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把制導精度控制在分米級,如何才能用最少的常規反艦導彈擊沉滿油彈的無人尼米茲?

尛乂丨耐泰達

這種開腦洞的問題真是傷啊!W君推薦與之對應的冷戰“兵器”-----P-700“花崗岩”重型反艦導彈。

題主設定直白說不就是導彈指哪打哪,大航母沒有任何機動防禦的“捱揍”唄,航空油庫和彈藥庫直接命中,看看殉爆能不能“炸沉”世界上最大的航母-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是也不是?

賣給三哥之前的基輔級航空母艦-----巴庫號(船首裝備就是12枚P-700)

首先P-700的發射一枚是不起作用的,蘇聯時代給它的發射方式是一次齊射8-12枚!導彈群由一枚爬到一定高度充當“領彈”,其餘導彈在其指揮下打擊高價值目標(W君認為就是利用雷達掃描敵方最大的艦艇發起優先攻擊而已)。P-700“花崗岩”的全長10米、直徑0.8米;重6.9噸;彈頭裝填750公斤炸藥或者當量50萬噸TNT的核彈頭;末端主動雷達+紅外搜索制導。W君保守的按一次10枚常規彈頭計算吧,這樣“無人”的尼米茲可能被“擊沉”。

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是美軍的現役主力航母,排水量十萬噸,艦體裝甲防護目前是機密。從W君手頭資料判斷,比衣阿華級戰列艦的裝甲還要結實。而且打油庫和彈藥庫引起殉爆的可能性還真要在只有“無人”的情況下實現。

從圖上不難看出,艦船的兩座西屋A4W核反應堆四周均有隔層裝甲防護,油料庫位於其斜上方,與機庫管路相連。因此需要一枚P-700打開一個缺口後,首先引燃油料,在熊熊大火之中剩餘的9枚“花崗岩”在分米級的控制下“魚貫”進入缺口,向機庫和核反應堆“挺進”;再用其中2枚“花崗岩”依次可以炸開機庫和核反應堆之間的數層甲板,預計剩下的7枚“花崗岩”在5.25噸彈頭炸藥的威力下使核反應堆毀壞,核材料產生“燒熔效應”後“蝕穿”船底。在“無人”看管情況下,預計尼米茲號核動力航母會在3天時間“沉沒”。

尼米茲號核動力航空母艦艦橋上的數字化儀表盤,清楚的顯示了船身姿態數據。如果遇到攻擊後可以智能化向指定船艙注水維持船體平衡,因此大家使看不到“航母翻船”的鏡頭滴~~~它是緩慢沒入海下。

2005年5月14日,美軍將美國號常規動力航空母艦作為目標。進行武器攻擊模擬航母受打擊能力的數據收集試驗平臺,兩天後沉沒。

軍武數據庫

中國北斗軍用衛星制導精度能達到分米級了!?如不能,真懷疑是為美國尋找對策。

這是一個體系作戰問題。首先你必須對整個航母艦隊各作戰單位(飛機,宙斯盾戰艦),武器(導彈,密集陣近防,無線電干擾)及航母構成(彈藥庫位置,動力系統連接可能弱點,裝甲防護厚度),中方導彈突防能力,裝藥破甲能力等等有全面認識。簡單做個表,給各項防禦武器,裝甲打分加總,比如擊中彈藥庫,一枚導彈要突破多少戰機攔截,無線電干擾,導彈攔截,近防炮攔截,最後還要擊穿多厚的裝甲,才能引爆彈藥庫(比如導彈10分,近防5分,裝甲3分等等)。將彈藥庫,動力系統,指揮系統,無線電系統,水線下防禦全部打一輪分,看看難度和毀傷比那部分最高,這樣才勉強對擊沉航母有個大概認知。在實際中,一些戰法不同組合會產生很大不同效果。如稍遠距離自爆無線電干擾彈,先致盲致瞎形成時間窗口盲區,常規導彈在窗口期跟進。都對結局產生極大影響。體系作戰過於複雜。民間人士談這種話題,就是吹牛。作戰參謀部才可能有靠譜答案。

個人亂講的話,先來顆干擾彈,形成幾分鐘煙霧雷達盲區通道。幾枚導彈接力從同一地方穿入擊中彈藥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