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書浪漫史——你真以為九塊錢就能結婚?知道“三書六禮”嗎?

偷戶口本,九塊錢,領結婚證的橋段,有很多影視劇中都有出現過,好像在現代社會結個婚有多麼容易似的。在如今的法制社會,一張結婚證就足以證明夫妻關係。而在古代社會,各種流程,儀式,契約中最重要的“婚書”大概類似如今的結婚證吧,它的歷史是怎麼樣的呢?


婚书浪漫史——你真以为九块钱就能结婚?知道“三书六礼”吗?三書六禮

:婚書是從周代開始出現的,傳統婚書作為“三書”之一,是與“六禮”相對應的書面表達形式。三書包括婚書、聘書、迎書。六禮是採納、問名、納吉、納證、請期和親迎。在《詩經》最著名的篇目《氓》中:“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可見古代沒有完整的程序是沒法成婚的。
婚书浪漫史——你真以为九块钱就能结婚?知道“三书六礼”吗?我們現在能夠找到的最早的婚書應該是在莫高窟藏經洞中一部《新集吉凶書儀》

中發現的,分為正書和別紙兩部分。正書是男方家請求婚姻的通婚書和女方家同意婚姻的答婚書,別紙上書寫著雙方的情況和資料。和現在的結婚證功能類似,可以看做最早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結婚證書。
婚书浪漫史——你真以为九块钱就能结婚?知道“三书六礼”吗?在追述北宋都城汴梁城的風俗人情的著作《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到“凡娶媳婦,必先起草帖子,兩家允許,再起細帖子。”這裡的草帖子和細帖子就是婚書,而北宋文風鼎盛更是把婚書寫得文字典雅,詞藻優美。如“孟春猶寒,動止萬福,參唔伏冀”等詞語都曾出現在婚書上。
婚书浪漫史——你真以为九块钱就能结婚?知道“三书六礼”吗?辛亥革命以後,婚書在中華民國時期開始現代化,從「鸞書鳳箋」變成了「伉儷證書」,印在婚書上的結婚證詞也古樸而深情:兩姓聯姻,一堂締約。良緣永結,匹配同稱。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綿綿,爾昌爾熾。謹以白頭之約,書向鴻箋;好將紅葉之盟,載明鴛譜。
婚书浪漫史——你真以为九块钱就能结婚?知道“三书六礼”吗?
婚书浪漫史——你真以为九块钱就能结婚?知道“三书六礼”吗?​​
民國的婚書甚至是可以“GIY”的,惹得文人雅士都忍不住自己動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在自己的婚書上放了一篇自己的散文,為後世傳為佳話:天也歡喜,地也歡喜,人也歡喜,歡喜你遇見了我,我也遇到了你……直等到最後勝利,再從容生一兩個孩子,一半兒像我,一半兒像你。


婚书浪漫史——你真以为九块钱就能结婚?知道“三书六礼”吗?張愛玲與她的前夫胡蘭成據說也簽過一紙即興的婚書,只不過用胡蘭成的話來說,他是「顧到日後時局變動不致連累她,沒有舉行儀式,只寫婚書為定」。而實際上,他們之間的婚姻只維持了不到兩年。胡蘭成追隨汪精衛,背上了「漢奸」的罵名,而且身邊一直圍繞著各色女伴,驕傲的張愛玲最終只能選擇與他一刀兩斷。​
婚书浪漫史——你真以为九块钱就能结婚?知道“三书六礼”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