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九品中正制?

一德格天1



九品中正制是九品官人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的九品不是九品芝麻官!那是啥?這裡的中正不是老蔣,那是啥?這裡的官人更非許仙!那是啥?



九品是將人分為上中下的上中下,繞不?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這黃初元年(220年),曹操之子魏帝曹丕採納陳寔(shi)之孫吏部尚書陳群的設置的。



因(河南)潁川陳寔而有陳寔遺盜

更有樑上君子的成語。陳寔與其二子陳紀、陳諶(chen or shen),並稱三君,群即紀子。與鍾浩、荀淑、韓韶號稱潁川四長。鍾浩曾孫鍾繇,荀淑孫荀彧,韓韶子韓融,除韓韶後世外都是響噹噹的人物!但他們比起(同為河南)汝南的袁良家族,瞬間都黯然了。袁良曾孫袁紹,就是那個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九州的袁紹。三國的建立,得力於士族,甚至最早劉秀立國也是士族豪強之功。



兩漢實行察舉制,就是選賢,類似歐美的選舉。那時的說法叫察舉孝廉,說得是主要看品學,其實主要看氣質?不,家世!尤其到了東漢,選茂才(本為秀才,避劉秀諱)為郡望所把持,舉賢不能不避親,避嫌嘛!怎麼解?換舉!都是名門望族,相互幫助,共同進步。你舉我我舉你,猶如賈史王薛,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三國建立,門閥之力也。



為保障士族的利益,三國實行都是與士族共治天下。這也就有了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吏部本為吏曹為劉秀所置,曹丕改為吏部。中正一職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楚王陳勝所置,類似御史大夫,渤海國時曾以大中正為御史大夫。然而在曹芳為帝,司馬懿執政時於州郡設大中正。但這不是御史大夫,而是選賢、評賢以及考評官吏的州郡官員,其下還又中正。(其流程見圖一)吳國也有仿效,叫大公平。明明大不公平好不好?主要看臉更主要看爹,以至於後期出現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士族!



官人制就是通過多渠道實現選賢、評賢、任賢以及考評官員的制度。九品中正制是主要選賢和考評官吏的手段。它以鄉里推薦的人物進行品評,感覺有點像面試,然後分出品級。資品(即中正品也叫鄉品)與官品曹魏初相差三等,到了兩晉相差四品。資品一品(上上)為聖品,不授人,一般從二品開始,但七八九品,是沒有授官資格的。評品結果是吏部任職、考評的依據,但不是決定性因素。寒士再想像錐骨的蘇秦、盜光的匡衡、懸樑的孫敬、賣柴還背課文的朱買臣等以後就再也不見了。



窮人怎麼改變命運?聞雞起舞啊!投筆從戎啊!窮人學文當不了官,就尚武為帝!然而你就是當了皇帝,士族心中也鄙視你,他不敢埋汰你,但他敢侮辱你的親人,你還沒脾氣!劉裕牛吧,他舅去拜訪王氏士族,像孫子一樣等半天,連僕人都不搭理他。劉裕還埋怨他舅:您找他弄啥?自找沒趣,自討苦吃!南北朝門閥士族很強大,真有點像印度的種族。但幸運的是,士族的墮落和無能導致士族衰弱。到了隋唐後,就實行科舉制了。學而優則仕,一考定乾坤,學霸的春天終於要來了!


福垊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中國古代的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是從漢武帝公元前134年開始,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220年,曹丕採用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設立九品九品中正制。


所謂中正,是指掌管對某一地方的人進行品評的負責人,即中正官。後來中正官又有了大小之分。主要是在各州郡選拔有識見、有名望,和善識人才的官員任“中正”。

中正官的主要職責就是品第人物。中正官主要負責品評與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在其他各郡的士人。

品評的內容主要有三個

  1. 家世:考察其家庭出身與背景。包括父祖輩的資歷和仕宦情況以及爵位的高低等。
  2. 行狀:也就是個人的品行才能的總評。和現在的品德評語差不多。當時的總評都很簡括,例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優能少”等。
  3. 定品:確定品級。原則上主要依據行狀,家世只能作為參考。將其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等級,作為吏部授官的依據。


但是,晉朝以後完全是以家世來定品級。出身寒門的行狀評語再高,也只能定為下品;而出身豪門的行狀不佳,亦能位列上品。

於是當時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也就演變成只從名門望族中選拔官吏了。因此,到隋朝時此制度就被廢止了。


隔山聽風吟

九品中正制,開始是為了彌補兩漢的“察舉制”和抑制東漢豪強的作用。所以,九品中正制起初原則上是以個人的品行為主要標準,家世為輔助標準。到了晉代,九品中正制卻反了過來,南北朝時期,卻形成了著名“門閥制度”,並影響到晚唐的“牛李黨爭”。

(選拔制的沿革)

繼承和開創。

九品中正制繼承了“察考制”的考核和個人品格,開創了把人才分為九等,設置大小中正來負責人才的選拔。這有一個好處就是便於朝廷控制人才,順便壓制一下,東漢以來,地主豪強對朝廷的威脅。進入晉朝後,新權貴的崛起,選拔人才又以“士族家世”為主。

這就是,按下葫蘆起了瓢。

九品中正制的演變。

(王馬共天下)


晉王室南渡後能穩當建立東晉,依託了王導團結當地的氏族力量。司馬睿也放權給了王導,形成了“王馬共天下”的格局。這也是南北朝“門閥制度”的巔峰,所謂的九品中正制其實早就變味,衰落。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東晉形成了“王,謝,桓,庾”四大家族。

北朝也在北魏建立後,形成了“崔,盧,鄭,王”四大家族。著名政治家崔浩就是清河崔氏。

對隋唐的影響。

(科舉制)

由“九品中正制”衍生的“門閥制度”,在隋唐貌似因為“科舉制”得到解決。其實,這個制度的餘波影響到晚唐。

首先,隋唐的建立者本身就是“關隴勳貴”。北方四大世家,范陽盧氏就在唐朝出過八位宰相。

晚唐的李吉甫,就是因為門閥和科舉的矛盾,引發了“士族門閥”為首的李德裕和“寒門科舉”為首的牛僧儒之間的“牛李黨爭”。


總結,人才選拔制度的產生和時代背景有關,九品中正制自然有時代的侷限性,但是也為後世相對公平的“科舉制”產生了啟發和推動。


大飛熊ヽ騎士

九品中正制是曹丕當皇帝的時候與他的手下陳群一起創立的,陳群原來在劉備手下幹過。而曹操之所以臨門一腳沒有登上帝位,因為在人才選拔上嚴重危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曹操提出唯才是舉,這個明顯對世家大族造成了危害,給寒族提供機會,也為後世科舉制度鑑定了思想基礎。



此時世家大族的力量還是非常的強大,完全脫離世家大族的支持,整個曹魏就會垮掉,原先因為曹操的唯才是舉提拔上來跟隨曹操做官的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他們也成為新世家,他們也開始反對唯才是舉,特別是穎川的人才,穎川的新世家特別多。在這個背景下,曹丕跟陳群兩個人商議建立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分為舉薦人和被舉薦人,大中正負責州里面的選拔,小中正負責郡裡面的選拔

,小中正是協助大中正,大中正必須是德高望重的官員才能擔任。然後把人分為上品,中品和下品,每個品三等,一共九品。大小中正把自己知道的人才進行分品然後建立檔案,分評的依據主要是參照家世和行為,比如三國志作者陳壽有一次生病了,一個婢女照顧她,那個評判的官員就給了他一個下下品,說他行為不端。

這樣做了之後對行為的監督是非常嚴厲的,貪汙相對比較少的,如果你有了貪汙行為,就代表你這輩子都沒了機會。評定為中上品的當官,起點就會高,升官就比較快。

家世可以加分對世家大族是有利的,大小中正基本上也是世家,也對大族有利,不僅僅只是唯才是舉,所以他們同意和支持曹丕坐上了皇位。

你稍微分析一下就知道這一個掌握權是握在世家大族手中,因為大小中正是州郡裡面的大小世家,他們通過聯姻,門生等等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勢力,由世家轉變為門閥,所以九品中正制一開始還是挺不錯的,但是慢慢的兩個選拔的條件,家世和行為,行為就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家世,所以又回到了類似察舉制甚至更落後。因為所有靠人為去評定的方式,永遠到最後只會被大勢力掌握。這一個值得當今借鑑。


寒門的上升通道還是被阻隔掉了,你可以發現晉朝為什麼那麼腐敗,其實跟九品中正制的直接的相關,只不過這個中正制在曹丕的時候是非常正面,到了晉朝的時候就成了一個腐朽的制度,所以才有了後來的科舉制度取代了九品中正制。而科舉制度之所以比中正制度先進就是因為把人為的因素降到了最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