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能統治中國這麼久?

王乾


清朝國祚268年,在大一統王朝中也就是一般般,但是相對於同樣是少數民族建立的享國不足百年的大一統元朝,清朝可謂相當長壽,而且身為封建時代最後一個王朝,清朝可是參考了之前朝代的各種弊端,可以說是集大成者也。

明清是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相比於同為君權高度集中的明朝,清朝在其基礎上改進了很多。

皇位繼承人方面。

明朝的繼承製度是嫡長子制,也就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好處在於避免了皇子之間為了皇位而自相殘殺,弊端在於,只培養了一個太子,其他皇子就藩後在府邸就如同被圈養的動物一般,基本上就廢了,這也是南明時期四位被擁立為帝的藩王中沒有雄才大略之主原因之一。


清朝是立賢不立長,除了康熙朝明確立過嫡長子胤礽為太子外,雍正帝建立秘密立儲後,清代就沒有太子一說了,這樣一來資源合理分配到各位皇子身上,而且清朝王爺封爵但是不分封於外,都是留在京城,沒有兵權但是擁有政治上的特權,可以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甚至危機時刻力挽狂瀾,如咸豐年間的鬼子六恭親王。

黨爭與輿論導向控制。

明末的東林亂政是明亡的一大原因之一,至高無上的皇帝面對文官的報團竟然無可奈何,而且言官動輒大罵皇帝,而皇帝為了名聲又不能隨意處罰,給了滿清的血淋淋的例子,所以清朝在制度上大力杜絕這種情況。

明朝的言官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組成,早期這些部門更多是監督,經過開國以後重典治世後,風氣開化言官上諫成為一種潮流,明孝宗弘治帝時期本著官員監督以察天子之失的原因更是廣開言路,但是之後言官的發展就不受控制了,往往皇帝為了名聲不處罰言官,言官為了名聲使勁罵皇帝,發展到最後,言官上諫罵皇帝只是為了博名聲,而不是為了國事著想。


明朝的黨爭特別嚴重,起源於明世宗嘉靖帝時期,成型於明神宗萬曆帝時期,並且通過立太子爭國本一事造成江南士族利益代表東林黨一黨獨大,皇帝面對百官報團也無可奈何,黨爭成為明亡一大因。

言官某種程度上代表著輿論的導向,而毫無疑問明朝皇帝對於輿論導向是越到後期越是失控。

清朝入關後先是通過剃髮易服和跑馬圈地來打壓漢人,後來為了震懾江南士族更是對於有聲望的文人大開殺戒,如順治十八年的哭廟案就殺死了江南名士金聖嘆等十八人。

清朝時期的都察院言官基本上是擺設,根本不敢因為國事罵皇帝,清朝皇帝可不是明朝皇帝對於言官從來沒有客氣過。


康熙帝時期更是大力打擊江南士族,而且清朝皇帝更是通過滿漢之分這兩個最大的黨派來在中間尋找平衡以大權在握,在這種情況下,清朝就沒有形成過朋黨。

康熙朝更是掀起延綿一百多年的文字獄,貫穿了整個康乾盛世,直到嘉慶帝時期才停止,在那段黑暗時期,一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就敢叫你身死族滅,乾隆帝時期更是借修“四庫全書”之機廣收天下書籍,將不利於清廷統治的書籍毀滅殆盡,毀的書與修的書幾乎成為正比。

清朝對於輿論的控制和打壓朋黨萌芽可以說是幾近完美。

其他方面就不一一論述了。


大一統政權,很多時候並非外部而亡,哪怕帝國後期垂垂老矣也可以壓死周邊小勢力及其內部起義,內部的崩潰才是亡國之因,明朝後期朝廷的黨爭如火如荼,為了利益動輒互相傾軋,一次次錯失良機,導致了弱小的努爾哈赤崛起,並且最終亡於流寇李自成之手。

強大的堡壘往往是從內部被攻破的,明朝真正亡國之因其實就亡於內部的崩潰,而清廷就借鑑了其中之因,首先沒有在社稷上完全相信外人,並沒有如明朝圈養藩王一般,而是保留諸王的部分權力,並且大力打擊朋黨萌芽還有控制輿論導向,這才是身為少數民族統治中國近三百年之因。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大清朝國祚268年,這麼長,怎麼就例外呢?制度上很優越麼?

其實很簡單……

首先,剃髮易俗,留髮不留頭,諸多殺戮

其次,大興文字獄,收繳修改天下圖書。諸如“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詩句,都要滿門抄斬。雙膝著地,言稱奴才,實行什麼教育,你懂的



第三,番薯馬鈴薯玉米等,來自美洲的高產作物,大面積種植,老百姓肚子不餓了


反抗的消滅,剩下的精神上禁錮,就好比草原上放牧養羊,羊再多有什麼用?

大清是否優越?八國聯軍進京時,老百姓就在城門口看熱鬧,順帶揹著西方鬼子過河溝賺點車馬費 ……還談什麼制度!

感謝彭總,百萬子弟兵浴血,重塑中國脊樑!



靈石蘊珠寶

這種問題不能一概而論。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土地兼併嚴重導致的農民起義不斷、羈縻脫離統治導致的地方動亂,那麼清朝呢?

明清兩朝的賦稅

眾所周知,明朝的賦稅相當的低,所以明朝的戶部財政也比較窮。然而這並不代表明朝百姓忍受的壓迫輕,因為明朝的土地兼併非常嚴重。明朝龐大的宗室與文官集團,以及後來東林黨所支持的地主豪強,掌握了越來越多的土地。明朝後期土地兼併相當嚴重,東林黨反而趁機削減對工商業的賦稅而加重對農民的剝削,加上自然災害,導致了明末農民被迫大規模起義。



清查再次扼殺了明朝已經出現萌芽的資本主義發展,遏制工商業發展而注重農業發展。雖然不利於社會進步,但的確利於統治。清朝“攤丁入畝”也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負擔。

對地方的控制能力

有很多人聲稱明朝領土遼闊,但殊不知明朝領土中有很大水分,原因就在於實際控制力方面。明朝對於青藏地區屬於象徵性統治,奴兒干都司的主要控制集中在遼東,東北的女真部落、西南土司都擁有相當獨立的權威,明朝對於很多領土的實際控制力相當薄弱。



而清朝並不信奉“羈縻”,對眾多邊疆的控制力一直都在不斷強化。明朝末年大量地區自我脫離,而清朝晚期疆域損失都是外力干涉造成。

其他對比

清朝針對於明朝滅亡的教訓,針對很多問題都進行了改進,比如嚴禁太監干政、削減宗室負擔、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能力等。

而最重要的一點,清朝認為明朝文官掌政實是大患,清朝大興文字獄,強化思想控制並且進行“愚民政策”,清朝的臣子都以自稱“奴才”為榮,這也是與明朝的一個很大的區別。清朝臣民失去了智慧與反抗精神,也是讓清朝得以安定的重要原因。



澹奕

大家都知道,清朝統治中國共268年,歷經11位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有少數民族統治國家的時間是最長的。為什麼會出現這一情況呢?我們分下面幾個方面來對此進行說明。

首先我們認為,清朝充分吸取了前期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的治理教訓。

第一,清朝最直接的是從明朝方面吸取教訓。大家知道,明朝應該是比清朝壽命更長的,但是清朝紀同以後,還是充分吸納了明朝治理國家中的很多優點,並且特別是吸取了其中的教訓,比如改革了首輔制度,使用文官集團來治理國家。另外,改革了宦官制度,大家都知道,到了明朝的中後期,宦官的地位和權力在明朝是舉足輕重的,有的宦官甚至可以左右朝政,連皇上都要聽他的朝中大臣都很多,成為他們的門下,或者成為太監的手中棋子,任他們擺佈。


第二,在經濟發展方面,一方面,清朝放棄了明朝對稅收各方面制度管得過死的情況,然後鼓勵發展手工業。鼓勵商業和貿易。這個方面清朝是比明朝做得好的,尤其是中期階段,清朝已經有手工業的發展,有了工業前期化發展的處形。特別是還形成了一段康乾盛世,在整個清朝的發展上,是具有重要意義的,那個時候農業發展已經達到了頂峰,我其他的走工業等各方面也有了較大的進步,如果條件允許,甚至都有可能會產生資本主義的萌芽,可惜啦。

其次是清朝充分利用好漢族文化,和漢族人才來為其所用。

第一次清朝入關以後,一開始對漢人的文化是有過一段時間的打壓的,並禁錮了漢文漢書,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清朝人很快就發現,如果這麼做下去,就會導致經濟停滯文化落後。鑑於這些問題,清朝貴族和皇家很快的就糾正了這一錯誤,開始復興漢朝文化,併為其所用,這樣的話為整個國家治理,營造了一個很好的文化文明基礎。


第二個方面是很快就開始內一號門中的優秀人才為其所用,大家也都知道滿清貴族的滿足呢,最早都是從馬背上下來的,打仗之才,騎馬射箭,武功還是可以,但是真正的弄文舞墨和治理國家上,這就有點差勁,由此他們就通過科舉制度來選拔人才,為他所用,當然了,到後期他也把這個八股文的考試引入了科舉制度,導致科舉制度的無效性。選拔人才方面就達不到更理想的效果,最後也是影響啊到清朝統治的,導致農民起義頻發。

再次,再簡單的說一說,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就是清朝比明朝更加強了集中化的強權統治。中央集權方面明顯的比明朝有了加強,在這個時候,只要沒有出現分均整個王朝的統治會更加穩固的。

總之,清朝是通過吸取教訓改革明朝的一些不好的做法,特別是在勵志和人才選拔方面,還是有一些值得推崇的好方法,此外,在文化方面能夠做到很快剎車,改變過去的那種一味禁錮的做法。

以上種種,使得清朝的統治長達200多年,這已經是很長的了。

如果不是因為後期出現了慈禧干政的局面,清朝的統治時間還能多延續一些時間。


文心採露苑

清朝可以說是封建王朝開出的最後一朵奇葩。雖然是異族統治漢族,相對於明朝而言它的國力更為強盛。

民族融合

人心齊,泰山移。一個國家想要安寧民族團結是前提。清政府很明確的認識到了這一點,雖然滿洲八旗貴族擁有特權,但卻不如元朝那樣森嚴,各民族之間沒有三六九等的劃分。在清朝時期滿漢之間可以通婚,通過這種做法達到民族融合。

制度優勢

滿清和元朝一樣都是騎在馬背上的民族,他們的遊牧文化並不適合管理農耕為主的中華民族。滿清貴族並沒有像元朝一樣對農耕文化捨棄,而是沿用明朝現成的制度加以改進。如明代內閣的“票擬”制度,這種制度可以集思廣益,內閣大臣擬出批覆意見,供皇帝審閱,這樣就發揮了智囊團的優勢,大大降低了皇帝犯錯誤的幾率。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清朝對明朝官員待遇極其優厚,只要投降就官復原職,這樣使得清朝迅速穩定局勢。

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實行到明朝時期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科舉取士已經成為歷朝歷代的慣例,是階級流動的重要環節。清朝對科舉制度的恢復,對民間的普通百姓有一定的安定作用。

文化方面

清朝的皇帝

清朝的太子選拔制度和明朝不同,他們並不是看重嫡長子的出身,更看重的是治國理政的能力。這樣清朝所擁立的皇帝多是有能力的太子,所以康熙雍正乾隆等一大批有能力的皇帝繼位之後,為維護清朝統治推動經濟發展作出很大貢獻。


品讀武器裝備

滿族入關平定全國後,接下來就考慮的是如何統治的問題了。這是個極為複雜的問題,一個二十萬人口的民族,要統治六千萬人口(按順治年計)的國家,難度顯然很大。必須經過一系列複雜的程序,並加以不斷完善。

第一,首先是對自己內部實力的團結和鞏固。

以當時的滿族,八旗軍入關總兵力五萬四千人,加上駐紮在東北的兩萬人(滿蒙漢三旗),總共七萬多人。只算關內,五萬四千人加上蒙漢八旗五萬多人(通常蒙漢八旗相加等於滿八旗人數),總共大概十來萬人的樣子。

這樣一支軍事力量,在當時地大物博的中國,顯然非常單薄。這就需要兩個方面加強:

1 滿蒙漢八旗的團結。具體的步驟包括旗民不通婚政策,這一政策相對應的緊密聯繫了滿蒙漢三旗的血緣。指揮官的互任,比如,漢八旗將領,可以擔任滿八旗的旗主,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為了加強旗兵的服從性。二是更加緊密的團結。

2 種族的隔離。入關,面對的必然是漢文化的侵擾。這種情況下,花花綠綠的誘惑難免。為了保持軍隊的戰鬥力,無論在京王公,還是地方駐防,嚴禁外出。即便到了清末,這一制度還是非常嚴格的執行。封閉的軍隊,必然帶來的是軍隊的文化複製繁衍,這樣才能保持他的戰鬥力。

於此同時,各地駐防均有較高政治待遇,駐防將軍為從一品,這個品級大於總督的正二品。這樣做的目的,是從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上讓軍隊有一份榮耀感。五十年代的軍隊建制,其實也是模仿八旗的。

通婚鞏固了統治集團的牢固關係,種族隔離保持了他的文化的獨特性和軍隊的純潔性,政治待遇保證了八旗的面子和榮耀。

第二,漢族士族階級的安撫

封建社會,士族階級無疑具有最大實力的階級。這個階級人數具有一定規模,並且有極強煽動力和組織力。

士族階級的穩定,無疑對全國的穩定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穩定士族階級是僅次於軍事力量的第二個大問題。

具體的措施:

1 收復明朝舊有官僚階層。這個階層無非就是想保持自己原有的社會地位,並獲取一定的利益(由權利延伸的利益)。通俗的講,就是做官再娶八房姨太太,家裡地窖再存上大把的銀子。

這樣的要求,當時的滿族統治階級很清楚,並一一滿足。

經過了李自成的血洗,再次擁有新政權的信任,什麼亂七八糟的明朝,早忘的一乾二淨。個別既想做婊子又想立牌坊的,也儘量滿足。無非三顧其豪宅。

2 安定天下讀書人和鄉村士紳

讀書人不敢得罪,這是任何一個皇帝都懂的道理。因為會罵人的人比打架的人可厲害多了。

讀書人無非功名利祿。拜孔子,恢復科舉。甚至科舉做到了更為公平的制度(滿族不可以考取狀元)。天下讀書人歡欣鼓舞,上升的通道打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當然,孔子的後人也一併封賞。

鄉村士紳階層是封建農業社會最重要的農村力量。代表的是鄉村知識分子、地主階級以及鄉村血緣的主力。

維護穩定鄉村士紳,是鄉村穩定的關鍵,也是整個國家農業穩固的重要依據 。清朝縣以下實行的是鄉紳自治,其核心以儒家道德、鄉村血緣為主所展開的具有鄉村特色的管理方法。這種管理方法,固然有很多漏洞和頑疾,但總體來講,團結了廣大農村地區的鄉紳階層、鄉村知識分子以及氏族大家。

3 充分尊重漢族世家

漢族世家是漢族歷史文化積累淘汰下的精華,也是漢族文化推崇的典範家族。

除了封賞孔子後裔外,其他各家也沒閒著,或真或假或虛或實的只要沾點邊,就能獲取很高的社會地位。例如前期的范文程,自稱范仲淹的後人,再加之貢獻,給予很高的社會地位。後來的嶽鍾琪,自稱岳飛後代,不但被入旗,一樣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給漢族士族階級一個榜樣,也是對漢族士族階級最大的安撫。

籠絡了以上階級,全國的人心就基本得到穩定。

第三,軍事政治的穩固

軍事穩固不同於簡單的戰鬥力。軍事穩固包含了戰鬥力和軍事政治的穩定以及互相制約關係。

這個軍事穩固,簡單的講,就是打完仗後,如何保證以後既在需要戰鬥時拿出軍事力量,又要防患軍事政變和政治博弈中的負傾斜。

具體的說,採取幾個措施。

跟蒙古王公的聯姻。

數代的聯姻,穩固了滿蒙的政治、軍事力量的結盟。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軍事政治的屏障,是軍事穩定的基石。

東北軍事力量的獨立性

東北是滿人的老家,清入關後,關內的政治建設並未涉及東北地區,東北未有總督巡撫。東北一如既往的將軍制,除了東北人少外,保持原有的軍事原始建制,保持八旗的戰鬥力才是根本。

八旗跟綠營的獨立性

八旗跟綠營各自駐兵,各自管理,除了發生戰爭外,不發生任何的橫向聯繫。防止串通譁變,同時八旗有監視和威懾綠營的功能。

第四,經濟的發展

摒棄了清初的圈地後,經濟問題被提上日程。經濟是一個國家軍事政治科技文化的保證,也是是否長治久安的基礎。對於經濟,清統治階級採取以下措施。

1 稅收的減免

康熙朝的永不加稅到雍正朝的攤丁入畝,都促進了經濟的加快發展。

2 鼓勵拓荒

一系列的激勵措施,鼓勵農民開墾荒地,加強農業產值。畢竟農業社會的糧食生產是第一位的。

3 傳統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絲綢、瓷器、茶葉等各項產業繼續保持優勢,並進一步得到提升。有名的“清三代”瓷器即如此。

第五 政治人才的選拔

清朝與明朝最大的區別在於,清的統治者來自關外的少數民族。在清朝的統治階級看來,關內的漢族都一樣,不存在老鄉同學文化的羈絆。無論你是河南人還是上海人、天津人,在我看來都一樣,誰有本事誰上,誰有學問誰做官。

因為我自己是少數民族,所以選拔官員上也就不存在民族屬性,這樣一來,無形加強了民族團結和凝聚力。

與此同時,吸取了明朝的弊病,取消了世襲制。除了八大鐵帽子王,其餘王公均呈逐代地位下降態勢。這樣做法也是創新型的,除了國內其他民族政治勢力的稱讚,也極大減輕了經濟負擔。

第六,邊疆的鞏固

用現在時髦的話講,清朝是歷代民族團結搞的最好的。這其中包含了更深的含義。

歷朝歷代,都脫離不開邊疆的侵擾,但清朝做到了長時期的邊疆無憂。

初期的清政府,其實面臨的問題很多,邊疆的侵擾,國內局部地區的統治薄弱。面對威脅,清統治者不是採取保守的策略,比如修長城。而是採取的“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拿下幾乎所有的邊疆問題。

第七,漢文化的全盤接受

從滿漢雙語到後來的漢字一統,從開國皇帝不識漢字到後來的皇帝成漢文化大家。

第八,全國語言的統一

雍正朝開始的推廣普通話,到後期的官場普通話的普及,極大促進了文化、經濟的交流和國家認同感。

這個問題囉嗦幾句,語言的統一非常重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也是交流的介質,同時也是國家認同的標誌。


晴天140828856

清朝之所以能統治這麼久,相對於明朝的優勢來講,大概可以分為這麼幾條:

第一條:秘密立儲。

估計大家看清宮劇,各種八爺九爺十爺的,互相爭鬥,為的是展示自己的實力獲得父皇的歡心。這一點上,比朱元璋要實際的多了。朱元璋想的是讓自己的朱家子孫都建立自己的衛隊後去拱衛大明朝,但實際上不過傳了一代,就鬧出了藩王朱棣造反。而清朝就基本上沒有立藩王一說,這也從根本上斷絕了藩王造反的可能。

第二點:趕上了玉米和土豆進入中國的好時機。

封建王朝最怕什麼。最怕的就是農民沒飯吃造反。明朝,不說南明,只說崇禎朝的滅亡,實際上是滅亡於農民軍。農民軍之所以造反,根本原因還是陝西河南大災,老百姓沒飯吃。但凡有一口飯吃,老百姓也想安定生活啊!

而清朝,則趕上了好時候,清朝時期,特別是乾隆時期,為了解決中原人口的膨脹,頒佈規定鼓勵移民西南和西部,而對應的移民政策上,就鼓勵人們在貧瘠的西部土地上種植玉米,以解決糧食問題。

第三點:八旗制度,與駐京八旗和駐防八旗的存在。

八旗制度是滿清政府的一大特色,作為一個外來民族,滿清政府天然的不信任漢人,可是漢人那麼多,滿人那麼少,怎麼維持統治呢?八旗的駐防制度應運而生了。簡單來講就是滿人不事生產,只習武從軍,軍隊駐紮在名城要塞和關隘險道上。這樣以來,即便漢人造反,滿人也可以從容鎮壓,至少讓動亂髮生在一定範圍內。

而明朝政府就無法這麼做,因為大家都是漢人,特別是駐防部隊,往往是當地人,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下不了死手。

而滿清也確實維持到了八旗武裝完蛋,漢人地主武裝上臺。最後的滿清政府,算是亡於漢人地主武裝——北洋軍閥之手。

以上三點,算是滿清比明朝制度上強的地方。


王斌兔斯基

理論上來說外來的政權是無法長遠的,元朝就是一個例子。在中原的統治不過百年,但是清朝為何能夠統治中原長達兩百多年。

第一清朝學習漢文化;清朝在入關後積極的學習漢族文化,清朝統治者在入關後,所有的政令都有漢文和滿文兩種格式,所有的清朝太子都有漢族文化的老師。清朝滅亡時,甚至溥儀都不會寫滿文。



第二趕上了好時代;古代人大多數就是為了吃飽飯,只要吃飽了一般情況下不會起兵造反。而明朝時候引進了高產的作物紅薯和玉米,這些東西在清朝入關後大肆的種植,人民也吃的飽,當時清朝也就安定了。



第三吸取了前代王朝的滅亡經驗;清朝入關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前朝各個朝代的滅亡進行了總結,延續了明朝的優秀制度,並且在此基礎上改進。很大程度上維護了制度的穩定性。



第四外來侵略的壓力;眾所周知清朝晚期,列強侵略中國。此時有能力有實力的人不願意看到中國四分五裂。間接的促進了內部的團結。使得國內的矛盾轉移成為了國家和外來侵略的矛盾。


越關換視界

大致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明朝以後,中央集權空前,這主要是兩宋的功勞。宋朝為了防止地方做大,採取強幹弱枝的政策,軍隊也是有中央高度管控。

第二,清朝的女真人早就受漢文化影響,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渤海和黑水靺鞨,兩宋時期有金國與南宋對峙。清軍入關以後尊孔,漢人在文化上接受了女真人。成為契丹之後第二個統治漢人區超過百年的少數民族政權(胡虜無百年之運)。

第三,採用比較合理的民族政策,清朝中期,清王朝分別對漢滿蒙回藏採取不同的治理模式,有力地緩和了矛盾。

第四,清朝的明君相對其他朝代多,在“胡虜無百年之運”的關鍵節點是康雍乾時期,這一時代有兩個都是在位時間很長的皇帝,這個對帝國的穩定也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我所能知道的就這些了,歡迎在評論區討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