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字帖後,字變得非常醜應該怎麼辦?

七分號小野

兩個原因:①讀貼不到位!②後續鞏固不到位!

先說讀貼:我練的是實用硬筆行書,脫貼,能實用是第一位的!

每臨一個字,至少要先看個半分鐘,再臨時,就心中有數了!所以,臨貼,絕非機械式模仿!


看什麼?

看下字貼的字,再看下自己的醜字,一對比,問題出在哪了,一目瞭然!

自己的字,究竟結體的問題,還是筆畫、部首寫的不到位?

看到位,分析到位後,你再臨!我的經驗是,臨抄個50多遍,這個字基本上就搞定了!

當然,個別字,也確實太煩,或者我太笨吧,比如:都、雪、好幾個字,我臨的不只500遍了,一直都不太滿意,但總歸好一些了!


後續鞏固不到位:

很多朋友學了字後,在工作學習時,又遇見這字,還是按照以前的習性去寫字,還是“江湖體”,那有什麼意義呢?

再遇到臨過的字,就應該寫到位了,多寫幾次就熟了!我的鞏固的方法是大量隨抄,感覺也挺好!

隨抄的過程,樂在其中:不但及時鞏固學過的字,同時還能及時發現搞不定的字,又能練手感!

好吧,祝你書藝進步!




一筆一紙一個人

題主發的是硬筆,但其實不管是硬筆還是軟筆,現在這種現象都很普遍。


在古代,練習書法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用,跟我們現在的硬筆一樣,而且要得到一本好的法帖很不容易,因此得到了以後都倍加珍惜的臨習,然後用在日常的書寫中。

而我們現在由於印刷和網絡的發展,我們可以輕鬆得得到古人無法想象的資源,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對於初學者而言就未必了,因為容易得到就不喜歡珍惜,不珍惜就不會專注,覺得哪種都好,哪種都想學!結果哪裡都只學到皮毛,組合起來四不像!


其次就是學習方法的問題,現在都流行講入帖出帖,“要以最大的力氣打進去,然後再以最大的力氣打出來”,學書法就得形成自己的面目等等玄乎的說法!我的看法不太相同,個人認為所謂的入帖就是跟字帖學習,學習他的用筆,結字,章法,墨法的規律,把這些規律總結好,出貼就是利用這些規律來寫字。這樣的話根本不存在離開字帖寫不好的問題!

很多書友沒有搞清楚為什麼要臨帖,只是以寫得像為最終目的,到創作的時候寫不出來,卻認為是臨帖不夠造成!這是非常錯誤的!那麼多帖你要臨到何時?臨只是手段,用才是目的!

前期臨帖像是對的,這個過程會提高你的讀帖能力和控筆能力,在這個基礎上要學會總結規律,然後用規律寫字。古人說得好:書法寫的是道理。道理就是規律!


您覺得呢?


小寶的思考

問題:離開字帖後,字變得非常的醜怎麼辦?

學習書法需要臨帖,臨帖的過程中包括入帖和出帖。

入帖指的是對所學習的字帖已經完全掌握,能夠隨手寫出和字帖上風格一樣的字,能夠進行自由的創作,但是這種創作算是集字創作,其風格和字帖上基本是一致的。

出帖是將所學習的各種字帖融匯貫通,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風格,這時的風格和原帖有出入,一般人看不出出自哪家哪派,但是行家能一眼看的出來。

題主說的離開了字帖字變的非常的醜或者不會寫字了,說明還沒有入帖,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

1、入帖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堅持長期臨帖才能入帖,多練習、勤練習是入帖的最好方法。

2、找準方向,一定要找準方向,一定要找準方向!不要來回的換帖,換帖是入帖的大忌,每個字帖都不深入,到最後也會一事無成,這和我們平時做事是一個道理。

3、多多創作、多背臨,臨帖的目的就是為了創作,創作需要訓練!不能老是傻傻的臨帖,要主動去背臨和創作,一是能夠檢驗你的臨帖水平,二是可以加深你對於帖的理解和記憶。

你覺得呢?


不二齋

原因可能有以下3點:臨帖方式不對、記憶方式不對、缺乏技巧.

1、臨帖方式不對

很多人認為練字就是買本字帖然後拓著描寫,希望一段時間後能有好的字體,其實這樣的方法是練字中最忌諱的,只描不臨!

  • 練字的正確順序應該是先讀貼,再描寫,最後臨摹,一氣呵成,不要看一筆寫一筆,吃透字帖中某個字的要領,定位這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漢字的結構特徵,一次寫成就行。

  • 讀貼可不是看看那麼簡單,建議初學者練字臨摹的時候使用田字格進行定位,一段時間後再脫離田字格使用橫線紙,這樣不至於立馬脫離田字格就歪七扭八找不到對應筆畫位置。


2、記憶方式不對

很多人練字的記憶方式都是動作記憶,也就是希望通過長時間的書寫來達到字體形狀記憶的目的,寫出一手好字!結果就是很難,不知道何時市場上出現過一種凹槽字帖,這款字帖就是名副其實的動作記憶,筆尖置於凹槽中滑動就能寫字,多簡單,不停的描不停的描,然後會寫出好字嗎?我沒試過,但是即使你能練成,也需要百十年吧!

  • 動作記憶,就是通過重複多遍相似的動作,然後記住這個書寫的動作,而沒有真正理解漢字的結構特徵,這樣的記憶最容易忘掉,小時候背過文言文吧,讀100遍記住,和理解釋義記住,哪個記憶時間更長呢?答案自己想。

  •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象形記憶,就是通過研究字體結構、定位筆畫位置、運筆路徑以及分散程度等,來達到記憶漢字書寫的目的。初學者前期推薦使用田字格,有助於對筆畫的定位,後期利用字體的主筆畫定位其他筆畫記憶。

3、缺乏技巧,下推薦幾點練字技巧

  • 練字一旦選定字帖,那就少更換或者不更換最好,不同的老師不同的字帖有不同的方法,容易混亂。

  • 先練習偏旁部首,這是漢字的公用部分,每個漢字都要部首,就等同於數學中的公約數,學會偏旁即等於約數過程,也就能提高練字效率。

  • 從常用字開始練習,練字要做到練寫合一,不能練字寫的挺好,到平常寫字的時候又是胡寫亂花,練習常用字的目的就是讓你有充足的機會對於剛練習的字進行實踐鞏固。達到更好的記憶目的。

  • 練字宜寫大字,不是毛筆字,就是臨帖的時候字寫大一點,這樣就能發現你的字與字帖的規範字體的差距,便於糾正,起碼比字帖的字大一點就好。


希望以上分析對你有用,我是手寫咖!


手寫咖

照著字帖會寫,離開字帖不會寫,這說明你處於由臨向創轉變的過渡期。

臨帖寫的好,說明把握原帖特點的能力強,能抓住筆法和結體的要點。

離開帖寫不好,說明消化能力弱,不會運用臨帖所學的筆法。

建議:

1、進行背帖訓練。將原帖形式記下來,依靠記憶將其背臨下來,抓大放小,求大的相似,細節方面不畢過於糾結。

2、進行字組訓練。將原帖中的幾個字拎出來,重新組合成一個新詞書寫。可逐步增加字數,直至形成一件作品。

3、進行仿意創作。按照原帖風格,試著進行作品創作。

總之,由臨到創是每位書法家必經的一個過程。現在的狀態,表明你離l書法家又近了一步。

更多文章及作品點評,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你好,很高興能與你探討這個問題!


離開字帖後,字依然沒有改觀,我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積累的時間還不夠,二是死臨帖,沒有從中汲取技巧轉化為自己的東西,下面我分開說這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脫帖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在我們開始學書的時候就要樹立一個這樣的觀點,就是臨帖是一個不斷精進的過程,我們臨帖就是要把自己以前的壞毛病改正,就是對字的結構進行不斷的規範,相當於哪吒的換骨的過程,我們之前的那一套江湖體就是通過這種長期的臨帖去扭轉的。從臨帖到脫帖這個過程因人而異,有的人可能時間短一些有的人可能在這上面要經歷很久的時間段,這也和自己開始認真臨帖前的基礎有一定關係的,每個人的起點不甚相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論,所以你先考慮一下自己在這方面做的功課夠不夠。


二:死臨帖不得其法,我認為這個可能性要大很多,就是可能悶頭臨帖或者摹帖,沒有讀帖和思考的過程,那麼這種重複性的為了完成任務似的臨帖是沒有意義的,對自己的提升是很有限的,我們要明瞭,學習別人的帖子要學他的技法,就是學其中的規範,把這些東西化為自己的東西,能夠做到伸手就來,那麼我想你脫帖就不會出大問題。在這裡我想分享一些自己的小小的見解:在臨帖前一定要有一個讀帖的過程,就是不要急著下筆,從字的間架結構出發,仔細看筆畫的穿插,剛開始一定要藉助有輔助線的格子練習,一方面幫助自己定位,另一方面規範自己的書寫大小;臨帖後也有一個重要的過程,那就是反思與總結,臨寫一個字之後不要急著寫寫一個字,看看自己所寫的與原帖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定點突破,學會精臨,而不是一篇篇的抄帖那時沒有什麼意義的,把一個字寫好比寫一頁都不準的字要重要得多,這是我想給你分享的最重要的部分。


從臨帖到脫帖,不止是時間,更多的是自己對技法的掌握程度,做到無帖時心中有帖,無格時心中有格,我想到那個時候你就可以做到自由的脫帖書寫把,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筆下春風

這個問題,我也曾經請教過老師。老師說,臨帖的方法首先是摹寫。就是用透明而不透墨的紙,蒙在字帖上描摹。先用紅色墨,其次用藍墨,最後用黑墨。這樣一張紙可以用三遍,還可以加深記憶。

第二步是對臨。就是把字帖放在旁邊,對照字帖臨寫。不要看一筆寫一筆,要看完整個字,再一次寫完這個字。不要貪多嚼不爛,每天臨寫一兩個字就行。寫完一次,就跟字帖對照一下,看看哪筆寫的不對,再寫,再對照,再糾正,直到寫的很像為止。

第三步是背臨。就是把字帖上的一句話,或者一行字,仔細研讀一遍,然後合上字帖,在紙上揹著臨寫一遍。然後打開字帖,進行對照,找出不足再加以糾正。如此反覆臨寫,加強記憶。

第四步是出貼,通過以上三步的強化練習,自己練習按照字帖的格式和章法,寫一段話。再進行比對和糾正,慢慢就可以出貼了。

以上觀點,是我這幾年練習毛筆字的一些心得,跟朋友們切磋。不對之處懇請老師們指正。


雲中揮毫

當你發現學習書法過程出現這種情況,就應該認真反思一下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其實原因太簡單了,學習方法不對。為什麼?原因有幾個。

一、你對書法的學習沒有達到背臨的層次,離開字帖自然就寫不好了。如果把字帖中的字達到了背臨的水平,在日常應用中直接把能夠背臨的字直接背寫下來就行了。一開始可能掌握的字形較少,在日常應用中可能不夠用,很正常,一般來說,至少能熟練背臨掌握一千個字以上基本就可以滿足應用。如能達到這個水平,能可以說是書法高手了。

二是沒有掌握書法章法的基本規律,掌握了書法章法的基本規律,並能正確運用到書寫實踐中,就是單字不好看,但整體上會感覺舒服的。而且有了章法規律的基礎還容易產生成就感,更加引發學習書法的興趣。

三是沒有養成學以致用的習慣。學到的書法知識不去用到日常生活的書寫活動中,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書寫的事情很多,我們應當把每次書寫都當做是創作書法作品,堅持把所學單位書法知識儘可能多的應用到實踐中去,到了一定的時間,自然就會好起來。就可以隨心所欲的按照書法的規範和要求去做好日常生活中的書寫活動。其實在實際生活中需要匆匆忙忙的書寫的機會並不多。除非是在校學生可能需要一定的書寫速度。

但是隻要我們採取聚沙成塔的辦法,將能夠熟練掌握的單字隨著掌握的不斷豐富,這個問題也會迎刃而解。但必須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翰墨書道

首先,基本贊同之前的6個回答。

再補充點內容:

一方面,練字時,有字帖作為參照,有規則作為書寫指導。而日常書寫時,顧不上思考這些書寫規則,還沒有把練字時的“有意識”變為“無意識”。因此,練字與應用之間的“脫節”,需要通過時間的積累,手上功夫的提高,才能達到遊刃有餘的書寫狀態。

另一方面,臨帖,最好是越像越好。因為,當你臨的特別像的時候,說明你筆畫線條的方向、粗細、長短都很像範本了。這說明你的用筆方法和書寫方法等等都和範本接近了。如果不像,那就是"抄帖",抄帖就跟抄別人作業似的,寫再多,沒啥用。


寫一手好字

《離帖忘字,恭喜你!你的第一座禮程碑到了;下一步就該把書帖熟記心中,讀帖讀到心中有字》

“離帖忘字,離帖就醜”這是每個書法有會經歷的發展期。“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俗語的道理就在這裡。"離帖忘字"代表在這種練字環境下,舊的書寫習慣快洗掉了。新的書寫技巧正在形成。再多練下去,你會到達一個境界:把原貼臨死。這時你就到達了“形神俱現"的第一階段"象形"階段!

不破不立,書法練習的道理。書法形成的是一種習慣,洗掉舊習慣不易。新的書寫習慣形成了,你的書法習慣也遲在咫尺了!

書法,一種手藝活。中國360行工藝大師,誰都苦練幾十年才有了最後的手頭自由暢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