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員看到一幅美景,回想夢中作的一首詩,活活嚇死

古人作詩,各有手段。有的人喝下美酒,詩文百篇;有的人感慨國事,揮筆立就;有的人觸景生情,詩興大發;而有的人可以在夢境中作詩。

《紅樓夢》中,香菱學者作詩,白天做得不好,於是冥思苦想,不覺入睡,“忽於夢中得了八句”,醒後忙寫了下來。這首詠月詩,堪稱紅樓詩作精品,“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博得嫦蛾應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

古人認為,詩是有徵兆的,無意間作的一首詩,能預示後來發生的事情。香菱這首詩,乃“苦志學詩,精血誠聚”夢中而得,故成為其日後悲慘命運的讖語。後來,香菱正如“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幹,蓮枯藕敗”,不僅“平生遭際實堪傷”,而且在夏金桂的迫害下,“致使香魂返故鄉”。

現實中,關於“詩夢”的例子也不少。當然,夢徵有好有壞,夢中所作之詩乃精血誠聚而來,對人的影響更大。有的詩夢能助人,有的詩夢能毀人。

清人梁維樞《玉劍尊聞》記載,清人王韋夢中得詩,“起來小步傍欄杆,花霧襲衣寒氣重”。後來,王韋參加科考,其中一個題目是寫一首《春萌》詩,王韋將夢中所得兩句嵌入詩中,博得考官歎賞,從此一舉成名而發跡。

明人周暉在《金陵瑣事》也提到了“夢徵”的例子,主人公名叫鄭河。

鄭河,明代確有其人,生年不詳。《江西通志》記載,鄭河是南昌新建人,祖籍江寧。嘉靖甲辰即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這一年,明廷共選進士三百二十二名。查看該年進士榜,鄭河無緣一甲(三人)、二甲(九十三人),位列第三甲第一百三十五名,名次比較靠後。名次能說明問題,鄭河才華一般。

中進士後,鄭河入仕,成為湖南嶽州府的一名推官。在明代,推官為各府的佐貳官,屬順天府、應天府的推官為從六品,而像嶽州府的推官,則為正七品,掌理刑名、贊計典。到任後,鄭河閒暇之餘四處觀賞,當看到“城裡青山,城外樓閣”的這幅美景後,突然想到早年在夢中得到的一首詩,不禁心若冰霜。

鄭河這首詩為一首絕句,詩云:“城裡青山城外樓,夜涼明月五更頭。何時了卻心頭事,重把青蚨換酒籌”。醒來後,鄭河將該詩記錄下來,雖不知其意,但詩中的“夜涼明月五更頭”和“何時了卻心頭事”兩句顯得比較淒涼。鄭河比較迷信,認為此詩必為讖語,“城裡青山城外樓”就是一個不詳之地。

嶽州的自然風貌和城市建築,正好應了“城裡青山城外樓”,鄭河“見城裡青山,城外樓閣,宛然夢中詩句”,不禁涼了半截。身處不詳之地,再次回味“夜涼明月五更頭”,鄭河越發感到陣陣陰冷之氣襲來,全身起雞皮疙瘩,於是想當然地認為“何時了卻心頭事”便是死亡的預兆,或者是死期將近。

有這樣的心理負擔,鄭河整日生活在驚恐中,活得很痛苦,很鬱悶,很壓抑,很快死神就找他來了,“私心鬱郁,遂卒於嶽州”。關於鄭河的死亡時間,清人褚人獲《堅瓠集》“夢徵”篇中寫得更明白,“私心爵欝。未幾卒於任”。未幾,即沒有多久,說明鄭河死於赴任當年,是被自己的詩活活嚇死的。

夢,是一種主體經驗,是人在睡眠時產生想像的影像、聲音、思考或感覺,夢的內容通常是非自願的,與人的社會環境、心理因素以及形體狀況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夢中之事,不可信,可鄭河卻信得喪命,最終成為笑談。(劉秉光)

明朝官員看到一幅美景,回想夢中作的一首詩,活活嚇死

明朝官員看到一幅美景,回想夢中作的一首詩,活活嚇死

明朝官員看到一幅美景,回想夢中作的一首詩,活活嚇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