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張家口市下轄縣陽原縣各地旅遊景點簡介

陽原縣,隸屬於河北省張家口市,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地處首都北京、煤都大同和皮都張家口之間,總面積1849平方公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建制,西漢設桑乾、東安陽、陽原三縣。陽原名意為陽水流經之地,治屬幽州。1958年9月陽原縣併入蔚縣。1961年5月恢復陽原縣建制。

陽原縣地處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過渡帶,陰山餘脈與恆山餘脈複合處。境內南北環山,桑乾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呈兩山夾一川的狹長盆地。全縣基本屬東亞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夏季雨熱同季,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乾燥,晝夜溫差大,小氣候特徵明顯。

陽原縣全力培強三大支柱產業。煤炭物流業,重點是實施鐵路煤炭物流企業擴能技改,加快蘇原遷建萬噸裝車線、化稍營兩萬噸煤炭集運站等項目建設步伐,著力破解煤源不足的瓶頸問題,將陽原縣建成河北最大的內陸煤炭物流基地。五年後,煤炭發運能力達到2000萬噸,實現稅收3億元。皮毛加工銷售業,重點是在鞏固碎皮加工的基礎上,按照“規模適度、爭創精品”的原則,加快推進總投資26.7億元、佔地1200畝的陽原國際裘皮城項目,將我縣打造成為京西北裘皮加工集散中心、全球最大的毛皮碎料加工基地和中國皮毛文化發祥地。泥河灣文化旅遊業,重點是圍繞泥河灣文化資源優勢,著力推進泥河灣大遺址保護、泥河灣遺址考古公園、溫泉開發等重大項目,叫響泥河灣文化旅遊品牌,全力打造世界舊石器文化科研考古旅遊聖地。

地理環境

摺疊位置境域

陽原縣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地處首都北京、煤都大同和皮都張家口之間,距北京市280公里、大同市78公里、張家口市140公里,毗鄰山西、靠近內蒙。全境東西長82公里,南北寬約27公里,總面積1849平方公里。

摺疊地形地貌

地處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過渡帶,陰山餘脈與恆山餘脈複合處。境內南北環山,桑乾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呈兩山夾一川的狹長盆地。海拔最高點2045.9米,最低點778米,平均海拔1100米。境內山區佔27%,山麓平原佔57%,河川佔16%。全縣耕地面積總資源73.6萬畝,常用耕地面積60.4萬畝,其中水澆地32.8萬畝。

摺疊氣候環境

全縣基本屬東亞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夏季雨熱同季,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乾燥,晝夜溫差大,小氣候特徵明顯。年平均氣溫7.7℃,七月氣溫22.7℃,一月氣溫-10.2℃,年均溫差33.4℃,穩定通過10℃以上積溫3125℃。日照充足,年均日照總時數為2842.4小時,年總輻射140.6千卡/平方釐米。作物生長期適中,平均全年無霜凍日期136天,年均降水量364.6毫米。

摺疊水文環境

陽原縣境內河流屬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桑乾河流程103.75km,流域面積1777平方千米。壺流河流程14.7 km,流域面積62平方千米。

風景名勝

摺疊陽原東城、西城

陽原東城、西城,即歷史上的順聖川東西城,兩城城廓相仿,

河北省張家口市下轄縣陽原縣各地旅遊景點簡介

東城玉皇閣規格相似,僅相距60裡,猶如一對孿生兄弟,均位於陽原縣中西部,桑乾河北岸。

西城

漢時,為代郡陽原縣地;北魏時,置長寧縣;北齊時置齊德、長寧二郡;唐代開元中置橫野軍。

遼統和年間(983年—1012年),於西京道大同府置弘州(治今西城南關),轄順聖(治今舊東城)、永寧(治今西城南關)二縣。故陽原也稱弘州(清乾隆後,為避乾隆名“弘曆”諱,改稱宏州)。

金代屬西京路,仍置弘州,轄順聖、襄陰(原永寧,大定七年即公元1167年改,治今西城南關)二縣。

元朝屬中書省大同路弘州襄陰縣。

明代為京師(治順天府,今北京)宣府鎮(治今宣化)左衛地,洪武年間城廢。永樂十五年(1417年),為保安右衛,永樂十七年(1419年),衛移治西沙城。天順四年(1460年)武強伯楊能奏請重筑西城,同時新建東城。成化二十年(1484年)置分守參將於西城。以東西二城屬南路,隸萬全都指揮使司(治今宣化)。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順聖川西城改置西寧縣,以東城併入,治今西城,屬宣化府。

民國時屬直隸口北道(治今宣化),民國二年(1913年),為避免與甘肅的西寧府重名而改為陽原縣,治今西城。

陽原西城天順四年築,嘉靖二十四年(1546年)參將楊鉞重修,萬曆二年(1574年)包磚。城周長四里五十二步,高二丈五尺,更鋪十四間,舊有城門三座,東門叫定遠,西門叫鎮遠,南門叫朝陽,皆有城樓及月城。北城又稱鎮朔樓,成化二十一年始穿門筑北關,關城周長二里八十步。西城形狀像一頭臥牛,因此被稱為弘州臥牛城。東門樓奉文昌、南門樓奉祝融、西門樓奉武成、北門樓奉昊天。南門城樓上曾有無耳鍾一座,每天清晨鐘響,聲徹四郊,故傳“南樓曉鍾”為西城十二景之一。縣誌載:“(陽原西城)北枕高原,東阻沙溝,西環滸水,南限泥河灣,既踞形勝之區,復羅重關之險,名為臥牛,殆非虛傳……”可見地位的重要。

明時,北元勢力經常侵擾明朝疆域。陽原西、東城也不時遭到從野狐嶺經萬全,或經張家口侵入的蒙古兵的殺掠。明政府曾設南路參將駐守西城。清順治初延明制,又於西城中軍設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順治十年(1653年)參將改為蔚州路,西城只設城守守備、把總。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西城改置西寧縣,裁把總,只設守備。

東城

“南臨大川,北枕崇崗,原壤遼闊,元時牧場也”(《讀史方輿紀要》)。遼代於西京道大同府置弘州(治今西城南關),設永寧、順聖二縣,順聖縣治所在就是舊東城,這一帶也因此得名順聖川。

今天的東城是明朝天順四年(1460年)所建。東城以東10華里處,尚有遼時順聖縣治,即舊東城。

摺疊澍鷲寺塔

澍鷲寺因坐落在鷲峰嶺而得名,因此目前人們仍以鷲峰寺相稱,

河北省張家口市下轄縣陽原縣各地旅遊景點簡介

澍鷲寺塔位於陽原縣縣城西南20公里處,東白家泉鄉窯兒溝村西南方向1000米的山坡上,至今有保存完好的佛塔,即澍鷲寺塔,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天鎮縣誌》記載,鷲蜂寺始建於唐貞元年間(785年一805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清咸豐年間(1851年一1861年)重修。寺西側的高塔,俗稱唐塔,與寺同期建成。鷲峰寺依山就勢修築,坐西面東。寺內建築高低錯落,排布有致。寺院原有兩座殿宇,西為正殿,東為過殿;南北建有禪房。咸豐年間重修時,北房也改建為殿宇。整個寺院建在高坡上,只要打算到寺院裡面去,都得先要屏息駐步,舉目瞻仰一番。緩步登上臺階,穿過山門,進入過殿。過殿也是寺院的東殿,殿內兩旁四大天王側目注視;過殿的中間,前有面東的接引佛相迎,後有面西的觀世音菩薩坐待。繼續前行就進入並不算大的合院式佈置的寺院。西正殿的正面供奉釋迦牟尼佛,高達五米;兩側為十大明陽佛。所有佛像均為石雕,石像體態勻稱,雕鐫細膩,偉俊壯觀。北殿是彌勒佛殿,東西兩邊塑有十八羅漢像,也為石雕。南面配房是僧人食宿,平時誦經做功課的禪房。寺外還有一些碾磨坊等附屬用房。遺憾的是,在20世紀60年代佛殿均遭毀壞,現剩殘石像九尊,石碑三通,其中兩通已殘,字跡不清;另一通《澍鷲寺碑記》尚可辨認,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立。惟有佛塔保存尚好,傲然卓立,直插雲天。

鷲峰寺塔,為高僧道遠的墓塔。磚砌,實心,八角13級,總高約25米。鷲峰寺塔不僅精巧、美觀,而且風格獨特,形式異趣。其基本形狀採用了漢地密簷塔的建築手法,如平面八角形,疊澀出簷等;而在細部和局部則揉進拱形窗頂、窗罩,特別是在第七層打破層層密簷的規律,插入一層覆缽狀的原印度佛塔和藏地佛塔建築符號,使得塔體總體造型垂直分作三段,外部輪廓由直線變成曲線;第八層以上至第13層仍為密簷式。很可能,當初的塔剎也是藏式覆缽上0相疊的造形。如果是這樣,那麼它不僅反映出漢地佛塔與藏地佛塔造塔藝術的融合,也顯示了張家口地區漢、蒙、藏文化的交融,記錄了古代工匠卓越的建築思想和技藝。

據說在鷲峰寺塔兩側還曾經建有雞塔、狗塔各一座。據說曾有一位道遠和尚“吃石頭、燒大腿”,虔誠苦修終於成佛,並帶著雞、狗一起昇天。其師傅後悔自己心不夠誠,就化緣為道遠建塔,而且連雞、狗也建了塔。根據這個傳說,鷲峰寺塔也叫道遠塔。近年來,寺院不斷得到修繕。2002年農曆九月初九日,廣惠和尚進入東南山坡上的六角關室內,進行三年的閉關苦修,使得該寺院更加受到善男信女們的尊崇,香火日盛。

摺疊官廳湖

官廳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庫,

河北省張家口市下轄縣陽原縣各地旅遊景點簡介

官廳湖這裡山青水秀,浮光耀金,靜影沉壁,碧波盪漾,上下天光,遊目聘懷,物阜民豐,被譽為“塞外明珠”。 大文豪郭沫若留下了“官廳水庫魚三尺,夾庫湖山兩岸青”的讚美詩句;

官廳湖位於永定河上游,東南距北京市中心77公里,西北距張家口市80公里,湖面面積225平方公里,是頤和園的567倍,湖中有月亮島、臥牛山等小島。湖岸有甘家灘、小七營灘、容辰葡萄莊園等;

到官廳湖可以大壩觀光、游泳、划船、垂釣、捕撈、龍舟、快艇、水上跳傘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