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苗奇人陳臥公(民間故事)

在龍里哪旁東北角一里的山坡上有一個苗寨,在1949年解放以前,這個寨子叫犀牛塘臥寨,後解放軍工作組進村搞土改時聽說叫臥寨,說“臥寨“聽起來像”餓寨“,會讓人以為是吃不飽的寨子,這樣一個山清水秀的寨子,以後肯定會好起來的嘛。後來就改叫高寨了。

據說這個寨子是幾百年前從貴陽噴水池一帶搬遷來的。當時,貴陽及其周邊居住著苗族的許多大家族,當各家族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要分成幾支派出到周邊地區去開拓發展,既可以緩解本家族發祥地的巨大壓力,又有利於家族的長遠發展。據說當時一併分派出來的有十幾個村寨,犀牛塘臥寨,當時抽籤排序為第十個寨子,苗語音為“臥啦“(第十位),也就是後來的哪旁石板灘高寨。

高寨全村五六十戶人家,全部都是印苗,主要居住著陳、尤、王、楊四大姓。建寨幾百年來,留下了很多傳奇故事,其中流傳最廣的要算陳臥公的故事了。

傳說在清末年間,犀牛塘臥寨出了一個叫陳臥公的能人,這人年輕時體型高大、圓目濃眉、相貌堂堂、聲音洪亮、力大過人。他平時為人謙和、心地善良、尊老愛幼、倍愛族人、性情開朗、一身正氣,很受寨鄰老幼喜歡。寨上的人都曉得陳臥公年輕時出過幾趟遠門,結交了一些江湖朋友,但誰也不曉得他在什麼時候在哪裡學了一身好本事。

據說有一回,陳臥公聽說有人在偷他家麥子,他急忙跑到後山自家麥土裡一看,哎呦!有十二個山賊模樣的人(據說那時山賊盜匪成群)正在手忙腳亂地偷割他家的麥子,他不慌不忙地蹲在半山腰上一邊咋著葉子菸(旱菸),一邊看著盜賊的行動。等盜賊把麥子割完捆好,只聽陳臥公突然在半坡上大吼道:“嘿!鬼崽崽些,快跟老子站倒!是那點來的毛三叫(龜兒子)敢偷老子的麥子,等老子下來不打斷你狗日的腳杆手杆呢些!”十幾個山賊一聽到陳臥公如悶雷般的吼罵聲在山中迴盪,加上作賊心虛,差點嚇了個半死,急忙拔腿就跑,逃到了麥土邊的小樹林裡躲避。陳臥公一邊咒罵山賊,一邊下山走到麥土中間。這時,那些山賊一看只有陳臥公一個人,他們的膽子就大了起來。他們藏在不遠處的樹林裡用石頭砸向麥土裡的陳臥公說“你還不快回家我們就不客氣了,我們要麥子還要收拾你一頓喔。”陳臥公聽後,隨地撿起一塊碗大的石頭向山賊藏身的方向砸去,哇!石頭“颼”地劃過山賊們的頭頂又飛出去好幾丈遠,見陳臥公的石頭砸得又準又遠,把那十二個人嚇出一身冷汗,領頭的山賊曉得情況不對拔腿便跑,邊跑邊喊“老子們遇到強手嗷,快跑!顧命要緊!”陳臥公站在麥地裡半開玩笑道“忙覽,等老子來送你們哈嘛!”。等賊人溜走後,臥公看太陽也下山了,天色也晚了,他砍來一根長長的木槓子,把十二捆麥子攏成兩大捆,用木槓挑著回家了。不久,這件事情就在當地傳開了。

陳臥公是犀牛塘臥寨的能人大家都公認,可很少有人見過他的許多本事,儘管如此,他的名氣還是越來越大,名聲越傳越遠。後來的一件事可是讓不少的本地人見識了陳臥公的能耐和氣度。

說有個外地闖江湖的打匠(習武者)聽說陳臥公本事大,就專門從外地趕過來找陳臥公告哈(比武、比本領),那江湖打匠一來到犀牛塘臥寨就一邊打聽陳臥公的下落,一邊把來意告訴了犀牛塘臥寨的人們,其實他是故意讓人見證他如何戰勝陳臥公,他怕到時沒有觀眾看,怕不熱鬧。犀牛塘的人一下子就知道有人找陳臥公比本事了,大家都聚集在寨中的壩壩上等。這時早已有人通知了陳臥公,臥公了解情況後說“是福不是禍,等我去看哈這是個覽呢(什麼樣的)人?好狂阿!”臥公在幾個族人的陪伴下來到寨中的壩壩上。那位江湖打匠見陳臥公來了,便急忙上前抱拳向陳臥公打招呼“老闆,聽說你是本地最狠(沒對手)的打匠,我跑江湖也喜歡玩哈,今天特來向你討教幾招。”陳臥公笑著說“好啊,你有心我就成全你吧!”那江湖人又問臥公“那你安樁還是我安樁?”臥公爽快地回答“我安樁,任你來攻!”眾人見狀便散開一塊空地,只見陳臥公在空地中間雙膝半蹬,身體下沉,平抬雙手,左右化掌運氣,然後大吼兩聲“嗨!嗨!”,穩穩地立在壩壩中間。臥公剛剛躬身立穩馬步,那位江湖高手便飛快地衝到臥公跟前連踢三腳,同時口中振振有詞:哈!哈!哈!然後斜身運氣於兩掌根,猛推臥公馬步樁中路。嘿嘿,臥公經那人三腳猛踢又一推,仍然雙目平視前方,雙掌護在胸前,身體紋絲不動。那人見臥公硬功極好、樁子穩,佔不到便宜,便心生一計說“你我比試一哈摔跤套路,我們賭一隻雞。”陳臥公也欣然答應了他。只見兩人在壩壩中間你來我往,不一會兒,陳臥公就已將那人摔倒在地三回,惹得觀看的人掌聲、喝彩聲、歡笑聲一浪高過一浪。那人紅著臉坐在地上,氣喘吁吁地對陳臥公說“陳師傅,我認輸了,今晚我請你喝酒!”陳臥公沒有答應他,只是用手在那人肩上輕輕地拍了三下說“沒傷到你哪點吧?”,然後笑著離開了。後來有人問陳臥公那人功夫咋個些(怎麼樣)?臥公說“他只是個三流角色,算哪樣鬼高手?”。

說起陳臥公力大過人也有很多故事,而且他為人心好,熱心幫人,不講條件、不拿架子。哪旁街上與犀牛塘臥寨雖然不遠,但中間隔有一條小河,每當小河漲水時節,經常有人過不了河,而臥公卻常常到小河邊去背這些人過河。傳說有一回,說是臥公遇到一個老者牽一頭四五百斤的黃牛過河,因河水湍急而黃牛被趕下水試幾次都不敢過河。老者無奈地牽著牛,挽著高高的褲腳站在河坎邊咋著煙,眼看著天色已晚,只是唉聲嘆氣地乾著急。這時,臥公剛好過河,便幫那位老人將黃牛穩穩地扛過河去。後來也有人說臥公扛牛過河的時候,他還在夾肢窩夾了一塊幾十斤的磨刀石過河參嘞。

陳臥公人好關鍵是他的智慧和人品。臥公中年之後,辦事、看問題比年輕時更成熟通透了。臥公看到犀牛塘臥寨幾十戶人家過河難,特別是挑抬重物和小河漲水的時候,而且有時還有生命危險,於是他決定自己修一座石橋。當時犀牛塘臥寨的苗族都比較貧困,他也不向各家要錢要物,他把自己多年的積蓄拿出來,自己買石頭、買石灰,自己親自畫圖設計、打裁石頭,自己放線下腳自己砌、自己拱橋,一干就是好多年。後來,陳臥公幹脆就在打石頭修橋的石場邊搭了一個窩棚住下來,連家都不回了。街坊鄰居看到陳臥公不分白天黑夜地給大家修橋,都被感動了,有的人給他送來了吃的,有的給他送來了遮風擋雨的席子、柴火等物品,也有的每天收活路(下工)後來幫他抬石頭或幹其它活,還有的老者晚上過來陪他擺龍門陣打發時間。幾年後,一座做工精巧、外形美觀、堅固耐用的石拱橋終於橫跨在寨前的小河之上,人們都習慣稱這座小橋叫“臥公橋”。臥公橋修好沒多久,陳臥公也因修橋清苦勞累病倒了,沒拖好久,就在家中去世了。人們一想到陳臥公修橋給當地人帶來的安全和便利,一想到小橋給後人帶來的所有福音,就想到陳臥公這位智慧遠見的老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懷念他老人家的好,後人在他去世後就將他安葬在自己修建的小橋邊,好多年來一直都有一戶陳氏後人輪流居住在橋邊看護著陳臥公的陵墓和使用至今的高寨“臥公橋”。

公元2009年,因哪旁鄉政府要對街道進行規劃建設,臥公的墳陵剛好擋在高寨進村大門的牌坊處,經與陳氏後人商量同意後,將陳臥公的墳墓由臥公橋邊遷到了2裡外的哪旁新寨重新安葬。

陳臥公已經去世一百多年了,但臥公橋還在,2009年鄉政府對臥公橋進行了加寬加固的維修,橋面更寬闊平坦了,小橋更漂亮了,而且還可以通過小轎車了。陳臥公的傳奇故事也還在哪旁街上和高寨一帶廣為流傳,家喻戶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