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如果日本配合德國進攻蘇聯,歷史是否會發生大改寫?

kayki

歷史當然會改寫,蘇聯是否能夠抵擋住兩面的進攻,在當時的條件和環境下是值得疑問的,實際上,蘇聯也是非常擔心日本會從中國東北發兵進攻蘇聯的,所以蘇聯方面一直謀求與日本建立一箇中立的關係,蘇聯這種企圖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就已經出現了,在當時世界上各主要大國中,蘇聯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承認滿洲國的。

日本也嘗試過北進,並且在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日本方面主動挑起過張鼓峰和諾門坎戰役,兩次戰役都以日本的戰敗而告終,所以日本的北進派的主張因而受到反對,南進派開始逐漸占上峰。

1941年4月,蘇聯和日本簽署了《蘇日中立條約》,蘇日之間以條約的形式確立了兩國之間的互不侵犯狀態。

1941年6月,納粹德國突襲蘇聯,蘇聯在戰備尚未完成的情況下被蘇聯打了個措手不及。如果當時日本乘勢和德國夾攻蘇聯的話,歷史或許真的能改寫。在戰前,蘇聯在遠東有130萬部隊,但是在莫斯科保衛戰打響後,為了支援莫斯科,蘇聯從遠東大量抽調部隊,最高峰的時候將近一半的遠東部隊被抽調到西線戰場,而當時日本在中國的東北有數量近80萬的關東軍,如果關東軍真的向蘇聯發起進攻的話,誰勝誰敗都是不一定的。

而且戰爭初期,蘇聯在西線戰場可以用潰敗一詞來形容,蘇軍戰鬥力經過大清洗運動之後已經嚴重下降,而1941年的日本軍隊正處於對外擴張的頂峰,戰鬥力不一定輸蘇軍,所以日軍真的和德軍一起兩面進攻蘇聯的話,蘇聯未必招架得住。

但是1941年年初的時候,日本的南進策略已經確定,所以,日本並沒有那樣去做。


青年史學家

配合蘇聯也沒用,不會改寫的。日本最明智的做法就應該像石原莞爾(日本少數有戰略思維的人)說的去做,就是有了滿洲就行了。這樣就等於切入蘇聯在亞洲勢力擴張的一顆釘子(歐美默許),但日本的擴張也已經到了歐美所忍受的極限了,適可而止就行了,結果偏偏貪心不足蛇吞象。但是當石原莞爾去阻止的時候(七七事變),人家都說了,您老靠九一八事變都升官了,就不讓我們幹了?這就發生了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全面侵華泥潭。(石原莞爾被對方這話噎的啞口無言)



如果日本佔領滿洲就收手,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地圖,東三省,南北朝鮮,臺灣,日本本土都在日本帝國版圖內,對中國大陸形成合圍之勢,這是怎樣一個地緣?如果當年真這樣,中國今天對面的日本將更加強大無比,不是中國和美國可以輕易對付的。



再說真的要配合元首進攻蘇聯,日軍也不具備大規模大縱深機械化突擊的能力啊,畢竟是海軍強國,坦克和大縱深作戰理論和經驗都不足。日本全力對蘇,會對莫斯科造成壓力,但是歐美一樣會來管的,你以為不發動珍珠港,不和美國掀桌子來惹蘇聯,美國就放過你?(蘇聯遠東離美國領土阿拉斯加也近)




還有,日本幹嘛配合德國?日本是海洋國家,最厲的矛是海軍。再說西伯利亞是有油田還是有什麼?美國41年對日本石油禁運了,不去東南亞搶石油(還有橡膠),難道日本等死?但是不管怎麼說,只能說日本戰術一流,戰略三流,這也是其地緣政治所決定的。沒大的思維,只看眼前,一句話,日本當年佔領東三省就收手,什麼事也沒有,不進攻美國更不用打蘇聯,謝謝。


李三萬的三萬裡

當然會發生大的改寫,我看了前面的一些回答,有很明顯的幾個錯誤。

首先,既然題主已經是個假設問題,所以那些說日本不可能北上巴拉巴拉的都是答非所問。


我們已經設定了日本配合德國進攻蘇聯了,那就應該是1941年6月後日本對蘇聯發動了進攻。

在蘇德戰爭開戰的前3個月裡,德軍是勢如破竹的,蘇聯大部分工業區被佔領,還在蘇聯手中的工業設施正在往烏拉爾方向轉移,這個時候蘇聯其實已經陷入巨大的困境了。

前面的回答有人說說日本此刻進攻蘇聯而不南下英美就會支持日本,這有些無稽之談了。

在真正的歷史中,蘇德開戰後日美開戰前,美國和英國就已經向蘇聯提供大量的援助了,一開始是糧食和油,後來直接就開始援助飛機車輛了,物資數量十分巨大,這使得蘇聯在被德國佔領大片土地後,能夠迅速動員起新的軍隊以抵抗閃電戰的攻勢。

如果日本真的也進攻蘇聯,英美的支援力度可能會更大,甚至會依舊封鎖日本戰略物資的進口。


像是英美這樣的的國家,要的是制衡,一開始1939年德國進攻波蘭而英法宣而不戰,是想單方面放棄波蘭,禍水東引,讓納粹去進攻蘇聯,然而他們只是想讓兩虎相爭而已,並非真的希望一方獲勝,蘇德開戰時美國的援蘇政策也是如此。

英國以及美國最不希望的就是歐洲大陸上出現一個擁有絕對陸權的國家,德國科技軍隊和工業能力都屬於世界一流,但是他的短板就在於缺少資源,一旦德國真的擊潰了蘇聯,那這個短板也不存在了,難道美國眼看著一個新興的歐陸帝國開始征服世界嘛?

再看看日本,蘇聯在1941年和1942年最危急的時候從遠東地區調回的軍隊也不到30萬人,遠東蘇軍以及蒙軍時刻保持100萬人以上,這對日本是一個巨大的威懾,換句話來說,日本根本沒有能力去進攻遠東的蘇軍。


1945年實際上進攻關東軍的蘇軍八成都是原本就駐防在邊境上的軍隊,從歐洲戰場派來的部隊只是少數。

如果日本在1941年配合德國進攻了,日本關東軍巔峰時期有120萬人,可這要算上偽滿軍隊,41年的時候關東軍和遠東蘇軍人數差不多,飛機略少於蘇軍,坦克只有蘇軍的一半以下,而且蘇制和日製坦克的戰鬥力對比不用我多說了吧。

而且就這個對比日本也不能全軍出動進攻,因為還得兼顧華北戰局,日本視東北為最重要的基地,面對抗聯和各路土匪,義勇軍,他必須留下大量部隊穩定東北。


所以日本進攻的話,國內的要派出10個以上師團,海軍實力還可以,經過爭奪應該可以奪取日本海制海權,最後的結果應該是蘇聯迫於壓力不能從遠東調回一兵一卒,日本會佔領外興安嶺到海參崴,而面對西伯利亞的雪原和蒙古的草原無法再進一步,而且這些地方也沒什麼日本能短期獲取的戰略資源,美國的制裁還在,恐怕攻勢維持不了多久,就算有機會封鎖遠東方向的美國援助,中東方向中亞方向英美依然可以支援蘇聯,蘇聯高層有過無數焦土計劃,但是從來沒聽說過他們有投降計劃。


美國會更加的壓迫日本,日本不妥協退兵可能就會走上珍珠港的老路,因為世界大戰這種事,雖然一開始美國人一定兩頭下注,但是最後他一定要自己下場參戰,以救世主的身份弄到最大利益。

二戰的結束時間可能會推遲2年。


養倉鼠的哈士奇

如果二戰中,日本配合德國進攻蘇聯,而不是去挑起太平洋戰爭,那麼歷史確實會有不小的改變,但是對日本來說都不是什麼好結果,只會更糟吧。

1941年6月下旬,蘇德開戰時,日本也確實想參戰,發起北上,但是當時的日本沒有進行北上的部置,只能在急促間,動員兵力進行戰備,這一工作進展並不快,實際到9月初,才完成編制的戰時化,有關動員85萬人的計劃直到這時才算獲得批准,以日本每天只能向從本土外調一個大隊的兵力計算,完成動員及兵力部置的時間沒了。

關東軍最多時號稱百萬,其實只有70萬的水平,相比之下,蘇軍在遠東的兵力至少是日軍的二倍,坦克,飛機等更是數倍以上。日軍實際不具備進攻的條件了,以其兵力與裝備,根本達不到圍殲遠東蘇軍的可能性。而且以日軍當時的物資儲備來說,也無法承受長期對蘇作戰的要求。

當時,從反德的角度,英美對日本的全面封鎖已全面開始,對蘇聯的援助也已經開始,這種背影下,英美怎麼可能支援日本對蘇作戰由?沒讀過二戰史,就不要拍腦袋想象什麼,英美對日本就不是簡單的禁運,而是要開戰了。蘇德戰爭開始之後,英美就找到藉口對日本進行全面的石油禁運,這本質上就是要約束日本。

如果沒有珍珠港事件,美軍太平洋艦隊主力尚在,又有菲律賓等基地,那麼日本將在陷入對蘇作戰的泥潭的同時,被美軍捅刀子,後果也許是提前結束太平洋戰爭了。


麥田軍事觀察

肯定會改寫。就要看看怎麼改寫了。

1、如果日本配合德國,美國不會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等戰略物資,會更大力支持日本。


圖:日本女兵

2、英國也會去支持日本,從其東南亞各殖民地提供石油、橡膠、錫礦等戰略物資,日本會好過的多。

3、日本不會發動太平洋戰爭,德國不會對美國宣戰,德國的壓力要小很多。

4、歐洲東線的戰爭會緩和,可能美國會參與調停歐洲戰爭的角色中,歐洲戰場德國和英國可能會暫時停戰。

5、德國和日本兩面夾擊蘇聯,加上英美的志願,蘇聯岌岌可危,以當時蘇聯的狀況,最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提前解體,解體後東歐小國會被德國佔領。

6、俄羅斯也會被日本和德國分割佔領,德國佔領西部石油資源豐富高加索地區,日本佔領西伯利亞苦寒地區,對資源的爭奪,日德發生矛盾。


圖:俄羅斯女兵

7、佔領了蘇俄地區,德國會立馬回頭繼續和英國開戰,希特勒的野心不止蘇聯,是全世界。

8、日本也會繼續執行吞併中國的計劃,和英美矛盾加劇。

9、美國參戰,德國宣戰美國,因共同的利益點大於矛盾點,德日繼續勾結,英美合作。

10、沒了蘇聯,同盟國實力大減,不過以美國的實力,德國和日本遲早戰敗,只不過二戰不會結束在1945年,可能會延遲5年。



圖:美國海軍艦艇

11、最大的改寫應該就是蘇聯提前解體。

實際上日本在蘇德戰爭前,在英美的大力暗示下,和蘇聯發生了一場局部戰爭,即諾門坎戰役,日本鬼子全軍覆沒;日本人只是進行了一場試探性的表演戰爭,根本不想北上,只想男下繼續侵略中國,相對蘇聯的苦寒西伯利亞,中國有更好的戰略意義;然後美國斷供石油,然後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然後德國對美宣戰,然後,然後大家都知道了,德國和日本前後投降。

不管日本北上還是南下,其失敗是必然的。


小小羅羅蛛

二戰期間美英法德蘇等國的軍隊確實屬於一流軍隊,日軍尤其是日本陸軍只能算是二流,日本陸軍其實火力並不強,裝備也並不好,尤其是坦克,大炮等重型裝備很少,能在中國逞能,那是因為中國軍隊裝備更差,向日軍的裝備和訓練程度,就特別適合偷襲,一旦雙方擺開陣勢正面交鋒,日本就慫了,蘇日諾門坎戰役也是如此,面對蘇軍裝甲集群和鋪天蓋地的大口徑炮彈,日軍明顯不是對手。在德軍推進到莫斯科附近的時候,斯大林仍然在遠東地區部署了幾十個師,就防著日本偷襲,因為斯大林看透了日本的那點心思,後來情報確認日軍要南下,斯大林才把遠東地區的部隊調到西線,即便如此,蘇軍在遠東地區仍然有一支軍隊,監視關東軍,此時如果日本弄明白了,掉頭又開始北進,可能會憑藉兵力優勢突入蘇聯遠東地區,而此時的蘇聯會礙於西線壓力大,在東線採取守勢,西伯利亞部分地區可能會淪陷,但西伯利亞氣候惡劣,日軍的日子不一定好過,況且還有中國軍隊在拖日軍的後腿,最起碼可以拖住相當一部分日軍,日軍也不可能把中國作為穩定的大後方。

日本如果進攻蘇聯,蘇聯就會遭受更大的壓力,但無關大局,因為日軍跟蘇軍不是一個層面。後來的蘇聯遠東戰役就是例子,150萬蘇軍一個月內就掃平了70萬關東軍,那簡直是切菜式的進攻。


毒刺劍客

日本如果在二戰中配合德國攻擊蘇聯,會給蘇聯增加很多困難,但是蘇聯絕對不會被德國和日本打敗,蘇聯最終還會取得勝利。



1.日本在二戰期間曾經有北上和南下的擴張計劃。北上計劃就是日本軍隊通過在中國東北集結軍隊,向北佔領蘇聯的石油產區,來獲取石油資源。不過,日本與蘇聯打了兩場戰爭都失敗了,因此日本決定南下進入東南亞地區去掠奪石油和橡膠資源。

2.假如日本在二戰期間不與美國爆發太平洋戰爭。而是集中全部力量入侵蘇聯,那麼日本一定會攻入蘇聯境內佔領大片蘇聯領土。因為蘇聯當時已經把大量的軍隊用於對德作戰,沒有更多的精力去對抗日本。

3.但是由於蘇聯的國土面積太大,日本佔領蘇聯的部分領土後還要分兵把守。而日本軍隊還要與中國作戰,所以日本不可能抽調大量軍隊,進入歐洲地區與德國軍隊一起把蘇聯滅亡。



4.假如日本佔領了蘇聯的遠東地區,那麼日本很有可能對美國的阿拉斯加地區產生威脅。一旦蘇聯被日本和德國滅亡了,那麼美國也會感受到唇亡齒寒的危險。所以美國一定會參戰打擊日本,不讓日本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發展壯大。

5.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不是蘇聯和中國被侵略這麼簡單,一旦德國和日本戰勝了蘇聯和中國。那麼德、日兩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將會擴大,最終會對美國的國家安全產生巨大威脅。因此美國一定會向德國和日本宣戰,消除德、日兩國對美國的威脅。

6.歷史沒有假設,希望中國人民努力建設好我們的國家,終有一天把中國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杜達特洛夫斯基

咱先說個事,是一直到一九四五年八月八日,日本和蘇聯之間都是簽有這個叫做“日俄互不侵犯條約”這麼個東西的。是,大國的所謂條約就是用來撕毀的,這沒錯~~~~~但你同樣要去考慮這樣一個問題,作為蘇聯,他的外交不是一個弱勢的,和平共處的外交政策,甚至是相當強硬的外交政策,那麼再這樣一個強勢的外交政策下,他為什麼會與日本簽訂這麼一個條約呢?

這是其一,蘇聯的政策問題。

那麼其二,日本的外交政策,他又為什麼要與蘇聯簽訂這樣一個條約呢?當然,諾門坎是個教訓,可是當時的日本是會重視這個教訓的氛圍麼?有幾個人能站出來說打蘇聯是自取滅亡?(實際上,當時與蘇聯簽訂條約的外相,是松井吧,回日本就被罵成日奸賣國賊)。這裡說一下,日本當時並不是鐵板一塊強力想與蘇聯籤這個互不侵犯條約的。甚至可以說,只有松井這一枝兒想籤,其他派別都不想籤。

那麼一反一正,實際說明了當時蘇聯是迫切需要這樣一個互不侵犯條約,而日本並不是積極主動的,這才是符合當時國際形式的一個大的態勢。

那麼實際上這個問題是不可以演化為另外一個問題,在蘇軍在諾門坎戰勝日軍之後,蘇軍為什麼不一鼓作氣將日本趕出中國呢?那是一九三九年,德國對蘇聯的閃擊戰還遠在兩年之後,蘇軍的機械化調動能力不會在兩年時間還不能把這些進入中國的部隊調回莫斯科吧?


石繭

我們說,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二戰中,如果日本配合德國進攻蘇聯,結局會如何?

第一,日本人佔不到多大便宜,弄不好還會被更早地趕出中國。

一是蘇聯人對日本早有防備。經歷了德國背信棄義撕毀互不侵犯條約搞突然襲擊的沉痛教訓後,極大地提高了蘇聯人的警惕防備心理,特別是最高統帥斯大林對防止日本的入侵已經有了部署。

二是日軍一旦進入廣闊的蘇聯國土,其兵力顯然更趨緊張,不得不從中國戰場抽調大量兵力,這樣就給了中國反攻的機會,日本搞不好會拿不下蘇聯又丟了中國。

三是此時蘇軍已非日俄戰爭時的俄軍。二戰時的蘇軍空前強大。此前日軍曾試探性在中蘇邊境地區與蘇軍兩次交手(張鼓峰戰役和諾門坎戰役),都以日軍失敗告終。從某種意義上說,日軍也不是不想北進蘇聯,而是不敢,沒有必勝的信心和把握。

四是美國不會坐視不管。美國儘管和蘇聯(社會主義)並不對付,但它對德日法西斯主義更是憂慮。不會看著德日聯合把蘇聯“吃掉”,然後坐大再欺負美國。這是美國所不能容忍的。

綜上所說,結論是如果日本進攻蘇聯,第一其戰略目標難以得逞。第二對中國抗戰應該更有利。第三加速日本失敗滅亡。而歷史的方向不會改變。



誰憐一燈影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應該說這種大改寫很難發生!

首先,日本的陸軍戰力跟德國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即便和蘇聯比,也差的很多,他配合德國,只能從遠東地區向蘇聯發起進攻,從諾門坎戰役的結果看,就算日軍將整個關東軍調往前線,也很難有大的進展,就算有進展,日本佔領的也只能是隻有熊居住的西伯利亞地區,相反,他們還有可能被蘇聯反攻,攻入中國東北地區,那就動搖他的根本了,這種作戰勝利啥都得不到,作戰失敗卻損失巨大的戰爭,日本會很謹慎,畢竟,他資源匱乏,畢竟,一國發動戰爭首先要考慮自己國家的利益,他不可能冒這麼大險只是為了配合德國,即便兩國是盟友。




其次,即便不抽調遠東地區的軍隊,蘇聯一樣能守住莫斯科。蘇聯在遠東地區有一百多個師,為了能在莫斯科反擊德軍,調回來三十幾個師,很多人認為是這個原因導致德軍未能佔領莫斯科,如果當時日本出兵遠東的話?我告訴你,日本就是出兵遠東,莫斯科也能守住,遠東日本也無法有進展。沒錯,東西作戰是會給蘇聯帶來更大壓力,但日本的資源匱乏,就是打中國,他也就堅持了一年就打不動了,更別說打蘇聯了,他面對的將是一百萬遠東蘇軍,這比當時的中國軍隊可強大多了,日本當時的陸軍大多陷在中國戰場,陸軍很難再發動如此大規模的作戰行動。蘇聯有力量受得住。





最後,日本賴以維持戰爭的資源基本已經被美國給斷乾淨了,他沒有力量和蘇聯持續作戰。日本發動戰爭所需要的鋼鐵,燃油等主要戰爭物資都是進口美國的,他雖然佔領了中國很多領土,但中國當時很落後,日本並未得到他想要維持戰爭的資源,如果對蘇聯作戰,一旦陷入相持,日本馬上就會潰敗,因為他沒有鋼鐵就沒有子彈炮彈,沒有燃油,就沒有能開動的飛機坦克,制空權就會喪失,陸軍就難以突破,而他耗盡國力打造的強大海軍只能停在軍港裡看著貧弱的陸軍被蘇軍暴打而無所作為,這是日本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的,他最終還是會選擇用海軍去打美國,這是他的條件決定的。




所以,日本配合德國夾擊蘇聯也得不到良好的預期,還有可能把日本給搭進去,並且空置了日本海軍的優勢,他不足以構成對蘇聯的壓倒性優勢,改寫歷史就很困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