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隱私和便利的邊界究竟在哪?

講演中,李彥宏說到:“我們非常重視隱私問題,以及數據的保護問題,在過去幾年當中,中國也越來越認識到這個問題,而且也一直在加強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建設。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更加開放或者對隱私問題沒有那麼敏感,如果說用隱私來交換便捷性或者效率,很多情況下他們是願意這麼做的。我們當然要遵循一系列的原則,如果我們認為用這個數據會讓所有者受益,而且他也願意讓你去使用他的數據,我們會使用的,這是我們的一個基本的做法。”

這段話立即被媒體關注,引起了對互聯網個人隱私與效率便捷的討論。隱私這個詞觸動了很多人敏感的神經。

李彥宏的講演本來是提出問題,說出自己的解決方案,要確定邊界,要保護用戶的個人隱私不被濫用。但一些媒體卻不求甚解,把這段話曲解為問題本身。

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個人隱私問題一直是一個痛點,蘋果iCioud的豔照門,Facdbook的大規模用戶信息洩漏令人風聲鶴唳。但是要封閉個人隱私又意味著放棄現代生活的便利,那麼隱私和便利的邊界在哪裡?用戶的隱私又該如何保護呢?

互聯網隱私和便利的邊界究竟在哪?

一、大數據時代無隱私

個人隱私的問題並不是新問題,早在互聯網時代之前,明星政要的隱私就是八卦小報挖掘的目標。不過,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個人隱私問題變得更加嚴重了。

李彥宏其實只是那個皇帝新衣故事中那個誠實的孩子。

他看到皇帝沒有穿衣服,他大喊要給皇帝披上皇袍。而有人卻在說,你說皇帝沒有穿衣服,那麼一定是你拿走了皇帝的新衣。

悲哀的現實是,李彥宏的吶喊是對的。在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年代,我們沒有個人隱私。

如今,我們每個人都有智能手機,都在使用智能手機上的各種APP。

出門,我們用智能手機APP叫車;吃飯,我們用APP團購;支付我們用APP支付軟件支付,而這個APP支付軟件聯繫著我們的銀行賬戶,有我們家的地址(交水電費,收快遞),知道我們家的車牌號(購買車險),甚至知道你的工作單位,月收入(驗證你的社保和住房公積金信息)。

智能手機上的GPS記錄你24小時的位置,攝像頭可以拍攝你的影像,話筒可以記錄周圍的聲音。

當這些大數據聯合起來,你根本無處遁形。你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一小時3600秒的以一舉一動都在被大數據做用戶畫像默默的記錄。

你使用的APP越多,個人信息被記錄的就越多,大數據對用戶的畫像就更加精確。

相比之下,搜索引擎記錄下你的搜索喜好,為你推薦喜好的產品廣告只是小菜一碟。各種生活APP對你的畫像才讓你沒有隱私可言。

而悲哀的是,這些隱私恰恰是你享受現代生活的代價,你可以不提供銀行帳號,那麼你就無法通過支付APP支付,電子支付的便捷與效率你就享受不到。

你可以不提供家庭住址,那麼你就享受不到快遞上門的服務,而只能去自提點提貨。

你可以不留個人影像,那麼你就不能通過各種APP的認證,不能享受APP提供的各種功能。

我們可以過嚴格保護隱私的生活,但是你真的願意回到互聯網之前的年代嗎?

所以,現代生活和個人隱私保護互斥的,只有你不用互聯網服務才有可能像以前一樣保護個人隱私,而這是不可能的。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威力之下,普通用戶無隱私,用戶能選擇是僅僅是隱私數據放在誰手裡,是蘋果,還是華為?是騰訊,還是阿里?

保護自己的隱私,是保護隱私數據不會被侵犯或者濫用。

互聯網隱私和便利的邊界究竟在哪?

二、便利的雙刃劍

現代生活的便利要犧牲部分個人隱私,然而個人隱私一旦被濫用,則會代價巨大。

當我們選擇了支付APP,高速公路自動扣費。我們的車牌信息,車輛信息,銀行帳號信息就會被記錄。

如果這些數據被濫用,那麼我們就可以接到無休止的汽車保險,汽車用品推銷電話,推銷短信。

更糟的則是我們的車可能會被不法分子套牌,你會收到莫名其妙的罰單,甚至因為不法分子的事故被警方傳喚。

同樣,如果我們的家庭地址洩漏,在網絡購物時我們就不敢做出差評,否則就可能被騷擾報復。

如果是大數據級別的用戶畫像被濫用,那麼用戶就無以遁形,別有用心的不法分子掌握你的所有信息以後,可以為你量身定做各種陷阱,騙取你的財產,傷害你的人身安全。

所以,消費者雖然因為便利放棄了一些隱私,但是這些隱私一旦被濫用就會造成嚴重後果。這是一把雙刃劍。

互聯網隱私和便利的邊界究竟在哪?

三、核心在於管理

這次,李彥宏的講演捅破了隱私現狀的窗戶紙。他講演中所提到的企業要隱私問題,數據保護問題,法律法規建設恰恰是隱私保護的解決方案。

其實,最嚴重的個人隱私並不在互聯網公司,而在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公安系統的戶籍數據,銀行系統的徵信數據,民政部門,房產部門的數據都比互聯網公司更敏感。

那麼,政府數據為何沒有引發大面積恐慌呢?這是因為管理。

用戶要享受現代生活,數據被採集不可避免,但是要保證採集的數據只用到該用的地方,不被濫用,這就需要管理。

現在互聯網已經是巨頭階段,大公司應該承擔起這個義務,不辜負用戶的信任。

更高層面,則是政府的立法和追責,如果大公司沒有體系,造成用戶隱私洩漏,那麼政府去追責大公司,重罰大公司。大公司自然會自覺加強監管,保護用戶的隱私數據。

如果是個別人洩漏用戶的隱私,濫用用戶的數據,那麼除了大公司對個別人追責,政府的法律法規也要追究責任,甚至是刑事責任。

侵犯用戶隱私,濫用用戶數據,無法還是為了利益,只要讓利益小於追責的成本,就無人敢於去侵犯用戶隱私,濫用用戶數據。

作為互聯網業界的頂尖人物,李彥宏看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提出瞭解決方案。

作為用戶,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問題關鍵,我們退不回去,我們不能為了隱私犧牲便利,退回到前互聯網時代。

我們能做的是和互聯網巨頭一起吶喊,去督促政府立法執法,督促大公司承擔起責任,保護用戶的數據不被濫用。

蒙著眼睛大喊,皇帝穿著衣服,皇帝穿著衣服,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