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農村為什麼總在炕上吃飯?

茉莉芬芳162798101

最開始知道東北農村總喜歡在炕上吃飯是從一些反應東北農村地區生活的電視劇產生這個印象的。

其實可以看到東北農村不光吃飯喜歡在炕上,他們嘮嗑、做針線活、小孩寫作業都是在炕上的,可以說“上炕”已經是東北農村地區一種特有的風俗習慣了。之所以形成這種風俗,與當地獨特的氣候有關。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東北太冷了,用當地的話說就是“賊拉的冷”。

在冬天氣溫氣溫零下幾十度是家常便飯,這麼說可能沒去過東北的人都沒有什麼感覺,在冬天,河裡能結一米多厚的冰,可以跑卡車,就知道有多冷了。而農村地區有沒有暖氣,空調也費電,因此暖烘烘的炕就成了抵禦嚴寒最好的選擇,屁股下面熱乎乎的,再吃著熱乎乎的食物,全家人聊的熱乎乎的,也是人生中的一種享受。那時候在電視裡看到東北人一家子坐在炕上吃飯還挺羨慕的。

還有一個原因呢就是習慣了。

雖說現在很多東北農村地區也用上了暖氣,但是常年養成的習慣已經成為一種風俗了,也就成了東北地區的一種符號。所以很多時候有客人上門,東北人都是很熱情的說“老哥,快上炕,暖和”,這也反應了東北人的熱情好客的一面。

就連李小璐帶賈乃亮回農村見奶奶,都喜歡坐炕頭吃飯。

大黑牛老師:今日新農人簽約作者, “田管家”免費農產品交易平臺特聘農技專家。

今日新農人

東北農村為什麼總在炕上吃飯?這問題我就被人問過無數次了。連同這個問題,後面還有更多後綴問題:比如,腳臭咋辦?飯菜撒在炕上咋辦?放了屁咋辦?……看來地域文化差異真的好大,要讓其他地方的人瞭解當地民俗習慣,存在許多難度。

其實不只是東北農村,在北方(包括山東在內),農村都有小炕桌,有冬天上炕吃飯的習慣。這與北方農村地區的氣候與取暖習慣有關。說白了就一句話:

外面、地上太冷,炕上暖和

我們北方一般住四合院多,大鍋灶,燒火通大炕。炕是火炕,用散熱非常好的墼盤成。盤炕絕對是個技術活,一個好的盤炕師傅,能擺的墼,讓灶下燒的熱煙,順順溜溜地走過整個大炕的各個角落,再順順溜溜隨著牆裡的煙道,直到屋頂的釜臺(煙囪出煙口),保證火炕暖和無死角,不倒煙串煙,這才叫完美。

東北那地兒,賊拉的冷,動不動就大雪封山,積雪半米多深,氣溫零下幾十度。說實話,你南方冬天穿的羊毛外套、薄羽絨服、皮衣啥的,去了東北就像封窗紙,一吹就透。許多東北農村也沒什麼暖氣,冬天就是熱炕頭最舒服。小炕桌一放,一家老小炕上圍著炕桌一坐,燙上壺老酒,燉上一鍋熱氣騰騰的酸菜豬肉粉條子,這才叫熱氣騰騰的生活。

俺們北方有地上吃飯的圓桌,但一般在春夏秋三季才用。天寒地凍,我們都在炕上,在地上裝文雅,很好治,等到你腳凍得如同貓咬,渾身篩糠,直打牙巴骨的的時候,估計你就知道為啥東北農村總愛在炕上吃飯了。

我們北方人不只是吃飯上炕,做針線,小孩子寫作業,都離不開小炕桌和熱炕頭。在東北農村,農村老鄉大冬天最熱情的招呼就是:“來了,快上炕”,把熱炕頭讓給你坐,是最給你面子的待遇了。

北方特殊的地理環境、天氣環境,造就了獨特的炕頭文化。曾經“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是幾輩子農村人的幸福生活標準。當然,現在時代不同,很多北方農村也開始有了暖氣,用上了天然氣,大炕不再是東北農村冬天唯一的取暖方式了。


阿兮隨筆

有些南方的朋友連北方的炕都沒見過,就在那瞎嚷嚷在炕上吃飯有腳臭咋辦,我真是服氣了!不僅僅是在東北農村地區,在北方的很多農村地區,火炕幾乎家家都有,如陝西、甘肅、山西。村郎就先來說一下東北農村為什麼總在炕上吃飯!


一、東北農村為什麼總在炕上吃飯?

在東北農村地區和西北農村地區,冬天一般都是非常寒冷的,所以農村地區的人們一般都會在家裡盤一個炕,通過往炕洞裡添一些準備好燃料來為保持房間溫度,比如西北地區會往炕洞裡填一些晾曬乾的驢糞。在東北或者西北農村地區住過的人們都知道,如果冬天沒有火炕,那麼整個屋子跟冷窖一樣,即便是你站在屋內,都會感覺到腳下有寒氣逼骨。

所以,在東北農村地區和西北農村地區才會在炕上吃飯。一方面,大家都坐在炕上,屁股底下暖暖和和的多好;另一方面,大家在炕上吃著熱氣騰騰的飯菜,在嘮嘮嗑,多好的家庭氣氛。另外一點就是,不僅是冬天,在夏天一些人也是習慣在炕上吃飯。


二、關於北方農村地區在炕上吃飯的誤解!

我開頭就提過,有些南方的朋友連北方的炕都沒見過,就在那瞎嚷嚷北方人在炕上吃飯有腳臭咋辦。說實話,這是對於北方農村地區在炕上吃飯的一種誤解!還有一種誤解就是,在炕上吃飯,如果把飯撒了,弄髒炕怎麼辦!村郎細細給你分析,你就會知道這兩個說法真的沒有“立足之地”!

【1】坐在炕上吃飯,並非是把飯菜直接放在桌子上!北方農村人在炕上吃飯,都會有一個方方正正的炕桌,飯菜是放在炕桌上面的!

【2】北方農村地區的炕邊都會鋪塑料布,怕的就是灰塵或者吃飯時不小心把飯菜撒了弄髒炕面!

【3】農村比較講究的地區,只有老者或一家之主才能坐在炕桌的正中,也就是脫鞋盤腿坐在炕上,妻子和孩子則是坐在炕桌兩邊,一般都是單盤腿把腳翹在炕邊,便於端飯菜收拾碗筷;

【4】夏天的時候,農村人喜歡穿布鞋,因為涼快、不容易出腳汗,即便是在炕上吃飯,也會提前換拖鞋拿水衝腳再上炕,不存在腳臭的問題!

【5】冬天的時候,大家都喜歡窩在家裡,男人在炕上打打牌喝喝酒,女人在炕上則是做各種針線活或者聊天,大家活動量這麼少,哪裡會存在腳臭的問題!



村郎三農館

東北大炕不僅是睡覺的,還是取暖的。冬天時炕面上很少放東西的,被褥什麼的都要捲上垛起來放到炕櫃裡,以便大炕散熱,而散熱效果好,屋子才能更暖和。

大炕表面鋪的是炕蓆,炕蓆是用高梁秸子編的,越使用越亮。牛皮紙開始進入生活後,有條件的人開始用牛皮紙糊炕,上面刷上清油,這樣的炕面明亮,而且乾淨,比炕蓆的效果要好很多倍。(普遍也有鋪上地板革的。越來越講究了。)

大炕很重要,是東北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地方,如果東北民居沒有炕,那簡直不敢想像。以前東北人一日三餐也都是在炕上吃的,吃飯的時候炕上放一個炕桌,家裡有地位有身份的人盤腿坐在裡面,男人通常都是坐在裡面的,女主人坐在炕沿的位置,負責給大家添飯遞東西什麼的,是伺候吃飯的。 孩子放學寫作業或玩耍也是在炕上,來人了也是要讓到炕上去坐的,通常每一家人都會有一個煙笸籮,裡面放著菸葉、煙紙和火柴,來人了就把煙笸籮往坐在炕上的客人面前一推,說自己卷一支菸抽吧,於是大家就人手一支菸,吞雲吐霧起來。 東北大炕是八十年代以前東北老百姓生活的重要舞臺。

炕是一種寬約一米七到兩米三左右,長可隨居室長度而定的磚石結構的建築設施。搭建炕在北方稱為盤炕,其內是用磚建有炕間牆,炕間牆中有煙道,上面覆蓋有比較平整的石板(或者大城磚),石板上面覆蓋以泥(一般為黃土添加碎麥秸和石灰混和而成的特種黃泥)摸平,泥幹後上鋪炕蓆,有的地區上面還鋪一層厚羊毛氈,氈上再鋪一張專用油布,之後就可以使用。

炕都有灶口和煙口,灶口是用來燒柴,燒柴產生的煙和熱氣通過炕間牆時烘熱上面的石板產生熱量,使炕產生熱量。煙最後從火炕煙口通過煙囪排出室外。在中國北方一般炕的灶口與灶臺相連,這樣就可利用做飯的燒柴使用火炕發熱,這樣就不必再單獨燒炕。

火炕鄰近灶口的位置稱為“炕頭”(山西土語“火火頭”);鄰近煙口的位置稱為“炕稍”。一般“炕頭”都留給供家中輩分最高的主人或尊貴的客人寢臥,而男人或年青人都在“炕稍”寢臥。

結構分類

炕的結構遠較床複雜,搭法也不盡相同,有洞炕、花炕和空心炕之分。

洞炕是在地面上砌幾道小牆八行磚左右高,將空間隔成幾條坑道,兩端留空使道道相通,上以土坯、石板或紅磚為蓋,蓋上覆用沙泥或白灰之類抹平。

花炕是洞炕的發展,小牆只砌一半高度,上面遍立紅磚做支撐,復可以紅磚為蓋,餘法相同。

空心炕更為先進,只以紅磚壘幾個立柱做支撐,上面蓋幾塊大水泥板,餘法盡與洞炕和花炕同。說空心炕先進是因為它內部空間很大,不易被煙火灰堵塞炕道,常常搭好一鋪炕十年八年不用扒灰。

所有的炕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一端通向煙囪,一端設有爐灶。

炕的起源

炕是北方人的"暖床"。儘管北方城市樓房中,大部分已沒有炕,而只有床了,但床的出現卻比炕要早很多。據張國慶在他的"北人尚炕習俗的由來"一文考證,《新唐書·高麗傳》載:"(其人)冬月皆作長炕,下燃溫火"。據此斷定,高句麗人發明了炕,他進一步說明,在隋、唐之際,生活在冬季寒冷的東北地區的高句麗人,受"床"和"爐灶"的啟發,將二者合二為一,又經過改造加工而產生為炕。並傳至東北各民族之中,後又傳至黃河至秦嶺以北。

實際上中國火炕起源高句麗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炕是由我們漢族人發明的,我國考古發現一處西漢時期的火炕,將火炕的歷史提前到了2000多年前[1] 。

另類的炕

鄂倫春人的炕

我國東北鄂倫春族人在冬季外出狩獵也挖雪屋過夜休息。獵人們挖一深雪坑,四角插上木杆,上覆熊皮,雪屋內燃一堆篝火,下鋪野豬皮作臥榻。它密封性差,屋內溫度低,主要靠篝火取暖。

愛斯基摩人的炕

愛斯基摩人在狩獵外出時,往往建造雪屋,首先,他們取結實的陳雪、壓實的雪切成大城雪磚然後用雪磚壘成半球形的雪屋,用雪封住磚間縫隙,在室內燃一把火,把表層略略融化,房屋就密封住了。再在四壁掛起毛皮,甚至在屋頂覆以海豹皮保暖。雪屋有一半在地面下部,門有一半在地下,門前還有雪磚造一拱型擋風牆。也有的雪屋有小小的窗戶,用曬乾的各種海獸腸子作窗戶紙,可以透光。

相關信息

許多西方建築,過去冬季取暖則主要採取壁爐的方式。即冬季在房間客廳,有大壁爐,在其中燃木料,使牆壁很熱,成為火牆,靠這一火牆,整個房子在冬季就暖和起來了。

其實不只是東北農村,在北方(包括山東在內),農村都有小炕桌,有冬天上炕吃飯的習慣。這與北方農村地區的氣候與取暖習慣有關。說白了就一句話:

外面、地上太冷,炕上暖和。

我們北方一般住四合院多,大鍋灶,燒火通大炕。炕是火炕,用散熱非常好的墼盤成。盤炕絕對是個技術活,一個好的盤炕師傅,能擺的墼,讓灶下燒的熱煙,順順溜溜地走過整個大炕的各個角落,再順順溜溜隨著牆裡的煙道,直到屋頂的釜臺(煙囪出煙口),保證火炕暖和無死角,不倒煙串煙,這才叫完美。

東北那地兒,賊拉的冷,動不動就大雪封山,積雪半米多深,氣溫零下幾十度。說實話,你南方冬天穿的羊毛外套、薄羽絨服、皮衣啥的,去了東北就像封窗紙,一吹就透。許多東北農村也沒什麼暖氣,冬天就是熱炕頭最舒服。小炕桌一放,一家老小炕上圍著炕桌一坐,燙上壺老酒,燉上一鍋熱氣騰騰的酸菜豬肉粉條子,這才叫熱氣騰騰的生活。

俺們北方有地上吃飯的圓桌,但一般在春夏秋三季才用。天寒地凍,我們都在炕上,在地上裝文雅,很好治,等到你腳凍得如同貓咬,渾身篩糠,直打牙巴骨的的時候,估計你就知道為啥東北農村總愛在炕上吃飯了。

我們北方人不只是吃飯上炕,做針線,小孩子寫作業,都離不開小炕桌和熱炕頭。在東北農村,農村老鄉大冬天最熱情的招呼就是:“來了,快上炕”,把熱炕頭讓給你坐,是最給你面子的待遇了。

北方特殊的地理環境、天氣環境,造就了獨特的炕頭文化。曾經“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是幾輩子農村人的幸福生活標準。當然,現在時代不同,很多北方農村也開始有了暖氣,用上了天然氣,大炕不再是東北農村冬天唯一的取暖方式了。

另一網友說:因為東北地區天氣特別寒冷,冬季有人活動的房間都需採暖,所以傳統的東北地區的房間都比較小,房間的功能也比較單一,比較集中,一般情況下只有廚房和臥室兩種,臥室有起居功能,會客功能,就餐功能。特別是冬季,臥室是唯一的活動空間,冬季臥室內地面和空間溫差很大,如果在餐桌吃飯,腳和腿很冷,於是就在炕上擺炕桌吃飯,久而久之形成在炕上吃飯的習慣。

在我小時候,我家也在炕上吃飯,很多家都是這樣,家家都有個短腿的小桌,我家是城裡的,那時居住條件不好,房子小,屋裡一鋪炕佔啦很大面積。城裡好多家都是睡大炕,冬天取暖也靠它,吃飯也在炕上吃。我們用的桌子都是用實木做的,很好看。後來為了美觀,我家把大炕扒掉,才換啦可摺疊的圓桌坐在椅子上吃飯。

傳統習慣,你想想在以前屋裡沒有空調、暖氣等取暖設備,只有土炕,因為燒炕的柴火不用花錢買,自己家種的玉米秸稈、樹枝等都行。外面連著一口大鍋,做飯、燒水時順便就把炕燒熱了。坐炕上吃飯暖和啊。我北京郊區的,小時候冬天就是這樣子。後來家裡安裝了燒煤的土暖氣,屋裡溫度高了就不用在炕上吃飯了,在後來種莊稼的土地沒有了,沒有了燒炕的柴火,也就把炕拆了改成床了,但是已經養成冬天晚上睡覺前脫衣服鑽熱被窩的習慣了,只能睡前插會電褥子了。去年煤也不讓燒了,改成用電了。但是若干年後沒有了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能源,有可能還是會回到燒柴火取暖的時候,畢竟要生存不能被凍死吧。

對此大家怎麼看,快來留言吧!


奇趣鄉村

這個問題,其實問為什麼,還真就沒有研究過。但要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吧。



(一),從功能上來說說,東北不像南方都是床,如果在床上吃飯也不舒服,不是席夢思,就是鋪墊,誰會在床上吃飯。但是東北農村就不一樣了,農村那個叫做炕,說是炕可比床要舒坦寬大多了。晚上睡完覺後,早起後把被褥疊好了,放在櫃子裡,這時,炕上就可以像地面一樣寬大舒坦了,只要你脫了鞋,在炕上蹦跳、嬉鬧、玩耍;你是躺、臥、坐都可以。這就說明炕和床有很大的區別,如果拋去炕有睡覺得功能之外不談,如果脫了鞋,跟在地上差不多。而且東北炕很大,可以佔一間屋子的一半。從功能舒適方面來看,東北把飯桌放到炕上也就不為奇怪了。



(二),從天氣方面說說,東北一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很冷的,陽曆10月就開始冷了,直到來年五•一才慢慢變暖。直接把飯桌放在炕上吃飯,不但舒服,而且東北火炕暖和,炕也大,放上兩張桌子綽綽有餘。

當然遇到逢年過節,家裡客人朋友多了,也會在地上放上地桌,當然是短暫的,只要能放下,東北人還是喜歡在炕上吃飯。因為在炕上你可以直接坐在炕上,吃完飯,也可以直接在炕上小憩一下,非常舒服。在冬天更是如此,邊吃飯,邊保暖,誰願意在地下吃飯呀。

當然,夏季時,東北人也會在屋地下用餐,或是院子裡吃飯,但是大部分時間還是在炕上吃飯,一年四季都是。



(三),從習慣方面說說,東北人老一代都是在炕上吃飯的,可以說習慣變成自然了。這跟南方人有所區別,南方人喜歡在地下吃飯,或是夏季基本要去屋外用餐。



(四),從經濟實惠方面說說,床怕汙染和損壞,而東北大炕不怕,無論你是用餐,還是抽菸,都沒有事。東北炕上鋪的是炕革,髒了一擦即可,如果抽菸掉上火星子,也只是一點點灼傷,基本問題不大。南方的床或是城市裡的床鋪就不同了,一般汙染了,就得洗換刷,很麻煩,又浪費。

東北原來農村炕上鋪的是炕蓆,用竹子或是糜子杆編織的,防火性很強,一般的吸菸都不會引起火災,在床上一旦有火災就很難辦了。再一個炕比床要硬,桌子放在上面也不會晃,無論炕上鋪有炕蓆或是炕革都一樣。而床就不同了,如果要像炕一樣舒適,那就要很麻煩。而炕不用把席子或是炕革拿掉,直接就可以擺放各種可以擺放的東西。

可以說東北農村的炕不怕水,不怕火,能睡能躺,能臥。有這麼好的地方吃飯,誰不在炕上吃呀。

基本上東北為什麼在炕上吃飯,也就這幾點原因,希望各位網友多多指正。


詩詞尚品

在東北農村,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一個炕。這個炕連接著燒火煮飯的,據說這個炕在東北冬暖夏涼,在早期的時候,由於沒有暖氣,東北人就想到了建炕來取暖,眾所周知東北的冬天冰天雪地,在沒有暖氣的時候,人們想到了用炕取暖。東北的祖先特別充滿智慧,為了節約資源,合理利用能源的傳遞,想到建炕,把燒火煮飯時的熱量全部利用起來,熱能傳到炕上,於是整個屋子都充滿了暖氣。


農學谷

我的老家在東北最北方,距離漠河不遠,幾乎就到了與俄羅斯的搭界處了,這個問題我回答正合適。

首先來說,與房屋的構造有關。

住平房的人家取暖,除了鋪設暖氣管道外,還會盤火炕和火牆,裡面是空的,讓爐子的煙從裡面穿過再從煙筒出去,充分利用熱能,火牆和炕都是熱的,躺在炕上特別舒服。

而早期或者說現在許多地方的房屋也沒改造成地暖吧,屋裡的地面是涼的,能有多涼?反正室外都是零下三四十度,滴水成冰,大家自己想吧。

所以,冬天時,不管是在自己家還是去別人家串門,第一件事就是上炕,暖和啊。

我們那取暖期從十月一號到第二年五月一號,大半年時間都是冬天,上熱炕取暖吃飯習慣了,所以就是夏天也是在炕上吃飯。



其次,與東北人的性格有關吧。

嚴酷的氣候造就了東北人豪邁直爽的性格,做事大大咧咧,不拘小節,所以坐在自己或者別人家睡覺的炕上也不會覺得尷尬和不好意思,有客人來家裡,招呼你上炕坐著,一下子就拉緊了彼此的距離,給人親切如家的感覺。

另外,坐在熱炕頭上吃飯真的是很舒服的事情,特別是從冰天雪地的室外進到屋裡,脫了外衣鞋子,坐在炕上,屁股下暖和和的,吃著熱氣騰騰的飯菜,一下子就把身上的寒氣都驅散了,再喝點東北農村自釀的小燒,那才叫美呢!

不止是吃飯,看電視啊,坐針線活,玩手機,看書等很多事都是在熱乎乎的炕上進行,舒服啊。

在炕上吃飯是東北農村一種特有的風俗和習慣,歡迎大家有機會去那邊旅遊體會不一樣的風情感受!


農言村語話鄉情

首先還是因為暖和,東北的冬天十分寒冷,零下十幾度幾十度是很常見的。室外溫度和室內溫度的差距也很大,但儘管如此,室內還是不如炕上暖和,所以為了抵禦嚴寒,東北人選擇把餐桌擺在炕上,燒的熱乎乎的炕,同時一家人圍坐著吃飯、聊聊家長裡短,是一件十分享受的事。所以如此看來,東北人還是很會享受的。

其次是習慣所致,過去東北經濟條件差,東北人民比較貧窮,一間房裡可能會有兩戶居民,一套房裡也可能不止一戶。所以他們並沒有多餘的空間擺下餐桌椅子,所以東北人把矮桌搬上炕,節約空間,剩餘的空間也可以用來擺放其他必要的傢俱。長此以往,東北人在炕上吃飯,也逐漸成為東北人的一個標誌性的習慣。而現在,這個習慣也得以保留。所以直到現在,東北的經濟條件有了許多改善,但是用炕的這個習慣還是得到了很好的延續。

感謝關注愛農幫


愛農幫

哎呀媽呀!東北農村,沒有火炕吃的也不香啊。我說那種香,是身體又舒服,吃的又香甜吶,我就去過東北農村,尤其是冬天,在外面凍久了,一進到農村的屋裡面。一下就感覺到溫暖如春。

農村的老奶奶一定會熱情的對你說。孩子快上炕,到奶奶這炕頭來,等你脫了鞋坐到炕頭上去的時候,那燒的熱呼呼的火炕,當時坐的非常舒服,坐久了可就不行了,要要時不時地挪一挪屁股。要不太燙了。坐在火炕上打牌越來越熱,不大一會兒的時候。就到吃飯點兒了,鄉下農村,吃的也非常簡單,不過客人來了也有鄉村的奢華。



用鐵鍋燉的小笨雞,用鐵鍋炒的幹豆腐,用鐵鍋烙的大油餅,用鐵鍋熬的大碴粥,再來上幾斤小燒酒。老人小孩兒們就坐在炕上。圍在一起共享鄉村美食。那種場面,真好。
就像詩一樣的氛圍,望外面飄舞的雪花,坐在熱乎乎的炕頭,品著酒,吃著肉,微笑著酒的紅暈就不知不覺,都湧到臉上。那種幸福感,別提了哦!這種習慣現在農村還在沿襲著。


伊春美食美客

傳統習慣,你想想在以前屋裡沒有空調、暖氣等取暖設備,只有土炕,因為燒炕的柴火不用花錢買,自己家種的玉米秸稈、樹枝等都行。外面連著一口大鍋,做飯、燒水時順便就把炕燒熱了。坐炕上吃飯暖和啊。我北京郊區的,小時候冬天就是這樣子。後來家裡安裝了燒煤的土暖氣,屋裡溫度高了就不用在炕上吃飯了,在後來種莊稼的土地沒有了,沒有了燒炕的柴火,也就把炕拆了改成床了,但是已經養成冬天晚上睡覺前脫衣服鑽熱被窩的習慣了,只能睡前插會電褥子了。去年煤也不讓燒了,改成用電了。但是若干年後沒有了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能源,有可能還是會回到燒柴火取暖的時候,畢竟要生存不能被凍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