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不壞,不佳

文/半輩子

先不說喜不喜歡,在國產愛情片這個爛片重災區裡,《後來的我們》不壞。

好的地方都在臺面上,故事基本流暢通順,兩個演員不讓人出戏,建立了一個艱辛北漂的情感共鳴點,在愛來愛去的虛妄情感背後,儘量放置了現實感的背景。

《後來的我們》:不壞,不佳

《後來的我們》的故事很套路,這是不怕劇透的那種電影,因為只看三分鐘,你就知道所有的走向。兩個積極奮鬥的年輕人,在未來不確定性的面前,都向往著世俗的成功。愛情因為共患難而產生,又因為成長而消滅,從不確定到確定,從簡單到複雜。

就像《後來》裡唱的,“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再”。這是我們長大了的故事,最簡單的愛情羈絆,當然敵不過我們找到自己想要生活的分裂。

這種故事能打動人,是站在回憶者的後來,往回看。曾經的面對不確定性的樂觀和挫敗,是太普遍的成長回憶,愛情只是那段故事的一個載體。“你都如何回憶我,帶著笑或是很沉默。”歌裡都唱出結局的畫面感了,難免戳中很多人的淚點。

挺好的。為什麼我卻無動於衷?想了想,是這麼幾個事。

《後來的我們》:不壞,不佳

第一件事,這不是平等的愛情。愛情故事裡,兩個人在一起是起點,經歷了什麼才是內容。經歷讓愛情變得豐富飽滿,兩個人會成長,關係也會隨之改變。結局要麼在一起大團圓,要麼分手彼此懷念,這裡令人感慨的地方,都是我們曾一起成長的紀念。

在《後來的我們》裡,“經歷”是共同的,但成長卻是單方面的。井柏然的成長線是看得到的,他是個胸懷夢想的年輕人,在現實挫敗中沉淪,又為了給他人幸福的目標奮起,最終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年輕人不確定的未來,在井柏然北漂的經歷中,逐漸清晰起來,他為了夢想、為了愛情,最終為了生活。這是顯而易見的轉變和成長。

另一邊周冬雨則顯得面目模糊,在故事的初期,她有一個為了生活的清晰目標,男友換了一任又一任,但她自己沒變過。和井柏然的愛情是一個轉變,更像是不得已的,“嫁給有錢有權勢的人太難”,找一個“彼此愛著的人相互溫暖”。然而在井柏然成功之後,周冬雨卻不願意複合,這與她的角色性格前後不一,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後來的我們》:不壞,不佳

從編劇的角度看,我完全理解這樣的設定,這是功能性的,井柏然從虛妄的夢想,到為他人理想生活奮鬥,這是他成長的第一階段。從男孩到男人的第二階段,井柏然需要找到自己的路,而不是為了別人。編劇不惜借周冬雨之口,兩次點明題意:重要總要的不是別人想要什麼,而是你想要什麼。

周冬雨的拒絕,是井柏然成長的關鍵助力,但問題來了,周冬雨角色的性格從此變得分裂。在二人重逢的對話裡,井柏然說你過得“太慘了”,而周冬雨再次被生硬的拔高,表示自己北漂的動力就是嚮往自由,想要過不確定未來的那種生活。

從嚮往穩定富足,轉變為拒絕成功的井柏然,並且厭惡一眼看到底的生活,編劇完全沒有給出合理的解釋。要注意,這種轉變的發生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以作為角色成長的劇情,但很明顯周的角色沒有得到妥善的安排。

《後來的我們》:不壞,不佳

第二件事,編導太刻意的尋找共鳴點。觀影過半,我試圖數一下電影對白中出現了多少次“北京”,但很快就放棄了,因為在幾乎每一個需要和不那麼需要的地方,導演都在提醒我們:這裡是北京。

當前主流的觀影人群,正是經歷了最劇烈的城市化的一代人。《後來的我們》的票房成功和密集淚點,恰恰是因為戳中了一代人的艱辛共鳴。大家多少都經歷過或經歷著這樣的故事,在代表更美好生活的城市裡,艱難地奮鬥向上。

在電影裡,東北城鎮和首都北京並不只是兩個地理位置,更是年輕人分裂的兩種生活。兩個年輕人關係的每一次重點轉折,都發生在回家過年這件事上。

你能看到作為導演的劉若英,在儘量使用城市元素,中關村的街頭,公交車路過的地標建築,租住的隔斷間和地下室等等。初衷是好的,但執行出來卻面目全非。

唸叨著衣錦還鄉的井柏然,在東北老同學面前,才經歷了最大的挫敗。田壯壯扮演的守土老人,則會把感情放在粘豆包這樣的食物上。但也僅限於此了,田壯壯扮演的父親,是金句頻出的魅力老人,但這個人物和地域沒建立關係。若不是片中對白提及,你甚至無法判斷老人居住在東北。

周冬雨給角色加了一點東北口音,尤其在粗口之類的爽快表達段落,但這卻造成了反效果。這點兒口音,提醒著田壯壯和井柏然的格格不入,他們需要和東北緊密綁在一起,在北京的奮鬥才會動人。很顯然,這種關係是無法用幾場雪景戲來建立的。

《後來的我們》:不壞,不佳

第三件事,是《後來的我們》裡那些不必要的文藝腔,“不說人話”是國產愛情片的通病,但這仍然不是可以被輕易原諒的。

在時過境遷的重逢戲,因為沒有了實質性的故事需要,用兩人的感慨喚起共鳴,成為了劉若英的動力。於是乎,飆飛的排比句就來了,“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但卻沒有了我們。”這樣的對白很糟糕, 影片裡以出租房和地下室建立的那點現實感,被這種不必要的文藝腔瓦解掉了。

田壯壯那些關於“鄉愁”的旁白,“緣分這事兒,能不負對方就好,想不負此生,真的很難。”這樣的高濃度味精的金句固然動人,但它是浮在雞湯上的油。湯燉得不紮實,就膩人。

最後的話是這樣的,相較於那些故事虛偽、三觀扭曲的打胎愛情片,《後來的我們》是有亮點的,但仍然無法把它稱為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