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編得太真的後果(現代故事)

項天凱出身農家,高考落榜。成年後不甘心在土裡刨食,幹起了文物倒賣的行當。

隨著收藏風氣越來越盛,幹這一行的人也如過江之鯽,多如牛毛。民間散落的古文物,經這些人幾十年的千淘萬篩,基本是隻剩鳳毛麟角,甚至蕩然無存,於是,一種新騙術就出來了:造假做舊,欺騙菜鳥。

項天凱也走上了這條道,找一些專出高仿品的作坊,弄些假冒青銅、玉器、瓦器、陶器、瓷器等,以自己的獨門秘籍做舊成鏽跡斑斑、時代久遠的形態。

先是散佈謠言,引誘文物愛好者或販子到家,故意將假文物放在隨便的地方,或做醃菜罈子,或做雞鴨食槽,甚至當成尿壺。

等人一來,佯作對文物知識一竅不通的大傻子,很外行地討價還價,火候差不多了,才顯示出極不情願或喜出望外的樣子賣了。總之,給買者一種得意的感覺:騙了一個莊稼漢,得了一件大國寶。

就在幾年前,當地出現了一處地表塌陷事件,塌陷洞口很大—一大約小型游泳池一般,深不見底,黑洞洞、陰颼颼的。百姓們形象地起了個俗名叫“天坑”。

有關部門怕人掉進去,特意在周圍打了水泥樁安裝了鐵絲網。經過幾個春秋,蓬掩蒿封,尋常眼神根本難以發現。

有一天,項天凱突然靈感來潮,打起了天坑的主意。原來這一帶在漢代屬於清河郡,出過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漢文帝皇后、景帝太后、武帝太皇太后竇漪房。竇氏家族在文景武三朝開枝散葉,極盡顯赫。如中山王劉勝,夫人也姓竇,叫竇綰。當時王室和貴族都以娶竇家女為榮或出於政治需要。

“竇氏青塚”是當地著名遺址,據史料記載,竇皇后之父竇青曾被追封安成侯,母為安成夫人,死後葬在此處並建巨大墳堆,考古術語稱為“封土”。此遺址現在猶存。

項天凱當然不是去盜墓,兩千多年過去了,要盜早就有人盜了,而且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嚴格看守措施,也盜不了。他的創意是把天坑和漢代竇氏掛起鉤來,編一套完美的瞎話,用以騙人,多賣假貨。

於是就編了這麼個故事:

竇皇后家有長兄竇長君、弟弟竇廣國。竇廣國四五歲時,被人擄掠販賣到外地,杳無音信。輾轉倒手十幾家,最後被黑工頭騙到礦山採石頭。一天黃昏,山崖邊一百多人在睡覺,山崖突然崩塌,睡在崖邊的人都死了,只有竇廣國脫險逃生。

他流落到長安,聽說新封的皇后姓竇並是自己同鄉,懷疑是姐姐,就找京城官員求他們上報自己情況。聽了官員彙報,竇皇后把竇廣國召進宮詢問。家庭關係細節分毫不差,姐弟倆不由得抱頭痛哭。

竇皇后此前已找到哥哥,就把兄弟兩人都安置在京城。又給他們請了先生,教文化和禮儀,哥倆後來都成為謙讓有禮的君子,史上評價良好。

武帝時期,竇氏太皇太后老邁,眼睛失明,加上武安侯田蚧專權,竇氏遭到排擠,以魏其侯竇嬰全家被殺而徹底失勢。竇長君、竇廣國後人一看,走吧,下一個該輪到咱了。於是變賣京城房產,舉家遷回原籍,也就是咱這疙瘩。

你道那天坑是什麼?那是竇氏家族的另一處墳塋,也就是竇長君、竇廣國後裔的地下墓葬。為什麼不封土?是因為竇家大不如前,不敢張揚,又怕人盜墓唄!

問我這些東西哪兒來的?不瞞你說,就是天坑出土的。我組了一個挖掘隊進行了全面清理,這只是其中一部分,大頭在後面呢。

靠著這個創意,項天凱賣出不少假貨,很多人也以這個瞎編的故事做“文物”註腳,直到有一天一

項天凱在街口見一小孩佩戴一塊玉製品,他是搞這行的,自然敏感,借來一看,不由得嚇了一跳:是塊漢玉,藍田種,可惜中間折斷只剩一半。從殘留形狀看,它的名字應該叫“塊”。就問:“你從哪兒得來的?”

小孩說:“天坑邊撿的。”

從那以後,又陸續發現幾個人身上、家院裡有漢代文物的殘品,都說是天坑邊撿來的,莫非……他想起了高中時讀過的一篇小說《叛徒》,是說一個反法西斯戰士被敵人抓獲,經不住嚴刑拷打,隨意編了個謊話,說同夥們都在墓地裡藏著,結果法西斯真在那兒抓住了自己的同志。

這就是宿命和巧合,自己編造的竇氏家族回遷和下葬的故事,完全符合常理和邏輯,為什麼不會是真的?

他決定下去看看,結果這一去就再沒回來。

不是繩子斷了,也沒人謀害,而是下到一定深度,缺氧窒息而死。

其實,“天坑”地質部門早就勘察過,是因地下水開採過度,而這兒恰好又是個巨大的地下水窖。

為什麼會有人“正巧”撿回漢代文物殘品呢?也許在這種墓葬群所在地,撿到一些舊物很正常,平常人熟視無睹忽略了;也許是被他坑害的人存心報復,有意遺棄的。

這個疑問也許會成為永久的謎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