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文化間,那場談了400年的“戀愛”

4月12日,第十三屆“中法文化之春”拉開帷幕。4月24日至6月24日期間,將有68項中法兩國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在中國30個城市展開。雲南省博物館將迎來上百件由法國國家造型藝術中心和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帶來的珍藏作品。“中法文化之春”致力於鼓勵中法兩國藝術家、文化機構間的交流。四個世紀以來,中法文化交流有“傷痛”也有“甜蜜”。今日君今天推薦的這篇文章,梳理了中法兩國文化交流的前世今生。

法國博物館裡的中國文物

中法文化間,那場談了400年的“戀愛”

丨法國吉美博物館

我對法國文化近距離的接觸是在10年前。當時,我在巴黎留學,學習藝術。我的大部分時間花在塞納河畔大大小小的藝術博物館。而讓我吃驚的是,在這裡,我看到了很多稀世罕見的中國古代文物。

這些文物來自哪裡?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因戰爭、不正當貿易等原因,致使大批中國珍貴文物流失海外,超過一千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流失的這一千多萬件文物,當然包括我在法國博物館裡見到的那些珍品。

中法文化間,那場談了400年的“戀愛”

丨吉美藏品,敦煌出土絹畫《被帽地藏菩薩十王圖》

文物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記憶”。而中國的“記憶”,很多珍貴的部分,卻在外國保存。

收藏中國文物的法國博物館,比較有名的有以下幾個。

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藏有2萬件中國藏品,是法國收藏的中國文物中價值最高的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建於1889年,創始人是法國工業革命後發財致富的一位工業家——愛米爾·吉美。有錢後,他環球旅行。因而收藏了大量埃及、希臘、日本、中國和印度的文物。

中法文化間,那場談了400年的“戀愛”

丨吉美藏品,明正德年間青花波斯文方盒

這些藏品中,最為珍貴的是殷商晚期的青銅器《象尊》和周代銅器的一組《令簋》;繪畫作品中最為知名的是出自敦煌的、盛唐時期的《阿彌陀西方淨土變圖》《普賢菩薩騎象》和《行腳僧像》。

中法文化間,那場談了400年的“戀愛”

丨吉美藏品,康熙時期青花花籃紋盤

這家博物館裡還有很多中國瓷器。法國人很喜歡中國瓷器,在今天的很多法國家庭裡,也都能見到中國的瓷器。但是,吉美博物館的瓷器很多產於明清時代,隨便一件在今天都可以賣出天價。


正如我們知道的,法國是1860年劫掠圓明園的元兇之一。所以,這家博物館裡也珍藏了很多圓明園的珍寶。其中,就包括郎世寧繪製的《乾隆肖像》、乾隆百花瓷瓶等。

中法文化間,那場談了400年的“戀愛”

丨楓丹白露宮

說到圓明園珍品的收藏,珍寶最多、最好的不是吉美,而是楓丹白露宮。這個公元1137年修建的宮殿很有名。要麼是讀歷史,要麼是看大街上地產商的廣告,很多人都聽過這個名稱。中國從法國借來的,不過是“楓丹白露”這樣的虛名,但楓丹白露宮從中國搶去的卻都是貨真價實的文物。


楓丹白露宮中的中國館,可以說就是圓明園藝術在西方的再現。這裡收藏的中國曆代名畫、金銀首飾、瓷器、香爐、編鐘、寶石和金銀器有3000多件。

中法文化間,那場談了400年的“戀愛”

丨《圓明園四十景圖》局部細節

收藏圓明園藝術珍品比較多的機構還有巴黎國立圖書館。這裡雖然名曰圖書館,但藏的文物卻比圖書館裡的書珍貴太多。裡面有清代宮廷畫師沈源和唐岱共同繪製的絹本《圓明園四十景圖》,沈源和孫佑刻版的木刻本《圓明園四十景圖》。今天有些人說要重建圓明園。如果真要重建,估計得先到這裡來仔細看看當時圓明園的格局。


中法文化間,那場談了400年的“戀愛”

丨賽努奇博物館內的佛像藝術展廳

其他收藏中國文物比較多的,還有賽努奇博物館。這個博物館以大金融家亨利·賽努奇的名字命名。此人也是當時的富豪,而且也愛周遊世界。1896年去世之前,他將收藏的亞洲藏品捐給一家政府博物館。他死後,在他的故居就有了這個博物館。其中收藏的中國文物高達1.2萬件,是法國第二大的亞洲藝術博物館,僅次於吉美博物館。


中法文化間,那場談了400年的“戀愛”

丨賽努奇博物館裡的中國青銅器藏品

在法國看中國文物和在中國看中國文物的心情完全兩樣。一方面,不得不為外國人如此喜愛、珍視中國文物、文化感到自豪。但另一方面,又覺得有些遺憾、彆扭。當然,我還有一個體會是,當這些中國文物與其他亞洲國家,乃至其他世界文明古國的文物放在一起時,我們對中國的歷史與文明,一下就有了直觀感受。

從這個角度,倒也不妨把巴黎這些博物館視為某種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

“中國孤兒”

中法文化間,那場談了400年的“戀愛”

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畫像

中法之間的文化交往,其實不止上面提到的戰爭與掠奪。戰爭的背後,是中國地位的降格。但在更早,中國與法國還沒有正式謀面之前,法國的知識精英對中國卻有另一種情愫。

那種情愫,通俗講,簡直就是戀愛裡的“單相思”。

法國的路易十四時代是法國古代少有的盛世。羅馬帝國解體之後,歐洲就沒過上什麼好日子。然後查理曼短暫統一了羅馬帝國的歐洲西部版圖,但隨後他的後輩就把他的遺產瓜分了。而瓜分的結果,就有了今天法國等歐洲國家。但歐洲那時採用的政體是“封建制”,就是中國西周時代那種“封土建國”的方式,於是國家權力層層削弱,最後導致戰亂不斷,國家難以統一。

中法文化間,那場談了400年的“戀愛”

丨伏爾泰畫像

而法國的路易十四時代,從他父親開始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度有了成效,那些敢於對抗王權的貴族勢力紛紛受挫,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大權逐步統一在國王名下。於是,國家力量因為集中而得到更大的釋放。

這個時代,法國有很多中國文化的鐵桿“粉絲”。普通家庭渴望弄點東方的“神奇樹葉”(茶)或者弄幾件瓷器。這些中國鐵桿粉絲中,最有名的是伏爾泰。這位啟蒙運動的主將、光彩奪目的思想家,跟歐洲多國的國王、王后的關係都匪淺。這位時代鉅子曾經被中國文化點亮思想。

中法文化間,那場談了400年的“戀愛”

丨加布裡埃爾·勒莫妮埃:《在若弗蘭夫人沙龍里誦讀伏爾泰的悲劇〈中國孤兒〉》

比較有名的有兩件事。一是,1755年8月20日,他把中國元雜劇《趙氏孤兒》改編成《中國孤兒》在巴黎上演,引起轟動。據說,這個法國版的《趙氏孤兒》是他根據孔子的教導改編的。

巴黎上流社會,伏爾泰“朋友圈”的人,是否真能理解中國歷史、中國人的忠義?我不太相信。但這個戲劇一上演,立即圈粉無數倒也是事實。

中法文化間,那場談了400年的“戀愛”

丨伏爾泰(桌邊舉起手臂的一位)、狄德羅(伏爾泰左手位)在咖啡館聚會

跟伏爾泰有關的,另一件後世經常談論的事情是,伏爾泰在闡明他啟蒙思想家主張時,把中國視為理想國,把儒家視為榜樣。在他的小說《查狄格》裡,他把中國和其他國家放在一起比較,得出的結論是:“中國人是最有理性的”。而這種“理”是“自然之光”,萬物的本源,也是中國文明古老、完美的原因。

中法文化間,那場談了400年的“戀愛”

丨狄德羅畫像

我們知道,啟蒙運動主張“理性”,這一思想直接影響到今天。今天很多後現代主義反理性,反啟蒙,就是針對伏爾泰等人提出的。所以,伏爾泰時代對中國的認識非常值得我們關注。

在18世紀末之前,中國文化在法國的“粉絲”很多都是歷史上的大人物。除了伏爾泰,還有百科全書派的狄德羅。“重農學派”的創始人弗朗西斯·魁奈居然被稱為“歐洲的孔子”,可見其對中國文化與思想的崇尚。

傳教士的貢獻

中法文化間,那場談了400年的“戀愛”

丨1735年,法國耶穌會士杜赫德主編的《中華帝國全志》成為西方認識中國的重要知識來源

這個中國文化被法國接受的黃金時代是怎麼形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16世紀以後,法國籍天主教傳教士頻繁往來於歐洲和中國之間,他們精通漢語和中國文化,把中國的文化傳播到了歐洲。伏爾泰這些思想家都是讀了他們的作品才間接瞭解中國。比如,《趙氏孤兒》的劇本就是耶穌會士馬若瑟翻譯的。他發表在1736年出版的《中國通志》上,被伏爾泰看到了。馬若瑟在中國生活了40年。

中法文化間,那場談了400年的“戀愛”

丨孟德斯鳩畫像

有伏爾泰等人代言,法國政治、知識精英對中國文化的關切自不待言。而這種關切與惦記,100年後就成了中國的劫難——這,是伏爾泰沒想到的。

當然,他沒想到的還有一點,那就是他死後(伏爾泰死於1778年)的二十多年裡,法國對中國文化的態度開始改變。後續的啟蒙運動思想家孟德斯鳩等人就從啟蒙運動的另一個關鍵詞——“自由”的角度,對中國專制主義提出了批評。這種批評後來成為主流聲音。而當中國不再被尊崇時,打著“改變它”的旗號的戰爭和侵略,就接踵而至了。

法國的另一面

中法文化間,那場談了400年的“戀愛”

丨一戰時法國北部某兵工廠內的華工

法國有很多面,從博物館到近乎失落的歷史,都讓我們看到其中清晰的中國面孔。比如,杜拉斯小說裡的中國意象——中國文化通過法國殖民地越南,轉出口到法國。再比如,幾乎被歷史遺忘的,在法國的中國勞工。

出版人胥弋策劃出版的《一戰華工在法國(法文版)》中說,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三個協約國軍隊中差不多有14萬中國人。他們在法國的土地上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其中6000名,或者更多的中國勞工死於這場戰爭。現在,法國西北部的兩座軍人公墓中就埋葬著他們的屍骨。戰爭結束後,人們把清點出的96000名中國勞工陸續遣返回中國。

儘管是短暫的居留,但抹不去他們存在的痕跡。為了紀念這些中國勞工,最近幾年,每逢11月11日,法中協會都會舉辦紀念活動。這大概也是歷史在當代的迴響吧。而重溫歷史——就像法國總統參觀“絲綢之路”一樣,不只是懷念或者紀念,也是對未來的期許。

中法文化間,那場談了400年的“戀愛”

丨馬克龍夫婦參觀兵馬俑

2018年1月8日,法國當選不久的總統紐埃爾·馬克龍抵達“絲綢之路”的起點古城西安,開始對中國進行為期三天的國事訪問。法國總統的這一舉動頗具象徵意味。從西安出發,經由中國西北大漠抵達當時羅馬帝國的“絲綢之路”——這是中歐經濟文化交往的古代通道。往日的繁盛也在今天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行動計劃中再度復活。

中法文化間,那場談了400年的“戀愛”

丨法國掀起了中國武術熱

近年來,中國和法國之間,類似的交流很頻繁:中法文化年、中法文化之春等持續性的活動都圍繞著文化進行。文化活動雖不像買賣那樣實在,但歷史和文化本來就是用來聊天,以增進了解、增加感情的。這些貌似不值錢的東西有時候又是花錢都買不到的。也正因如此,中國才倡導“一帶一路”,用歷史和文化去喚起彼此的溫情。


中法文化間,那場談了400年的“戀愛”

讀完此文,今日君想起當代作家白先勇曾說過:“文化交流是打破隔閡最好的手段”。能打破隔閡是因為在文化交流中找到了共同話語。在中法文化這對“情侶”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正視文化差異,平等交流,帶來的不是衝突,而是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鑑。

中法文化間,那場談了400年的“戀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