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談學習,誰不跟你急!

天天談學習,誰不跟你急!

本期專家:柳虹老師 柳虹老師是楊真豔心理機構專職心理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多檔節目特邀心理導師。擅長兒童心理諮詢及輔導、親子關係諮詢與輔導、婚姻家庭問題諮詢、成人情緒及情感類諮詢及分析,具有豐厚的理論基礎及豐富的實操經驗。

家長困惑

孩子初四,最近頻繁出現不想上學的想法,我擔心影響中考,但每次勸說他都覺得很煩,說我只在乎他的成績,不在乎他的感受,不理解他。好像我們說話總是說不到一起去,我該怎麼辦?由著他想幹嘛就幹嘛,還是想辦法讓他堅持。

專家解答

中考在很多家長看來是人生的第一次大考,尤為重視和緊張,我的來訪者中就有置身中考的小來訪者和家長。

首先,我們要區分一下,在由著他想幹嘛就幹嘛和想讓他堅持之間其實有一條很寬的路要走,也可以走的。孩子的表述非常清楚,他會覺得很煩,說媽媽只在乎他的成績,不在乎他的感受不理解他。事實上,真是這樣嗎?也許很多當媽當爸的人,我們不僅在乎成績,我們也在乎其他的,比如身心成長,人際交往,孩子的日常感受,我們也是在意的。但我們和他談論學習,談論成績,談論和學習有關的事情太多了,幾乎把我們所有的話題都佔滿了。這就給孩子一種誤會,爸媽只在乎我的學習,把我當成了學習的工具,好像我不是他們的孩子,也不是有血有肉的生命。

我有個來訪者在懷念他去世姥姥的時候,淚流滿面地對我說,只有我的姥姥不只問我的學習,她也問我有沒有不開心的事,有沒有和小夥伴吵架,有沒有太累等等,姥姥是惟一愛我的人。他說老人是在乎他所有感受的人,而不只盯著學習這一件事的人。

如果我們讓孩子有了這個感受,我們要問問自己,是不是我們自己真的只在乎孩子的學習和成績,孩子是不是用這樣一種表述在向我們發出重要的信號:我需要被你們當做一個人,一個孩子,一個有感受的生命體來對待,不想只和你們討論學習,因為學習這件事情和我討論的人太多了。

初四的孩子在學校逗留的時間應該超過12個小時,甚至更多,在這十幾個小時中聽到的就是重複的話題,考試、成績、補課這些,全部都和學習有關。老師也談,同學在談,回到家裡家長也談,我們可以想象孩子的感受。用這些方式會取得相反的效果,我們其實是在慢慢驅趕孩子走到不喜歡學習的路徑上去。即使孩子再愛學習,他被長久的單調的惟一性的強化和重複這個話題,他也會厭倦的。就像我們吃再好吃的東西,一天三頓五頓讓你吃,常年不變讓你吃,我們會討厭這種食物的。我建議家長,不想讓孩子有厭學的想法,我們就不要過多地總是談論學習的話題。

關於學習,如果我們有一些繞不開的話題,記得討論完趕快放下,去跟孩子討論一些學習之外的事,他的興趣愛好,他的情緒情感,他的人際關係等等。跟孩子多發展一些學習之外的話題,讓孩子知道我們對他的關心不僅僅侷限於學習,也有別的。孩子今天的表述不想學習其實也是呼喚我們對他的其他方面給予關注。如果感受到了這部分,理解到了這部分,就把孩子期待的那些信息和情感也同他討論,而不僅僅只關注他的學習。

有時候,當孩子說到不想學習時,家長會放大這種擔憂和恐慌,“壞了”這種想法馬上會跳出來,然後,試圖用我們的大道理去說服孩子,讓他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有多錯誤。其實,當孩子跟你提出類似的不想上學的表述時,孩子是在向你發出一個求救信號,他渴望有人傾聽他的訴說,他渴望有人能理解當下他的感受,他想尋找的可能就是一份認同,一份理解,他就是單純地因為在學校發生了一點點讓他不愉快的事情,他要宣洩一下罷了。所以,每每孩子有這樣語言出現時,家長不要先讓自己進入“備戰”狀態,覺得孩子出問題了,耐心聽聽孩子什麼原因發出這樣的感觸,再去幫助孩子化解心中的鬱結,當孩子的情緒有了出口,心情平復後,他會清楚當下他自己該做什麼,怎麼做。想一想,孩子在學習中和我們在工作中是一樣的,會引發各種情緒出現,這些情緒就像黑天和白天一樣,會自然地來,也會自然地走,我們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感受他們的情緒,至於他想幹什麼,是休息一下還是繼續堅持,他們會為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當家長會看孩子,會以大的視角去信任孩子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孩子真的會做出了不起的事情。

天天談學習,誰不跟你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