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為什麼慈禧調不動李鴻章、張之洞等人?

手機用戶67770870091



慈禧不是調不動李鴻章,是沒辦法調。

1900年5月,以英美法德俄日意奧為首的八國對中國發動戰爭。

1901年11月,李鴻章嗚呼哀哉。

當時的李鴻章已經是要死的人了,你說說慈禧應該怎麼調?讓人抬著李鴻章上戰場嗎?李鴻章說話都不利索了,更不要說指揮作戰了!估計只抬到半路,李鴻章便已經被折騰死了。此外,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李鴻章早已經調任兩廣總督,時間上已經來不及了,而且張之洞根本不會讓李鴻章出手幫慈禧。李鴻章這輩子為慈禧操碎了心,李鴻章亦是慈禧的寵臣,在李鴻章因為簽訂《馬關條約》逐漸淡出視野以後慈禧才開始尋找李鴻章的替代者,我認為這對“君臣”應當是有著不同尋常的感情的。

慈禧估計得哭瞎在李鴻章的床頭:“老李呀,你不要離開我呀!沒了你,我可怎麼活呀!”




張之洞,慈禧是真的調不動!

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列晚清四大中興名臣,資歷很深,威望很高。

在義和團爆發後,張之洞曾建議清政府鎮壓,但是被清政府無視了,而且義和團的運動口號是“扶清滅洋”,因此慈禧對義和團的態度也很曖昧。戊戌政變後,慈禧曾想廢黜光緒,但是遭到洋人反對,慈禧因此記恨於洋人。當義和團逼近北京時,慈禧決定行“驅狼逐虎”之計,妄圖借義和團的手教訓洋人,並且,清政府同時向11國宣戰,這是慈禧在對外問題上唯一一次表現得如此有骨氣。

然後,清政府將宣戰的事告知地方官府,但是慈禧卻沒有得到地方的支持,慈禧的馬仔李鴻章甚至說“此亂命也,粵不奉詔”,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應該知道東南沿海省份自古便是中國的GDP支柱,晚清的時候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在洋務運動以後,東南實業有聲有色,張之洞可是晚清有名的實業家。如果這時候東南加入戰爭會造成什麼結果?東南實業必然受損,那些實業家的利益肯定受到損失,洋務運動以什麼人為主?以官僚為主,即是說當時許多實業家便是晚清官僚,他們豈會坐視自己吃到嘴邊的肉爛掉?

於是張之洞主導併發起了“東南互保”,東南各省與參戰國達成協議。



在東南互保這件事上,自然少不了晚清紅頂商人盛宣懷。

盛宣懷也算是東南互保的策劃人之一,正是因為他的牽線,東南互保才得以迅速完成。盛宣懷背靠李鴻章,當胡雪巖被清政府與盛宣懷聯合擊垮後,盛宣懷便成功取代了胡雪巖的位置,有錢!當時最怕打戰的便是他了,因此在東南互保這件事上出力極多。

張之洞雖被稱為晚清的中興名臣,可是他與曾、李、左三人又很不同,曾李左是清朝的忠臣,張則更忠於自己。

東南互保保住了東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穩定,讓東南地區免於戰火之禍。對於慈禧那種自取滅亡的做法,張之洞是嗤之以鼻的,他提過建議,可是慈禧不聽,因此他只能選擇用自己的辦法去維護自己的利益,順便維護更多百姓的利益。在東南互保的時候,張之洞甚至制定瞭如果慈禧失敗的預案,讓李鴻章當總統主持大局。由此可見,張之洞對清朝可不是忠臣,否則哪敢如此?你慈禧現在出事了,想讓我給你擦屁股?沒門。



張之洞很聰明,當時的“四大中興名臣”只剩他自己和李鴻章,李鴻章在負責外交事務後屢負罵名,名聲很臭,但是張之洞知道李鴻章在慈禧心中仍然很重要,後來李鴻章因為簽訂《馬關條約》被罵得吐血,慈禧不得不將他雪藏,而當時的李鴻章正是兩廣總督,於是張之洞他們便也將李鴻章推出來了。

李鴻章在兩廣可謂是孤立無援,不得不接受張之洞他們的裹挾,加入了東南互保的隊伍。而且李鴻章在清政府還是很有影響力的,有他的加入東南互保更容易成功。

最終,慈禧被八國聯軍嚇得尿褲子,匆匆忙忙跑去西安了。北京被八國聯軍佔領,然後開始了他們的強盜行為。

張之洞“坐擁東南,死不奉詔”,眼睜睜看著清政府被八國聯軍虐得吐血,到底是對是錯呢?


吾與吾國

向敬之

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即指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英、美、法、德、俄、日、意、奧八國組成聯軍,以鎮壓義和團運動為藉口,旨在瓜分和劫掠中國,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侵華戰爭。聯軍前後約為5萬人,裝備精良,卻能很快夠攻陷京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就連聯軍總司令瓦德西也承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

然而,能像直隸提督兼任武衛前軍總統聶士成這樣浴血奮戰的清朝官員卻是少數。袁世凱的萬餘新編精銳陸軍,就駐紮在離京很近的天津小站,始終並未參戰。

時任山東巡撫袁世凱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等公然違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推進東南互保運動,拒不同外國開戰,保存東南各省的穩定,保護了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避免於義和團與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亦使地方的政治與軍事權力進一步擴張,清廷中央的權威大為下降。

這些坐擁重兵的督撫不勤王,一是遠水救不了近火,二是不支持載漪之流招撫義和團,三是不贊同慈禧的貿然宣戰,四是要保住自己轄區的穩定。

端親王兼軍機大臣載漪、協辦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剛毅,是引發這一場戰爭的主要戰犯。1898年戊戌政變後,慈禧以溥儁為同治帝嗣子,有廢儲光緒帝的意圖。結果,兩江總督劉坤一致書權臣榮祿,說:“君臣之分久定,中外之口宜防。坤一所以報國在此,所以報公亦在此。”由於劉坤一等總督的不同意,慈禧只好作罷,不再行廢立之事。同時,外國公使也是紛紛提出抗議,抗議清廷廢黜光緒,迫使慈禧不了了之。

溥儁為載漪次子,慈禧弟桂祥的外孫。載漪廢帝不成,試圖利用義和團對抗八國聯軍,唆使慈禧貿然向十一國宣戰,結果弄得倉皇西逃、帝都淪陷。

晚清的總督,實際權力越來愈大。像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荃、張之洞等總督地方,有正一品大學士、軍機大臣身份。他們大多有軍功在身,位列侯爵,慈禧也不敢怠慢。

晚清督撫坐大欺主是實,但說慈禧在聯軍侵華、瀕臨亡國時,調不動李鴻章、張之洞一類督撫,也未必盡然。且不說這些督撫忠貞體國、中興晚清有功,如果他們受命北上勤王,那麼這一場戰爭必然會持久血拼,說不定“一戰”也會因此提前,改變了對手。慈禧向十一國宣戰,為的是抵禦外來侵略,而不是侵略他國。李鴻章等對此按兵不動,猶如隔岸觀火,確有不聽調配的可能。然從其後來接受慈禧的指令,作為協辦大臣和首席談判,跟著總理事務大臣、慶親王奕劻去簽訂喪權辱過的《辛丑條約》,可見他還是很聽話的。他當然知道此舉遭國人唾棄、天下不齒、遺臭更久,遠比奉命勤王要自虧得多。


以禮觀書

這個問題其實看多了歷史書的人都知道答案,只是看了一下這裡的回答忍不住還是來講一下具體細節。

有一句話說的很對,任何歷史結論都是架不住細看的。我們常說八國聯軍是為了侵略中國,慈禧太后腐敗無能,李鴻章賣國求財。可真正去看歷史細節這些結論都有一些奇怪的地方。

你說促成八國聯軍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

可是德國似乎是歷史上對中國發動侵略最少的國家(所以今天網絡上有大量的德粉),而和中華民族有著深仇大恨的日本,在克林德被殺前,有一個日本使節杉山彬也死在了義和團手上(還分了屍),可日本的態度卻非常剋制……



這裡就不得不說八國聯軍其實真是一群烏合之眾,人數少臨時拼湊不說,還各懷鬼胎……

八國聯軍,名義上是英法德意日奧俄美,但其實直到北京城淪陷,德國總人數接近4萬的龐大遠征軍還在海上,真正進攻北京的主力是日本的8000人,俄國的4800人,英國的3000人和美國的2100人,法奧意三國的軍力總人數加起來都還沒有1000人,其中意大利和奧匈帝國更是隻有50幾人的掌旗隊……

而這群烏合之眾的指揮也很搞笑,在攻打北京城門時,說好的第二天清晨,結果不知道誰喊了句日本兵已經登上城牆了,各國就開始摸黑各自為戰……

敗給這樣一群烏合之眾,可見當時北京城的防禦……

而大家最喜歡的德國人此時是這麼一個嘴臉……

“德軍在北京陷落之後兩個月才到達中國。他們因為熱切執行德皇威廉二世7月2日發佈的命令:“你們知道,你們面對一個狡猾的、勇敢的、武備良好的和殘忍的敵人。假如你們遇到他,記住:不要同情他,不要接收戰俘。你們要勇敢地作戰,讓中國人在一千年後還不敢窺視德國人。”威廉二世的這段講話是對5世紀匈奴入侵歐洲的回憶。後來這段話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英國人借用來貶損他們的德國敵人。德軍因四出擄掠,而倍受批評。”


這就是這個二桿子國王威廉二世,想想他的行事作風,倒是蠻符合我們國內某些“軍迷”的喜好的……

為什麼同樣是以鎮壓義和團為名侵略中國,各國只是象徵性的派了一幫人,只有德國勞師遠征來了這麼多人呢?

除了事發突然,還有很大一個因素,就是各國的目的並不相同……

英國美國其實並不在乎殖民地的範圍,他們需要的是最大的商業利益,一個不需要他們管理,還能給他們帶來最大化利益的中國符合他們的利益,這一點原來的清政府就很好了,沒必要再換一個。但是出於“世界秩序維護者”的尊嚴,他們才湊了一隻還算像話的軍隊。

日本此時在列強中還只是二流中的二流,很多人有個誤區,就是日本在甲午之後一直想吞併中國,實際上卻不是這樣,此時的日本更希望中國能夠富強起來(當然不能超過他們),黃種人結成同盟對抗白種人。為此不少日本人可謂是傾家蕩產的支持中國革命……他之所以出兵最多,完全是因為近和列強的壓力。本質上還是個和事老,所以才有外交官被殺日本政府卻充耳不聞的情況。

所以上述三國在北京的佔領區是對中國人來說最安全的,日本甚至還保護了相當數量的非其佔領區中國人……

而德國和俄國情況就不同了,他們可是來搶殖民地的,俄國雖然進攻北京只有幾千人,可東北的俄軍人數高達20萬……

但是德國和俄國的目的並不相同,德國的目的是滅亡中國,把中國變成一個新的非洲。

而俄國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吞掉東北。

所以雖然俄國和德國在北京的劫掠最為嚴重,但是俄國那是因為士兵素質真的不行,德國那是有來自皇帝的命令的劫掠……而到了政府層面,俄國更像英美日三國,而德國則是對李鴻章等人愛理不理。

至於法意奧,就是三來看看能不能撈點殘羹剩飯的。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義和團,中國當時真正需要抵防的,只有德俄兩國,而這兩國自己還矛盾重重,可以說只要自己不作死,壓力並沒有到馬上要亡國滅種的地步……

可惜這個李鴻章張之洞不會作的死,義和團和慈禧太后作了……

而慈禧這個時候不知道義和團是在作死嗎?估計以她的精明,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但是她又能怎麼樣?

因為這個時候,外有列強對她想廢光緒帝的不滿,內各地方大佬也因為她自己因為康有為“圍園殺後”計劃產生一時的惱怒有些間隙。自己的身邊已經被莊親王,剛毅這樣一幫腦子不大清醒的人包圍,已經是一個玩脫了的局面,不去激怒列強,已經不可能了。也正是因為如此,面對東南互保協議,她才會用一個默許的態度。

而李鴻章不愧是大清第一背鍋俠,看看李鴻章在辛丑條約上的簽字就知道了,他自己何嘗不知道這是個千古的罵名?


辛丑條約上李的字


正常的簽字。

簽完不久後,老人就在俄國公使催促籤中俄密約的催促聲中做了

“勞勞車馬未離鞍,

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

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

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

諸君莫作等閒看。”的絕命詩,撒手西去了……

說了那麼多有的沒的,大家可能已經知道為什麼調不動張李了。因為張和李,包括還在北京的榮祿才是真正清醒的官僚,知道沒有到傾全國之力去打一場絕望的戰爭的時候,就不要沒事和日本軍國主義分子一樣去賭國運。


Domybest157079748

沒有慈禧的手腕,大清不可能續命半個世紀,老太后經三朝而不倒,牢牢掌控帝國最高權力,與洋人打了幾十年交道,和各國公使夫人也是經常喝喝下午茶,拉拉家常啥的,對於洋人的情況,老太后不會不清楚,如不夠精明老辣,風雨飄搖的大清國,她如何能近50年屹立不倒?

庚子國變,5萬八國聯軍侵華,慈禧面臨巨大的壓力,而她最大的壓力,還是戊戌政變後各國一直要求他還政皇帝的外交壓力,哪怕八國聯軍出兵前的外交照會上,也是指明要求太后歸政,國內沒人敢提,誰提老佛爺滅誰,可洋人的槍炮可是不認人的。

對列國宣戰,不是老太后昏了頭,而是她的保住權力的權宜之計,正好利用義和團去和洋人打,連帶部分清軍力量,去和洋人打,表明一種立場和態度,而義和團終歸還是亂民,借洋人之手順勢剿滅,洋人也承受了一定的代價之後,她再返回京師和洋人談判。

至於開戰前後,慈禧一直都明哲保身的,與主戰派劃清界限,甚至還暗中保護東交民巷的外國使團,這也是在為自己留後路,倒是端王等一批愚昧無知又狂妄自大的滿清貴胄們嗷嗷叫地向前衝,最後八國聯軍追究戰犯,慈禧把責任全部推給了主戰派,為了表明自己和平的誠意,慈禧按著洋人開出的戰犯名單,一口氣砍了100多個大臣的腦袋,最終保住了自己的地位。

至於東南互保,老佛爺並不擔心,雖然李鴻章等東南地方大員表面抗命,但也有一唱一和之意,畢竟慈禧也不希望戰爭範圍擴大,影響最重要的東南諸省的稅賦,保全了東南,也就保住了清廷的錢袋子。

而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畢竟是傳統的儒家知識分子,忠君愛國那是深深地刻在了腦子裡,他們也要講求忠君愛國的好名聲,等戰爭結束,李鴻章等就立馬北上去收拾爛攤子去了,不過還好,端王等昏庸無能的滿清政敵被打倒了,李中堂至少欣慰一些,但為了慈禧揹負上庚子賠款的一世罵名,也真夠悲劇的。


雲中史記

對一這個問題,我們要首先分析一下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原因以及經過。

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原因

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原因是始於義和團運動。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列強重新掀起了瓜分中國的浪潮。義和團的興起的地點是在山東地區,由於洋人當時在中國是特權階級,因此引起了百姓對於洋人的痛恨。當時在中國洋人大約有3000個傳教士,傳教士在中國利用自己的身份特點享受特權,凡是入教的民眾可以享受傳教士的庇佑,比如鄰里兩家發生矛盾,洋人可以裁決,這就造成了不公平,這無疑加劇了民教之間的對抗。在統治階級層面上,洋人支持光緒皇帝,支持變法,對於保守的慈禧來講,這是洋人在教唆光緒皇帝奪權哪?所以出於對權利的嗜好,掌握實權的慈禧對於洋人也是比較痛恨的。剛好義和團在這個時候興起了,義和團提出的口號是“扶清滅洋”,這個口號極大的迎合了個別統治者的胃口(端郡王載漪),但是剛開始慈禧對於義和團持反對態度,認為這個運動就是流民造反,滅洋怎麼也輪不到你們這幫泥腿子啊!所以堅決要鎮壓義和團運動。但是後來清朝的武力廢弛,義和團一路打到北京,團民沿途燒教堂、拆電線、毀鐵路,還把豐臺火車站給燒了並且殺了40個洋人,這個事件給予洋人極大的震撼,洋人紛紛要求派兵鎮壓義和團運動。

慈禧此時處於一個左右為難的地步,如果幫助洋人剿滅義和團,首先失去的是民心基礎(義和團提出的是扶清滅洋口號),其次洋人剿滅義和團之後就要支持光緒,慈禧太后就要歸政下野,出於對於權利的慾望,慈禧太后當然不願意看到這樣的情況。如果慈禧支持義和團運動,那麼端郡王載猗就會趁義和團勢力把光緒皇帝廢掉,載猗父子就會上臺(載猗和光緒皇帝是堂兄弟),那樣的話慈禧肯定會被載猗殺掉的,所以義和團這個政治事件的背後,其實是多方博弈的結果。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慈禧在1900年6月16、17、18、19號慈禧連續召開了4天的御前會議,召集了京城全部的文武大臣,王爺,貝勒參加這次會議。會議的結果是:對列強宣戰。這次宣戰是慈禧反覆權衡利弊的選擇,這是國家意志與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時,慈禧為了保護自己權利的選擇。慈禧召集所有大臣對洋人宣戰,其實是對洋人傳遞一種態度,你不能支持光緒皇帝了,因為他對你們宣戰了,把光緒皇帝化友為敵了。同時宣戰也可以藉助洋人之手除掉了義和團。果然不出所料,後來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時,慈禧光緒皇帝倉皇出逃,慈禧然後把戰爭失敗的原因歸結於義和團運動,就開始大肆鎮壓義和團運動。缺乏官府支持的義和團,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了。

對所有列強宣戰,慈禧太后的這步棋對於自己利益保護很高明。但是這種棄國家安全而不顧的行為最終會得到別人的唾罵的。這個事件詳細經過,大家有興趣的情況下可以看一下王樹增先生《1901》這本書,關於八國聯軍運動有完整的敘述。

東南互保的產生

京城內義和團運動和洋人鬧的紛紛嚷嚷,這場運動的本質說白了就是對於利益的爭奪。當時東南五省看到這種情況,感覺就像局外人看笑話一樣,不願淌混水;另外洋人們也不願在東南五省利益受損,因此就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山東巡撫袁世凱、郵政大臣盛宣懷等即商議如何保存東南各行省的穩定的問題。後來經過買辦盛宣懷的牽線,和列強簽訂了《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章程規定:“無論北方情形如何,請列國勿進兵長江流域與各省內地;各國人民生命財產,凡在轄區之內者,決依條約保護,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此舉使得清廷顏面掃地,革命勢力得到發展。所以就出現了八國聯軍到來,慈禧掉不動張之洞、李鴻章等人的情況。


管窺歷史

八國聯軍侵華,其導火索是慈禧下令攻擊洋人的在華使館(造成德國公使克林德喪命),並且一口氣向洋人十一國宣戰。

慈禧這麼氣壯,一來是因為長期受到洋人的壓制,心中不爽;二來,是受到端王載漪等人的矇蔽,以為義和團可以與洋人一戰。

整個事情的核心,是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運動肇始於山東,一開始是很正義的,主要是為了對抗洋人的欺凌。但隨著不斷擴大,就變味了,很多裝神弄鬼的傢伙加入了進來,聲稱刀槍不入。

當時的山東巡撫袁世凱,十分明智 ,他在親自測試後,識破了義和團所謂刀槍不入的鬼話,就大力圍剿。義和團在山東無法生存,就流竄到了直隸、京津等地。

對於義和團,慈禧的心理是矛盾的。因為在她身邊有兩派不同的意見。

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封疆大吏,以及袁世凱這樣的巡撫,甚至是榮祿這樣的慈禧心腹,都看透了義和團烏合之眾的本質,知道他們不堪大用,因此都主張剿滅。

但以端王載漪為首的幾個宗室王爺,卻把義和團吹上了天,覺得他們“扶清滅洋”,是一支可以利用的力量,應該扶持義和團,讓他們去打洋人。

慈禧猶豫之後,最終選擇了聽信載漪,大力扶持義和團,並真的用他們去打洋人了。

結果就引來了八國聯軍。

雙方一碰面,義和團就露餡了。完全不堪一擊啊。很快,八國聯軍就進佔了北京城。慈禧只好化裝成農村老太太,帶著光緒皇帝連夜西逃了。

就是在這期間,慈禧給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東南各地的總督們下了命令,讓他們率兵進京勤王。

這些原本就反對義和團的總督們,都是老謀深算的老臣,他們一合計,既然北京已經不保,不如先保住東南半壁江山再說。

於是,他們就搞了個“東南互保“。其中,李鴻章最硬氣,他對傳旨之人的答覆是: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當時,因為慈禧和光緒下落不明,這些人甚至打算自立,並推舉李鴻章為總統。後來,他們知道慈禧和光緒已經到了西安,這才作罷。

再然後,慈禧下令李鴻章進京與洋人談判,李鴻章只好依令前往。最終在結束談判後嘔血而亡。

慈禧聞訊後,痛哭流涕,並稱贊李鴻章是再造玄黃之人。

是的,慈禧的確應該感激李鴻章。因為在談判中,李鴻章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保住了慈禧這個義和團運動的最大禍魁。不然,洋人是要砍掉慈禧腦袋的。


趣談秘史

一個突然發瘋的老孃們兒,如果說是匹夫之怒,頂多是血濺五步,可偏偏這老女人是一國之掌權者,發了瘋的向大塊頭們宣戰,她怒了,可是要拉上四萬五人陪著受苦的。於是下面那些頭腦清醒的中年男人,個個都明白不能跟著臺上那個瘋女人幹,於是有了東南互保,有了為中國保留最後一點實力的做法。

慈禧在位時間非常長,就像大多數在位時間長的帝王一樣,她也面臨著晚年頭腦不清,竟是做出一些荒唐事的歷史規律。

清王朝在後期內有外患,幸好有著一批漢族大臣,才勉強度過了難關,太平天國一站,耗盡了清朝最後一股真去,漢族大臣的崛起是不爭的事實,清朝面對這種局面也無可奈何。

曾國藩領兵剿滅太平天國,最後卻有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領兵打仗這麼多年,最後的軍餉要不要向戶部核銷呢?這是中央和地方關係的一個核心,如果中央核心,意味著中央有能力控制地方的財政,中央對地方就是一個決定的控制。可惜,剿滅太平天國,軍餉中央無力支付,最後都是地方將領自己籌集,仗打完了,要核銷,如果查出來問題,是處理還是不處理,中央非常為難。於是清朝大筆一揮,全部由地方自己處理。

從這一刻起,地方實際上有了自治的能力,地方的封疆大吏也慢慢有了對抗中央資本。

八國聯軍是慈禧招來的,起因也非常荒唐,張之洞李鴻章他們心裡很清楚,不能跟著慈禧瞎胡鬧,於是就來了個東南互保,堅決不奉召。這時候,不是不想調,而是已經掉不動他們這些封疆大吏了。

歷史總是有自己的脈絡的,看清了封疆大吏的來由,也就明白了慈禧為什麼調不動他們了。


昭烈名臣

自太平天國運動以後之後,漢人地主階層開始進入清廷的統治核心區域,他們或者掌控一方成為地方督撫,或者身在中樞對清廷決策有一定的影響。但是,由於清廷對於漢人地主,尤其這些大多並非憑著科舉,而是依靠軍功崛起的漢人地主極為不信任。同時,這些漢人地主,雖然都接受了清廷的官職,但實質已經形成了軍閥的雛形。

比如李鴻章就利用自己掌控的多省厘金以及和英國人關係良好可以獲得海關稅收等優勢,積極訓練和擴大淮軍,同時對於其他派系進行打壓。最終形成了擁有4萬陸軍和一支海軍的強大軍事力量。並以此在清廷這種獲得了極高的地位和話語權。

這種形式在1894年之後更加嚴重。而且,更為關鍵的是,此時已經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西方殖民者,已經開始了大規模的資本輸出。他們也開始傾向於尋找在中國的代理人。很多地方督撫,就在此時與西方殖民者有了各種各樣的勾搭。

另外,這些新崛起的地方督撫,多少都有些維新變法的想法。所以,他們從1860年代就開始大辦各種近代工業,不僅有軍工企業,更有很多民營企業。這種逐漸資本主義化的新型地主階層,與清廷的頑固派們格格不入。

這種離心力,發展到八國聯軍事情,已經達到了一個極致。這些掌握先進軍隊的地方督撫中,除了天津的聶士成因為其扼守的天津是八國聯軍首要的攻擊之地,所以進行了較為激烈的抵抗,其他擁有實權和軍力的地方督撫,居然結成了一個所謂的“東南自保”,而不派一兵一卒勤王。

當慈禧逃西安之後民,甚至回到北京,又怎敢對這些人有啥追究之心。即便找到藉口,也要考慮一下這些人背後的西方列強,和他們自身掌控軍力,所以對李鴻章、張之洞只好無辜釋放。


潞州節度


慈禧這人腦子缺根弦,可能越老越糊塗吧!老眼昏花,愚昧無知,封建迷信,竟然相信義和團的人個個都刀槍不入,天下無敵,竟然招攬這些愚昧無知,欺世盜名,妖言惑眾的騙子,拳民,拿刀去殺手無寸鐵的洋人,教民,公使,無敵的謊言重複一千遍,慈禧那老佛爺,老孃們竟然也相信了,竟然悍然向十一國開戰,這個時候的慈禧老佛爺真是瘋了,喪失理智,喪心病狂,真相信天降神兵,為她抵擋不可一世的洋鬼子,真是女人感性用事,不理性,非要把當時中國徹底拖進無限深淵不可呀!打爛家裡的全部辛苦得來的一切,洋務運動的創業者們可不願意,明白人還是有的,袁世凱,張之洞,李鴻章等人。






喜世凱做過山東巡撫,曾經召見義和團首領,問他:“聽說你們義和團刀槍不入是真的嗎?”狡辯的義和團首領竟然撒謊說是真的,袁世凱是個明白人,這種騙小老百姓的江湖把戲,謊言怎能騙的了他這個見過大世面的人物,掏出手槍,一槍讓那頑固不化的義和團首領魂歸地府,去陰曹地府見閻王訴世情了。😂😂😂😂





誰惹的事誰去扛,難道你慈禧老太后老眼昏花惹的事要付出全國打爛的代價呀!你拉的屎,可沒有讓全國付出所有來給你擦屁股,這麻煩,這鍋,這皮球被徹底甩給了以慈禧為首的一班無能力,無才,志大才疏,好大喜功的那班讓人厭惡的滿族既得利益者,以張之洞,李鴻章為首的搞了個東南六省互保,和洋人簽了協議。



意思是慈禧不肯退位,讓開明的光緒上位,是她一意孤行要向十一國悍然開戰的,我等地方大員可沒義務保這樣的庸主,這樣的破事來個魚死網破,頭破血流,自己惹的事自己扛吧!讓她清醒清醒,為自己的愚昧無知付出該有的代價。





最後讓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殘酷斬殺了愚昧無知,濫殺無辜,不懂文明,被人利用的文盲,低賤的武夫義和團民們。慈禧心急火燎的逃向西安,臨危,還不忘弄死珍妃,把她扔井裡。


三國水滸歷史狂

在“東南互保”事件中,李鴻章,張之洞,盛宣懷等人拒絕朝廷宣戰詔書,直接打臉了慈禧。

1900年的春夏之交,義和團運動鬧得熱火朝天,他們打的口號是“扶清滅洋”,吹噓刀槍不入,朝中的慈禧,端王,慶王認為義和團可以一用,打算用一場小規模的勝利來打擊洋人,使他們妥協。於是,在這一年的6月21日,清廷以光緒帝的名義向十一國宣戰,詔書傳到東南各省,李鴻章斷然拒絕接旨,因為他知道,清軍是打不過列強的堅船厲炮的,義和團更不行,輕率宣戰,只會招致更進一步的侵略,他對外宣稱是慈禧和光緒收到了威脅才做出這種決定。


很快,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四川總督奎俊,買辦官僚盛宣懷都積極響應李鴻章。由盛宣懷牽頭,張之洞,劉坤一委派官員與美國總領事古納為首的西方各國領事簽訂了《東南保護約款》,史稱“東南互保”。

為什麼這些地方大員敢於抗旨不遵呢?因為,東南沿海經濟發達,軍事力量強大,這是他們在朝廷立足的根本,假如宣戰,他們肯定打不過西方列強,並且,他們的勢力會進一步削弱,最後則政治地位不保。這是他們不願看到的結果。



那麼,洋人為何與他們合作呢,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為非就是多撈經濟特權與利益。像當時的德國,日本,英國都想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暢銷本國工業產品,戰端一開,必然波及他們的勢力範圍,致使貿易中斷,經濟利益受損。再者,對清廷過重的打擊,有可能使政府倒臺,全國大亂,維持戰爭的可控性對他們最有利。

他們違抗聖旨,慈禧為何默許了他們?自洋務運動開始,這些地方大員掌握著清廷的經濟和軍事命脈,與慈禧的關係很密切,與洋人的關係也很密切,一旦翻臉,慈禧將失去這些地方大員的支持,與洋人也無法自由溝通。



1900年10月,李鴻章抵達北京,與八國聯軍展開談判,最終簽署了《辛丑條約》,清政府像所有參戰國賠付總數高達4.5億兩白銀,史稱“庚子賠款”。清政府懲罰參加義和團運動的官僚和地區。至此,義和團運動正式謝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