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還有用傳統方法收割小麥的嗎,具體是怎麼收割的?

刺楸

還真有,在一些偏遠的地區,山坡地,收割機進不去的地方收割麥子還是要手工收割的。

小麥一般在6月初成熟收割,在成熟前十幾天首先要去把打麥場收拾乾淨,整利索。那時候每家每戶都有一個打麥場,把雜草先拔除,然後在牛後面套上石碾,石碾後面綁上樹枝,一遍又一遍的把場地攆瓷實,然後清掃打理乾淨。


收割前,把收割工具(車,鐮刀,木叉,木掀,摟耙,打麥機)等拿出來,該修理的修理,不能用的去集市上購買新的,重點要把鐮刀磨鋒利。

收割麥子的時候要看天,有電視的看天氣預報,以前沒有電視的就根據經驗判斷未來幾天有沒有雨。

在麥子9成熟的時候,開始下麥地進行割麥。全家大小齊上陣,一人把一行,堆放整齊,速度要快。割完之後,沒有脫粒,碰上下雨會導致小麥發黴。


割完以後,把小麥一捆一捆的裝上車,用木叉把小麥挑到車上,在車上有一個人把小麥剁好,剁高,裝滿之後用繩子捆好,拉到打麥場。

沒有打麥機的年代,都是把小麥攤開,攤均勻,用牛套上石碾一遍一遍碾碎脫粒,極其繁複。


我那時候已經有打麥機了,脫粒的過程很繁複,需要好幾個人。一個人不停的把小麥往打麥機裡面放,一個人要把脫出的小麥粒轉移到空地,還有一個人要把秸稈挑走,並且堆放整齊碼好。小麥脫粒的時候,灰塵秸稈滿天飛,搞得每個人都髒兮兮的。

脫完粒以後,打麥場清理乾淨,把小麥粒均勻鋪開進行晾曬。晾曬完成以後,趁著有微風的天氣揚麥,就是把小麥往高空拋撒,風會把麥芒吹走,落地的麥子就變得乾淨。這是一個有技巧的活,一般人還真揚不好的。



揚乾淨的小麥裝袋,交完公糧之後,剩下的儲存起來,自己食用或者換水果,換錢。


整個收小麥過程還是非常的麻煩和費力的,還要注意天氣變化,碰見連續下雨天,能讓農民絕望。所以收小麥的時候必須趕時間,白天收割,晚上脫粒,整個一天下來讓人腰痠胳膊疼。


鄉間一抹陽光

現在還有用傳統方法收割小麥的嗎?具體是怎樣割的?

現在,在平原地區,土地平整,一望無際的小麥田,從深翻土地起到除草施肥,成熟收穫,都是機械化操作,省時省力,減少了大量的勞動力。若是人工耕種,人手少,小麥種不好,麥田野草比小麥多,麥田荒蕪,產量低。機械化生產大大改變了過去的現狀,而且節省了許多勞動力進城務工,從事其它行業。

我國除了平原地區外,還有大量的山區。山區農田不規則,畸形異狀,七零八落,大塊小塊很不均勻齊整,使用大型機械不行。有的地方比較方便,可以用小型機械操作。但還有許多農田交通不方便,機械去不了。有的田塊窄小,根本用不上機械。這些農田種小麥和水稻只有採用傳統農業種植方法,全憑人力和畜力,十分辛苦。



這裡的農民還是用鐮刀,一棵一棵地收割,連割帶收一畝田的小麥需要三個勞動力一天才能收割完。收麥子時,將麥子捆成40~50斤一捆,用衝擔一擔一擔地挑回家。收齊小麥後,趁晴天用脫粒機將麥子脫下來。沒有脫粒機的地方,在稻場上將麥子有序地鋪開,有的用畜力拖著石磙碾壓麥子,有的婦女用竹子做的槤枷敲打小麥。再將麥草拿走,用風扇將小麥的雜質去掉。到這時,才算小麥收穫到家子。傳統農耕真辛苦!


總之,農業生產,在我國山區,傳統農業還是存在的,那裡交通不便,田塊細小,耕種全憑人力畜力,導致農民貧窮,經濟滯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