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力寶的興衰背後:從一夜爆紅到悲劇收場,究竟是誰的錯?

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機會,抓住機會就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但有時候,成功來的太快,去的也快,創業亦是如此。

大多數95後和00後可能對健力寶這個牌子沒多大印象,只知道是一個飲料的牌子。

在90年代,健力寶絕對是中國最著名的品牌,影響深遠。

健力寶的輝煌與落寞,堪稱中國民營企業的縮影,是中國商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健力寶的故事。

健力寶的興衰背後:從一夜爆紅到悲劇收場,究竟是誰的錯?

艱難起步

健力寶的董事長叫李經緯,出生於廣東三水,這個名字日後將決定健力寶的興衰。

1973年,李經緯受人排擠,被調到三水酒廠當廠長,經營著半死不活的酒廠。這一蹉跎,就是10年。

直到1983年,李經緯去廣州出差,第一次喝到了可口可樂,讓李經緯有了做碳酸飲料的想法。

不過當時的市場,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是大巨頭,國內還有北冰洋和高橙等上千家飲料廠,想要突圍不容易。

剛好一個偶然的機會,李經緯有個表弟在廣東省乒乓球隊擔任教練。

就跟李經緯提到,省體院正在研究一種能讓運動員迅速恢復體力的電解質飲料。

一開始,生產出來的飲料,李經緯喝了一口就吐出來。

經過上百次實驗,終於研發出來這種橙紅色的飲料。

產品出來後,李經緯取了個活力的名字,叫健力寶。

為了對標當時的兩大可樂,健力寶選擇了使用易拉罐包裝。

在90年代,易拉罐是高檔飲料的象徵,國內還沒有生產線,最後是李經緯找關係讓百事可樂幫忙代產200箱,足見李經緯的眼光和辦事能力。

產品有了,接下來就是銷售環節。在這一塊,健力寶的銷售非常經典。

健力寶的興衰背後:從一夜爆紅到悲劇收場,究竟是誰的錯?

健力寶經典營銷

李經緯打造健力寶銷售的第一步,就是當年廣州的亞足聯會議。

通過一系列努力,健力寶非常引人注目地出現在亞足聯會議上。

而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健力寶成為中國奧運代表團的首選飲料。

在那一屆奧運會,許海峰實現了中國奧運金牌零突破。

最終中國代表團的金牌總數歷史性列第四位,民族自豪感被徹底激發出來,健力寶也代表了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視野。

從1984年開始,健力寶的年銷售額是345萬,1985年是1650萬,1986年已經1.3億。

之後的十幾年,健力寶都是飲料界第一民族品牌。

一夜成名的李經緯,也打造了很多經典營銷。

1987年,健力寶和可口可樂爭奪全運會的贊助資格。

可口可樂開出的價碼是100萬,李經緯直接把價碼開到250萬,加送10萬元飲料。

最後自然是健力寶勝出,當年的全運會,電視上有轉播地方,看到的都是健力寶標誌的運動服。

1990年,健力寶冠名了一系列賽事,包括乒乓球、體操、田徑等比賽。

還推出了廣告,“想要身體好,請喝健力寶”,突出保健作用。

1991年,李經緯想出了一個神來之筆:拉環有獎。

這個促銷創意就是拉開環,有機會中100萬。

這個營銷手段到今天還有人在用,像再來一瓶,就是在此延伸出來的例子。

健力寶的興衰背後:從一夜爆紅到悲劇收場,究竟是誰的錯?

1993年,李經緯推出了美國第一夫人希拉里喝健力寶的照片。同年,健力寶成為第一個進入聯合國的中國飲料。

1994年,經國際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編號為3509號的小行星命名為“三水健力寶星”,這是全球第一顆以企業命名的行星。

1997年,健力寶達到輝煌,年銷售額達到55億,李經緯來到人生之巔。

巔峰之後往往就是下坡,健力寶也不例外。

也就在1997年,李經緯決定在廣州投資建立38層的健力寶大廈,這成了健力寶的轉折。

加上三水很窮,有一家像健力寶這樣的明星企業,為政府提供了這麼多稅收,是多麼難得。

如果沒有健力寶,三水政府連工資都發不出。

李經緯想要把總部建在廣州,難免會引起三水政府的不滿。

命運轉折

李經緯知道,健力寶要繼續做大,盤踞在三水這樣的小地方是不可能的,省會廣州才是走向更輝煌的通道。

但三水政府是絕對不接受的,所以健力寶在香港上市計劃也失敗告終。

這裡要說明一下當時健力寶的企業模式:

李經緯一手創立健力寶,長期以來集董事長和總經理一身,創業初期這種集權式的模式對發展有很多好處。

但隨著企業發展,健力寶一直沒有完成現代化轉型。

公司的高管都是跟著李經緯創業的元老,中層團隊培養缺失。

在健力寶成功之後,李經緯信心膨脹,開始一系列多元化投資,包括地產、醫藥、服裝、旅遊、媒體等行業。

但這些項目少有成功,反而讓健力寶疲於奔命。

而在1996年之後,中國飲料行業的優秀企業開始增加,包括娃哈哈、樂百氏和統一等等,碳酸飲料、茶飲料更是層出不窮。

在和新品牌的較量中,健力寶開始落下風。

三水政府這邊,由於是健力寶的大股東,就要求三水人必須佔到健力寶員工的45%,完成就業率。

而且健力寶供應商的競標,經常被三水當地的小工廠竟得,這也拖了健力寶的後腿。

更重要一點,上世紀90年代,國家進行國企改革,嚴查企業貪汙腐敗。

把健力寶總部建在廣州,對三水政府來說,就是資產轉移,那個時候叫“國有資產流失”。

到1999年,李經緯想要進行新股份制改革,結果三水政府還是拒絕,理由是風險太大,加上一批和李經緯熟悉的老官員退休,雙方關係正式破裂。

這麼大的企業,政府自然運營不下來,就想著把健力寶賣掉。

2001年,三水政府召開會議,宣佈要賣掉健力寶,但不賣給創業者李經緯。

當時像娃哈哈、統一集團都先後進行接觸,但李經緯怎麼可能輕易把自己一手做起來的企業賣給別人?

除了一方面對外發布自己願意收購健力寶的消息,公司內部也對前來審核查賬的外部人員全面抵制,導致一系列交易流產。

最後,誰都沒想到,健力寶賣給了一個叫張海的人。

這人當時打著浙江國投管理人的旗號,到處招搖撞騙,竟然懵騙了三水政府。

2002年,三水政府轉讓健力寶75%的股份給張海的浙江國投,價格是3.38億。

這個價格和李經緯團隊一致,簽約儀式上,李經緯默默坐在會場角落,仰天長嘆,無比淒涼。

健力寶的興衰背後:從一夜爆紅到悲劇收場,究竟是誰的錯?

健力寶的李經緯時代,結束了。

悲情落幕

一個騙子,怎麼可能經營起一家企業呢?

張海入主後,從2002年到2004年,開始收購包括酒業、電器等行業,還投資了足球俱樂部和產業園,結果這些項目全部打水漂。

2004年,健力寶出現資金危機,拖欠供應商貨款,工廠停廠,一個明星企業很快就到了破產邊緣。

2005年,已經快倒閉的健力寶,一億美元賣給了臺灣統一集團。

張海以為自己又完成了一次資產套現,卻沒想到在同年,就被佛山警方拘捕,因挪用資金等罪名獲刑10年。

而更令人唏噓的是,健力寶賣身後9天,李經緯就在家突發腦溢血,一病不起。

2002年10月,李經緯被罷免了全國人大代表,罪名是“涉嫌轉移健力寶鉅額資產”。

2013年4月,李經緯逝世,享年74歲。

追悼會後,健力寶在酒宴上宴請賓客,每桌擺放著兩瓶橙色健力寶。

健力寶的興衰背後:從一夜爆紅到悲劇收場,究竟是誰的錯?

這個事情,結果是雙輸的,三水再也沒有一個如此有影響力的明星企業,而創始人李經緯,則落得個身敗名裂。

在今天,很多產品或個體,忽然之間就一夜爆紅,吸金無數,令旁人羨慕。

每個人都渴望站在風口上,借力上天。

但商業,不是突然成功,這種成功太幸運,註定不長久。

真正做事情,應該是把最基本的東西做好,面對一個個問題,協調處理,把損失降到最低。

承擔一般人難以想象的壓力和責任,這才是創業者應該有的品質。

那些整天滿口投資、融資的人,我覺得都不靠譜,真正有可能成功的,恰恰是那個再角落埋頭做事,堅定前行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