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顆子彈固定住,然後手拿合適的工具敲擊子彈尾部,那這顆子彈會被擊發嗎?

MangoYuee

如果是工具合適的話,完全有可能的!這是非常危險的操作,子彈不是炸裂就是沒有彈道亂飛。



子彈的擊發是扣動扳機,由撞針撞擊子彈底火,點燃內部火藥,產生膨脹壓力迅速推出彈頭完成射擊。


通常來說子彈就是由彈殼,底火,火藥,彈頭組成,是軍用損耗品,其實也不復雜。

如果你把子彈固定住,拿尖銳的東西撞擊子彈底部,其實完全是能取代撞針作用的。撞針也是靠撞擊子彈底部擊發底火的。

現在某些特定槍械的子彈,一枚子彈打出槍管溫度就能到達100多度的溫度。可以想象如果沒有槍管這些,單獨擊打子彈,會是什麼後果,一不小心被炸傷灼傷都是小事。搞不好弄出危險。



沒有槍管輔助的子彈完全沒有彈道可言,要是在什麼密閉空間裡子彈來個反彈,傷了人就不好了。

我以前玩玩具槍。打塑料子彈那個,就在家裡嘛,對著地板開了一槍,結果塑料子彈裝到地面彈飛,打到了大姐額頭上,把我姐額頭打起個包。被老爸狠狠揍了一頓。從此再沒給我買過這東西!


良良引力波

圖注:彈殼底部中心的洞就是用來裝底火的

子彈的發火裝置目前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中心發火槍彈,一類是邊緣發火槍彈。

中心發火槍彈較為常見,就是彈殼尾部中心有一個底火(也叫火帽),裡面裝填有比較敏感度發火藥(以前多用雷汞,現在就比較高級了,用的是新型的合成化工材料),當槍械的擊針或擊錘(多用於手槍)撞擊到底火後,將軟質金屬製成的底火擠壓變形,連同內部的發火藥一起“撞擊”在發火臺(就是一個小凸起)上將發火藥點燃,產生的火焰再通過傳火孔進入彈殼,將彈殼內裝填的發射藥引燃,子彈就被擊發了。

圖注:兩種底火結構示意圖

邊緣發火槍彈雖然沒有獨立的底火,但它是將整個彈殼的底部作為底火,使用厚度很薄的金屬來製作彈殼底緣,然後在底緣內填充發火藥。使用時,擊針撞擊彈殼底緣,由於此處的金屬很薄,很容易發生形變,從而讓裡面的發火藥受擠壓點燃,進而引燃發射藥。

圖注:槍彈底火

所以,把子彈固定住,用合適的工具如釘子敲擊子彈底部的火帽,只要這顆子彈沒有質量問題,肯定會被擊發。不過,這種方式比較危險,因為子彈裝在槍上發射時,彈殼會被彈膛所約束,如果在外面擊發,沒有約束,彈殼的強度可能不足以抵擋發射藥的爆炸壓力而炸裂,彈頭也可能因為沒有槍管的引導而四處亂飛,這都會導致危險。


兵工科技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可行的,但非常非常危險。



擊發子彈是沒有問題,但之後就很難說。因為槍械也好,簡易子彈發射器也罷,都有一個槍管。

子彈裝藥被點燃以後,彈頭會沿著槍管飛行,只要你把槍口對著自己,還是比較安全的。

但這種擊打方式發射子彈,彈頭的飛行是沒有規律的,甚至可能轉彎180度射中傍邊的小夥伴。或者亂飛擊中槍斃地面發生跳彈,將你自己擊斃。

所以,如果你不想活了,可以這樣玩一玩。


薩沙

其實道理很簡單,子彈擊發先是撞針底火,底火燃燒產生火焰點燃發射藥,從而擊發子彈射擊。不過這一切都需要在槍膛中進行才安全,因為槍膛是一個相對封閉的金屬結構,可以有效承受較大的壓力。

這裡需要介紹一下底火發火方式,美國的子彈多是使用博克塞式底火(左),該種底火設有專門的點火臺,結構簡單,同時子彈殼可以重複使用。而我國和英國等歐洲諸國都用的是伯丹式底火(中),該種底火結構簡單,不需要設置點火臺。另外就是競技比賽使用的邊緣發火(右),該種底火設置在彈殼底部,通過撞擊直接發火點燃發射藥,這種底火不適應軍用彈藥,所以多為競技比賽使用。

通常情況下發射藥被引燃後劇烈燃燒,氣體體積會膨脹數千倍。如此大的壓力,脫離槍膛環境擊發底火點燃發射藥,彈殼失去槍膛的依託和支撐,往往承受不了巨大的壓力,同時發射出去的彈頭也無法預測和控制,顯然這是非常非常危險的。所謂子彈不長眼正是這個道理,而且流彈的危險性一樣很大。當然這還是小口徑的子彈,換做大口徑的槍彈,肯定就是直接爆炸了。


諸葛小徹

使用這種手法擊發子彈,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子彈擊發的原理就是撞針撞擊底火,底火燃燒產生火焰點燃發射藥,從而擊發子彈射擊。使用合適的工具撞擊底火,只要壓強達到,就可以把子彈擊發。

這裡需要介紹一下如何把子彈固定住。這就需要有可靠的鉗工夾具,比如臺虎鉗。臺虎鉗張開範圍直徑4.5寸,完全能夾住子彈。臺虎鉗給子彈加力,最大的加力是1700公斤,大約是17000牛,力氣蠻大的,子彈在上面不會跑偏。臺虎鉗體積不大,但是全身都是鋼鐵,所以還是比較重的,大約6公斤左右,也有抵抗子彈發射時的後座力。

合適的工具一般是大錘子,可以用另一部臺虎鉗,與鉗住子彈的臺虎鉗子並排,這臺臺虎鉗夾一個細鑽頭,尖的部位對準子彈的底火,然後用大錘子用力砸鑽頭底部,這時發射藥有可能被引燃後劇烈燃燒,氣體體積會膨脹數千倍,一下子就把彈頭髮射了出去。另外,也可以用射釘槍進行試驗,將槍子射向子彈底火,如果射釘槍射出的釘子的初速足夠,那麼也有可能打子彈打得發射。


利刃軍事

可以擊發,但是非常危險。

首先看一下實際子彈的剖面圖:

然後是剖面圖各部分的說明:

在子彈裡除了彈殼,火藥,彈頭三大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叫做底火。現代大部分的子彈都是中央底火,在彈殼底部加工有一個叫做底火盃的和火藥相連的凹坑,在其中裝有軟金屬包裹的雷汞底火。射擊時當子彈固定在槍膛內,擊針撞擊底火盃,雷汞受彈殼和擊針的雙重擠壓燃燒爆炸並引發火藥,彈頭就在火藥燃氣的作用下發射出去了。

在不使用槍械的情況下,固定彈殼並且用尖銳硬物撞擊底火也可以起到起爆底火併且引燃火藥發射彈頭的作用,但是這種情況下首先彈殼沒有槍膛固定非常容易炸裂,更危險的是彈殼炸裂的時候彈頭的炸飛方向完全無法預測,極其容易擊中正在敲擊子彈的人,所以為了自身生命安全切勿嘗試。

而在正規的子彈包裝中,一大重點就是避免子彈的底火部位受到意外撞擊引發走火爆炸。一般來說子彈絕不會散亂在彈藥箱中來回撞擊,而是排列整齊用紙盒,塑料盒或者彈夾包裝,保證底火部位不直接暴露在外。而有了一層紙板,塑料板或者金屬板保護,子彈就不會因為普通的撞擊走火了。而零散的子彈按照安全規定是需要及時收起的,絕不能散放。

最後,如果因為各種原因子彈還是亂扔了,最後一道保險就是底火自身的黃銅材質,這層軟金屬要受到足夠衝擊力才能產生形變壓迫內部雷汞,因此普通的撞擊不容易達到這樣的撞擊力度。而一旦事不湊巧,剛好什麼硬物的尖銳邊角撞上了子彈尾部的底火擊發,這樣的傷亡事故有很多。尤其是一些民間黑槍的自制子彈,底火的質量不過關,甚至有不少警察在清點收繳槍支彈藥的時候意外被炸負傷。


海邊椰子

正好這個問題我小時候有過實踐。小時候,很多同學都能弄到56式步槍的子彈殼,用來扔子彈殼,誰打得準誰就贏走對方的彈殼。品相最好的彈殼就被灌上錫,再用橡皮綁根釘子,尾巴幾根布條保持釘子朝下,然後把火柴頭的火藥刮在子彈殼裡,朝天上一扔,掉下來就放鞭炮一樣啪的一聲。這就是小學男生們最喜歡的玩的遊戲。

這當中,有個別同學能弄到沒打過的子彈,具體哪兒來的不清楚。那個年代,步槍子彈挺多,反而是手槍子彈最不好搞。好多同學用子彈做吊墜戴在脖子上,打越南期間國內還有很多人家裡有炮彈皮做的各種小雕塑擺件什麼的。這兒我要說到的裡是小學時候有一次幾個同學在一起幹的危險的事。

沒打過的子彈,一般家裡大人看到就不讓玩,但那時候子彈不稀奇,甚至還有極個別同學家裡有一兩枚手雷。有一天,我們幾個小朋友打子彈殼,有個同學輸光了,就兜裡還有兩枚沒打過的真子彈,朝地上扔了兩次,大家覺得還是害怕炸了,就不讓他玩了。但他想玩,就說他把彈頭弄掉了再玩。正好大家就在農技站的院子裡玩,旁邊就是門窗破爛的廠房。大家一商量,一致決定用臺式的老虎鉗把子彈夾住,然後拿個釘子敲子彈底火,這樣子彈打出去了彈殼就能用了。於是四五個人七手八腳把子彈平放著夾在老虎鉗上,一個同學找了釘子和一根鐵棍,大家還怕子彈殼被反彈不見了,所以把子彈後面夾得很緊。夾好以後,手起棍落,只記得轟的一聲巨響,整個腦袋嗡嗡作響,耳朵什麼都聽不到了,眼前一到閃光,所有人嚇得條件反射往地上一蹲,火藥味瀰漫每個人的鼻腔。小夥伴們腿都軟了,這比過年放鞭炮聲音大多了。大家愣了兩三秒,趕緊去看子彈殼。子彈殼已經不在老虎鉗上了,不見了蹤影,大家埋著頭到處找,突然發現一個小夥伴頭頂的頭髮上有根槽,焦黃色,還挺新的,大家趕緊圍過來看,一致判斷是子彈擦著頭皮飛過去造成的。這時正好有農機廠的人出來看怎麼回事,在外面大吼,這下大家徹底嚇懵了,趕緊順著牆洞鑽出去作鳥獸散了。那以後誰家有沒打過的子彈,都不敢帶出來玩了。

最後說一下,子彈的激發底火的那一點點軟金屬,是需要足夠的力才能打進去造成壓燃底火的條件。一般的磕磕碰碰不會有事。散放的子彈因為顛簸、不太重的摔跌,是不會造成子彈被擊發的。但是事無絕對,子彈還是小心輕放規範保管的比較穩當。


坐擁天下君

當然會擊發啊。

子彈發射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子彈上膛之後,扣動扳機,彈簧帶動擊錘激發底火,然後子彈發射。同理,你把子彈固定住,然後用工具敲擊子彈底部,只要能觸發底火,就可以發射。這其實跟子彈在槍膛裡發射的過程其實是一樣的。

當然了,子彈下面的底火也不是隨便丟丟就會被引發的,畢竟底火的外殼也是一層銅質,強度還是有一點的,要不然的話子彈在工廠裡就沒辦法生產了。

生產商和軍隊在生產運輸過程中之所以要做出如此嚴格的要求,除了儘量避免運輸事故以外,還由於子彈是火藥類武器,一旦其中某一枚子彈因為質量原因被激發,其爆炸所產生的衝擊,很容易就會觸發周圍的子彈。這樣產生殉爆連鎖反應,會非常危險,因此炸掉一個彈藥庫都是很有可能的,到時候人員和財產損失就難以估算了。

所以在軍隊中,日常訓練中是不允許子彈散放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防止子彈在運輸的過程中不小心跌落,底火砸到硬物上面造成誤擊發。雖然這種誤擊發的可能性比較低,但是事故就是事故,不能因為可能性很低就可以無視。

因此軍隊在日常的彈藥運輸中,都有很嚴格詳細的規定。

首先就是彈藥必須要用子彈彈夾或者彈盒的形式進行分裝。這種分裝的模式一是可以讓個頭很小的子彈比較容易的被大量分揀,可以有效的提高分揀的效率;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彈夾或者彈盒的結構樣式,可以對子彈的底火提供比較好的安全防護,不至於讓子彈在分揀的工程中輕易掉落,從而也就減少了在運輸環節是發生事故的概率。

其次就是上好彈夾的子彈,必須要用彈藥箱再一次封裝好,才能運輸。彈藥箱可以使木質,也可以是帖皮質。這樣封裝的目的是一個是為了防止潮溼讓子彈內的底火或者火藥失效。還有一個是可以對子彈提供第二層防護,進一步避免事故發生。


落下m

這個問題太適合我來回答了,本人70後生活在湖南一小縣城而70年代當時國家搞大三線工程!我們小縣搬遷來三個廠,105廠,54廠,772處,105廠是生產什麼的我不知道,只知道54廠屬於南方動力公司,重點是772處應該是個存放子彈的軍事倉庫,而我有個叔叔正好在772處工作,他們每天除了看守倉庫清點數量以外,每當有火車送子彈來入庫的時候他們還要負責驗收孑彈是否合格驗一次可不是打幾個彈匣的子彈,都是直接用小翻斗車一車車拉來打,當然七,八十年代對槍支管理是很鬆的,基層民兵都可以帶槍回家,搭著有這層關係我得到過十多顆步槍彈有一天無聊時和幾個同學想證實一下子彈到底怎麼才能擊發出去。 我家住三樓幹是我們看了看樓下沒人後,我拿起一顆孑彈彈頭朝下使勁從三樓摔下去,啥動靜沒有找到子彈爬上樓繼續摔,還是沒響下去找到子彈,彈頭跟彈殼鬆動了用力反覆搖把彈頭撥出來把裡面火藥倒出,當時是第一次看到子彈火藥,是黑火藥,不過不是粉末而是像據成一小段一小段的鉛筆芯! 過了幾天和同學又帶了幾顆子彈到河邊一愛情島上玩這次準備用火!找了塊平坦石頭把子彈底火那頭懸空,彈身彈頭穩定在石頭上,方便在底火部分下面燒火,結果是火夠大子彈可以擊發!最後一種就是簡單模仿手槍射擊原理!用一把老虎鉗用力夾住子彈彈身最好固定住,拿根釘子底住子彈底火(就是黃色小圈中心處)最後一人拿把錘子猛擊釘子犬頭部分也能擊發子彈,前提是子彈要固定牢靠! 現在回想起來真後怕,那時候膽子是夠肥的!火燒是最危險的!各位千萬不要模仿!切記切記!


官方特邀時事評論員

可以,但一定要敲子彈底火中心或者直接加熱到一定溫度。但由於不在槍膛裡,彈殼很可能會炸裂。 至於安全性是早有考慮,比如早期的槓桿式步槍。




它的彈倉是槍管下方的圓柱型彈倉,子彈是一字型排列,如果用尖頭彈很容易發生如問題所說的事故,它的解決方法就是換成平頭彈。(如下圖)



然而現代步槍彈大都是尖頭彈,如果隨意擺放可能就會出事故,那麼有沒有什麼東西或方法保護子彈呢?有!它的名字叫彈夾(注意是彈夾不是彈匣xia)。當然也有直接往彈藥箱裡放彈匣的。




可以看出彈夾將子彈尾部保護起來了,彈夾是一種裝彈輔助工具(當過兵的都知道用彈夾往彈匣裝彈十分爽),分兩種漏夾(著名美國M1加蘭德步槍用的就是這種,如下圖)和橋夾(如上圖)



子彈一般裝入彈夾後裝入一個紙箱。



也有直接裝入彈夾放,從圖中可以看出兩排子彈擺放一般是頭對頭。



重機槍用的彈鏈的子彈底火沒有東西保護,所以一般是單排,多排也是頭對頭,屁股對屁股。 總之,就是想方設法不讓尖彈頭接觸底火(而且它也並不是那麼容易觸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