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中為什麼會有漢字?

高臺百事通

1丶日本(古代稱倭國)沒有文字。中國漢代以後,兩國有了交流。中國漢字傳到日本,日本人開始用漢字記錄自己的語言。日本最早的文獻都是漢字文獻。只是發音不同,用本國語言發音誦讀。

2丶日本如今的文字稱假名(包括平假名與片假名),原是漢字筆劃和漢字偏旁的變體,在古代日本最初用作拼音。平假名作為拼音文字形成於9世紀,在女人中使用,後來發展成日本文字。

3丶日文有一個不可克服的缺欠。就是相同假名的發音,可能產生歧義,必須有漢字在假名文字中才能準確表達句子的含義。所以,日文文獻(文章)離不開中國漢字。


趙凡丁201

在很久很久以前。

日本還沒有自己的文字,只有自己的發音系統。

然後它發現了中國(或者他被中國發現了)。

中國的強大使它羨慕,它要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文字。但是自己憑空捏造出文字來太累了。

所以他們沒有打招呼就借用了中國的漢字。

對的,因為日文借用了中國的文字系統,所以日語中會有中國文字。

但是那並不意味著你看到的就是你聽到的。

因為之前說了嘛,那時候日本已經有了自己的發音系統了。

他們只是單純的借用了我們的文字系統。

所以很多文字的讀法跟我們是完全不同的。是日本原有的讀法。

即使有一些他們沒有的東西他們連著讀音和文字一起“借”走了。

經過千年的演變,我們自己的官話都在歷朝歷代的變化。

我們自己對於千年前的讀音也不清楚了,自然也是聽不懂了。

但是呢,很多文字你看到的就是你知道的。

因為很多東西他們是借用到他們的文字系統裡面,意思還是不變的。

之前有人說,你去日本不用太擔心,

因為所有的產品重要的信息裡面都有“漢字”。

你連猜帶蒙的也就知道是什麼了。


悠然歲月


早期的日文全部是漢字,而且語法也是中式的,甚至讀音也全部採用當時的中式發音。所以當時的日本人讀書是很痛苦的。到了隋末,日本人開始嘗試用漢字注和音。並且寫成了一本《日本書紀》。中國人讀這本書也很痛苦,書中所有字全認識,就是不知寫的嘛。哈哈,我們小時候不是也用漢字注過英語麼?歪瑞馬吃,還記得這個單詞應怎麼讀嗎?


到了唐代,大量的遺唐使進入中原,他們在學習唐代文化的同時。也認識到只用漢字無法解決日本的語言記錄問題,於是他們把漢字中的楷書拆解,形成了現在的片假名。有專家表示楷書是日本名臣吉備真備發明的,片假名究竟是不是吉備發明的,歷史沒有明確的記錄。但可以肯定的是,片假名與日本遣唐使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到了公元十世紀左右,日本又出現了平假名,平假名是把漢字中的草書拆解後形成的新文字。早期,平假名只是作為漢字的拼音出現的,但這種文字受到了上層貴族婦女的歡迎,並把平假名引入了日本文字系統。到了十二世紀,《源氏物語》的作者已能很嫻熟的使用這一文字系統。當然,平假名也是有發明人的,他就是《妖貓傳》的主角空海大師,順便說一句,空海大和尚的草書可是一絕啊。

至此,完整的日本文字系統終於形成。但是,一直到明治維新之前,漢字在日本文字系統中始終處於主導地位。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開始引進西學,這時他們發現西方的很多名詞無法用漢字翻譯。於是平假與片假便派上了用場。隨著西化的深入,漢字的主導地位一步步的失去。時至今日,漢字一統日本文字江湖的地位早已一去不返了。

我是風間殘酒,喜歡我的回答,麻煩點一下贊,加個關注唄親。


用戶59157161798

眾所周知,古代的日本是沒有自己的文字的。根據日本的史料記載,漢字是在隋唐時期傳入日本的,也就是日本大量的派遣遣唐使來到唐朝的時候,模仿唐朝的律令制度學習唐朝的文化,同時也將漢語和漢字帶到了日本,日本才正式開始了使用文字記載自己歷史的時期,這個時候漢字在日本的貴族文人,商人中頻繁的使用。日本一度將漢字作為官方文字,公文書信均以文漢字書寫。



而且一開始日語漢字漢字也是使用繁體的,但是日語雖然是用漢字書寫,但是他的發音卻不是漢語。只是借用了漢字的音和形。逐步對中文進行改造,形成日文。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文中保留了大量的漢字。



現在的日語中的漢字,有些我們稍加推測,可以很快明白明白他的意思,有些可能跟我們熟悉的漢字的意義已經完全是天壤之別了。比如,“賞味期限”就是“保質期限”的意思,兩者相差不大。再比如“泡湯”的意思是“澡堂”,和我們漢語的理解就大不相同。





其實現在日語中的漢字很多都與我們漢語所理解的意思不同。娘是女兒,映畫是電影,主人是丈夫,胡瓜是黃瓜,手紙是信,等等意思大相徑庭的漢字。只能說日文中的漢字可以反映出中國文化對日本歷史的巨大影響。

你們對日文中出現漢字的歷史由來,還有哪些更好的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討論呢。


眾意私人秘書

因為日文就是從漢字演變而來的。

胡哥從小就很喜歡日本動漫,在看動漫的時候經常會發現裡面一些字我居然能看懂!

其實日文就是從漢字演變過來的。

想當年,在東亞,中國都是三國時代了,日本還是原始奴隸社會。

那個時候的日本要啥啥沒有,衣服都是套頭衫,就是一塊布中間剪個洞把頭套進去就完事,更別說什麼文字了。

而作為當時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中國文化開始輻射四方。比如在魏文帝曹丕時期就有日本使者難升米和都市牛利來進貢,在見識到中國的文化之後,開啟了日本學習中國文化的高潮。

就在這個時候漢字傳入了日本,日本的佛經、官方文件、貢書都是用漢字寫的。但他們還是保留了自己的語言,只是用漢字來作為書寫工具而已。

後來到了唐朝的時候,日本開始全面學習中國文化。利用漢字楷書的形式,稍作變形之後創造片假名。

“假”即“借”,“名”即“字”。只借用漢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義,所以叫“假名”。那些直接沿用其音、形義的漢字叫真名。

後來為了書寫方便,又用漢字草書的寫法創造了平假名。

其實從“假名”這個稱呼可以看出,當年的日本人還是很謙遜的。

回到問題,為什麼日語裡會有這麼多漢字。

胡哥覺得有兩大原因:

其一,當年中國是最發達的國家,不學中國學誰?就像現在大家都學英語一樣。

其二,在一千多年的時間裡,漢字已經和日本文化切割不開了,要徹底廢除,難度太大,還不如就此保留。

其實今年五一胡哥去日本旅遊的時候就發現,在日本街頭基本不會迷路,因為滿大街都是“眼熟”的漢字,一不小心我還覺得沒出國呢……

你還想了解哪些和老外有關的話題呢?歡迎向胡哥提問!


嘿老外

早期的日本是沒有自己的文字的,只有語言進行交流。現在已知日本最早的文獻都是用漢字書寫的,只是在文獻的文字用法上和同時期的中國用法不同。

這就說明日本的早期就已經和中國進行交流。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彌生時代中期,日本諸國中的奴國國王曾向漢朝朝貢,並被漢光武帝賜以金印。在三國志裡面也有關於日本的人名和地名的記載。

到了隋唐時期,日本派遣了大量的留學生來到中國,不管是政治經濟文化都照搬回到了日本,而且根據中文對日語文字進行了改革,擁有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但是中國的漢字已經融入到日本文化之中,很多字都是沒有辦法改良,只好保留。

日語之中的漢字大部分已經是變體漢字,比如:

中國隋唐時期的語音和秦漢時期的語音不一樣,這也導致的了日語在發音方面進行了改變,於是日本在音讀上也對日語進行了改良。

等到明治維新之後,歐洲國家的先進技術來到了亞洲,導致了漢語在日本的衰弱,曾經為史記做考證的瀧川龜太郎一度找不到工作,所以說文化還是要依託強大的國家實力。

就是在今天的日本課本里面還是有關於中國古漢語的學習,包括論語、孟子、唐詩等等。

尤其是日本的古建築,都是由漢語寫成,沒有一點日本的片假名。

日語的存在對我們現在研究隋唐中古語言也有一定的幫助。

說個笑話,中國的留學生在日本算卦,然後日本人告訴留學生,你要去到某某某地方解卦,中國留學生一拿到手中需要的解卦笑了,對於中國人來說太簡單了,你能看懂嗎?



詩書君

有人說,是秦始皇派徐福求長生不老藥,徐福知道沒有,不好交差,就帶著500童男童女逃到日本了。順便把中國文字帶過去了。也有人說,楊玉環在馬嵬坡並沒死,被高力士幫助,從民間逃到了日本。把中國文字、紡織技術帶過去了。也有人說,李世民派民五萬攻打日本,遭遇了颱風,大部分都遭遇了海難,只有3000人隨海飄泊到了日本。反正,中國常用漢字共4000個。日本就引用了1600個漢字。日本官方也沒就日本文字起源說清楚。但中國官方說,在春節時期,中國就派去了和平使者,在日本傳播農耕文化,把中國文字帶去了日本。


枳木紅了

古時候,日本人為了尋求文化,派一使者來到孔子家求給一些文字,老孔不在家,只有孔二嫂子在家門口洗豆芽,日本人在孔二嫂面前指手劃腳了半天,孔二嫂以為他要一些豆芽。就順手拿了半張報紙包了一些豆芽給他,日本人就把這半張報紙和豆芽拿回日本,當作他們的文字,所以,日本文字有漢字也有豆芽字。(本文絕對正確答案)


礁頭教練室



圖書管理高級管理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