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美國如果不投原子彈,能打贏日本嗎??

曉宇136411314

在原子彈沒有成功開發之前,美國確實是打算使用常規力量來打贏日本的,因此美國製定了登陸日本本土作戰的計劃,即“滅亡行動”計劃,該計劃又分為“奧林匹克行動”和“小皇冠行動”。其中“奧林匹克行動”的目的在於登陸日本南端的九州島,其規模將大於諾曼底登陸,美國需要投入9個師的力量,用於攻克整個九州島;而“小皇冠行動”則將在“奧林匹克行動”之後實施,目標直指日本本州島,美國投入的兵力將會數以百萬計。

資料圖:諾曼底登陸

1945年的戰事格局實際上已經趨於明朗,4月份蘇軍攻克德國柏林,德國軍隊於4月29日在北意大利宣告投降,歐洲戰事基本結束。剩下一個垂死掙扎的日本,也已經是苟延殘喘。美國的B-29轟炸機在日本本土持續轟炸,僅3月份針對東京的一次轟炸行動,造成的死亡人數就超過了8萬人,如此巨大的打擊後果已經不亞於原子彈了。

資料圖:被轟炸的日本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當時的日本也尚未完全放棄掙扎,甚至即使是在原子彈投下之後,日本也還有“一億玉碎”乃至遷都中國東北、華北區域的想法。而且日本陸軍正規軍儲備數量近500萬,預備役部隊數量則更多。馬歇爾和麥克阿瑟對直接進攻日本本土的結果存在著巨大的意見分歧,馬歇爾希望杜魯門總統關注進攻的代價——可能造成超過100萬美軍的傷亡後果;麥克阿瑟則希望促成“滅亡行動”,所以他向杜魯門總統展示了較為樂觀的前景。

資料圖:麥克阿瑟

不管如何,美國都不願意單獨去登陸日本。所以如果不投原子彈,美國就會優先借助B-29轟炸機等空中打擊力量,對日本進行逐步摧毀。而“滅亡行動”的開始,將以盟軍為主體。蘇聯在攻克柏林之後,答應3個月後出兵攻打日本。所以日本沒有原子彈,“滅亡行動”開始之後,日本面對的將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夾擊。

資料圖:投擲原子彈的美軍B29轟炸機

與此同時,美國還計劃從中國和非洲、乃至南美等地方徵調兵力,參與到“滅亡行動”中來。這樣盟軍的兵員數量將遠超日本正規軍,即使是備役部隊對比,日本也是無優勢的。而且蘇軍的夾擊,使得日本失去了遷移大本營的希望,日本將必須在本島範圍內,與盟軍展開激烈戰鬥。而由於盟軍有源源不斷的外援,而日本則已經是限於絕境。所以激戰的最後,肯定是日本在苟延殘喘中放棄抵抗。

資料圖: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

所以說,原子彈是加速日本投降的關鍵性因素,但並不是唯一原因。實際上在遭受大轟炸之後,裕仁天皇就已經開始考慮投降了,但是他又希望通過打贏一場更大規模化戰役的方式,為求和提供更多的籌碼。因此如果原子彈沒有投下的話,裕仁天皇肯定還試圖在本土決戰的過程中給予美國重大打擊,以迫使美國讓步。但是從實力對比來看,美國完全不可能因為局部的失利就放棄對日本的進攻。何況還有蘇聯等力量的支持,所以無論有沒有原子彈,日本最終都是要輸掉的。相反有了原子彈,日本還有理由更快投降,也避免了更多的人員傷亡後果。


白虎堂

看了前面18個網友回答的問題,怎麼沒人提“奧林匹克計劃”呢?在二戰後期1945年4月,以美國為首的盟軍就已經制定了奧林匹克登陸計劃。那時候德國已經垮臺,而日本還在做垂死掙扎,於是此計劃10月開始在日本投放毒氣彈,盟軍空軍切斷公路鐵路網,11月盟軍登陸日本,其中有9個師的任務是直搗東京。

1945年8月6日,美軍B-29轟炸機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枚原子彈,當場有8萬人死亡,到1950年還有6萬人因輻射死亡。

這裡要說明一下,美軍為什麼計劃使用毒氣彈。早在1940年以後,美軍就截獲了大量日本在中國使有和毒氣彈的鐵證,羅斯福總統曾多次警告日本:如果日本繼續使用非人道的手段,美國將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打擊。於是1945年6月,一份《在奧林匹克戰役中使用毒氣的可行性研究》的報告獲得了通過。

圖為原子彈爆炸以後的日本廣島。

從1945年春天開始,美軍開始大規模轟炸日本本土,此時的日本已經是滿目蒼夷。其中大部分城鎮遭到了美軍轟炸,被毀的面積都超過了50%;超過900萬人無家可歸;工業均遭到了嚴重破壞,軍工生產不足以前2成;為數不多的石油儲備被焚燬,煉油工業停擺;美軍已封鎖了日本所有港口,完全切斷了日本的海上運輸;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在經過了1944年馬里亞納海戰和萊特灣海戰兩次重創後,僅剩的600餘艘船隻被美軍B-29轟炸機報銷在了海洋上,日本海軍覆亡。

圖為太平洋戰場上,被美軍俘虜的日軍戰俘。

到1945年8月時,日本在領土上的部隊還有最後的235萬人組成的53個師團,但是這只是表面數字,大部分其實是青黃不接的老幼病殘,這些人都準備著和盟軍決一死戰,而時任日本陸軍大臣的阿南惟幾還在鼓吹“一億玉碎”同歸於盡,(搞笑的是多年以後阿南惟幾的兒子阿南惟茂因父親一直心存愧疚,而努力與中國友好)。此時的日本已經充滿了飢餓和恐慌,維持戰爭的國家機器基本崩潰,僅靠著“武士道精神”支持著。

1945年5月,登陸日本領土的美軍已經建立灘頭陣地,物質源源不斷運來。

本來盟軍準備著奧林匹克登陸計劃,由於美國考慮到登陸日本作戰會有大量犧牲,根據軍部計算,如果登陸日本會有超過20萬的死亡,美國最忌諱士兵的死亡,於是想拉蘇聯入夥,隨著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美國用中國的利益換取了蘇聯出兵日本的條件,斯大林答應德國投降3個月後正式出兵日本,也就是約定的時間8月8日。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美國7月16日原子彈研發成功,美國立馬改變計劃,直接投下原子彈迫使日本投降,而不用蘇聯出兵付出代價。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儀式在“密蘇里號”戰列艦上進行,空中幾百架戰鬥機飛過以示慶祝。

於是,後面的故事都知道了,8月6日和9日美國投下了兩枚原子彈,而蘇聯也在原子彈的空隙8月8日緊急出兵東北對日作戰,日本8月10日向盟國表示投降,8月15日正式投降。總結一下,那時的日本已經土崩瓦解,就算沒有原子彈,日本也堅持不了多久,那兩枚原子彈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不是打倒駱駝的主要原因。


圖文繪歷史

哦,投原子彈之前,日本已經輸了,只是在堅持,夢想著以反登陸作戰及全民戰爭對美軍造成極大殺傷,最終逼迫美國同意相對日本有利的條件。

日本軍部擬定一億總玉碎的防禦計劃,準備武裝2500萬人抵抗即將到來的美國登陸作戰,就連家庭主婦們也要學習軍事,

成立了國防婦人會,本該煮菜的大媽竟然被拉過來學習使用機關槍。

男中學生組成的鐵血勤皇隊,

女中學生組成姬百合隊,等等極其瘋狂的計劃。

當然,軍部一邊喊一億玉碎,一邊在研究後撤計劃,比如把天皇裕仁撤到長野縣的地下坑道。而且組織近萬勞工在山裡挖坑道。準備容納一千人。日本一億人玉碎了,就剩他們一千人在地底活著。

不得不說,美國人其實被琉磺島登陸戰的傷亡結果嚇倒了。

美軍的評估結果是,僅登陸日本九州並解除當地日軍武裝,美軍可能就要傷亡26萬士兵,這個數據將比此前太平洋戰爭美軍全部傷亡還要多,這還沒算本州及四國島。

所以,所以,美國人贈送兩顆蘑菇,就是想逼迫日本早點投降。日本人當然也不知道美國手上一顆都沒了,預算估計還有50-300顆原子彈,就只能宣佈投降了。


張勇達州

很輕鬆,只是美國說我不想和你按老套路玩了!

首先,二戰中美國戰勝日本是沒有懸念的。大家可能看到日本在中國這麼厲害,耀武揚威的,以為日本很厲害,其實不然的,大家都知道,民國時蔣介石統治的時候,中國的工業那落實日本實在太多了,常常連子彈都難以滿足戰場的供應,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當時的工業在亞洲是無敵的,其零式飛機開初甚至連歐美都毫無辦法的,你看看後來,日本號稱3個月佔領中國全境,可是後來搞了八年都沒搞下來的。

其次,大家可能還把記憶停留在日本對美國珍珠港的偷襲神勇上吧?那個確實不可否認,也還是厲害的,這一方面是美國沒有戒備,另一方面日本準備充分。但是後來大家看看美日的中途島決戰就知道了,日本被打的海軍幾乎全軍覆沒。這一點你就能知道,日本已經完全沒有了戰爭的主動權。

第三,如果美國不投原子彈照樣輕鬆吊打當年的日本。只是美國必須付出慘重的人員傷亡代價。恰巧也正好美國的原子彈已經制造成功了,所以,美國其綜合考慮,正好也要找到一個實彈試驗原子彈威力的場所,所以,當時日本不幸中標了。但這不代表美國不能戰勝它。

第四,如果沒投原子彈的話,日本最後的傷亡和損失就比投了原子彈強得多了。這個大家自己去想像就能得出答案的。

總之,美國投原子彈,是為了早日結束戰爭,不想再按原套路再玩了。

歷史總是會出現很多出人意料的地方...


文心採露苑


日本軍力在亞洲當時是首屈一指,但是跟歐美蘇比,工業製造能力、裝備水平、綜合國力還是弱了很多。


德國戰敗投降後,日本已經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起了。他所謂的本土決戰,不管制定策略的瘋子們怎麼想的,在我看來,不過是多送幾百萬冤魂而已。

中途島一戰,其海軍主力基本上喪失殆盡,硫磺島戰役時,日本軍隊已經處於被屠殺的地位了。實際上他已經喪失了制海和制空權。如果美國不扔原子彈,我覺得對蘇聯和我們來說,在重塑二戰後的世界格局上會更有利。


假設日本奉行決戰到底的戰略,美國就得一個島一個島的佔領,會付出極大的代價和時間,在蘇聯和我國掃平所有侵華日軍後,就是全面進軍日本本土,在中美蘇的夾擊下,日本如果繼續頑抗,勢必亡國滅種。最後被三國登陸軍隊分割佔領,那麼二戰後的世界格局就會全面發生變化,也就不會再有後來的半島戰爭。


因為中蘇進軍日本的前提肯定是先肅清半島,然後從半島方向和北方四島方向以夾擊的形式登陸,那麼靠近中蘇的部分包括東京在內的日本本土都將被中蘇佔領,美國只能佔領靠近太平洋的諸島,美國日後幾乎就不會再有機會干涉東亞事務。


謝金澎

打得贏,但是損失極大

二戰時期,美軍是兩線作戰。一線是歐洲戰場,一線是太平洋戰場。美軍的重點則是在歐洲戰場,美國陸軍主力也都集中在歐洲大陸。


可即便是重兵雲集,歐洲戰區最高統帥美國陸軍上將艾森豪威爾還是因為擔心巨大的傷亡,最後放棄了進攻柏林的,轉而將攻克柏林的榮耀讓給蘇軍。

而進攻柏林的蘇軍,在兵力佔明顯優勢的情況下,仍舊付出傷亡30多萬人的慘痛代價才將其拿下。

可見困獸猶鬥,還是很難對付的。(柏林戰役。蘇軍調集250萬大軍才艱難拿下這座德國心臟)

相比而言,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應對日軍的力量就較為薄弱。雖然太平洋戰場彙集了美國海軍主力,但若要拿下日本37萬平方公里的本土,沒有陸軍的幫忙是不行的。

而此時的日本,可以動員700萬人在本土作戰。常規戰拿下日本的難度可想而知。

1945年3月至7月的沖繩戰役,是美軍進攻日本本土前的最後一場戰役。美軍共投入24萬人參戰,而日本也湊了12萬人守島。

美軍此戰光航母就派出了36艘,戰列艦22艘,其它作戰艦艇320艘,輔助性艦船1139艘,艦載機2108架。規模不可謂不龐大。

(沖繩戰役中正在登陸作戰的美軍)

日本的沖繩縣就是琉球群島,共計有199個島嶼,全部島嶼總面積也不過4000多平方公里。就是這麼個彈丸之地,美軍打了5個月,陣亡1.2萬人,傷7萬多人才搞定,損失不可謂不慘痛!

打一個區區琉球群東都死這麼多人!如此一來要拿下全民皆兵的日本本土,那還不得搭上整個美軍!所付出的代價肯定是美國民眾所不能承受的。

這些慘痛的傷亡,最終促使美國使用原子彈迫使日本投降。

在美國於廣島投下第一個原子彈後,後知後覺的日本仍舊不肯無條件投降。還是堅持有條件的投降,且盟軍不得在日本本土登陸。

眼看日本人不是很識趣,美國果斷地又向長崎扔了第二顆原子彈。這下日本徹底懵了,在經過一陣艱難的決擇後,日本終於在1945年8月15日宣告無條件投降。

(核爆後的長崎一片瓦礫,如人間地獄,徹底擊潰了日本法西斯頑固的心理防線)


千佛山車神

答案是:可以的,但時間會拖更久、美國和中、蘇會至少多犧牲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

美國通過“蛙跳”式的對日本外海各島嶼作戰,已經把日本壓縮在本島的情況下,從“勢”的角度看,已經勝不可擋,不可逆轉。



日本的國力,包括兵力、財力,已經崩潰。海空軍幾乎被消滅殆盡,因此要阻止美國和盟軍登陸也已經不可能。



唯一的問題是,日本國民對“神化”了的天皇的愚忠,和軍國主義對百姓和士兵的蠱惑,會使他們在本島繼續抵抗到底。如果美國不投原子彈,登陸日本後的傷亡,將大於任何一次海島作戰。天皇不滅,日本不會投降。

當然,美國可以讓蘇聯和中國配合幫助,以減少自己的損失。但是戰略高手美國,內心不願意蘇聯和它一起瓜分日本。

在這樣的時機下,原子彈“生逢其時”,正好成為當時美國獨有的超級手段。



原子彈的投放,本身僅死傷了幾十萬人,也僅毀了兩座城市。但是它瞬間爆發的威力,卻實實在在造成了從未有過的恐懼,摧毀了日本人的頑抗心理,終於委頓下來苟且求生。



經歷了十幾年(從東北9.18算起)血雨腥風的戰爭的日本人,在珍珠港、硫磺島等戰役中重創過世界第一強國的日本人,如果沒有原子彈,還真沒有什麼武器或戰法可以徹底嚇住他們。

所以,美國基於對日本民族的深入瞭解,另一方面也藉機實戰檢驗一下,就選擇了投放原子彈。

即使這樣,當天皇都已經決定了投降時,軍部很多軍官仍然在阻止投降詔書發佈。天皇《終戰詔書》的廣播稿,在播出前差點被軍官劫走。上百萬殘留的軍人和幾千萬愚忠的國民,如果全民皆兵和美國大兵抵抗,那可能美國會提前嚐到“越戰”的滋味。

不過,日本不是後來的越南!日本不可能得到沒有蘇聯和中國兩個大國的支持,自己本島沒有資源、沒有密林深谷。最終,就是圍困,也能被困死。抵抗到底,有可能真的連天皇和種族都保不住。


身心俱養

即便是不投原子彈,美軍也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我們來看一下美軍投放原子彈之前的戰局。

此時二戰的歐洲戰場已經結束,德國投降,盟軍正在享受勝利的喜悅。

中國戰場剛剛結束了一場重要的戰役“湘西會戰”,在王耀武指揮下,最終在雪峰山取得大捷,殲敵3萬餘人,標誌著抗日戰爭由防禦轉向反攻,此時日軍在已是強弩之末。而蘇聯紅軍也在邊境集結隨時準備對關東軍發動進攻。

而在太平洋戰場美軍經過浴血奮戰攻佔了

塞班,硫磺島,尤其是沖繩戰役的勝利使美軍獲得了進攻日本本土的海空基地。

此時美軍指揮部已經制定了登陸九州的“冠冕”行動和在關東登陸的“奧林匹克”行動計劃,同時日本方面拒絕了敦促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並拋出了所謂的“全體玉碎”計劃,發動全國總動員,妄圖在日本本土和盟軍決一死戰。

日軍的頑強抵抗和瘋狂舉動,讓美軍重新評估了戰爭傷亡,如果攻佔日本本土,起碼要付出

100萬以上的傷亡,這是美軍無法承受的。所以為了儘快結束戰爭,同時對抗蘇聯在遠東地區的擴張,於是美軍投放了原子彈,結束了戰爭。


一點點歷史

要是美國在二戰末期不向日本投原子彈,能打贏日本嗎?顯而易見,這個答案是肯定的。


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覆滅標誌著日本已經徹底失去了戰略優勢

由於日本一直推崇以戰列艦為主的海軍發展理論但忽視了以航母為主導的海軍作戰理論,從而使日本在太平洋戰場後期優勢全無;中途島海戰就是一個最經典的例子:南雲忠一指揮的日本第二海軍艦隊就是因為太看中戰列艦,甚至索性把大和號就放在基地上以作為最後王牌打出,使得航母只能通過艦載機和巡航機來護航。美軍不斷派出一輪一輪的轟炸機和魚雷機來回炸,輪流炸,狠狠地炸;由於沒有軍艦提供防空,這一炸就把日本的兩艘航母給炸沒了。前面提到日本特別推崇以戰列艦為主的作戰模式,結果又沒有軍艦為其護航,幾枚魚雷過去,日本的另外兩艘航母又報銷了。


而日本並未認識到錯誤,到了1944年的萊特灣海戰時,日本仍然將航母作為掩護戰列艦的作用,而且日本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艦隊之間太過分散。這下可好,日本的另外四艘航母和最後的王牌大和號戰列艦統統擊沉。萊特灣的失守,也標誌著美國可以登陸日本本土和日本徹底失敗的重要因素。

既然有了萊特灣這個進攻日本本土的跳板和徹底佔領日本在太平洋的所有基地的戰略優勢,美國有兩條路可以走。

當然,最終第一個方案被否決了。美國軍隊有個特點:人命關天,但子彈廉價,美國方面估算了登陸造成的傷亡大約在400萬左右,便終止了這一計劃,轉而去使用原子彈。

由於題主所給的前提條件是不用原子彈,美國很有可能會封鎖日本本土以外的全部海域並持續轟炸,和日本打持久戰;持續轟炸日本工業設施和軍事設施,一直炸到日本工業和軍事徹底癱瘓,無法制造軍事設施和武器;由於封鎖海域,日本徹底無法獲取東南亞的鐵,鎢,石油等資源,加速軍事工業癱瘓,直到日本再也沒有能力生產任何物品。



隨之而來的就是大量的饑荒,經濟癱瘓等一系列嚴重的國內問題,由於美國持續轟炸和海岸封鎖,所謂的“神風特工隊”的飛機由於油料短缺停在機場上等著成為美國空軍的活靶子,曾經號稱“玉碎”的百萬軍隊因為饑荒,疾病等因素倒下的倒下,死去的死去。如果美國狠心下來,最糟的狀況很可能是日本被滅種。比起這個,當時投原子彈已經算是很仁慈的。

就算美國不對日本動手,蘇聯也會“替美國”完成這最後一戰。

蘇聯部署在遠東地區的軍隊在1945年8月對關東軍發起猛烈攻擊,不出幾天就把關東軍打的屁滾尿流,直接推到朝鮮半島那邊,如果日本方面依然不投降,蘇聯的做法很可能比美國要遭很多:就比如美蘇聯合搞出的奧林匹克計劃要給日本投毒氣彈,再登陸;如果美國不幹了,蘇聯出手可能會更狠,甚至還有傳言說蘇聯要引爆日本內部的火山使日本地震,從而摧毀日本。儘管這些聽起來很“科幻”,但是以蘇聯人的性格,能幹出這樣的事也著實不驚奇。


想看更多歷史軍事問答?雙擊關注,段子手在悟空等你。


二戰段子手

原子彈,的確加速了二戰結束的進程,為人類擺脫二戰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但它也如同一個可以毀滅人類的怪物,最終由人類自己釋放了出來,到底是對是錯,現在仍然爭議不斷。


我們假設不用原子彈,美國能擊敗日本,結束戰爭嗎?答案是肯定的,但同時,戰爭會持續更長的時間,並且向著更加殘酷,更加毀滅人性的方向發展。

美國不用原子彈,他就還剩下兩條路可走,一是長期圍困日本四個小島,活活將日本人都餓死,困死島上,迫使他最終投降。


二戰打到1945年8月,美國已經為戰爭付出了四十萬人的生命,單在沖繩島戰役中,美軍就傷亡高達七萬人以上。在即將到來的日本本土作戰中,美軍的傷亡可想而知,這是一個不能確定但非常嚇人的數字,為了千萬美國人的生命,美國根據日本耕地狹小,資源匱乏的特點,可能採取困島戰,持續轟炸日本工農業產區,將日本人活活餓死困死!

如果真是這樣,日本將變成人間地獄,而世界人民因為二戰不能結束也是備受煎熬,這大大強化了二戰對整個人類的摧殘程度,而日本在武士道思想的薰陶下,必定死也不降,時間一久,各種人性思潮氾濫,武力將還是最後解決辦法。



二,就是強攻日本列島。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強攻是能根本上解決問題,但同時會付出極為慘重的傷亡。日本為了抵禦美國登陸,制定了一億國民總玉碎方案,連小女孩和老太太都拿著各種武器上陣了,到時候,我們連他們也要屠殺嗎?如果不殺,她們會毫不猶豫的殺死美軍,因為她們早就被洗腦了,不變成殺人機器就將被當時的日本社會所戕害。


戰爭可以消滅敵人,但無法毀滅一種思想認識,根植於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才是日本頑抗到底,死不投降的原因,為了減少整個人類的痛苦,使用原子彈強力壓制日本投降,反倒是一種損失最小的方式了,它至少保住了大部分美國人和日本人的命,也為日後的全球和平奠定了威懾基礎。

所以說,美國不用原子彈也能打贏日本,只是要付出的代價太大了,這不僅僅是對於美國來說,也是對全人類來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