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一定會癌變嗎?

用戶50676926274

  腸息肉是指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為息肉,其發生率可隨年齡增加而上升。一般來說,腸息肉是一種良性病變,它可小至芝麻、綠豆,也可大至核桃大小。數量可從1個至數百上千個不等。那麼,腸息肉有沒有癌變的可能,一定會癌變嗎?

  腸息肉有癌變的可能,但並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發生癌變。

  一般而言,將腸道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非腫瘤性的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主要包括:1、幼年性息肉:常見於幼兒,大多在10歲以下。常發生直腸內,呈圓球形,多為單發,病理特徵為大小不等的瀦留性囊腔,是一種錯構瘤。2、炎性息肉:又稱假性息肉。是大腸黏膜的潰瘍在癒合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及潰瘍間黏膜下水腫,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漸隆起而形成,常見於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等腸道疾病。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腺瘤性息肉可分為三種類型,即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管狀腺瘤最多見。

  據臨床觀察,從發病年齡上,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腸癌早5~10年。據最新的一些文獻報道,從腺瘤性息肉發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0年左右。另外腺瘤息肉癌變與其大小、形態和病理類型有關。廣基腺瘤的癌變率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變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結構中絨毛狀成分越多,癌變的可能性越大。

  腺瘤等癌前病變,可以說相當於埋在人體的一個“定時炸彈”,但是,只要及時發現是可以“清除”的。腸鏡是最好的“清除”方法——通過腸鏡檢查,能及時發現腸道息肉,並進行切除。因此建議,40歲以上的人群,最好一兩年做一次腸鏡,尤其是家庭有腸癌或息肉史、長期排便異常的人,更應該及時做腸鏡,預防腸癌的發生。


家庭醫生在線

不能說腸息肉一定會癌變,但是腸息肉存在著癌症的可能。因此,體檢查出腸息肉,及時處理防住癌!

息肉是指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為息肉。其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見。以結腸和直腸息肉為最多,小腸息肉較少。息肉主要分為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癒後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有惡變傾向。

大多數的結腸癌都是從腸息肉轉變過來的,所以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電子腸鏡、肛門指檢、大便隱血等檢查,及時發現有癌變傾向的結腸腺瘤。

腸息肉其實就是腸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變,通俗地說,是長在腸管內的一個肉疙瘩。小的肉疙瘩稱為息肉,生長到一定程度就叫腺瘤,而腺瘤繼續發展可能就會變成癌。結腸癌和腸息肉關係密切,因為結腸息肉多數長在直腸和乙狀結腸的部位,而結腸癌恰恰也長在此部位。

高危人群需要特別注意:家族成員中有結腸癌或結腸息肉者;長期吃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以及油炸食品;年齡大於50歲的人。此外,坐的時間越長,患腸息肉的風險也越高。

建議這幾類人每年做一次電子腸鏡、肛門指檢、大便隱血等檢查,及時發現有癌變傾向的結腸腺瘤。在結直腸癌高發的歐美國家,從50歲開始,就推薦所有人每年對自然排出的糞便做隱血檢查,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結腸鏡檢查。


百科名醫

腸息肉不一定會癌變。

首先,腸息肉是指從腸道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增生的組織,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時稱之為息肉。腸息肉是受環境因素改變致基因表達異常或突變基因在環境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包括了非腫瘤性息肉和腫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非腫瘤性息肉一般是不會發生惡變的,主要包括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

其二,儘管腺瘤性息肉被認為是結直腸癌的癌前病變,但並非所有腺瘤性息肉均會惡變。腺瘤的大小影響著癌變可能性的大小:<25px的一般不會有浸潤性癌變,>25px的癌變幾率增大,1-50px的癌變率在10%左右,>50px的癌變可高達50%。另外腺瘤性息肉也與息肉的數目多少有關,數目越多癌變幾率越大。據統計表明息肉數目少於3枚的,癌變率為12%-29%;等於或超過3枚的,癌變率增至66.7%。因此當腺瘤性息肉少於3枚且<25px時,不必過度擔憂,定期複查腸鏡即可。

其三,癌變的息肉只要早發現、早切除也不可怕。安全、有效、簡單的結腸鏡切除息肉方式已經普及,息肉經過內鏡切除後,在3-6個月內進行結腸鏡隨訪檢查,以確保切除乾淨;經過2-3次隨訪後,仍未清理乾淨的患者,可手術介入摘除並送病理檢查;在完全切除息肉後,患者可在1-3年後重複結腸鏡檢查隨以確保切除乾淨;隨訪中沒有發現異常的病人可以自此每5年檢查一次。

另外據文獻報道顯示,腺瘤性息肉發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是5-10年,因此發現腸息肉只要定期複查結腸鏡,及時摘除,無需驚慌。


練磊醫生

在醫學越來越發達的現代社會,想必有很多人都做過腸鏡檢查,其中一個內鏡診斷也越來越被熟知,就是大腸息肉。腸息肉的患病率非常高,在人群中很普遍,且很多人都沒有任何症狀,於是就會有一個疑問,腸息肉一定會癌變嗎?

大腸息肉有多種分型方法,其在組織學上分為兩種類型,腺瘤性息肉(又稱腫瘤性息肉)以及非腫瘤性息肉。經研究發現,增生性息肉癌變率極低,僅約為0.05%。腺瘤性息肉癌變的發生率則明顯升高。腺瘤性息肉又分為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管狀腺瘤,以及曾被認為是增生性息肉的鋸齒狀腺瘤性息肉(有研究認為其也屬癌前病變)。而癌變發生率則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管狀腺瘤,三者的癌變率依次為絨毛狀腺瘤51.57%、管狀絨毛狀腺瘤25.65%、管狀腺瘤14.65%。在腺瘤的病理成分中,絨毛成分越多則其癌變率就越高。

而分析其他因素對腸息肉癌變的影響,則有研究指出,年齡越大的、位於左半結腸的息肉癌變發生風險較高。並且,息肉的大小與癌變率也有明顯的關係,直徑小於25px息肉的癌變率約為0.03%,直徑1-50px息肉的癌變率為5.65%,而直徑大於50px的息肉癌變率則高達46.11%。從形態學上來說,廣基息肉癌變率會高於帶蒂息肉。

本期答主:高歌,醫學碩士


生命召集令

近年來,大腸癌已成為消化道腫瘤中發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更令人擔憂的是,之前大腸癌是專屬於中老年人的癌症,現在已經悄悄“盯”上了30歲左右的年輕人,甚至更小。

首先可以明確告訴你腸癌與腸息肉有一定的關係,但腸息肉不一定會癌變,還與其他一些因素有關。一般發現腸息肉分為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一般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癒後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有惡變傾向。

所以需要檢差息肉以及確定其病變性質才能做出是否切除,如果是前者只要不影響到正常生活,可不切除;如是腺瘤性息肉則需要切除,以防息肉癌變為腸癌。你提到自己常年腸息肉吃藥也沒見好,很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則需要手術切除。

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傑可博士發表一篇文章提到:人體中血硒濃度高的人,則腺瘤息肉的複發率越低,換句話說,在血清中硒濃度愈高發生大腸腺瘤息肉的機會就會愈少。這樣既可以減少腺瘤息肉患者術後的複發率,也能預防了正常人患腺瘤息肉的可能。

另外硒還有改變脂肪酸的作用機制,從而防止直腸結腸癌的發生,硒也有防癌的作用,而人體是無法自動生成硒元素的,所以只能從體外吸收。

那如何補硒呢?補硒的方法有很多

動物臟器、海產品、魚、蛋、肉類等是硒的良好來源,多吃這些食物可以安全有效的補硒,同時也要注意,服用一定的補硒產品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相輔相成的效果。補充選擇有機硒是最好的,它最大特點是利於人體吸收利用,安全無副作用。

有機硒常常以菌、藻、蛋白質等作為載體,在吸收有機硒同時,還可以吸收載體的營養成分,一舉兩得。目前的補硒產品發展到麥芽硒,比原來的蘑菇硒、酵母硒的活性好、利用率高、安全,可長期服用。因此選擇補硒產品建議選擇麥芽硒。另外麥芽硒與維生素E、β胡蘿蔔素的結合,更效的促進了人體的吸收。

麥芽硒產品有很多,網上或者藥店都有賣,可以自行選擇購買,注意不可因貪便宜買“三無產品”,否則人財兩空。


dgdfd21

腸道息肉不一定會癌變,不同種類的息肉危險性不一樣,但一般發現了都會予以內鏡下切除。

常見的息肉分類:

(1) 腺瘤樣息肉,又稱息肉樣腺瘤。多見於45歲以上的中年人。但有一種遺傳性家族性腺瘤病,又稱“家族性多發性息肉”,多在青少年時期發病。

症狀:出血。出血常附在糞便表面,顏色鮮紅。長期慢性出血,可導致貧血,但80%以上的患者無明顯症狀。

(2)乳頭狀腺瘤。常單個發生,瘤體較大,最大的長達15釐米。

症狀:腹瀉,糞便中帶有大量粘液或僅有粘液排出。乳頭狀腺瘤的癌病率也較高,在20-30%之間。

(3)兒童性息肉。發生在2-8歲兒童的大腸息肉叫做兒童性息肉。

症狀:便血,有時排便時可從肛門脫出,排便後可縮回肛門內,反覆出血會導致兒童貧血,影響生長髮育。

(4)增生性息肉。是大腸中最常見的息肉,表現為腸粘膜上的小隆起。多無臨床症狀。

(5)炎性息肉。又稱“假息肉”,是由於腸炎炎性刺激而引起炎性反應增生。

(6)黑斑息肉病。本病有三大特點,一是有家族遺傳性;二是病人有皮膚、粘膜色素沉著,表現口腔粘膜、口唇周圍、面頰及指甲有黑色素斑;三是胃腸道有多發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的危險性較大:

腸道息肉就是我們腸道粘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變,通俗地說,就是腸道上長了一些肉疙瘩,包括了腺瘤性非腫瘤性病變。一般認為腺瘤性息肉的危險性較大

腺瘤性息肉不會自行消退,藥物也難以將其消除,如果不及時處理,可慢慢長大,發生癌變的幾率較高,例如,腺瘤樣息肉直徑<1cm者,癌變率<2%。直徑>3cm,癌變率>40%。炎性息肉相對安全些,有時很小的炎性息肉會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長期受炎症刺激,也有腺瘤發展可能。一般發現息肉時應該予以內鏡下切除,切斷息肉癌變之路。

雖然腸息肉不一定癌變,但是大部分腸息肉留在體內就如同一個“定時炸彈”。若是惡性,危害自不必說,會有癌變的可能性;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對身體的危害性雖然小些,但隨著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帶來一系列臨床症狀,如長期便血、腹瀉、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因此,發現腸息肉應將其切除。

息肉如何發現:

當息肉長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糞便通過已有“肉疙瘩”的腸道時,會摩擦病灶表面,如此一來,出血就會附在糞便表面。但是還不是很嚴重的時候,也就是息肉很小出血量比較小的時候,患者通常沒有明顯症狀,糞便表面的血通過肉眼也難以辨識,這時,就需要通過便潛血試驗來檢測糞便表面的“微量潛血”了。建議45歲以上的人每年做一次大便潛血試驗,這樣能及早發現息肉和早期大腸癌。


便寶寶大腸癌早期篩查

肛腸息肉繫結腸和直腸隆起性病變的總稱,是根據觸診、結腸鏡觀察或X線鋇餐灌腸檢查而作出的臨床診斷。大腸息肉臨床表現不一,早期可無任何症狀,一般臨床表現可有腹痛、腹瀉、便血、大便中可含有粘液,或伴有裡急後重感。

開啟分步閱讀模式

操作方法

01

02

便血:大腸癌的便血表現為持續性、慢性帶粘液血便,與糞便混在一起,便意頻頻,有時只解出一些血或粘液而無糞便。如果癌腫離肛門越遠,便血發生率就越低。直腸癌約80%有便血。

03

消化道症狀:表現為腹脹、不適或、消化不良樣症狀。其中右半結腸癌時,多為腹痛不適或隱痛。開始時可為間歇性,後轉為持續性,常位於右下腹部,很象慢性闌尾炎發作;而左半結腸癌時,多表現為梗阻可突發,出現腹部絞痛,伴腹脹、腸蠕動亢進、便秘和排氣受阻,或慢性梗阻症狀如腹脹不適、陣發性腹痛、腸鳴音亢進、便秘、糞便帶血和粘液等。

04

腹部包塊:50%左右的結腸癌患者可發現腹部包塊,系癌腫或與網膜、周圍組織侵潤粘結的腫塊,質硬,形體不規則,某些包塊可隨腸管有一定的活動度,而晚期結腸癌由於癌腫浸潤較甚致使包塊可固定。

特別提示

5


紀修築1

近年來,腸道疾病呈上升趨勢,身邊就有很多親人深受著腸道疾病的困擾,腸道疾病如果不加遏制就很容易發生惡變!

而今天題主問的腸息肉:是指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為息肉。其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見。以結腸和直腸息肉為最多,小腸息肉較少。


而息肉主要分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


Sunshine娟子



應用百科學者

我們來一一回答這些問題

首先,什麼是息肉

腸息肉指的是腸道里面新長出來的新生物,是一個統稱。所以息肉有很多的分類,大體可以分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



非腺瘤性息肉包括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等等。一般而言,只有腺瘤性息肉會發生癌變,其他的息肉一般不會癌變

腸息肉有什麼症狀

一般來說,腸息肉沒有任何的不舒服,往往都是體檢發現的,這就體現了體檢的重要性。腸息肉可以引起出血,大便潛血實驗可以出現陽性。最重要的檢查方法還是腸鏡。

腸鏡可以檢查整個大腸,發現腸息肉,並且可以取病理活檢,明確息肉有沒有惡變,同時腸鏡還可以切除小的息肉。

雖然說只有腺瘤性息肉會發生惡變,但是切除之前很難確診,所以建議發現的所有息肉都應該切除,小的息肉可以腸鏡下切除,大的息肉和懷疑惡變的息肉需要做手術切除。

什麼時候開始接受腸鏡檢查。

對於高危人群建議四十歲左右開始接受腸鏡檢查,非高危人群50歲以後開始接受腸鏡檢查。如果腸鏡檢查沒有發現問題,建議五年後再次接受腸鏡檢查,因為從息肉惡變到癌症,一般需要五年左右的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