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宰相、相國,有什麼區別?

用戶58669320304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歷史知識問題,在我們日常的閱讀、看戲和交談中常常涉及,我樂於嘗試回答。

綜合而言,相國和丞相,是古代中國輔助君主的最高官員。春秋戰國到西漢時期,相國是最高的一位官員,丞相最初是其助手。

丞相作為官員第一人始於秦始皇,以後各朝沿用,多設左右二相,至於誰是首輔,各朝有所不同。

宰相則是對所有君主最高輔臣的統稱,不是實職。宰相所指包括相國、丞相,以及後來的尚書令、僕射、大司徒、平章事、大學士、軍機大臣等等。下面分述之。

宰相

宰相是我國古代,對輔佐君主的最高官員的一種通稱,除了個別朝代,並非具體的官名。

宰的字意,原指古代管理祭祀屠宰的人,後引申為主持、管理者;相的字意為輔助。

史傳伊尹輔商尊為相,周公秉周封為太宰,皆輔佐君主的最高官員,後人據此,就將太宰與相合稱為宰相,泛指臣子的最高者。宰、相聯稱,始見於戰國末期《韓非子·顯學》。

宰相所泛指的實職最高官員,在不同朝代的名稱變化很大。包括太宰、相國、上卿、上大夫、令尹、丞相、尚書令(左、右僕射)、中書令、侍中、平章事、大學士、軍機大臣……等等,所有這些官,都泛稱為宰相。宰相可以指一個人,也可以不止一個人。

丞相

丞相,是被泛稱宰相的正式官名之一。先秦時期有相、相邦等作為首輔,此時的丞相,僅是相邦的副手,有時設有左右兩個。

作為最高行政官員的丞相,始自秦始皇。西漢初期承襲秦制設丞相,後改丞相為大司徒,漢末曹操復設丞相。魏晉南北朝、隋朝與唐初均不置丞相,改為尚書(令或左右僕射)、中書(令)及門下(侍中)三省長官,中唐玄宗恢復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廢丞相的1600年間,丞相的設置斷斷續續。

明清時期,最高的閣輔為大學士、並分有文華、武英等四殿兩閣六級。清雍正朝設軍機大臣,成為實際上的最高輔臣。

後面的各種官職,都是相當於丞相的最高官員。

相國

相國在漢代以前稱為相邦,亦是輔助君主治國的最高官員,最初出現於春秋時期,戰國、秦漢沿用。相邦地位比丞相高,只設一人。最初,丞相僅是相國的副手。

漢初沿用相邦之制,為避漢高祖劉邦的緯,改稱相國。因為相國的權勢很大,有時危及王權,所以多次廢興,逐漸式微。東漢以後,演變成為對當朝最高官員的一種尊稱,常被權臣作為篡權的位置,比如三國時代的董卓、曹操。(圖片及資料取自網絡)


施亦南

丞相、宰相、相國,有啥區別呢?

肯定有區別。

丞相、宰相、相國,根本不是一回事兒。至少,丞相和相國不是一回事兒。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看了其他幾位朋友的回答,洋洋灑灑,但錯誤不少。最集中出現的錯誤,是把它們當成同一種官職,說相國出現得比較早,丞相出現得比較晚,都是百官的頭頭兒,同物異名罷了。這樣回答靠譜嗎?絕對不靠譜!

相,是相夫教子的相,現代人理解為“幫助”,其實這個字的本義是“看管”和“視察”。《爾雅》將“相”釋為“視”,也就是“看”;《說文解字》將“相”釋為“省視”,有“視察”的意思。

何謂“相國”?看管一個國家,視察一個國家,那是國君的大管家和代理人,是真正的百官之長。

而“丞”這個字,則是“輔佐”的意思。所謂“丞相”,本義是“輔佐相國”,所以最開始,丞相是相國的助理,相國大,丞相小,相國是總理,丞相是副總理。

如果不信,問問漢高祖劉邦就知道了。

劉邦即大位,手底下既有相國,又有丞相。

公元前203年,韓信破趙,被劉邦封為相國。那時候誰是丞相?蕭何。韓信官大,蕭何官小。

(韓信當過相國)

公元前196年,韓信謀反,蕭何妙計安天下,幫劉邦除掉韓信,立了大功,《史記》是這麼寫的:“上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劉邦聽說韓信死了,派使臣加封蕭何,讓蕭何從丞相升為相國。

(蕭何本為丞相,升為相國)

蕭何當了相國,丞相位置空了出來,那誰當丞相呢?大家可能猜不到,竟然是樊噲!沒錯,就是那個在鴻門宴上抱著生肘子大啃的狗肉將軍樊噲。事實上,樊噲至少從公元前201年起就掛著“丞相”的銜兒,那時候韓信為相國,樊噲和蕭何都為丞相,位居韓信之下。

(大老粗樊噲也當過丞相,位居相國之下)

西漢叔孫通制禮,文武百官朝見皇帝,排班次序是這樣的:諸侯王在第一排,相國在第二排,太師、太傅、太保在第三排,丞相以及掛丞相銜兒的大將在第四排……

相國比丞相大,比丞相地位高,比丞相排名靠前,這不是劉邦的發明,而是至少從秦朝開始就建立起來的傳統。秦始皇在位時,設相國一人,丞相二人,一個左丞相,一個右丞相,兩個丞相都是相國的助手。

嚴格來說,秦始皇時還不叫“相國”,而叫“相邦”。邦就是國,國就是邦,相邦是至少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正式確立的正式官稱,我們所熟知的那些歷史人物,例如張儀,例如呂不韋,例如二桃殺三士的晏子,都做過相邦。西漢建國後,為了避劉邦的名諱,相邦才改為相國。當然,其他朋友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已經提到,無須贅述。

劉邦比秦始皇聰明,也比秦始皇猜忌,他吸取韓信謀反的教訓,有時候故意空出相國的位置,只設丞相,不設相國(例如他臨死之時);有時候故意空出丞相的位置,只設相國,不設丞相(例如高祖五年到高祖十年之間);有時候同時封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相國,相國下面又安排一堆丞相,讓很多武將都掛丞相的銜兒。這樣一來,像春秋戰國時期那種單憑一個相國(相邦)或貴族世家就能掀翻整個朝局的局面,出現的概率就低得多了。


開周說宋

很多人把丞相與相國分開,我卻恰恰相反。宰相不同於丞相,也不同於相國。

宰相不是官職

想必大家都看過《宰相劉羅鍋》,當然也有人認為明朝開始就無宰相了,所以這部劇是戲說,是假的。這時候我們就要看看宰相的由來了。

宰相一詞最早出現於《韓非子·顯學》宰相是宰與相的聯用,宰是太宰,其實也是類似於丞相的,不過還多加一個掌管祭祀的職務。相是幫扶幫助治理國家的相禮之人。所以宰相是又管典籍、祭祀,又管幫扶、治理國家的人。注意這是說人,不是職位,宰相可以是平民,但是他管這麼多。這是宰相不同於其餘兩者的原因。


丞相與相國的不同

丞相與相國都是官名,有人不能分清這兩者的區別。郡縣制中地方設縣令、縣丞,令比丞大,丞永遠是輔佐的,所以後漢三國之前兩者共存的情況下,相國大於丞相。

丞相的變化

封建時期的中國,皇權是不斷髮展的,也就是說相權在不斷削弱,直到明朝廢相,在後漢三國之前,相國就是實權的天下第二人,丞相是相國的副手。而後漢三國到明初這段時間,相國消失了,丞相成為了天下第二人,相權削減了,沒有一個明確的比其他人地位更高的除皇帝外的管理者了。所以這段時間丞相侵佔了一部分相國的權位,皇權侵佔了一部分相國的權位。這個時候的丞相有相國之名,但是權位是介於相國與丞相之間的,有一部分權力被皇權侵佔走了,所以實際上丞相還是小於相國。



編一編歷史

丞相,是中國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古代中國戰國、秦朝、漢朝,輔佐君主的最高官吏。需要注意的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職對應。比如在唐玄宗時期改尚書僕射為丞相,當時的丞相就不是宰相之職;元朝的行省丞相則為地方官,亦非宰相

宰相是古代最高行政官員的統稱,宰相併不是一個具體的官位或職務。例如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劉墉是清乾隆時期大學士,可謂權臣,雖非丞相卻行丞相之職。丞相和相國在某些朝代是一個具體的官職,是那個朝代官職最高的人;但在有些朝代,某些職務的官員的職權就相當於丞相,例如三省制時期的中書 門下 尚書三省最高長官就相當於宰相,但他們官職的名稱並不是丞相或相國。到明太祖時期,胡惟庸案後,朱元璋廢丞相,設內閣輔助皇帝處理日常事務,後來內閣職權漸重,內閣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到清朝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閒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

總結下,丞相,相國和宰相都說的是一個朝代最高的權臣,只是在各個朝代的稱呼不同而已。


簡單歷史客

丞相、宰相、相國有本質區別,權力不可同日耳語,皇權和相權之爭涵蓋各朝各代,兩漢皆被丞相滅國,而其後的宰相(群相制或稱首相制),雖然也出現奸臣、弄臣,缺對皇權形成不了實質性的威脅。相國又名太宰、相亦是國相,春秋戰國諸侯分封,但是共尊周天子,諸侯名義上為周臣子,諸侯立國相,亦為相國。所以三者之間,相國地位最低,可理解為諸侯國的丞相。本文重點說的是丞相與宰相的區別。

秦滅六國後,立左右丞相,其中以右丞相為尊。秦漢時期丞相與後世宰相的根本不同,是開府治事。什麼是開府,即丞相可在丞相府辦公,丞相配置屬官,這與現代君主國英國、日本接近。西漢時,丞相統領百官,有選拔官吏之權,有監察百官和處罰之權,有考核諸侯國之權,有統領百官朝議奏事之權,有封駁聖旨和諍言之權,凡國家有重大事件,均有丞相主持百官商議,再由皇帝與丞相商議後定奪。所以丞相的定位,是協助皇帝管理國家、百官、軍隊、外交等方方面面,擁有國家的最高權力決策權。

丞相開府配置的屬官有:丞相司直負責監察百官,丞相長史、史、少史輔助丞相處理政務,東曹yuan負責郡國事,外出監察州郡,西曹yuan領百官奏事,主簿省錄眾事,另有議曹、辭曹、奏曹、賊曹、決曹、集曹、戶曹、法曹、尉曹、倉曹、兵曹、金曹、侍曹等等分管各類國家事務。可見開府的丞相府實際就是個小朝廷,丞相同時擁有國家決策的執行權,只是大事需要召集百官朝議並上報皇帝。所有丞相的權力是同時擁有決策權與執行權,能對皇權造成極大的牽制和威脅,這與宰相只擁有決策權有本質的區別。

可見漢制丞相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此時相權過重,一旦用人不當即為權臣。所以漢制丞相頻繁更改,後來增設尚書檯及尚書令,把日常行政事務剝離過去,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與司空、太尉共執朝政,漢獻帝時曹操獨攬大權,廢三公重立丞相,被蜀漢、吳所仿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重溫一下三國,感受曹操丞相的權力。這與漢實施的舉薦制相關,丞相權力幾乎沒有人可以約束,完全靠自身人品道德。

曹魏發明的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開創了新的用人機制,是舉薦制向科舉制過渡的用人制度。晉遵魏制延續了這一制度,並參考漢代相權過重的因素,廢除了丞相,由漢代三公九卿制改為三省六部制,以中書、門下、尚書分割丞相權力,此時權力最大的中書監,職能接近丞相但受各方面牽制,如地位更高的三公及尚書、門下省、御史大夫的權力分割,再也達不到漢制丞相統領百官的威嚴,是丞相制(開府治事)向宰相制(朝班治事)的開端。

隋唐立國時,進一步弱化丞相的概念,採取的是群相(或首相負責制)制,尚書省最高長官尚書令、尚書僕射、中書令、門下令及增設的同平章事等皆可視為宰相,但是唐朝沒有宰相這個官職,如權臣李林甫官拜尚書令(右相)、兼尚書左僕射。隋唐後各朝也遵循這一制度,徹底弱化了相權,群相相互掣肘,隨時可以相互替代。宋設樞密院,明設內閣,清設軍機處,都是宰相們辦公的地方。宰相們有決策的權力,而執行力又歸於六部,所以漢以後再也沒有出現權相爭奪皇權,自己上位做皇帝的事情,宰相制替代丞相制是皇帝約束相權的權力設計,後來又將調兵權和練兵權分開,是皇帝約束將權的權力設計。


菸酒閣大學士

最靠譜、最有文化的回答:

宰相:

  《史記·陳丞相世家》:“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填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宰相最通俗易懂的含義就是: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通稱。  秦朝,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  漢朝仿秦制,丞相為正職,御史大夫為副職。  唐朝的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侍中,參議政事的中書侍郎、門下侍郎是宰相。尚書令,以後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書僕射為長官任宰相職。  明初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制度被廢除。後來皇帝政務繁忙,又設內閣大學士。隨著內閣大學士的政務加重,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廢除宰相制度之後,再無宰相正式名分。

  丞相:

  丞相,是代替皇帝統帥文武百官、輔佐皇帝總理國政的最高官職。丞相是宰相制度中具體的官職名稱。戰國時期的秦國(秦武王二年任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最先開始使用丞相之名。  以上是宰相和丞相的區別,簡短一點就是,宰相是最高官職的通稱,也是一種制度;丞相是最高官職的一個稱呼。宰相不一定都叫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職對應。

  相國:

  相國(相邦)作為一個正式的官稱出現要比丞相早,相國(相邦)和丞相是兩個不同的職位。並且丞相最初出現是相當於相國(相邦)的副手,相國(相邦)的地位要高於丞相。後來相國逐漸被丞相取代,到呂不韋后,秦國不管出土文獻和傳統史料就都不再見相邦和相國的記載。據公號“歷史為鑑”


聽文化發聲音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擔任宰相職務的稱為“中丞相”。\n宰相一:宰相制度的變遷\n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的通稱。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但只有遼代以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與職權廣狹則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個概念。\n宰相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管仲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n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擔任宰相職務的稱為“中丞相”。\n漢朝與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稱為相國的話地位更高一些,並以御史大夫為副職。漢武帝時,起用了一批儒生當丞相,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而政務中心則轉到了內廷。宰相的職權逐漸轉移到了尚書檯長官的手中。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執政。漢獻帝時,復置丞相,由曹操擔任。魏晉南北朝時,丞相或相國多為權臣自命,成為了一種篡位奪權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變,皇帝所與議論政事或委以機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書監、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僕射或將軍。其位最尊、權最大者則為錄尚書事。\n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唐改內史省為中書省,內史令為中書令,納言為侍中。唐高宗後,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n宋朝以同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為副。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元豐改制,設宰相二人,首相稱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政和時,改左僕射為太宰兼門下侍郎,右僕射為少宰兼中書侍郎。建炎間,再改宰相官名為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相為參知政事。乾道間又改為左、右丞相。\n元朝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主官中書令常由皇太子兼領,下為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副職為左右丞及參知政事。\n明朝初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制度遂廢。后皇帝以不勝庶政之繁,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後閣職漸重,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n清沿明制,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閒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n在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n二<>\n宋太祖建國後,不斷加強皇權,分化、削弱相權。宰相併不是一個官名,實際上是一個群體,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領導層。宋初實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職權被一分為三。中央雖設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長官不經特許不得管理本司事務,成為閒職。實際權力歸屬“中書門下”這一機構,又稱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國家行政事務,以同平章事為長官,多由中書、門下兩省侍郎擔任,無定員。此外,以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行政權。樞密院為中央最高軍事機構,長官為樞密使,與政事堂合稱東、西“二府”。“三司”(戶部、鹽鐵、度支)主管財政,號稱“計省”,長官為“三司使”,號稱“計相”,地位略低於“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獨立,互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構成最高輔政機關。\n宋神宗元豐改制,廢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僕射為宰相,左僕射兼任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任中書侍郎。\n南宋初,左、右僕射加同平章事,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兩省侍郎改為參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後,正宰相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復參知政事。此外,?宗、寧宗、理宗都曾設“平章軍國重事”和“同平章軍國重事”,由老臣或權臣擔任,處理軍國大事,位高宰相\n三,歷史上著名的宰相管仲魏冉商鞅呂不韋蕭何周勃:漢文帝時丞相。曹操諸葛亮陸遜王猛王安石張邦昌秦檜陸秀夫:宋時負幼帝跳海的丞相張居正劉墉


談笑書生

丞相、宰相、相國都屬於古代朝代的官名,它因朝代的不同而稱為不同,但它們的地位基本都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針對該問題“丞相、宰相、相國”的區別,我們首先應該對丞相、宰相、相國分別有一個基本的瞭解。

1.丞相

丞相,是指皇帝下面最高的行政長官,其主要工作是輔佐皇帝管理政務的官員。丞相起源於漢朝,在西漢時設立為左、右丞相,至哀帝元壽二年將丞相之職改為大司徒。丞相在這段時期長達220多年,在後面的朝代都有該職位,有不同的稱謂。直至到了明朝朱元璋廢除丞相之職。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李斯、魏徵、諸葛亮、曹操等人。



2.宰相

宰相同樣是古代輔助君王最高行政長官的非正式通稱。宰有掌握、控制之意,相有交接輔助之意。商朝為管理家務與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殺祭祀,實已為官的通稱。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西漢的丞相陳平有過總結:“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管仲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


3.相國

相國,漢朝廷臣最高職務。戰國時代稱之為“相邦”,如秦國呂不韋。漢高祖時期,將其改為相國,最初有蕭何、曹參擔任。後代對擔任宰相的官員,也敬稱相國。明清對於內閣大學士也雅稱相國。在不同的朝代也有其稱謂。其代表人物:蕭何、董卓、曹參等。




總得來說,宰相,不是具體職務,它只是最高行政長官的總稱。但丞相和相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稱謂罷了。


內蒙古小寇

什麼是丞相?

首先“丞相”在不同的朝代職能不一樣,春秋一般稱“相”設有“右相”和“左相”,戰國稱“相邦”,秦朝在相邦的基礎上設置丞相,作為相邦的副手。劉邦建立漢朝後,為了避諱改“邦”為“國”稱“相國”。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制度,依然設置相國,同時設置丞相作為相國的副手。到漢哀帝時改丞相為大司徒,到東漢末年曹操復設並任丞相,唐宋時期也基本不置丞相,元朝在中書省置丞相,明朝朱元璋廢止。

什麼是相國?

相國,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晉國,在當時又稱相邦,在戰國和秦朝統一六國後,廷臣最高的職務官名。上面也說到,漢朝建立以後,劉邦為了避諱,改“邦”為“國”稱為“相國”。最早相國高於丞相,司馬遷《史記》當中有《蕭相國世家》和《曹相國世家》。相國在同一時間只能有一個,而丞相在同一時間可以同時設立兩個,比如右丞相,左丞相。

什麼是宰相?

而宰相是中國古代對輔佐君主,掌握國家最高權力官員的一種俗稱,不是具體的官名。通俗一點來說就是,國君身邊總攬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稱為“宰相”。在春秋時代比如祭祀、婚嫁、會盟等等,都有一個禮儀官,這個禮儀官被國王請過來當主持人,稱作為“賓相”,“賓相”一般由儒家擔任。後來,“賓相”逐漸由純禮儀事務性的顧問,而蛻變為政治性的宰相;才從臨時性的僱員,蛻變為國君專任的高級助理。不過中國正式官稱上並沒有“宰相”一詞,宰相只是民間對皇帝身邊最高行政長官的口語稱謂。上面的丞相和國相都可以稱為“宰相”東漢廢掉丞相,最高行政長官是大司徒,那麼大司徒也可以看作是“宰相”。


孟子說史

我記得歷史學家錢穆對此的評價言簡意賅,丞相(相國)是首長制,宰相是委員制。南北朝以前丞相(相國)有實權,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隋唐後宰相權力被分散,集中負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