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廢掉太子李承乾的同時,為何要把魏王李泰也給廢了?

媽媽說名字越長越好

唐太宗有十四子,但只有三位嫡出;分別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晉王李治,都為長孫皇后所生。

長子李承乾早年被封太子地位穩固,拜魏徵為師,麾下良臣謀士眾多;而次子李泰,因同是“文德皇后所生”,且“聰敏絕倫”,太宗“特所寵異”。一出生就被自己的祖父唐高祖李淵冊封為宜都王,次年,李泰進封衛王,作為秦王的嫡次子,李淵卻將其封為了正一品的衛王以繼李元霸之後,對於還是秦王的李世民來說已是莫大的恩寵了!


魏王李泰由於才華橫溢,深受太宗寵愛,並允許其設立文學館,招納賢才,使魏王的勢力空前膨脹;貞觀十六年由李泰主編的大型地理著作《括地誌》問世,成為我國曆史上首部以地理體裁為載體的文學著作;得到李世民逾越禮制的封賞和恩寵!一時之間,魏王的風頭蓋過太子,雖群臣進諫,但太宗不為所動。


魏王從中作梗,激將太子,迫使蓄謀已久的太子黨迫於形勢,公然逼宮,導致被廢,魏王奸計得逞,結黨營私;作為嫡次子的李泰在太子之爭中佔據上風,然而其不法行為和險惡嘴臉招致長孫無忌等朝中重臣的極力不滿和抵制;李泰為了博得李世民的信任,在李世民面前許下百年之後殺子傳位於弟弟李治的誓言!同時廢太子向李世民供述魏王朋黨的違法行徑:大意為:我以貴為太子,別無所求,李泰步步緊逼,致使兒臣犯下謀反罪行,今父皇要立李泰為太子,正是中了李泰的奸計。

李世民面對太子的供述和長孫無忌的反對以及李泰‘殺子傳弟’的毒誓;在太子謀反,魏王涉嫌謀嫡的情況下,為了保全自己的三個兒子,廢止李承乾,李泰降爵被貶,在大臣的擁護下選擇性格溫順的幼子李治為繼承人,至此貞觀年間的太子黨爭告一段落!


天下神筆

李承乾作為太子很爭氣,尊師重道,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對於李世民的考核,也做的有模有樣,李承乾的幾次監國也得到了唐太宗的認可,可以說李承乾的監國不居功,不炫耀,進退得當,深的李世民的喜歡。
本來李承乾是一個明主的苗子,可惜這一切都被足疾給毀了,李承乾因為足疾走路有點跛,這個跛足伴隨著他的終身,自從瘸了以後,李承乾的性情大變,李承乾的心路歷程,史書沒有記載,不過據魯速猜測,李承乾之所以性情大變,與他內心的夢想打碎有關。
李承乾一直希望能夠成為父親那樣的英明神武,文治武功君主,而且要一表人才,也就是內在和外在都要一流,而腳一瘸,這個夢想就永遠無法實現,作為從小被教育要成為一代明主的李承乾心裡接受不了。
而此時,李承乾同母弟李泰心思活絡起來,起了爭儲的念頭,李世民也很喜歡這個李泰這個兒子,知道李泰喜歡文學,給李泰造了文學館,讓他自己招攬文人,蘇勖以古人都以著書為立言的標誌,勸李泰編著《括地誌》,只用了一年時間就編纂好了,唐太宗龍心大悅,賞賜李泰的東西都超過了太子李承乾。
此時的李承乾有點自暴自棄,寵信宦官,一蹶不振,還寵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樂人,並稱他為稱心。請注意這個稱心是個男的,這讓李世民勃然大怒,把這個稱心殺死,李承乾不但不知道悔改,還在宮裡給他樹冢立碑,這讓二人的關係更加惡劣。
李世民為了讓李承乾迷途知返,搜訪賢德,以輔儲宮”,先後挑選了十餘位老臣、名臣出任東宮輔臣,但是這些並沒有能夠從根源上治療李承乾的心病,而這十幾位老陳拿著雞毛當令牌,經常嚴厲的批評李承乾,這讓李承乾更加反感。
李世民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讓魏徵擔任太子太師,為的就是給李承乾一個定心丸,也是向天下宣佈,我是不會廢太子的,可惜混了頭的李承乾並沒能領會到李世民的良苦用心。
李承乾看到李泰受寵,認為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遂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李世民把李承乾幽禁起來。
對於處理自己的、兒子,李世民可以說煞費苦心,謀反的人就算是太子也要處死,可是李世民愛子心切,並沒有處死李承乾,將李承乾廢為庶人,流放黔州,保住了李承乾的姓名。
而李泰則恃寵而驕,看到李承乾被廢竟然跑到李世民那裡撒嬌,並且承諾如果自己是太子將在百年後殺了兒子傳位給自己的弟弟李治,當時的李世民竟然信了,不過被褚遂良戳穿了李泰的謊言,冷靜下來的李世民也覺得這不靠譜。
而對於立太子,李世民認為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所以李世民立了晉王李治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唐高宗,不得不說李世民這個決定非常的英明,至少保住了李承乾還有李泰的命。

歷史百家爭鳴

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謀反,唐太宗李世民廢除太子,同時將魏王李泰解除職務,予以囚禁。李世民為什麼要這麼做?主要有兩個原因:

原因一:為了唐帝國的長治久安。

李承乾是太子,李泰是魏王,隨著年齡增長,李承乾失寵,李世民對李泰更加偏愛,對此,李泰心知肚明,積極謀奪太子之位。現在李承乾出事了,如果讓李泰順利入主東宮,後世子孫就會認為:原來皇位是可以搶來的,祖先可以,我為什麼不能?之前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已經開了個不好的頭,現在李泰也來,長此以往,皇族內部的紛爭何時能止?禍起蕭牆,不利於王朝的長期穩定。李世民宣佈:以後如果有皇子爭奪儲位,一定廢了他!

原因二:保全三位嫡子。李泰曾經對父皇說:以後我要把兒子殺了,傳位給弟弟

李世民聽了,感動地淚牛滿面,果然是好兒子,對兄弟如此友愛。後來李世民又在朝堂把這個事講了,褚遂良聽後,指出:弟弟哪有兒子親呀,他要是連兒子都敢殺,更何況弟弟?請皇上把晉王妥善安置。李世民聽說嫡子有危險,非常著急。想到:如果立李泰,李承乾和李治都要完蛋;如果立李治,他宅心仁厚,兄弟們能夠保全。皇后死了,兒子不能出意外,否則對不住她。

終於,李治登上了皇位,李泰被貶到地方擔任濮王,最後,兄弟三人全部善終。

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

更多歷史八卦關注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時拾史事

北宋《冊府元龜》記載,太宗謂侍臣曰:“泰昨入見,自投我懷中雲:‘臣今日始得與陛下為子,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孽子,臣百年之後,當為陛下殺之,傳國晉王。’父子之道,故當天性。我見其如此,甚憐之。”褚遂良進曰:“陛下大失言。伏願審思,無令錯誤也。安有陛下百年之後,魏王持國執柄為天下之主,而能殺其愛子,傳國於晉王者乎?陛下日者立承乾為太子,而復寵愛魏王,禮數有逾於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殷監不遠,足為龜鏡。陛下今日既立魏王泰,伏願陛下別安置晉王,始得安全耳。”

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涉嫌謀反被李世民廢除太子位,發配到黔州。此前李泰本就恩隆日盛,倍受李世民的寵愛,這次李世民廢太子位讓魏王李泰看到了機會。李世民試探李泰時,李泰公開表達了自己有意儲君的想法,並竟然進一步聲稱,為了讓太宗相信自己不會登基後殺了兄弟,死後肯定會殺了自己的兒子,把皇位傳給弟弟李治。太宗一時相信,不過卻被褚遂良毫不留情地揭穿了,唐太宗冷靜下來後,也迅速明白魏王的話不可信,於是最後聽信了國舅長孫無忌的話,立了性格溫和,與其它王子沒有爭執的李治為太子。


李泰自幼聰明,且熟讀各種詩書,是李世民幾個兒子中文學天賦最高的,倍受李世民的寵愛。這種過度受寵引起了朝中人士的遐想,也讓李泰錯誤地膨脹起來。

時皇太子承乾有足疾,泰潛有奪嫡之意,招駙馬都尉柴令武、房遺愛等二十餘人,厚加贈遺,寄以腹心。黃門侍郎韋挺、工部尚書杜楚客相繼攝泰府事,二人俱為泰要結朝臣,津通賂遺。文武群官,各有附託,自為朋黨。(載於《舊唐書》)

太宗對魏王李泰的過分溺愛,導致李泰開始結黨營私,引起了太子一黨的不安。承乾曰:“臣貴為太子,更何所求?但為泰所圖,特與朝臣謀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為不軌之事。今若以泰為太子,所謂落其度內。”(載於舊唐書)

太子李承乾這句話意思是,本人早已是太子了,本來沒什麼企圖,只要安安穩穩等待接班就行了,要不是李泰苦苦相逼,那裡還會去謀反?如果李泰真當了太子,那麼不正好遂了李泰之願?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英明神武,在位時創下了赫赫有名的“貞觀之治”,然而到了晚年時,他為自己年青時弒兄逼宮奪得帝位的事內心不安,所以不希望下一代重蹈覆轍。對於太子李承乾的辯解,他迅速就明白了,他對近臣們說:如果我立李泰,那麼其它皇子便認為太子之位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得到,立李泰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可能都得死,李治為太子,其它兄弟還可以生存。

“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儲君之位可經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

唐太宗的判斷十分正確,所以他立李治為太子,並拘禁了李泰。太宗逝後,待李治坐穩了江山,立即恢復李泰自由,李承乾雖然未能被接回,但畢竟也算得到善終。


華哥雜談


李承乾

  太子稱為儲君,是皇位的繼承者,是國家未來的領導者,因而立太子是各朝最重要的大事。唐太宗與歷代帝王一樣,十分重視太子的選擇和培養。然而當他挑選了長子承乾為太子後,麻煩就接踵而至,不久又陷入了廢立太子的煩惱之中。那麼唐太宗為什麼立了太子又想要廢太子呢?

  李承乾是唐太宗的嫡長子,武德二年(619)生於長安承乾殿,所以因殿起名。武德九年十月,登上皇位的唐太宗立承乾為太子,而這年承乾只有8歲。

   幼年的承乾十分聰慧,唐太宗看在眼裡,特別喜歡。貞觀四年(630)七月,唐太宗挑選了德高望重的李綱為太子太師,負責承乾的教育。李綱是個老夫子,每 每以儒家君臣父子之道灌輸給承乾,上課時“辭色慷慨,有不可奪之志”。年幼的承乾好像是真地懂了,“未嘗不聳然禮敬”,對他十分敬重。唐太宗看到師徒倆這 樣的認真勁,心中十分滿意。為了讓承乾從小培養執政的能力,太宗還讓承乾處理一些簡單的政事,而承乾解決起來十分果斷,頗識大體。

本來李承乾是一個明主的苗子,可惜這一切都被足疾給毀了,李承乾因為足疾走路有點跛,自從瘸了以後,李承乾的性情大變,李承乾的心路歷程,史書沒有記載,李承乾之所以性情大變,與他內心的夢想破滅有關。

李承乾一直希望能夠成為父親那樣英明神武,文治武功的君主,而且要一表人才,也就是內在和外在都要一流,而腳一瘸,這個夢想就永遠無法實現,作為從小被教育要成為一代明主的李承乾心裡接受不了。

  承乾生長於皇家深宮之中,沒有接觸民間疾苦,眼光短淺的毛病漸漸顯現。皇太子無比尊貴的地位,加上他自我感覺很好,日漸染上奢侈、散漫的紈絝惡習。他張 口閉口忠孝,人前也顯得十分沉穩,但背地裡卻十分喜好聲色,與一幫小人浪蕩無度。由於他很會偽裝,許多朝臣都受他矇騙,根本不知道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只有唐太宗嚴厲的目光盯住他時,才感到有所畏懼。唐太宗這時也發覺他問題很大,不過並沒有想放棄他,認為他還很年輕,儘管身上有一些劣習,但還可以改掉, 畢竟他還有可塑性,只要有好的老師指點,應該會成為一個好太子的。

  李綱病逝後,唐太宗將教育的重任落到了太子左、右庶子于志寧、李百 藥的肩上。李百藥發現承乾頗為留意典籍及愛好嬉戲,曾寫了一篇《讚道賦》,以古代太子成敗之事諷諫承乾,得到唐太宗的贊同。然而要讓承乾真的聽李百藥的勸 導,已經不太可能了,他依然故我。兩年後,李百藥灰心離職。貞觀七年,唐太宗挑選了中書侍郎杜正倫為太子右庶子。杜正倫以直諫而聞名朝野,唐太宗想讓他與 于志寧一起共同輔導太子。唐太宗最初還親臨東宮,瞭解承乾的學業進展。這時承乾得了腳疾,不能上朝,就避開了唐太宗對他的直接監督,一批小人乘機來到他身 旁,引誘他更加嬉戲荒誕。杜正倫、于志寧的直言相勸都無濟於事,承乾根本聽不進他倆的話了。唐太宗知道後,十分不滿。儘管如此,他還是沒有喪失對他的希 望,又挑選了名儒孔穎達為太子右庶子,想加強教育,讓承乾改正缺點。孔穎達十分負責,一見到承乾有問題,馬上板了臉進諫,可承乾卻嘻皮笑臉,習性如故。太 宗無奈,只得再次更換老師,於貞觀十二年任命張玄素為太子右庶子。

  承乾一次又一次地辜負了父宗的期望,看著兒子的這副模樣,唐太宗內 心十分焦慮,父子骨肉親情日趨淡漠,日子一長,太宗生出了厭惡之情。更為重要的是,唐太宗發現太子與他在政見上差距更大。唐太宗一直標榜以文治國,尊賢禮 士,而承乾毫不理解父親為什麼要這樣做,更不懂太子守成重在守文的道理,一味嬉戲廢學,對突厥的尚武風習十分愛好。唐太宗即位後,大力倡導納諫,也希望太 子能像他一樣,想不到承乾不喜諫臣,不納善言,對父親派給他的老師都是陽奉陰違。唐太宗思賢若渴,一旦發現賢才,必禮賢下士,而承乾不聞有愛賢好善之舉, 反而“私所引接,多是小人”,令太宗十分反感。母親長孫皇后的早死,還有父親唐太宗李世民對於他的親弟弟李泰過於的寵愛,讓李承乾患得患失,魏王李泰字惠褒,小名青雀,史料記載,魏王李泰是寵冠諸王,本來按照慣例皇子被封王成年後就應該去自己的封地,也不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怎麼想的,太喜歡這個兒子了,特許魏王李泰“不之官”可以長年留在京城居住,群臣當然反對,但是李世民不理,於是這個與李承乾一母同胞的親兄弟,就對皇位產生了幻想。

李泰被封為相州都督,卻不赴任,可以留在京城。李泰才華橫溢,聰敏絕倫, 好士愛文學,工草隸,集書萬卷,是當時的書法家、書畫鑑賞家。唐太宗允許李泰在府邸設置文學館,任他自行引召學士。後來為了往來方便, 太宗讓李泰移居皇宮大內的武德殿,撰寫了《括地誌》一書,每月的花銷超過太子。另外,李世民為了李泰方便在東都洛陽聚會遊玩方便,有特把著名的名勝洛水池封給他,成為著名的魏王堤。這樣的特殊的待遇,誘發了太子李承乾的醋心,也讓一些大臣不滿。於是包括魏徵在內的很多人都對李泰有怨言,在李世民面前說了一些不好聽的話。這李世民雖然英名蓋世,但是在這件事上卻很護犢子,大怒,把一些大臣叫過來怒斥,說:我就是喜歡李泰!李泰是龍種,你們得尊重!搞得大家很無趣。

由於太宗的寵愛,強烈誘發了李泰當接班人的野心,於是經常做手腳整治他的哥哥、太子李承乾。李承乾害怕了,也暗中使手段,一次他派遣一個人自稱是李泰王府的典籤,到玄武門上奏書,這奏書中說了許多李泰的錯誤和罪過。太宗李世民一看大怒,當即下令搜捕上書的人,並細查此事,結果李泰王府里根本沒有這個所謂的“典籤”。這讓李世民意識到是有人在陷害李泰,結果對李泰更加保護寵信,再加上李承乾生活作風很不檢點,遂有了廢立之心,私下裡答應立李泰為太子。李泰也以習文治學為名,暗中招賢納士,每次朝中議事他事先揣磨父皇意圖,再表自己意見,深得父心,同時也不忘抵毀太子,還唆使他人抵毀太子,這樣一場波濤洶湧的宮庭鬥爭在表面平靜的室王內暗流湧動。

   其時承乾也發覺了父皇對自己的日漸疏遠和對李泰的偏愛,知道自己已經失寵,太子的地位岌岌可危,心中惱怒不已。前途的黯淡使他心灰意冷,萎靡不振,乾脆 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終日沉湎於酒色。他在東宮招來上百人扮作突厥人,奏胡樂,跳胡舞,揮舞著胡人的狼旗,還搭個胡人的氈帳,模仿胡人的軍事佈陣,手中 拿著胡人的短劍廝鬥,甚至還讓人燒柴烤著全羊,拔出佩刀一點點割著吃。他自己還比作是可汗,假裝突然死了,讓眾人依胡人風俗在死屍邊上嚎啕大哭,將東宮弄 得一片烏煙瘴氣。還寵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樂人,並稱他為稱心。請注意這個稱心是個男的,這讓李世民勃然大怒,把這個稱心殺死,李承乾不但不知道悔改,還在宮裡給他樹冢立碑,早晚祭奠,痛哭流涕,還裝著身體不舒服幾個月不上朝,其實是不願見父皇。

  為了保住自己太子的位子,承乾開始行動了。他與黨羽商量 對策,準備了兩個計劃。他們首先派出刺客紇幹承基暗殺魏王李泰,認為只有除掉嗣君的競爭對手才能保證自己的地位,但想不到這一計沒有成功。第一個計劃不 行,退而求其次,就著手第二個,即在萬不得已的時候孤注一擲,發動宮廷政變,讓唐太宗退位當太上皇,用武力登上皇位。

  貞觀十七年,魏徵病 亡,挽救承乾的最後努力破滅。魏王泰眼見自己在接近皇位了,就露出了咄咄逼人的態勢,承乾無法可想,只能加快謀反的步伐。與承乾一起的漢王元昌、吏部尚書 侯君集、駙馬都尉杜荷等人,本來只是與唐太宗有點小的不愉快,在承乾的影響下,同病相憐,幾個人湊在一起一談,決意反叛。大家都割臂起誓,用帛拭血,燒成 灰後和著酒一起喝下去,嘴上唸了幾句同生死的話,決定到合適的時機偷偷奔襲唐太宗的寢宮。

  想不到這時發生了一件事。貞觀十七年二月, 在齊州的齊王李祐謀反。消息傳來,承乾十分高興,對手下的紇幹承基說:“我宮西牆,離大內只有二十多步,如果我和你要弄點事情出來,難道是齊王可比的?” 齊王的叛亂很快被平定了,一干人等被帶到長安審問,想不到事情牽連到紇幹承基。四月,紇幹承基受不住審訊中的用刑,供出了承乾密謀發動政變的方案。唐太宗 立案審理,讓長孫無忌等眾大臣組成專門法庭審理這件事,在覺得證據齊全之後,太宗派出禁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拘捕了承乾及其黨羽,一場還未發動的政變 就這樣流產了。幾天後,太宗下詔廢太子承乾為庶人,關押在右領軍府。與此同時,他也將魏王李泰給幽禁了起來。原因就在於唐太宗有一次去李泰家裡,李泰竟然對李世民說出,如果將皇位傳給自己後,自己將在以後,會將皇位讓給幼弟李治,並且殺了自己的兒子,使其不能與李治相爭。原本李世民是非常疼愛李泰的,但是李泰這番話後,虎毒尚且不食子,更何況是自己的獨生子,唐太宗認為李泰心腸太狠,而且太子的事情與他也有很大的關係。於是,在廢掉李承乾的同時把李泰也給幽禁起來,好讓晉王李治能順利接班這李泰自恃聰明,恃才傲物,再加上老爹的寵愛,把很多大臣不放在眼裡,包括他的親舅舅長孫無忌對他都很不滿,堅持要立魏王李泰的同母弟弟、老實聽話的晉王李治。李世民私下也想立李泰。而長孫無忌卻一定要立晉王李治。這個時候太原恰好出土了一通石碑,內有“治萬吉”字樣,與李治的“治”重合,這可幫了李治的大忙,於是李世民就想聽從大家的的意見,準備立李治為太子。李泰風聞此事後,就對弟弟晉王李治威脅說:“哥哥還鬥不過我,你想與我鬥?”把李治嚇得渾身打顫。一天李世民見李治憂心忡忡的樣子,就問他怎麼了?李治就把哥哥李泰說的話告訴了父皇。李世民非常煩惱,之後又召李承乾責問他欲謀反的理由。廢太子說:“臣下貴為太子,還要求些什麼呢?只因李泰有企圖,所以與一些朝廷大臣謀求自保罷了。因此有一些壞人趁機讓臣下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如果李泰成為太子,正好讓他的計謀得逞。太宗李世民說:“是的,如果立李泰。則太子的位子就成了可以詭計求得的了。要是讓李泰真的得立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就都活不成了;要是立李治,李泰和李承乾就都沒事了。”並同時下詔說:“今後太子沒有德行,藩王想取代之的,雙方都要拋棄。下詔頒行這個法令。”然而李世民仍然有顧慮,對長孫無忌說:“公侯勸我立雉奴為太子,雉奴個性仁義但懦弱,(治理國家的能力不夠有氣魄)不會讓國家產生憂患吧?”雉奴是高宗李治的小名。於是,皇帝下令把李泰解除一切職務,囚禁起來,後來在貞觀十七年改封為順陽郡王,貶到均州的鄖鄉居住。李世民這樣做,其實內心是很痛苦的,曾拿著李泰從鄖鄉發來的表章對左右說:“李泰文辭可喜,豈非才士?我心裡一直是很喜歡他的,但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考慮,遣他居外,可以使江山無憂、兄弟兩全也。”再說李泰經過這場變故,鬱鬱寡歡,在公元652年很快死去,終年三十五歲。

而通觀歷史上那些走上謀反之路並失敗的皇子,下場往往只有身首異處這一種結局。但是輪到李承乾時,唐太宗卻沉默了。子懋流涕禮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勝,願諸佛令此花竟夕不萎。’”案:今人多稱本生之妾母曰姨,蓋其由來已久矣。

承乾的所作所為固然讓他感到失望,為了將愛子栽培成為合格的儲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與精力!然而李承乾逼宮謀反固然大錯特錯,但唐太宗終究還是愛著這個兒子,實在忍不下心來殺了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帶頭違反法律規定,這該如何是好呢?最後唐太宗將這個棘手的問題拿到了朝上,扔給了諸位大臣——你們說說,該怎麼處置承乾?結果沒有一個大臣敢回答。

因為關於皇子謀反一事該如何處理根本就無需商討,按律當誅,可現在唐太宗卻當著眾大臣的面公開詢問要怎麼處理李承乾之事,很明顯就是在表示他根本不想殺了李承乾。最後還是通事舍人來濟站了出來,說道:“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於是唐太宗下令,將李承乾廢為庶人,流放黔州,總算是保住了愛子的一條性命。而來濟也因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職不斷得到升遷,不久就考功員外郎,次年便升遷中書舍人,與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寫《晉書》。

爾後在重新立儲之際,唐太宗深知“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於是果斷立了年幼卻性格溫和的李治為太子,目的就要能夠同時保住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同年四月庚辰,李元昌賜令自盡,杜荷、侯君集等人盡皆伏誅,惟獨主犯李承乾只被廢為庶人。唐太宗在《廢皇太子承乾為庶人詔》中感慨道:“況乎冢嗣,寧不鍾心!”然而承乾這個曾經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愛子,終究還是叫他失望了。庚寅,唐太宗親謁太廟,以謝承乾之過。九月癸未,承乾徙居黔州。

貞觀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於黔州,唐太宗為之廢朝,並葬之以國公禮。

縱觀李承乾之一生,可以看到唐太宗縱然作為大唐帝國高高在上的天子天可汗,但是在面對自己最心愛的兒子時,卻只如同天底下千千萬萬個最普通的父親一般,細心栽培耐心教導,特別是這個愛子將要繼承自己的帝業,唐太宗更是花費了大量的心血與精力。

所以承乾不足6歲時,唐太宗便讓赫赫有名的儒學大家陸德明教導他;所以承乾12歲時,唐太宗便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其處理政務的能力;所以在承乾年歲漸長不循法度後,唐太宗煞費苦心地想要將他引回正道,甚至一聽說有人猜測承乾的儲位不穩,立馬將魏徵任命為太子太師以絕眾望;所以哪怕後來承乾犯下了謀逆這等滔天大罪,唐太宗傷心之餘仍要絞盡腦汁保住他的性命,甚至在改立太子時滿心都在為承乾的未來安危做打算。

然而,失去了太子之位的承乾沒過多久便鬱鬱而終。而唐太宗對這個自己曾經寄予厚望的愛子的離世究竟有多悲痛,今天的我們已經很難知曉了,但是據說就在承乾去世後的這一年,唐太宗寫下了一首《秋日即目》。

  爽氣浮丹闕,秋光澹紫宮。衣碎荷疏影,花明菊點叢。

  袍輕低草露,蓋側舞松風。散岫飄雲葉,迷路飛煙鴻。

  砌冷蘭凋佩,閨寒樹隕桐。別鶴棲琴裡,離猿啼峽中。

  落野飛星箭,弦虛半月弓。芳菲夕霧起,暮色滿房櫳。


金山萬丈

想要弄清楚唐太宗在廢掉太子的同時,為何要把魏王廢掉,就要先弄明白唐太宗在立李承乾為太子的同時,為何偏偏要格外優待魏王李泰,讓他的實力和太子旗鼓相當。表面上看,是因為魏王聰明好學,唐太宗非常喜歡這個兒子,所以重點培養他,把最好的給他。

但真實原因,顯然沒有這麼簡單。

大家知道,皇帝作為天下最高權力擁有者,幾乎是所有人夢寐以求的,雖然歷代統治者都不遺餘力的宣傳忠孝仁義,但圍繞最高權力的爭奪,從來沒有間斷過。換句話說,在權力面前,父子之情、兄弟之情、君臣之情都變得毫無價值,對於皇帝而言,身邊的大臣將領不可信,自己的老婆兄弟也不可信,甚至是自己的親兒子恐怕也不可信。

一切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兒子的實力過大,保不準就會想著要提前接班。

雖然對於每一個皇帝而言,都是希望能夠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但前提必須是等到自己死後,恐怕沒有人會心甘情願提前退休。

在當時的情況下,太子作為帝國的下任皇帝,圍繞在他身邊的勢力自然會越來越大:一邊是行將就木的老皇帝,一邊是風華正茂的下任新皇帝。換做是你,你會選擇支持誰?

我想,只要是一個思維正常的人,都會有意無意站在太子這邊,雖然在皇帝沒死之前,大多數人是不敢明目張膽支持太子的,但問題是,他們也不敢明著和太子作對吧,因為沒事得罪未來的皇帝,這不是自己找死嗎?

在這種背景下,大多數人可能會選擇中立,但問題是,選擇中立實際上就意味著支持太子,因為太子揹著皇帝做一些不合規的事情時,你願意中立就意味著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會像皇帝告密,而這不就是在變相支持太子麼?

所以說,一個強勢太子的存在,對於日益衰老的皇帝而言,實在是一件恐懼不已的事情,包括許多開國之君都不能倖免。在這種背景下,他們常玩的一套做法就是扶持另一個兒子來當強勢親王,並有意無意暗示他有機會當接班人,以此來鉗制太子,將朝堂的勢力一分為二,以免讓太子一家獨大。

最早孫權是這樣玩的,後來南北朝時期許多皇帝也是這樣玩的,甚至唐太宗的父親李淵,也是這樣玩的,到了李世民手裡,顯然也是這樣在玩。

換句話說,對於李世民而言,魏王李泰只是他用來牽制太子的一股勢力,並不是真的想讓他當繼承人。更重要的是,強勢親王既然能夠威脅到太子,那他的實力恐怕也強大到令人害怕,在太子被廢后,如果讓這個強勢親王來當太子,那不相當於把整個朝堂勢力都給了親王,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強勢親王想幹掉什麼出格的事情,還有誰能夠出面制約?

想當年,隋文帝在創業時,前期一直是依靠太子楊勇,結果讓太子楊勇的實力大到讓隋文帝都害怕和恐懼的地步,以至於隋文帝在進去太子勢力範圍內,都有如臨大敵的感覺。於是隋文帝選擇通過扶持晉王楊廣,讓他成為強勢親王來牽制太子。後來太子楊勇被廢,晉王楊廣被立為太子,然後隋文帝就不明不白的死去了。

還有當年唐太宗的父親李淵也想用李世民來牽制太子李建成,結果李世民這位強勢親王在實力膨脹後直接篡位接班。在這種背景下,當太子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顯然不可能、也不敢立魏王李泰為太子,於是他最後選擇最弱小的李治為太子。


太史龔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在講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回顧一件事,一件對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至關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玄武門之變,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在皇宮北門玄武門設伏,奇襲了自己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弟弟齊王李元吉,將二人殺死後順利當上了皇帝。



自己一代人奪嫡的血雨腥風猶在眼前,他怎麼能不考慮到兒孫身上。關於玄武門之變的是是非非,已經說了一千多年,很多事都難辨的清對錯,但有一點可以明確,就是奪嫡就得兄弟相殺,同室操戈。李世民是皇帝,但也是父親,他不會希望自己這代人的慘劇再在兒子們身上上演,所以,越有本事的兒子就越讓李世民不放心,作為一個父親,他當然首先希望孩子們都活下來。



李承乾做了多年太子,名分早定,即便他做錯了事被廢,後續之君也很難放過他,因為他是前朝太子,尤其是李泰,是絕對不會放過李承乾的,而保全兒子們性命,不要重蹈兄弟相殺的慘劇再次發生,是李世民心中的重中之重。



李世民只有三個嫡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李承乾和李泰恩怨已深,互不相容,李治年幼,且性格溫和,與兩個哥哥矛盾不深,只有立李治,三個孩子才可以都保全,且國家已經上了正軌,不需要多麼有本事的人掌舵,而需要老實的人來守成,這麼看,李治就更合適了,所以在廢李承乾的時候,把李泰也給廢了,讓李治繼位,實是一個皇帝兼父親的李世民所能做出的最佳選擇了。


史書上冬眠的蛇

因為當時唐太宗同時得知了,是李泰步步緊逼,給李承乾設陷阱,逼的李承乾沒有辦法,才會做出那樣的事情。


李泰是唐太宗最疼愛的兒子,在他得知兒子的真實面目竟然是這樣的時候,內心極端震驚和痛苦。


唐太宗是靠玄武門事變登上皇位的,在他晚年的時候,其實感覺到自己受到報應了。他的第五子之前謀反,被他賜死了。其實已經很傷心了。第五子是庶子,感情不深。李承乾和李泰是他最疼愛的兒子,而且是長孫皇后的兒子。所以他特別痛心。

而且李泰這個人,太心狠手辣了。為了皇位可以不擇手段,連自己幾歲的親生兒子都可以犧牲,唐太宗覺得很可怕。他知道,讓這樣的人當太子,當皇帝,以後自己其他兒子都不能保全。


可能是為了以示公平,可能是為了給陰謀者懲罰,可能是為了免於後代再做這樣兄弟相殘的事情,他必須貶謫李泰。


失去了政治生命的李承乾和李泰,其實就相當於已經死亡了。


唐太宗想要保全自己的子孫,但是他在玄武門之後殺死十個侄子的狠毒行為,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最後武則天出手來殘殺。


可見人算不如天算。就算心思算盡,也算不過天。



實夢閣

李世民本人就得位不正,他本人雖然在唐朝建立過程中有很大功勞,但他的大哥李建成同樣也功勞很大,而且一直是被他父親李淵當作接班人培養的。李淵當皇帝之後,就冊立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他弟弟李元吉為齊王。

因為唐朝的史書在唐太宗時期,由唐太宗自己親自查看並修改過,所以留下了很多黑李建成而吹唐太宗的資料,後來流傳下來,到民間故事比如隋唐演義、興唐傳之類的小說裡,就把李建成描寫成了一個負面形象,無功無德,還嫉賢妒能,要還李世民,最後李世民被逼才發生了玄武門之變。

其實並不是這樣。李淵從太原起兵開始,李建成就是他確定的接班人。既然如此,為什麼宗室李建成留守,而李世民外出征戰立功立威呢?其實這恰恰說明李淵更在乎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外出打仗是有風險的,而留守相對來說更安全,更不容易遭遇危險。所以,李建成才經常留守,而李世民是在為李淵充當爪牙鷹犬。

這也就是朱元璋從稱吳王的時候,就已經確立朱標為太子,但從來沒有讓朱標外出打仗,卻讓秦王、晉王、燕王和寧王這些人分別率兵北伐,或者抵禦元朝殘餘勢力的反攻。就是因為對朱元璋來說,朱標是太子,是國家根本,不能輕易放到危險的地方去,而秦王、晉王、燕王和寧王則是用來充當鷹犬爪牙的,就應該去打仗。

靖難之役的時候,朱棣的做法也是一樣的。作為朱元璋給他指定的燕王王位繼承人,世子朱高熾一直都在北平留守,而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則一直跟隨朱棣四處征戰,履危蹈險。一直到靖難之役結束之後,朱棣當上皇帝了,才開始嫌棄朱高熾過於仁弱,反而是朱高煦更加敢於冒險,又比較奸詐狡猾,更像他,所以才像改立朱高煦為太子。但最終並沒有真正改換太子,還是讓朱高熾正常繼位了。

在李淵當皇帝之後,尤其是天下大定之後,因為李世民功勞大,又有賢名,自然很容易威脅到李建成的太子位。所以,李淵給予李世民各種賞賜和特權,就是希望能用這些來安撫李世民。但從李建成的角度來看,這些也恰恰說明,他的太子位越來越危險,李世民越來越有可能奪走他的太子位。所以,李建成也採取了一些反擊措施,來保全自己。

這樣,結果就演變成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在宮門政變中殺死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又入宮逼著父親承認自己成為儲君,不久後再禪位給他,當上了皇帝。正因為如此,李世民在自己當皇帝之後,也很快就冊立自己的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其他兒子也先後封王,確立名份關係,就是為了防止再因為爭奪太子位而出現玄武門之變這樣的事情。

作為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兒子相互之間兄弟鬩牆,甚至於喋血宮門,自相殘殺,這是人之常情。李世民不願意看到這個結果,正如李淵也不想看到這個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發生玄武門之變這樣的結果。

但因為李承乾有足疾,變成了瘸子,所以性情大變,變得越來越古怪,也不再像以前一樣聰明恭順的,李世民對他也越來越反感。與此同時,魏王李泰則因為招攬文人學士,為自己換來了賢王的名聲,而李世民本身也有比較高的文學素養,所以對李泰越來越有好感,以至於有了廢黜李承乾,改立李泰為太子的想法。

為了當上太子,李泰揣摩李世民的心思,知道李世民的心結是玄武門之變,所以特別在意幾個兒子之間能否避免因為爭奪儲君之位而發生自相殘殺的事情。李泰就故意迎合李世民的心思說,如果他當上太子,他將會殺死自己的兒子,等他當皇帝死後,他一定會把皇位傳給他的弟弟或者侄兒。

為了當皇帝,不惜殺自己的兒子,這個想法對李泰來說,當然是為了表示自己當皇帝並不是出自私心,而是為了整個家族的權力延續。但從李世民的角度看,就完全不同了。在這之前,為了避免別人說自己當皇帝是出自私心,而把自己所有的兒子都殺死的,最著名的就是王莽。

王莽是讓孔光、劉歆等人用符讖理論和禪讓理論為自己粉飾,從而讓漢朝宣佈把皇位像堯舜禪讓一樣,禪讓給了王莽。按照當時的說法,堯舜之間是禪讓,舜禹之間也是禪讓,但禹在當皇帝之後卻沒有禪讓給其他人,而是把位置傳給了他的兒子啟,從而開啟了夏朝。所以,王莽為了避免別人說她是像大禹一樣有私心,就把自己的兒子殺死,以保證將來把皇位傳給更有功德的人。

王莽在後世留下的名聲並不好,多數時候的評價都是偽君子,尤其是殺死自己的兒子,更是超出了正常的社會倫理所能接受的範圍。俗話說,虎毒不食子,連自己的兒子都可以殺死,還有什麼人是他不敢殺的呢?所以李泰這種投其所好的表態,反而加重了李世民對他的懷疑和厭惡。

李世民率軍出征期間,李承乾留守,承乾在宮中扮成胡人,讓人稱呼他為可汗,奉命輔佐他留守的大臣勸諫他,讓他不要胡作非為,李承乾很不高興。李世民回到長安後,知道了這些情況,對李承乾自然更加不滿了,也就越發考慮要換太子。李承乾知道之後,變也想發動宮廷政變,先下手為強,逼迫李世民直接禪位給他,但還沒發動,就被人揭發了,從而被廢黜了。

痛定思痛,李世民得出的結論就是,李承乾之所以能夠走到這一步,就是因為李泰為了奪儲,步步緊逼,讓李承乾不安於位,不得已才鋌而走險。所以,在下詔廢黜李承乾的同時,也宣佈廢黜了李泰。最後,李世民選擇冊立性格柔弱的晉王李治為太子,並對大臣說,無論是李承乾還是李泰繼位,其他兄弟都活不了,只有沒有參與奪儲而且性格仁孝的李治繼位,他的兒子們才能得以保全。

反過來說,其實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李世民是在讓李泰為他自己背鍋。既然早已發現李承乾性情大變,已經不適合繼續當太子,將來繼位當皇帝,那麼就應當早做決斷,改立其他人為太子,而不是到處和人說他想換太子,卻又並不真正付諸實施,這就等於讓李承乾和李泰都不安心,只能繼續兄弟相鬥。

這個做法其實和孫權晚年讓太子和魯王孫霸相互鬥爭很相似,只不過孫權做得比較明顯,而李世民一直比較溺愛自己的兒子們,所以不大容易被人看穿,但本質上其實都是一樣的。


蕭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