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倍徑是不是越大越好?怎樣計算的?

魔術木偶

國產05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

經常能聽到像45倍口徑、52倍口徑、55倍口徑這樣的火炮,實際上指的就是火炮火炮的炮管長度相對於口徑的比例。倍徑越大的火炮身管越長,射程也就越來越遠。當然,受限於工藝主炮的身管長度太長將會出現下垂問題。

火炮口徑越大所使用的炮彈也就是越大,自然威力也就越大。所以,像203毫米、406毫米等這樣的巨炮就曾面世用在戰場上。尤其是一二戰中,大口徑主炮,尤其是大口徑艦載主炮非常普遍。

戰時,為了有效打擊對方,同時受限於彈藥技術的發展,火炮越大威力越大。可是在戰後,經過研究發現,口徑如果太大了,無論從效費比,還是部隊使用上都有很多的問題。成本上大口徑火炮必然要提升,這對部隊大量裝備有壓力;使用上大口徑火炮由於質量大,體積大,除了人員使用培訓複雜之外,運輸與隱蔽都是很難解決的問題。所以實際上在上世紀50-60年後開始,155毫米口徑以上的主炮基本都停產了,有保留的主要就是203毫米這個口徑了。

陸上自衛隊的M110A1 203毫米自行榴彈炮

現代戰場上,隨著科技發展,偵查與探測手段技術發達。對於大威力的壓制性武器來說,必須具備快打快撤的能力,不然很容易就遭到對方的精確反擊。這也是現代火炮高度要求自行化的主要原因。而對於超大口徑火炮來說,受限於技術發展狀態,快速機動的這樣標準,很難完美的達到要求,這樣一來雖然火力確實夠猛,可是如果無法及時轉移陣地,就成了一錘子買賣,耗費巨資造出來的巨炮成了一次性消費品,這個損失是不可承受的。

隨著軍事科技的快速進度,彈藥的技術不斷獲得突破。現在的155毫米彈藥的威力已經不比早年一些更大口徑主炮彈藥威力差多少,射程上還更遠精確度還更高。既然要求能滿足,就沒有必要犧牲機動能力去搞更大口徑的火炮。這也就是現在的像203毫米、175毫米口徑全部都是60年代之前定型的口徑,而此後幾乎沒有更大口徑火炮出現。

當然,不同國家的戰略也不相同。目前熱衷於列裝超大口徑主炮的國家主要還是採用本土防禦策略的國家,因為不需要一些用途的大炮滿世界跑,可以固定使用,比如岸炮、要塞炮這樣的任務對炮的體積要求沒有那麼嚴格。即使大一些重一些也可以接受,再配上相對適用的機動底盤,足以滿足要求。另外,艦炮也可以的口徑也有提升的潛力,因此軍艦的噸位可以承受超大口徑的主炮的重量。

在火炮與彈藥不發達的時代,戰艦的主炮還是主要依靠更大的口徑來達到增大殺傷力的要求


陶德中士

▲身管(也可以叫炮管)只是整個火炮結構中的一部分

火炮倍徑一般的算法是火炮自身的身管長度除以口徑(注意,不是炮身/全炮長度,而是身管長度),得出來的數據就是倍徑。而一般來說,假設發射的彈藥,火炮的口徑等其他因素都相同的情況下,那火炮的倍徑越長,就可以賦予彈丸在火炮身管內有更長時間的加速,從而提高初速,以此來提高火炮的威力。如德國的RH120系列的120毫米滑膛炮,在發射同一種DM系列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其L55倍徑身管的RH120坦克炮的威力就會大於L44倍徑身管的RH120坦克炮,以其發射的DM53/63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來說,其用L55發射的穿甲能力在2KM距離上為700毫米左右,而使用L44發射時就只為600毫米左右,由此可見,長炮管確實能賦予火炮更強大的威力。

▲RH120系列滑膛坦克炮是德國豹II系列主戰坦克的標配

▲99A坦克本打算計劃採用一門L54倍徑的125毫米滑膛坦克炮,但終究因各種原因,結果在後來的定型上依然採用了L48倍徑的125毫米滑膛坦克炮(另外,我國並沒有什麼L50倍徑的1255毫米滑膛坦克炮)

當然了,是不是炮管越長越好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我們都知道,火炮一般都是安裝在相應的平臺或者炮架上,而這些東西都是有一定的空間及結構強度要求的,而如果火炮太長,在開火時其後坐力也會相應的加大,這就需要更長的後座行程及結構強度更高的炮架,而如果一味的增加這些,就會導致全炮重量加大,從而影響火炮的實際使用能力,另外火炮的倍徑加長,也會導致炮管制造工藝難度的加大,從而導致火炮的自身成本也高。因此火炮在一般設計時,會根據實際設計和使用需要,科學地制定好相關的倍徑,而不會盲目的加大倍徑。且目前來說,提高火炮威力也不在是隻有增強火炮倍徑這種方法,如優化彈丸自身的設計、加大口徑、或者使用新概念火炮如電磁炮、電熱炮等也是提高火炮威力的方法。


軍武次位面

火炮原理上是越大越好!但實際使用上卻不是這樣

世界上最大的炮還是二戰時期的德國古斯塔夫列車炮!但是效率太差了,操作那一門大炮需要1400多名地勤人員!裝一發炮彈要2個小時!而實際達到的效果卻很差!因此大炮口徑大威力大是 沒錯,但綜合考慮戰爭效率特別低,

意思就是說!

一、費效比低!

你造一門20mm口徑的炮,工廠可以流水線生產,一天生產幾萬架沒問題,你造120mm的炮,工廠流水線就完成不了,需要走好多工序。一天可能就產幾架!你要是造300mm口徑的炮可能一個星期才能造出來一架!所以這嚴重影響了工時,如果到了戰時,大炮是消耗品,你造的慢根本補不上消耗的,所以這會嚴重影響戰鬥力!

二、容易成為目標!

你造大口徑的火炮相應的盤架成幾何倍數增長,重量也成幾何倍數增長!那麼價錢和工時都會大大增加,還有複雜及操作程度都會增加,故障率更高,可謂是百害而無一例!到了戰時目標大更容易成為敵人攻擊的目標!

三、笨重不好機動!

火爆口徑大了,必然重量大大增加,且不說牽引式的火炮,就是自走的炮超過了一定重量超過了60噸的話!很多橋樑 路面還有南方的稻田水網是走不了的!中國的z99主戰坦克都沒有超過60噸也是這個道理!不好運輸,不好機動。戰時大大影響效率!

四、操縱性不好,如果自走跑口徑過大,那麼使用的材料強度更好的材料,而且炮架還得夠大,因為開炮是巨大的後坐力需要更大的炮架來緩衝!那麼結構更會複雜,那麼維修不方便,而且更容易出故障!如果牽引式就需要更多的人力來操縱口徑更大的炮!這會佔用更多的人力!

五、定位準確!

大炮作為步兵的直接支援武器,它的作用是作為壓制地方有生力量和消滅敵人火力點的,因此不需要太大的威力就能夠滿足需要!因此大炮一定要跟得上步兵的節奏,步兵隨時需要火力就得隨時跟上!現在榴彈炮口徑一般155毫米就已經足夠了!更多的是40MM火箭筒,70MM和105MM大炮,能夠跟得上步兵的節奏,如果需要強拆對面的建築,不比如一幢大樓,那麼直接扔一發導彈就可以了,而且現在陸軍都在面臨轉型!隨著軍事改革的進行以及科技的提升,現在國家更多的是組織快速反應部隊!以前的大陸軍概念正在逐步淘汰!現在的火炮也逐漸退出歷史!更多的是步兵手持的火箭筒,單兵反坦克導彈,如果還需要更大的火力,那麼

他們只需要呼叫空中的戰鬥機,無人攻擊機,武裝直升機,還有導彈支援就可以了!


視頻大奶媽

當然不是,所有火炮的研發和製造都是根據自己國家地理和國情來定的,但是全世界 能造出先進的火炮國家也就十來個左右!火炮的倍徑比不是越大約好。理論上說倍徑越大,火炮的射程越遠,精度相對也會提高,實際卻不是這樣的。倍徑越大需要的藥棉燃燒膛壓越高,彈頭對內膛的摩擦越大,藥溫,空氣溼度,風向風速都會對彈丸產生很大的影響,同時也對炮管材料的製造和炮膛拋光會提高很大的要求,不然就會出現炸膛和精度嚴重的下降。

從二戰以後,導彈的興起,也迫使火炮漸漸的退居到二線和三線了!在歐美國家,不管是陸戰火炮還是艦載火炮已經不再是最重點的和全面發展的武器了。目前還在全面大力發展火炮的國家也剩下我國了,但是我們國家的陸戰火炮相對也是有針對性的發展,而不是像解放初期,全面發展了!以前我們國家火炮的各種口徑火炮多大幾十種!對後勤和保養的壓力很大!


鰟鮍1

我回答的不一定準確,就個人直觀的來看題面的意思,應該是倍徑越大越好,但是反過來想你開個摩托車後面架著四個輪子的大車跑,恐怕也跑不遠吧。同樣火炮也有機動性方面的要求。我相信在其他方面也會有要求比如射程、裝載量等等。


藍基調

理論上是倍徑越大,炮管越長越好,畢竟長徑比越大,炮彈初速越高,炮彈的射程,侵徹力也會隨之提升。可實際上,也看火炮使用的載體和環境,如果是自行火炮或者是牽引火炮這種在後方的載具,儘可能加大長徑比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如果用在坦克上,就不是這樣的了,長徑比越大,對坦克炮塔的要求就越嚴格,比如在二戰中著名的88mm坦克炮,有虎王用的71倍徑的,也有虎式用的56倍徑的,虎式的炮塔是無法承受71倍徑的88炮,所以儘管元首想在虎式上使用71倍徑的88炮,但是最後並沒有結果。而且在巷戰中,炮塔的長度十分影響坦克在建築群中的靈活性,有可能發生沒法調轉炮塔的情況,所以德國的改裝的“城市豹”~豹2 PSO使用的是舊型號的豹二A5(使用44倍徑120滑)作為改裝載體,而不是更為先進、火力更為強大的A6(使用55倍徑120滑)。


滑天下之大稽97647016

火炮倍徑表示火炮得炮管長度相對於口徑的比例,由於管狀火炮得彈頭在炮管內受到推進藥作用時間越長,初始速度越大,所以火炮倍徑對威力有一定影響。但是,炮管不能無限延長,要考慮到製造和運輸得方便。果然也分很多種類,有對付步兵得榴彈炮,有對付坦克的穿甲炮,還有比較變態的子母彈,還有小型核武器,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彈藥對啥,殺傷力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我快樂我成功

火炮倍徑是越大射程越遠比如德國V3火炮射程有幾百公里口徑是120毫米但身管有三十多米倍徑有幾百倍對於火炮來說身管太長不好但對於電磁炮來說越長越好就和強子對撞子一樣越長能量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