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感染性腹瀉

腹瀉是由於腸道受到刺激,導致腸道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排出原始未消化食物成分,體內大量液體由身體內轉移到腸道中,出現水樣便,腸道活躍,蠕動增快,排便次數增加。它和發熱、咳嗽一樣都是一種症狀,而不是單純的一種疾病。

細菌、病毒等感染性因素引起的腹瀉,往往發熱在先,且先期多有嘔吐的表現。發熱、嘔吐後,第一次排便未必是腹瀉,但緊接著就會出現腹瀉。

嬰幼兒感染性腹瀉

病毒感染性腹瀉

如果腹瀉時大便呈稀水樣,也可形容為“蛋花湯”樣,往往提示是病毒感染,便常規檢測可能會顯示少許或沒有白細胞、紅細胞 / 高倍視野;輪狀病毒或腺病毒等抗原檢測為陽性。

2. 母乳餵養添加乳糖酶,配方奶餵養換成無乳糖配方;

3. 益生菌等輔助;

5. 避免使用抗生素。

嬰幼兒感染性腹瀉

細菌感染性腹瀉

如果每高倍視野僅幾個紅細胞或白細胞不能說明是細菌感染或只是輕微細菌感染,不需考慮口服抗生素,可以服用活性益生菌。在確定細菌感染前,“必須”進行大便培養。由於大便培養需要至少 3 天才能得到結果,因此可先用抗生素,待培養結果出來後,再考慮繼續、停止或更換抗生素。

另外,如果孩子得了細菌性腸炎,停止使用抗生素的時機不是根據大便顏色和性狀。若開始使用抗生素,就應連續使用至少5~7天,然後再次化驗大便,如果化驗結果正常可以停藥,否則需要繼續服用直到檢測正常為止。千萬別見好就收,造成慢性腸炎、細菌耐藥。

嬰幼兒感染性腹瀉

抗生素可殺滅腸道內致病細菌,同時也可殺滅對人體有益的腸道細菌。所以,細菌性腸炎時,除了服用抗生素外,還需服用益生菌製劑。但抗生素與益生菌服用應間隔至少2小時。這樣可避免抗生素與益生菌間作用的相互抵消。

不要迷信靜脈輸注抗生素。再有,不要使用止瀉藥!早些排出細菌和毒素,疾病好轉會更快,必要時還需要導瀉或灌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