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諸葛亮死後魏延的行為?

表吵理我

魏延在諸葛亮死後的所謂反叛,和諸葛亮的用人不當,狹隘的用人觀有著直接的因果關係。

諸葛亮一生忠於蜀漢,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來形容不為過。可是他的眼界、才能和心胸都被《三國演義》誇張成神了。

縱觀諸葛亮一生,在用人方面一直喜歡聽話的部屬,而對於魏延這樣經常和他意見不同,時而抱怨的大將,諸葛亮從來沒喜歡、信任過,尤其魏延是一位有著卓越軍事才能的人,更是讓諸葛亮將魏延當作蜀漢可能的威脅而時刻提防。

諸葛亮與魏延的關係就是這樣不融洽。客觀而論,魏延在所謂反叛之前,一直是有功於蜀漢的傑出將領,並且沒有證據能說明魏延對蜀漢有不忠的想法和行為。

由於在戰略戰術上的意見不合,諸葛亮雖然對魏延因其勇面用之,但是用而不信,唯恐反叛。魏延也因得不到諸葛亮的信任和重用而憤慨。

諸葛亮“一生唯謹慎”,魏延“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一個心細謹慎,一個膽大高傲,看法分歧勢在難免。作為主帥,在用兵選將之際,應用其所長,抑其所短,不該因為成見而舍其長。同是一個魏延,劉備可以用他鎮守漢中要地,獨當魏軍,諸葛亮卻不敢讓他獨自領兵萬人與魏作戰,分兵會與潼關,更不敢讓魏延率軍從子午谷直搗長安。受諸葛亮壓制的魏延,縱有才幹也少用武之地,對於蜀漢來說,是重大的損失。

諸葛亮不用魏延、吳壹等久經沙場的宿將,而重用紙上談兵的馬謖,致使街亭失守,北伐前功盡棄,被迫退回漢中。出師未捷的主要原因,仍是諸葛亮用人不當。在劉備臨終之時,曾鄭重囑咐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可是諸葛亮仍將誇誇其談的馬謖當作當世的英才,破格提拔,委以重任。而對於久經考驗、能征慣戰的魏延,視為控制使用的對象,不敢用他領兵在前破敵。抑魏延,揚馬謖,招致了北伐的失敗,足見諸葛亮不如劉備有識人之明。

魏延對諸葛亮不滿,又與長史楊儀不睦。諸葛亮非常信任楊儀,楊儀因與魏延不和,常說魏延之短,使諸葛亮更加防備魏延。諸葛亮在五丈原臨死前,拋開魏延,將軍中大權交給楊儀,楊儀令魏延斷後,如不服從,就是反叛,以此對魏延興師聲討。魏延激憤不服,雙方矛盾激化,諸葛亮屍骨未寒,軍中發生變亂,自相戕殺,自我削弱。

魏延死於這次變亂之中,並加上個反叛罪名。魏延被殺之後,楊儀見到魏延的首級,用腳踏之,罵道:“庸奴!復能作惡否?”接著,魏延三族被滅。一個為蜀漢戰鬥一生,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落得如此悲慘的結局,實為諸葛亮臨終對後事安排不當,造成的嚴重後果。因此,魏延之死,諸葛亮是難辭其咎的。


麻辣一加一

要說謀略,我是非常推崇諸葛亮的,但是要說識人用人,那諸葛亮真是差遠了。基本從諸葛亮把持朝政之後,蜀國就再無耀眼的將星出現,這就是諸葛亮的識人用人太差。可以說,諸葛亮是從心底裡看不起其他人的,包括和他名氣差不多的龐統。這也跟諸葛亮出場之前,文中說他和一幫好友在討論未來前程,甲可以當縣令,乙可以當知府等,獨獨諸葛亮笑而不語,言這些都不是他志向。可見諸葛亮從小就看不起其他人。正因為諸葛亮看不起其他人,所以所有的大小事務他都一手包攬了,這也造成了蜀國後繼無人。他發掘不了人才,也無法讓人才物盡其用,更加上他的多疑性格,造成了蜀國如法正、劉封、魏延等人的不幸。

  魏延對劉備忠不忠?可以說忠心不二。魏延作為蜀國有名的僅此五虎上將的名將,是非常有實力的。這樣一個人,可以挺起腰桿說“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在劉大耳建幫之初,三國紛亂之時,魏延不管是去曹魏還是去東吳,都可以搏得一個好功名,為什麼要一直留在積弱的蜀國?那是因為他認可劉大耳。魏延本身也是個有勇有謀的人,從他多次對諸葛亮提出意見就可以看出來,但是諸葛亮謹慎的性格讓他的計劃破產。有勇有謀,自認不錯,當然會有一些心高氣傲的行為,這莫約是諸葛亮不喜歡魏延的一個主要原因。因為魏延不懂為官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