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的中西融合與傳統拓新

近一百年是不平凡的一百年,中國畫在這一百年裡面經歷了各種思考、碰撞、摸索拼搏和奮進,及至成就的過程,從而展現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這一百年也經歷了中國畫從未有過的動盪和思考,雖然中國畫歷史上也有很多曲折反覆,但始終是圍繞其自身進行變化,在外來文化並未威脅到中國文化生死存亡的背景下進行自我完善、自我拓展的一種演變過程。但近一百年來,則完全不然。

博雅美術館:

一百年前文化上的西風東漸日益強烈,越來越多的人極力引入西畫,並形成了以西學改造中國畫的思想主流。但隨著一個世紀的過去,人們再次進行反思,中國畫該如何走,也成為世紀命題。

國畫的中西融合與傳統拓新

在這樣的過程中,中國畫的發展也出現了眾多路向,各種思考。但歸根結底,基本是兩條路和四個向,一條是中西融合的路;一條是堅持傳統並拓新的路。而這兩條路當中又各自具有兩個重要分叉,可稱為“二方四向”或“二路四向”。

在第一條大的“中西融合”道路中,一個方向是融合西方的古典寫實,以徐悲鴻、蔣兆和、吳作人等為代表。這條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成了畫壇主流,併成為中國美術院校中國畫的主要教學路徑。培養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優秀畫家。而這條道路在反映現實生活和時代的開拓性方面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尤其在表現時代方面的人物畫、山水畫,都取得了極其明顯的拓展和創造。

博雅美術館:

直到現在,仍然是中國畫壇以及美術教育的主流。另一方向則是融合西方的現代流派,包括印象主義、立體主義和表現主義以及後來的西方現代、當代流派等藝術觀念形式的探索方向,給中國畫帶來一種現代氣息、後現代氣息。這種路向主要活躍在中國的30年代。但這條路很長時間被作為主流的融合古典寫實的路向所邊緣化,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才重新活躍。主要代表畫家有林風眠、劉海粟和吳冠中等。在這些畫家留學和遊學歐洲時,正值歐洲現代流派風起雲湧,西方古典寫實式微的年代,因此,這一路向在20世紀20、30年代有過活躍的階段,20世紀80、90年代至今也成為現代不少中青年國畫拓展的路子。

國畫的中西融合與傳統拓新

前一條融合西方古典寫實和後一條融合西方現代流派在中國畫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並且在中國畫發展道路上,都缺一不可,各自也正在延伸發展。

比之上者的“中西合璧”,另一條道路,是“中西開璧”的道路,也就是“傳統派”。隨著上世紀初民族自信心的漸失。這種堅守傳統的處境也尤顯艱難。這條道路 也分兩條路向,一條是固守傳統,認為傳統不可變革,堅決“保”住“守”住傳統的“摹古派”,以金城、溥心畬等為代表。雖然此派曾被認為墨守成規,不思前進,但經過一百多年來的發展,這一路向在保持傳統的原汁原味,保留國粹方面也有其一定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另一路向則是立足傳統,尋找傳統的變革規律, 深入開拓,在這一路向上,取得成就的代表畫家有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等。這一派別從理論上鮮明主張“中西拉開距離”是潘天壽。在當時的中西融合的大潮 下,潘天壽艱難地執掌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他把國學、書法、詩書印放在課程裡。他的藝術實踐也堅持傳統派的道路,但顯得十分艱難。

雖然百年來每個畫家都有自己的開拓和探索,但總體而言,均離不開此“二路四向”。基本是近一百年各種走勢的四個路向。前一路立足於“融合論”,後一路則在 於“拉開論”,這兩個論調的四個路向均對中國畫的發展功不可沒,缺一不可,這表明了中國畫應當是多元發展,這些方向共同構成了現代中國畫的格局面貌,直到 今天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啟發意義。

國畫的中西融合與傳統拓新

國畫大師齊白石筆下的佛

但回望百年實踐,有目共睹的是,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的“深掘傳統,借古開今”的成就,應該比“融合中西”,更比“摹古離今”取得的成就高,且更有深度、力度,吳、黃、齊更攀登了現代中國畫的高峰,成為近現代中國畫公認的巨匠。

“二方四向”中,也並非絕對的,並不是非此即彼的。也有大量畫家處於相互交叉中並取得極大成就的。例如李可染、張大千、傅抱石、朱屺瞻等。中國畫自然不能 故步自封,應廣泛吸納世界文明的優秀文化。但中國畫在任何時候均不能拋棄傳統,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唯一沒有切斷的,延續數千年的文化。中國畫正是從傳統中 走出的獨特畫種,缺乏傳統、拋棄傳統則不存在中國畫。深挖傳統,將傳統的精華部分往高度和深度挖掘,使其在當今藝術發展發出更耀眼的光芒,適應社會和歷 史、未來的前行。這些都是一百多年來中國畫四條路向的藝術實踐給予我們歷史和現代的深刻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