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三大文臣的歸屬,從封賞中可窺探一二

韓信被劉邦降級為淮陰侯之後,劉邦的高級大臣中武將幾乎已經分封完畢,剩下的便是幾個文臣了。在亂世當中,武將總是衝鋒在前,防守在後,用命相搏,他們的功勞相對容易計算,封賞時也相對迫切一些。

在劉邦的高級文臣當中,最重要的有三個,一個是相國蕭何,作為大漢穩定運轉的保證而存在;還有兩個是張良和陳平,以謀士的身份為劉邦出謀劃策,張良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陳平善於出奇謀詭計,兩人一正一輔,為劉邦奪取天下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

劉邦三大文臣的歸屬,從封賞中可窺探一二

三人當中,劉邦封蕭何為酇侯,封邑比其他列侯多了兩千戶,一方面是因為蕭何有穩定後方、保障後勤和輸送兵員的功勞,另一方面是為了報答當初蕭何多送二百錢給他做路費的。劉邦當亭長的時候,有一回受命帶勞役前往咸陽,當時的路費是向十里八鄉的人借的,而蕭何多借了兩百錢給他。

不過,劉邦的那些武將們並不明白,反而因為蕭何多獲兩千戶封邑而心中不滿。他們對劉邦說:“臣等披堅執銳在戰場上廝殺,多的人參加了一百多戰,少的也有數十戰。而蕭何卻不曾有汗馬之功,只是舞文弄墨,發表一些議論而已,為什麼他的封邑反而比我們的多?”

面對武將們的詢問,劉邦很不給面子,他說:“你們都知道打獵吧!打獵,追殺野獸兔子的,是狗;而發出指令指示狗去追蹤獵物的,是人。你們雖然衝鋒陷陣,只不過是在捕捉奔逃的野獸,功勞就像狗的一樣;至於蕭何,他卻是發出指示讓你們去追蹤獵物,功勞就跟人一樣。”

劉邦是一國之君,他的決定沒有人能夠質疑,即便是他最鍾愛的大將、最親近的兄弟也不行。他的這一番比喻雖然難聽,但是卻說得入情入理。他的武將們再也不敢提出任何異議,否則就是自取其辱,甚至是招來劉邦的不滿。

至於蕭何,他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劉邦的封賞,因為他知道,這是他應得的。該是自己的,他不會虛偽地推辭;不是自己的,他絲毫不會染指。這就是蕭何,一個理性到極點的人。然而,他雖然能夠理性地處理各種事務,卻不能感性地去感受人心的變化。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他一樣,理性地去考慮所有的事情。伴君如伴虎,他接受豐厚的賞賜雖然沒有錯,但是卻沒有想過明哲保身。

自從盧綰叛變之後,劉邦對身邊的人都不太信任了。蕭何雖然沒有被封為王,但是他卻是一國之相,是大漢王朝統治的中樞之所在,位高權重。當劉邦去討伐英布的時候,數次派人前來詢問蕭何在做些什麼。等他討伐英布回來,因聽信讒言,將蕭何下獄。為漢室江山辛勤操勞的蕭何怎麼都沒想到,自己兢兢業業換來的卻是深陷囹圄的下場。劉邦死後第二年,蕭何鬱鬱而終。

張良作為劉邦的第一謀士,在受封之前甚至連一個具體的官位都沒有。劉邦原本想封給他三萬戶,作為他出謀劃策的賞賜。然而,張良卻直接拒絕了,他說:“當初,我在下邳起兵,與陛下在留地相會,這是上天要我來輔佐陛下。陛下用我的計謀,有幸能夠成功。臣只願有留地的封地就夠了,不敢要三萬戶。”

劉邦三大文臣的歸屬,從封賞中可窺探一二

張良對功名利祿看得比較淡。當初參與秦末的戰爭,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滅秦復國。後來隨著形勢的變化,恢復的韓國願望也就成了鏡中花、水中月。此後,他便專心致志為劉邦服務,協助劉邦一統天下。如今天下已定,對他而言,也就夠了。封地再多那又如何,人死之後也不過一抔黃土罷了。

面對張良的拒絕,劉邦似乎沒有答應,《史記》上,張良對劉邦說“封邑萬戶,位居列侯”,也許還是封了三萬戶,也許劉邦退了一步,封了一萬戶。

張良的堅持並沒有改變劉邦的想法,而這對張良來說是極具潛在危險的。隨著各個諸侯王被殺,張良的擔心越來越多,於是他對劉邦說:“他能為劉邦效力,協助劉邦一統天下,又被封侯,這已經是一個平民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了。現在整個塵世對他而言,已經沒有什麼值得他再去追求了,他打算追隨赤松子仙人的足跡,去雲遊天下。”

司馬光覺得,按照張良的聰明才智,又怎麼會不知道仙人都是些虛妄縹緲的存在,可他卻說要去追尋赤松子的足跡。可見,張良的真正目的只是為了摒棄功名利祿,明哲保身而已。只是,無數人都在追求的功名利祿,而張良卻能急流勇退,主動放棄,他的魄力讓司馬光都讚歎不已。

雖然張良並沒真的去雲遊天下,但是,他卻開始了漫漫的苦修生涯,劉邦去世後七年,張良才離開人世。

陳平是劉邦的第二謀士,擅長奇謀軌跡,深得劉邦信任。封爵的時候,劉邦打算封陳平為戶牗侯,陳平也推辭了。

劉邦三大文臣的歸屬,從封賞中可窺探一二

陳平說:“這一切都不是臣的功勞。”

劉邦疑惑了:“我用先生的計謀戰勝敵人,這怎麼不是先生的功勞?”

陳平說:“如果不是魏無知,我又怎麼有機會為皇上效力?”

陳平也害怕功勞太高、封賞太多會招來劉邦的猜忌,於是便果斷地把魏無知拉了進來,把自己的功勞分一半給魏無知,一方面是為了稀釋自己的功勞,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報答魏無知的引薦之恩。

陳平的回答讓劉邦非常滿意,功高而不忘本,於是劉邦不但封賞了陳平,還順帶賞賜了魏無知。而陳平憑藉著他的高情商,在劉邦、呂后的手底下週旋,在呂后病逝後,他和周勃一起誅滅呂氏,迎代王為皇帝,維護了大漢王朝的正統。漢文帝即位後的第二年,陳平逝世。

縱觀大漢王朝的那些開國功臣,封賞最高的那一群人最後善終的也沒幾個。相比較那些武將而言,劉邦的這三大文臣已經算是善終的了。只不過,他們三個人的位置不同,性格不同,處理事情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最終導致的結果自然也會有不同的地方。

參考文獻:

1、《史記·高祖本紀》2、《史記·蕭相國世家》3、《史記·留侯世家》2、《史記·陳丞相世家》4、《資治通鑑·卷十一·漢紀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