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故里商丘虞城:誰說女子不如男!

木蘭故里商丘虞城:誰說女子不如男!

“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

木蘭故里商丘虞城:誰說女子不如男!

插圖

木蘭故里商丘虞城:誰說女子不如男!

插圖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一首南北朝時期的敘事民歌《木蘭辭》,講述了一個家喻戶曉的美麗傳奇。一千多年來,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被民歌、詩詞、小說、戲曲、電影、電腦遊戲等不同文藝和娛樂形式所表現,木蘭這個人物形象在不斷地改變出新,其故事情節也不斷地豐富,日漸形成一個龐大的故事譜系,成為國家與民族的集體記憶。

木蘭故事在每個時代的再敘述中,表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徵、價值觀念與文化心理。她從一個傳統價值觀視角下的孝女,到對國盡忠的女英雄,再至現代社會中追求個性解放的新女性。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木蘭形象依然生動鮮活。

◎木蘭故里在哪裡

穀雨時分,陽光與東風攜手,讓草木春深了一座城。

商丘市虞城縣城南35公里的木蘭鎮上,濃郁的木蘭文化氣息撲面而來,目之所及,可見到以木蘭命名的商店、街道、學校、場館,弘揚木蘭文化的標語、字牌深入到大街小巷。木蘭中學書聲琅琅,它的西側,一座高大的仿唐代建築讓人眼前一亮,門樓上,是全國政協原副委員長錢偉長題寫的“木蘭祠”三個字。

祠內碑石林立,幾株高大挺拔的木蘭枝繁葉茂,斜倚的薔薇、爭豔的芍藥,次第花開。一條甬道的盡頭,就是掩映在青松翠柏、芳草繁花間的祠堂。廊柱高聳,斗拱飛簷,祠堂門楣上,有人民日報社原社長邵華澤題寫的“孝烈將軍祠”。祠堂前香菸繚繞,一派安詳。

《商丘縣誌》記載,木蘭祠曾名為“孝烈將軍廟”,始建於唐代。多年研究木蘭文化的88歲老人馬俊華說,按照祠內元代碑文的記述,木蘭在唐代被追賜為“孝烈將軍”並立祠以紀,祠堂內幾塊碑刻詳細記載了歷代修祠的經過。每年木蘭生日,即農曆四月初八,府、縣官吏便率領民眾前往致祭,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前後三天的香火古會,豫、皖、蘇、魯交界百餘里的群眾前來趕會,進香還願,古會延續千年不衰。相傳,祠堂曾經規模龐大,經宋、元、清歷代翻修,鼎盛時殿房多達200多間,祠地400多畝,院內古木參天,歷代文人的詞碑、民眾的香火碑60多通。木蘭鎮周莊89歲老人周厚伍回憶,祠堂原來坐北朝南,三進院落,有山門、大殿、東西配房和後樓,每日來進香的人從沒斷過,很遠就能聽到祠內的鐘磬聲。可惜,祠堂在1943年毀於兵災,多通石碑被火燒燬,僅存下元、清石碑兩通和部分殿宇。

木蘭祠大門內東側,一通元代青石碑刻,高大雄偉。碑首前後刻有高浮雕的二龍戲珠,四周陰刻著牡丹花卉以及二龍戲珠圖案,上部篆刻“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由元代縉陽人侯有造“撰並書篆”。楷書撰寫的碑文清晰可辨,文末附刻《木蘭辭》原文。碑文開篇一句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亳之譙人也。”全文註明了木蘭的姓名、籍貫,記錄了她的事蹟,稱“將軍之為隋人無疑”。關於木蘭故里,碑文寫到,“睢陽境南,東距八十里曰營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這通碑,被專家認定為全國保留最完好、年代最早的有關木蘭的實物資料。

元碑西側,是一通清代嘉慶年間的“孝烈將軍祠辨誤正名記”碑,碑文詳細,是對元碑的補充考證。木蘭故事在《木蘭辭》中只寫到她拒官不受,迴歸故里受到家人迎接的場景,元碑則續寫了木蘭之後的經歷,尤其是談到了她慘烈的結局。碑文寫到,同行的士兵把木蘭本是女郎的奇事上奏天子,天子下詔把她納入後宮。木蘭不從,說“臣無媲君禮制”,並“以死誓拒之”。朝廷屢次強迫,木蘭“遂自盡”。碑文盛讚木蘭:“其負英雄豪傑之氣,立奇節,建大功,垂名不泯者,世豈乏人。”清《河南通志》據此記錄,稱木蘭“遂自盡,唐封孝烈將軍”。唐初時,木蘭被追諡為孝烈將軍。

唐代大詩人杜牧贊木蘭:“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木蘭形象深入人心,備受敬仰。然而木蘭故里究竟在何處,歷來眾說紛紜。明代以來有河南虞城說和湖北黃陂說,後又增加了陝西延安說、安徽亳州說和山東任城說。1993年,60多位專家、學者通過史料研究,認定“木蘭故里在河南虞城”;2000年,國家郵政局發行《木蘭從軍》特種郵票,分別在商丘市和虞城縣舉行首發儀式;2007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虞城縣為“中國木蘭之鄉”。

◎木蘭究竟哪朝人

木蘭祠內,迎面一座木蘭戎裝躍馬的石雕像,頭戴斗笠,身著鎧甲,戰袍迎風飄揚狀,表現出她拋卻機杼、策馬揚鞭、直抵長城邊塞的壯志豪情。

巾幗英雄花木蘭的故事影響深遠,有口皆碑。木蘭的身世千百年來一直撲朔迷離,其姓氏、出生年代莫衷一是,全國各地傳說龐雜,大多在自圓其說。歷史上是否確有其人?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吳保和認為,木蘭故事最早出現在宋代郭茂倩主編的《樂府詩集》中的《木蘭辭》,講述了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構建了她的四位家庭成員,即父、母、姐、弟。據考證,這首北朝民歌大約作於北魏遷都洛陽以後,中間經過隋、唐文人的潤色,最後在宋代進入文學領域。

唐代李冗《獨異志》之《木蘭從軍》篇提到:“古有女木蘭者,代其父從徵,身備戎裝,凡十二年,同夥之卒不知其是女兒。”唐代稱木蘭為“古人”,可見她生年久遠。《獨異志》中的奇文異事都是按照時代先後排列,李冗把木蘭排在了漢代人物之中。據《完縣誌》(完縣即今河北順平縣)記載,宋神宗年間,河南名士達世安為當地木蘭廟撰寫《漢孝烈將軍記》,其中有“神姓魏,字木蘭,漢文帝時,單于侵境……在軍凡十二年,屢立殊勳”表述。他也提到木蘭生活在漢代。清代張紹賢的《北魏奇史閨孝烈傳》共46回,講述北魏拓跋珪時期木蘭替父從軍的曲折故事,又註明她是北魏人。

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學者宋成樹考證,宋以後的歷代文人學者,大都認為木蘭確有其人。南宋文學家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記:“樂府有木蘭,乃女子……既有廟貌,又曾作女郎,則誠有其人矣,亦異哉。”歷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中說:“北朝有《木蘭辭》一篇,足夠壓倒南北朝全部士族詩人。”又說,“可能有一個女兒,曾代老父從過一次軍,這自然是非常動人的奇蹟。民間歌頌這個英雄女兒,逐漸擴充大篇,修改成精品。詩中描寫的木蘭,確實表現了中國婦女的英雄氣概和高潔道德。”范文瀾沒有否定木蘭其人的真實性,還分析了《木蘭辭》的形成過程。

木蘭到底姓什麼?《大明一統志》《河南通志》等說她姓魏,清《忠孝勇烈奇女傳》說她姓朱,還有人說她姓韓或是複姓木蘭。

明代徐渭的雜劇作品集《四聲猿傳奇》中的《雌木蘭替父從軍》,就是講述木蘭的故事。整部雜劇極短,只有兩部分:出征前準備和得勝回朝後成親。《雌木蘭》對《木蘭辭》有兩處重要增加,一是賦予了木蘭“花”姓,父親名叫花弧;二是增添了戰爭結束後,木蘭嫁給王郎的情節。民間由此又稱她為“花木蘭”。

無論木蘭是否確有其人,也無論她生活在何時何地,她的忠孝節義都贏得了百姓的敬仰。在虞城,祠堂裡的木蘭早已經成為“神貺靈異,有禱即應”的神,但在祠堂外農人的口中,木蘭親切可愛,極富生活氣息,她是青春年少的鄰家女子,離家又歸來。至今,當地尊稱花木蘭為“花姑奶奶”,傳頌著她懲惡揚善的動人故事,每年農曆初一和十五,當地百姓到木蘭祠上香祈福,往來者絡繹不絕。

◎孝女變身大英雄

《木蘭辭》概括了平凡女子木蘭的不平凡經歷,但木蘭從參軍到歸來長達12年,留下了不少空白,如戰爭的原因和性質,只是簡單一句“可汗大點兵”;木蘭的武功如何,沒有明確交代;12年間木蘭是如何隱藏女子身份在軍營生活,木蘭是否有情感經歷,沒有詳細記述。這給後世的改編以廣闊的想象空間,或繼承,或補註,或生髮,或忠於原本,或天馬行空……木蘭故事經歷諸多版本的改造,人物性格逐漸趨於多元化。

木蘭最初被視為“孝女”,核心是“替父從軍”。學者維舟考證,宋元時期也在傳頌木蘭故事,但這一傳奇真正深入人心是在晚明。明代中晚期,北方邊境屢遭侵擾,使得當時人們在心理上持續緊張,明王朝和民間開始大規模復興對抗外敵的英雄形象和歷史記憶,其中最深遠的是對岳飛的紀念活動。在這種氛圍中,許多英雄的記憶都復活了,木蘭的形象就此超越“孝女”層面,成了一位保家衛國的女英雄。

吳保和教授說,進入民國時代,這個女扮男裝、抵禦外辱的女英雄,出現在了話劇、京劇、越劇、說書等舞臺上,頻繁走入戲劇和電影領域。1921年梅蘭芳與齊如山合作新編京劇《木蘭從軍》,影響久遠,之後全國多達20多個不同劇種複製演繹了木蘭傳奇。京劇《木蘭從軍》從1926年第一次登上銀幕,三年裡三次被拍成電影,盛行一時。新版木蘭故事回應了那個時代的四大主題——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婦女解放和浪漫愛情,成為娛樂界的大熱門。上海的英文報紙《大陸報》稱“越劇皇后姚水娟扮演了中國的貞德花木蘭”。豫劇《花木蘭》推出時,正值“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愛國氛圍中,演出好評如潮,劇中唱段“誰說女子不如男”廣為傳誦。

木蘭故里商丘虞城:誰說女子不如男!

劉亦菲

1998年,美國迪士尼公司將木蘭故事製作成動畫片《花木蘭》(Mulan),總收入達3億美元。2017年11月,迪士尼官方宣佈將由劉亦菲出演真人版《花木蘭》電影,投入總預算超過2.9億美元,再度引起世人關注。

木蘭祠對面有木蘭陵園,木蘭的衣冠冢上,碧草新綠,槐樹搖風,冢前有人們祭奠留下的灰燼。行走在木蘭鎮上,時時處處能感受到當地人對英雄的尊崇敬仰,無論是古稀老人,還是稚氣孩童,都或多或少能講出一些木蘭故事。木蘭,在當地人的記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