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所謂“道”、“道員”是什麼樣的官制?

用戶88341421317

回答者:雷曉凡,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我們翻看以清代為時間背景的文藝作品時,常常會聽到“某某道員”、“某某道臺”這樣的官職稱呼。乍一接觸,我們都會感到陌生,因為我們熟悉的清代地方官職大多是總督、巡撫等,從未聽說過“道員”“道臺”。下面我們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道”與“道員”的來歷。

哈爾濱道臺府

道員,簡稱道,是明清時期的地方政府官職之一。民間也稱之為道尹、道臺。雅稱為觀察、觀察使。該官職通常省與府之間-道官署的主官,另外,也有如鹽運道員的專任官職,布政使副手也是道員。

“道”的設置有上千年的歷史。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地方監察事務的分區稱呼。唐玄宗時期將全國分為十“道”,後又分為十五道,與漢代的州相仿,是隸屬於中央的監察區,唐代道的變革與設置十分繁複。北宋王朝建立後,沿襲唐制,分全國為十三道,不久改道為路,配屬了相應的官員。所以有宋一代有所謂“路、府、州、縣”的地方行政劃分。

唐代道劃分圖

道員這一官職起源於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創建大明王朝後,在地方制度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省一級的地方設置布政司、按察司等。因為明代地方行政區劃受到元代影響,轄區較大且事務繁雜,布政司下設左右參政、參議,他們分理各道賦稅財政,稱為“分守道”。按察司的副使、僉事分理各道刑獄司法,稱為“分巡道”。這是“道”和“道員”最早的來歷。

滿清政府定鼎以來,在許多方面承襲了明代的官職設置卻略有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分為省、道、府、縣四級,其中道設道員,是處於省藩、臬二司與府、廳中間一級的地方長官,各省並無編制定額,隨事務進行添設。清代恢復了道的設置,其範圍較小,屬於省的管轄範疇。乾隆時期以來,一般為正四品之官,但可另加頭銜提升品秩,如臺灣兵備道,例加按察使銜,為三品。晚清西方列強入侵中國,強租租界,強開商埠,有了所謂“海關道”的職務,但一般由地方上掌兵權的官僚兼任。

揚州吳道臺宅第

辛亥革命後,道員改稱“觀察使”,北洋政府改稱道尹。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廢除“道”的編制,各省改設行政督察區。

李國祁:《明清兩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變》

梁元生:《清末的天津道與津海關道》

朱東安:《關於清代的道和道員》

個人簡介:雷曉凡,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方向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長,季我努學社自媒體主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員。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抗日老戰士口述史資料搶救整理”採訪與資料整理工作。目前研究方向為民國政治史、抗戰金融史。


季我努學社

1、道的品級變化。

最初,道有正二品,正從三品等,乾隆中期最後明確為正四品。

2、道的任職人員

最初,道員可由總督、巡撫幕僚人員兼任。康熙中期後,正式確定為中央派遣官員。到了清代後期,明確規定知府以下官員上奏的奏摺必須由道來批轉,道正式成為地方大員。

3、道的分類

清代省內設置分巡道,守備道。守備道主管錢穀,分巡道主管刑名。後期兩者都加了守備之名,逐步趨近。

同時,各省布政使按察使下設置不同的道,比如鹽道、茶道、糧道、河道、海關道等,有兼職也有專職。

其次,道有管一府,也有管三四府,大體相當於省的派出機構主官,管轄省內大片區的某一方面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