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偷娶庶母遺臭萬年,一個庶母嫁給兒子,為何名垂青史?

用戶64079274

首先曹丕偷娶自己庶母這件事情違背了儒家的封建倫理綱常,和普通人的價值觀完全相背而行,從倫理道德角度來考慮自然遺臭萬年。

而武則天嫁給自己的兒子自然算她平生的汙點,但瑕不掩瑜,名垂青史靠的完全是自己的功績和實力。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一生征戰四方整合了中國北方。但由於漢朝四百年江山,出於穩定民心的慎重考慮,曹操終其一生也沒有廢天子自立。而到了曹丕手裡,自立乃大勢而歸,曹丕奪取了漢獻帝的天下,順順利利登上地位之後,居然將曹操的小妾納入自己府中。已經是天下之主,天下鶯環燕瘦不知道有多少人想入宮,怎麼就偏偏看中了自己父親的女人。

曹丕此人坐擁的天下是曹操辛辛苦苦打下來的,他的女人也是曹操的女人,這種德行實在令人不齒。《世說新語》這樣記載:

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宮人自侍。太后入戶,見直侍並是昔日所愛幸者。太后問:何時來邪?雲:正伏魄時過。因不復前而嘆曰:狗鼠不食汝餘,死故應爾!至山陵,亦竟不臨。”

曹丕生母之口都說曹丕禽獸不如,這種人品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武則天就不一樣,身為封建王朝的唯一一位女皇帝,治國有方將大唐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條,第一印象看起來就很加分,有點風流韻事更加襯托了女皇的神秘感。況且女皇未及寵幸便遇上李世民駕崩。之後李治娶了武則天,並一步一步地封成了皇后。看起來也沒有不符合倫理綱常,而且她的執政能力也是有目共睹,實在是巾幗英雄女中豪傑的典型代表。


品讀武器裝備

曹丕偷娶庶母是指曹操死後,兒子曹丕把父親的妃子們收入帳下。一個庶母嫁給兒子,其實講的就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早年侍候過唐太宗,後嫁給兒子李治的故事。




首先,曹丕亂了倫理綱常。三國時期,戰爭頻繁,人們的觀念是贏者為王敗者為寇,其中勝的一方還以俘獲對方的女人為榮,特別是漂亮女人。


可曹丕不止俘獲敵人的女人那麼簡單。曹操死後,其子曹丕把父親的妃子都留在了自己身邊侍候。有一次曹丕生病,太后去看望他,發現都是先皇的妃子在侍候,於是問他:“這些妃子什麼時候來的。”曹丕直言,父親死後我就召她們過來了。


太后大怒,曰:“狗鼠不食汝餘,死故應爾!”意思就是,你這樣做,死了連狗鼠都不會吃你。曹丕還是無動於衷。可見為了私慾,倫理道德根本不能約束他,母親也管不了他。


曹丕是矛盾的個體,他自我且報復心重。對自己的父親也不例外。他有大量的詩詞和散文成就,主要以思婦和男女愛情為題材,從這裡可以看出,他善於觀察女子,也渴望愛情,但是他不尊重女性,更不尊重自己的父親。


據說,因猜忌父親與自己的夫人甄宓有著不清不楚的關係,他懷恨在心。父親死後,馬上翻臉報復,他收了父親的女人,後來甄宓也不得善終。在這些問題處理上,不符合一個國君的格局。

再者,他父親死後的同年,他受禪登基,以魏代漢。直接篡漢為帝,後世對他的評論也會受其影響。



而武則天與唐高宗的結合,是王皇后為了抗衡蕭淑妃使的計謀,換句話說,她是贊同的。再者唐高宗李治是喜歡武則天的,所以武則天自然從感業寺名正言順的回宮。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也算自由戀愛。他一生尊重武則天,雖然她服侍過自己的父親,可他鐘愛她,還讓她做了皇后,共同打理朝政。



另一方面武則天有非凡的政治能力,她在位期間,除了排除異己做了一些殘暴的事情外,她對唐朝的貢獻也是巨大的,她採取了許多利國利民的措施,並帶動了全國人民過上了安康的日子。她清楚要以農業生產為本,並採取鼓勵政策,規定各州縣境內“田疇墾闢,家有餘糧”者予以升獎。


獲得民心。重視人才,其中包括狄仁傑、張柬之等,她廣開言路,接受諫言,政治開明。


武則天通曉文史,詩文,書法等等。這些都為她名垂青史加分。並且,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傑出的女皇帝,為唐玄宗時代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基礎。


以上說明,曹丕偷娶庶母不是偶然,而是計謀,為世人所不恥,只能遺臭萬年。而武則天嫁給唐高宗李治並創造一番宏圖偉業,除了天時地利人和外,還與她本人的能力掛鉤的,最終能名垂青史。



有書共讀

曹丕偷取庶母,這事基本屬實。庶母嫁給兒子,並且名垂青史,主要指的是李治娶了武則天。性質其實是一樣的,都是娶了後媽,但世人的評論完全不同,這是有所處時代、所用方式、感情深淺來決定的。

曹丕和李治所處時代完全不同

曹丕是東漢末年生人,漢朝對儒家文化非常推崇,甚至在漢武帝時曾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時代對於三綱五常、人倫情感非常看重,後媽也是媽,怎麼能娶後媽做妻子呢?怎麼能和後媽一起進行人倫之事呢?因此,當曹丕他媽卞氏看到曹丕的行為後,大為惱火。

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宮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後出看疾。太后入戶,見直侍並是昔日所愛幸者。太后問:“何時來邪?”雲:“正伏魄時過。”因不復前而嘆曰:“狗鼠不食汝餘,死故應爾!”。

這話的意思:曹操死後,曹丕把曹操的小老婆悉數收納了。有一天,他媽卞後來看他,看到曹操的一眾小老婆都在曹丕這裡,就問道:“這些人怎麼在你這裡呢?什麼時候來的?”曹丕不好意思地說道:“我爹死後,我就接過來了。”卞後氣壞了:“你要不要臉?你死了後,狗、鼠都不會吃你的肉。”

從上面可以看出,娶後媽,雖然從生理和遺傳上沒有什麼影響,但從人倫情感上,那個時代無法接受。

可李治所處時代完全不同,在漢人王朝漢、晉之後,就進入了南北朝時期。北朝基本上都是五胡十六國發展過來,主要執政者及其家屬基本都是從前遊牧民族的後裔,比如北魏拓跋氏,比如北周宇文氏,比如做了隋朝皇帝的楊堅也是娶了獨孤氏。而李治的爺爺是李淵,其母親是鮮卑族的獨孤氏,李治的奶奶竇太后也是匈奴和鮮卑、漢族的混血。李治的母親是長孫皇后,更不用說其鮮卑族的身份了。

既然是和“胡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那麼有些習慣和胡人的相近也是非常正常的。胡人男人死了,女人可以嫁給小叔子,也可以嫁給沒有血緣關係的兒子。所以,唐太宗娶了自己弟弟元吉的老婆楊氏,還娶了另外一個堂兄的老婆。唐高宗更猛,直接娶了自己的小媽武則天。最猛的還屬後期的唐玄宗,把在世兒子的老婆楊玉環納入了後宮。儘管如此,社會輿論並不是很強烈。

所以,時代不同,對事情的看法不同。


魏文帝曹丕和唐高宗李治,娶庶母的方式不同


曹丕是偷偷的將小媽們納入了後宮,而李治則是光明正大地將武則天迎入了後宮。偷娶讓人覺得這事不光彩,會受更多人唾棄。而光明正大地迎入後宮,說明了當事人的勇敢,會讓人產生敬佩。

曹丕估計是對老爹的美妾門早已垂涎已久,可老爹在世時不敢啊!終於,自己當皇帝了,權利大於天,臨幸幾個老爹遺留的宮女美妾,感覺不是什麼事了。可是,讓曹丕光明正大地將小媽們納入後宮,曹丕也沒這個膽量,害怕輿論的唾沫淹死了他。


偷娶更容易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更容易遭人鄙視。光明正大地娶了,反倒讓人說不出更多的評價了。

一個偷取,一個直接娶,娶的方式不同,也造就了評論的結果不同。


曹丕和李治,娶庶母的目的不同


曹丕不是偷娶了一個兩個,而是一群,是直接接手了老爹的後宮“遺產”。這些後媽,曹丕一定不是出於什麼難捨難分的情感,而純粹是為了自己的享受,再說直白點,就是為了滿足自己對美色的慾望。

其實,已經做了皇帝了,美色不是任自己選嗎?為什麼不放過自己的這些小媽呢?還增加了被別人評論和鄙視的幾率,這是何苦呢?

想來,這些小媽的風姿綽約早已讓曹丕意淫不少次,得不到的才是最美的。於是老爹死後,曹丕要讓自己曾經的想象變成現實,而且不惜冒上各種輿論的風險。


李治是娶了武則天,可是無論從野史還是正史,都可以看出,人家是為了愛情。李治喜歡武則天,喜歡地要死。為了武則天,能從感業寺把武則天撈出來。娶了武則天后,生了四個兒子、兩個女兒,這說明李治和武則天親密活動不少,也說明了感情的成色很足。


李治和武則天不僅生了不少孩子,而且李治不斷提升武則天的地位,最後讓武則天做到了皇后的位置上。後來,李治在身體欠佳時,很信任的讓武則天代為處理國事,讓武則天的能力完全展現。

雖然李治死後,武則天當了一代女皇,可從發展的角度來看,武則天的執政並沒有損傷大唐的實力,而且讓大唐發展更加良好,給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正所謂“愛情容易讓人原諒,偷情容易讓人鄙視!”,因此曹丕捱罵更多,李治也許也捱罵,但正面的評價更多。

所以,從所處時代、所用方式、感情深淺三個方面來說,曹丕偷娶庶母更容易遭罵,李治娶了後母,後母名垂了青史。


藍風破曉

先說個大概吧!曹丕偷娶庶母指的是曹操死後,曹丕把曹操的妃子小妾都納入了自己的後宮;而庶母嫁給兒子指的是武則天嫁給了李治,武則天名義上是李治的後媽。但是為什麼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這還得根據實際情況去分析。


一:曹丕偷娶庶母為何會遺臭萬年?

還原下當時的場景

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宮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後出看疾。太后入戶,見直侍並是昔日所愛幸者。太后問:“何時來邪?”雲:“正伏魄時過。”因不復前而嘆曰:“狗鼠不食汝餘,死故應爾!”至山陵,亦竟不臨。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指的是曹操死後,曹丕就把自己父親的妃子小妾們召來服侍自己。有一次曹丕生病了,其母卞太后去看望他,結果在門外就看見好多曹操以前的妃子們在裡面服侍曹丕,她就推門而入,怒氣衝衝的問:“這些人是什麼時候來的?”曹丕面對這種情況,竟然毫無羞愧之意,說:“就是父親駕崩後,我就把他們召喚來了。”卞太后便對曹丕說:“你這種做法簡直就是畜生,死後連老鼠以及狗都不會吃你的肉!”當然因為這段記載,曹丕這種做法肯定就會為後人所不齒了。其實有野史說是因為曹操和曹丕的妻子甄宓有染,曹丕故意報復,可是無論如何曹丕這種做法直到今天都還為人所不齒。



二:庶母嫁給兒子卻名垂青史?

這個其實也沒有那麼名垂青史,主要是武則天在政治上的突出貢獻,個人風頭掩蓋了一些汙點而已。且不說武則天怎麼樣,因為我們的注意力根本不在他們個人身上,而是被強盛的唐朝所矇蔽了。看看李世民在弟弟李元吉死後,霸佔了弟弟的妻子;李隆基又搶了兒子李瑁的妃子楊玉環,武則天嫁給李治還會有人說三道四嗎?唐朝在這這方面可謂空前開放,也有髒唐亂宋之說,由於國情不一樣,所以後人的評價也不一樣。




之所以會覺得武則天有了這個汙點還會名垂青史,最主要還是在其死後把唐朝還給了李氏,自己也知道身上有汙點,才立無字碑讓後人去評價,總體來說武則天當朝時期歷史還是不斷進步的,所以我們並不會過多的職責這些人(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


羽評歷史

曹丕偷娶的是他爸爸曹操的小妾,必須注意了,“妾”是有名分的了。雖然從理論上說後宮的女人都是皇帝的女人,而武則天只是唐太宗身邊級別地位低下的才人,連“妾”都算不上,如果武則天是唐太宗的昭儀昭容甚至封了妃子,唐高宗還敢娶嗎?唐代還有一個觀念不能忽視了,武則天進宮到唐高宗身邊,身份不是唐太宗的才人,而是感業寺還俗的尼姑,所以不算是庶母嫁給兒子。要是還不明白再說個家喻戶曉的例子,唐玄宗晚年寵愛的楊貴妃是唐玄宗的兒媳婦,可唐玄宗並沒有直接接楊貴妃進宮,而是先讓楊貴妃在道觀裡當了一段時間的道姑,還有道號“太真”。這樣洗刷一下身份,楊貴妃就不再是唐玄宗的兒媳婦了,而是以道姑的身份進宮受寵,唐玄宗“扒灰”基本上沒什麼知名度了


立志成蟲

曹丕偷娶庶母,典型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曹操傳授給自己孩子們的,除了陰謀權術,其它就是好色了。於是曹操曾經鑄造銅雀臺,想要收羅天下美女於其中,在攻打張繡時,收了張繡的嬸孃,在攻打呂布時,收了呂布手下將領的老婆,在攻打劉表和孫權時,很多人都說曹操是為了收了大小喬,可惜沒成功,在攻打袁紹時,準備搶走袁紹兒子袁熙的老婆甄氏,沒想到甄氏被自己的兒子曹丕捷足先登了。

另外曹操對待自己的原配夫人丁氏並不怎麼樣,曾經因為丁氏說了自己而將其趕回老家。曹操對待自己的孩子也並不仁慈,將他們充分的利用到了自己的政治手腕中,比如曹操的三個女兒一同嫁給了漢獻帝,大兒子曹昂因為救曹操而身死。

可以說曹丕充分繼承了他父親的方方面面。曹丕對自己的哥哥痛下殺手,用毒酒害死了自己的親哥哥曹彰,又想害死曹植,幸虧卞太后力保才得以倖免。有了父親的榜樣,曹丕自然非常好色,竟然膽大包天把自己老爹的伺妾都暗中拉到自己房子裡去了。在漢朝時期,禮法制度依然還是比較健全的,曹丕的這些行為不但不符合當時的禮法,更不符合之後從宋朝開始的程朱理學。所以倍受詬病也屬自然。

一個庶母嫁給兒子。我想大家都知道這是講的武則天嫁給唐太宗的兒子李治的故事。

其實唐太宗娶武則天,當時已經六十來歲了,而武則天初入宮時剛剛十四歲。武則天入宮之後被封為五品才人,卻始終沒有得到唐太宗的寵愛,雖然武則天是很想的。等到唐太宗病重的時候,武則天卻和太子李治暗中有了交往。太宗駕崩,武則天等未受寵的妃嬪被送到了一座寺廟出家為尼,後來被當了皇帝的李治給放了出來,一步一步當上了皇后。

我想大家所說的名垂青史一般說的是武則天。而娶了老爹妃嬪的李治其實一般還真沒多少人批評或者讚揚,主要是武則天光輝熠熠,已經遮蓋住了李治的功績。

而武則天在中國歷史上時一名偉大的皇后,甚至一度篡權當了個女皇帝。在政治上更和李治一起開創了唐朝的盛世時期。她選賢任能,親賢遠佞,手段殘忍,屠戮李唐宗室,可以說在武則天當政時期,唐朝持續著輝煌。

所以後人都因為其歷史功績而誇讚武則天。


阿慶還是阿慶

曹丕娶庶母不僅是人倫道德上的令人不齒,對國家也沒有什麼益處,所以他的行為令歷代文人騷客所不齒,而史學家也隱秘地記載了此事,讓曹丕遺臭萬年。武則天雖然嫁給了李治,但一則李治並非武則天所生;二則武則天治國有方,被歷代執政者所敬仰;三則國家公器不以私德議之,如果武則天如慈禧太后一樣,恐怕人們也會讓武則天身敗名裂!


一、曹丕簒漢,不能以天下道義毀之,但可用私德毀之。

曹丕簒漢,雖然名義上是漢獻帝主動禪讓,但實質是曹丕以實力威脅的結果所至。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整合了北中國,但是終曹操一世,沒曾廢天子而自立,不是實力不濟,而是人言可畏。漢朝四百年江山,儘管氣數已絕,威風已喪,但民心還是懷念大漢的。因此不管理由有多充分,都不能阻止人們對簒漢的曹丕的鄙視。

然則,國家興亡有道,天下唯有德之人居之,沒有不滅亡的朝代!所以對曹丕代漢無法在法理上批評他,但是可以從私德上攻擊他,讓曹丕成為一個令人所不齒的畜生。所以《世說新語.賢媛篇》中用比較隱秘的一種手段寫出了曹丕娶庶母的事,並借曹丕生母之口說出曹丕禽獸不如。

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宮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後出看疾。太后入戶,見直侍並是昔日所愛幸者。太后問:何時來邪?雲:正伏魄時過。因不復前而嘆曰:狗鼠不食汝餘,死故應爾!至山陵,亦竟不臨。”

二、武則天治國有方,故不以私德毀之。

武則天本是李世民的才女,未及寵幸便遇上李世民駕崩。之後李治娶了武則天,並一步一步地封成了皇后。武則天是一代治國聖手,李治一朝的許多大政決策都是武則天做出的,所以李治還沒死之前,武則天就是天后,與李治並稱二聖。

武則天雖然心狠手辣,但是在治國上,還是遊刃有餘。老百姓原本實在,只要吃得飽,穿得暖,日子有盼頭,到也不再乎統治者之間的傾軋與殺戮。武則天殺伐過重,也是殺的李唐皇族與官吏,對老百姓並沒有多大殺戮。

武則天也知人善用,提拔了狄仁傑、王孝傑等著名人物。對於外事,武則天一樣霸氣,多次擊敗了突厥、契丹、吐蕃等國家。最終在武則天時代,唐朝國力大升,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最終武則天還是還政於李唐王室,並沒有挑起大的國亂。

唐朝風氣開放,嫁娶也相對奔放一些,且不說武則天是李世民的才女,並沒有合床或者生育子女。就是唐玄宗把已經是自已多年的兒媳婦楊玉環娶了,也有白居易等人作《長恨歌》歌頌此事呢。所以以武則天治國之在功,實可名垂青史!



大秦鐵鷹劍士

1、曹丕佔有曹操後宮的女人,這事《三國志》中沒有,擁劉貶曹的《三國演義》中也沒用。哪裡有?南朝劉義慶編的小說集《世說新語》裡有。真實性不好說。我個人覺得是政治醜化,就像地攤雜誌醜化開國領袖婚姻一樣,都是為迎合一部分人的惡趣口味而編造的。

2、李治娶李世民的武才人武媚娘,這千真萬確,正史上是有記載的,而且這不是一筆帶過的記載,這是無法迴避的宏篇鉅製。李世民的武才人變成了李冶的皇后,又變成了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武則天用無字碑替禮部官員迴避她混亂性史,估計封建年代的她也知道她將被八卦萬年。

3、所謂曹丕偷娶庶母之事,並沒有多少評說,影視劇也沒有演繹這事,關於曹丕,最多也就是三曹與甄妃的故事可以八卦。曹丕不是一個遺臭萬年的歷史人物,雖然他逼漢獻帝禪讓,但他在歷史和文藝裡的不是荒淫的形象,不像隨煬帝那樣淫蕩吧。

4、武則天的事天下皆知,是影視劇的重要題材。在現代影視劇美化武則天之前,武則天一直是遺臭萬年的。都是亂倫,她孫媳婦楊貴妃的評價比她好得多。如果說武則天名垂青史,也只是因為她治國的原因,絕不是因為她混亂的性史。

5、用詞問題。《世說新語》裡曹丕故事,對那些女人不能用“娶”字,最多用“納”字,因為她們身份不夠。武則天那個,不應說“庶母嫁給兒子”,李世民活著的時候,武才人也沒有資格把李治當兒子,就像《紅樓夢》裡,賈寶王怎麼會是趙姨娘的兒子?


龍久於池

這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故事的故事有很多情況情況。先從武則天說起,武則天嫁給李治。為何沒有批判,反而有人歌功頌德。因為武則天確有收買人心一套,在唐朝李元(這個字在手機打不出來丿認老子為祖宗。武則天為了奪取李氏江山,找了一些和尚來神化自己。說武則天是彌勒佛轉世,又讓人把她雕成觀士音菩薩,讓世人頂禮膜拜。你想啊?誰敢跟神仙對抗呢了?再說武則天治國理政確是一把好手,把大周治理人民安居樂業,八方來朝,最後老了又還政於李氏家族,這就沒毛病。再說曹丕娶曹操的小妾沒是娶一個,而是全部都耍,顯然為了報復老爺子,你不是不原意把江山傳給我嗎?我就睡你的女人。再說他對自己兄弟也是趕盡殺絕,如果不是卞後攔下,恐怕曹植也會被他殺了,一首兄弟,也讓曹丕遺臭萬年了。曹植怎麼能和武則天相提並論呢?我……?……唉歷史啊啊啊只能讓人想愛又想恨?到此為止吧,?。


濟陽老哥

第一:國與國的習俗不一樣;

第二:嫁娶的目的不一樣;

曹丕娶庶母,是這樣一個故事。這還要從他的父親曹操說起,曹操雖然是一名戰略名將,但也酷愛美女(在古代,三妻四妾也很是正常)!家裡更是妻妾如雲!但是曹操是個很開明的人,他曾說在他死後,願意讓這些小妾改嫁。並囑咐兒子不能阻攔。

後來,在曹操真的快不行的時候,又一次囑咐了兒子,如果你的庶母們願意改嫁就隨她們而去,如果不願意,就留他們在王宮裡,你好好養著她們……

果然,在曹操死後,曹丕確實沒有“虧待他的庶母們”,而是把他的庶母們全部都納入自己懷中,供自己娛樂。能被曹操所納妾的女人定然相貌與智慧也不會差,所以也吸引了他的兒子。在古代,兒子偷食老子的妃子也不是件稀罕事了……

而當時的曹丕已經稱霸為王。而且在他們那個時候,名節和名分也是相當講究與重視,不同輩分是不能結婚的,寡婦更是不能隨便改嫁。誰要是侵犯了這兩條定律,定是被遺臭萬年的……所以兒子偷食老子的妃子一旦被發現,不是處死就是發配邊疆……

然而,曹丕就是犯了這樣的錯,當時的他作為君王雖然不敢明眼行事,怕被王宮大臣異議和恥笑,就悄悄的把他的庶母們安排到一個隱秘的地方。可事有不巧,無意中被他的生母發現,還大罵了曹丕,後來還送了他流傳至今的一句話:“狗鼠不食汝餘”……用現在的話講:“正所謂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這就是曹丕與庶母被遺臭萬年的原因……

而另一段庶母嫁兒子卻被千古傳頌的故事發生在匈奴。主人公就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在匈奴夫死後家室改嫁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這個被娶的庶母王昭君為了換來和平,出塞嫁給了匈奴的單于呼韓邪,在單于死後,王昭君又遵循匈奴習俗,嫁給了新的單于,也就是呼韓邪的長子!這就是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的典故。

兩個故事都是兒子娶母,一個淪為千年笑柄,一個推崇至今。這就是兩者的不同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