血統實際早就不正了,哈哈。



花生糖葫蘆

幾個原因。

第一、日本人直到二戰時都有很多人認為天皇是神。日本戰敗,按理說天皇就是第一戰犯。可美國人瞭解了日本人的思維後都放棄了懲罰天皇。麥克阿瑟只是進行了政治制度改革,想用民主憲政體系來制約天皇的影響力和權力。在日本天皇就是宗教信仰的一部分,也是日本最重要的象徵。



第二、雖然天皇如何杯神化,但不容否認的是,歷史走向往往都會因為吃螃蟹的人而改變。無論是好螃蟹,還是壞螃蟹。只要有人取而代之成功就能給出一個說法。日本歷史上幕府政治存在時間很長,然而它就沒有出現那個吃螃蟹的人。就是這樣,日本的改朝換代就是以幕府改變作為模式的。從實際效果看,其實是一樣的,已經足夠抵消社會矛盾了。只是始終有一個天皇存在罷了。

第三、日本一直維繫著封建制,他們也沒有學中國的科舉制度和帝制。就是說沒有把上升通道完全打通,天皇之下還是各地方大名統領。這種制度底層人希望很小,但它穩定啊。社會矛盾也相對較小。

凡是階層流動性大的,都不穩定。階層流動性大,富裕和貧窮流動性大,人們的思維也會不穩定。劉邦這種地位不算太高的人也當了皇帝,這對人的啟發是很大的。皇帝都能輪流坐,自然爭奪的就更加激烈。所以社會矛盾也會更大。

中國這種可以上升甚至對皇權取而代之的制度能讓底層有希望,然而一旦誰獲得政權一定殘酷壓制他人保住皇權。這樣就會帶來更多地民不聊生。而底層人沒有希望,社會流動性低的社會。但貴族知道自己地位穩固,可能也就不會太殘酷。一個是有希望但爭奪激烈,一個是出生就決定了一切,但穩定。到底哪個好?這就是個哲學問題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國病

傀儡一個,沒有實權,換不換他管個蛋用。朝代更迭,更換的都是實權,歷史上日本天皇掌握實權只有很短的一段時間,掌握實權的一般都是幕府的將軍,現在的首相,更換的是他們,天皇跟個屁似的換不換的不吃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