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的學生軍:國難當頭,責任也當擔我少年肩頭

1966年2月,日本九州宮崎宮司和田村克喜參加日本國際友好代表團,一行27人來到臺灣,將一節刻有“終有一天將我們的青天白日旗飄揚在富士山頭!”的竹子歸還中華民國,由教育部政務次長鄧傳楷接受。至此,一段壯烈成仁的故事逐漸為人所知。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中華民族進入全面抗戰時期。

抗日戰爭時的學生軍:國難當頭,責任也當擔我少年肩頭

次年,國軍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長白崇禧在廣西招募“學生軍”,當時日軍已經攻佔廣州,很快就會打到桂林。

廣西熱血學生紛紛報名,原計劃招募一個團結果最終成了三個,其中包括了不少高中生,也有大學生和年輕的公務員。

“學生軍”的主要工作是從事政治文宣、組織與訓練;同時包括軍事上的情報蒐集,並結合民眾力量,以破壞敵後交通運輸等。

日軍進入廣西后,由南寧向北打,北方是武鳴縣、崑崙關,中國以第五軍為主力在此攔截,於崑崙關戰役大敗日軍。

抗日戰爭時的學生軍:國難當頭,責任也當擔我少年肩頭

日軍在攻打廣西時,廣西民團素質非常好,他們將市面所有的物資撤進山裡,堅壁清野做的十分徹底,讓日軍掠奪不到物資,但國軍也買不到補給。

這時就由學生軍出面與老百姓溝通,保證國軍購買物資一定會付錢,百姓也不要抬價,雙方逐漸建立起信任,軍隊的補給才沒有出現問題。

某日,國軍一支學生士官中隊例常購買物資,結果正面遭遇日軍,因人數、武器裝備皆不及,敗於日軍,殘餘的學生逃入一片竹林與日軍周旋。日軍多次勸降,換來的是學生軍的頑強抵抗,於是日軍就地展開肅清,學生軍全數殉難。

日軍在清掃戰場時發現了一段刻在竹子上的遺書,刻有“終有一天將我們的青天白日旗飄揚在富士山頭!”日軍崇敬烈士,被他們的豪氣與愛國精神所感動,於是將竹幹鋸下保存,隨軍轉戰四方,後帶回日本,設案供奉。

1945年中國抗戰勝利,1966年,行將老去的日本第五師團老兵宮崎宮司和田村克喜赴臺,將其跪獻給中國軍隊的統帥蔣中正,列入國軍文物館藏。

抗日戰爭時的學生軍:國難當頭,責任也當擔我少年肩頭

現在在廣西南寧的青秀山上,還有廣西學生軍紀念碑,在臺灣,中國民國青天白日旗被臺巴和日雜隨處丟棄,肆意踩踏。

早在那個年代,梁任公振臂呼喊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而在這個年代,少年少年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