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密摺制度是怎樣運作的?

歷史農夫子

今天人們時常談到“奏摺”,嚴格來講並不準確。清代官員向皇帝報告事情的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題本,這是公開性的文書。題本上需要按照固定格式書寫並加蓋官印,通過驛站送到北京,再通過通政司、內閣送達皇帝,期間還會在內閣留下副本。


另一種是奏摺,也稱密摺、奏帖、摺子,屬於官員與皇帝之間的私人文書。日常祝賀問候的奏摺被稱為“請安折”,報告機密事務的稱為“奏事折”。

圖1:清代硃批奏摺


和需要公諸於世的題本相比,密摺(奏摺)作為君臣之間的私人書信,具有極大的機密性。它可以直達御前,不用像題本那樣要經過層層機構傳遞以至於題本內容經常被外界知曉。


據考證,清代的密摺始於康熙時期,存世的清代檔案中就有曹寅、李煦等人上呈給康熙皇帝的密摺。但康熙朝的密摺制度尚不完善,有資格給康熙上密摺的人只有少數親信重臣,密摺真正大放光芒是始於雍正朝。



俗話說“明專制,清獨裁”,順治、康熙或多或少受制於滿洲貴族,而雍正皇帝則是真正開始了“皇帝的獨裁”,其獨裁手段除了熟知的軍機處,還有“密摺制度”。


雍正皇帝不僅讓各省總督、巡撫,還有布政司、按察司、提督、總兵、甚至道員、知府等官員都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密摺。當他授予某位官員秘密上奏權力時,還會賜予“折匣”,匣長八寸八分,寬四寸四分,高一寸五分,外塗黃漆,內裱黃綾,還有一把特製鎖並配兩把鑰匙,一把在皇帝,一把在官員本人,以確保奏摺內容不被第三者看到。

圖2:清代折匣


密摺的內容也有限制,並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用密摺來上奏。最重要的就是分清什麼事情該用題本,什麼事情該用密摺。官員一般在密摺中向皇帝毫無遺漏、事無鉅細地彙報一切認為具有價值的信息,大到轄區內的民政、軍事、官吏任免、謀反叛亂,小到氣候好壞、錢糧米價、街談巷議等等。


密摺極少被皇帝允許由他人代筆,通常都是官員親筆書寫,寫好之後,鎖入折匣。各省督撫密摺可以通過僕人或驛站直達皇帝,而督撫以下官員則需派遣家僕將密摺送到皇帝指定的大臣手中,再由這位大臣轉呈。


折匣送到皇帝手中,用宮裡的鑰匙開鎖,取出奏摺以硃筆閱讀批示。再次將奏摺鎖入折匣,以相反順序返還給寄信人。

圖3:雍正硃批節選


當事人收到硃批奏摺之後,必須恭敬拜讀,竭力貫徹,並將硃批奏摺再次鎖入折匣交還皇帝。官員絕對不能保留奏摺、或是抄錄、洩露內容。


我們熟知的硃批“知道了”就多出現在密摺上,畢竟密摺屬於君臣之間的私人交流,官員上奏沒有繁複格式和套路,皇帝批示也多是直接表達,甚至嬉笑怒罵。比如:


嬉笑

“朕就是這樣的漢子!”

“喜也憑你,笑也任你,氣也隨你,愧也由你,感也在你,惱也從你,朕從不會口心相異。”

“好事好事!此等事覽而不嘉悅者除非呆皇帝也。”


怒罵

“滿口支吾,一派謊詞!”

“可謂良心喪盡,無恥之小人也。”

“即禽獸不如之謂也。”

“你是神仙麼?似此無知狂炸之言,豈可在君父之前率意胡說。”

“大欺大偽,大巧大詐!”

圖4:清帝不同硃批“知道了”


今人尚且認為“信息就是權力”,更何況在古代信息傳播十分不便,通過密摺制度使得大小官員直屬於皇帝,能夠大量掌控地方信息,更容易貫徹帝王意志從而確立獨裁,這或許就是“密摺制度”的本質。


參考書目:

1、(日)宮崎市定.《雍正帝》,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2、楊啟樵.《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歷史研習社

武則天時期,告密高峰,明朝的廠衛錦衣衛無孔盛行,康熙時期初創密摺,雍正大放異彩,大範圍推廣,否則以雍正的宅男形象怎麼治理天下?還不讓手下人糊弄過去,睜著眼睛,一團黑嗎?



這兒有一個小故事,細思極恐啊!

話說雍正朝中有一個官員,他喜歡打葉子牌,類似麻將或者鬥地主吧,幾輪打下來,發現少了一張牌,突然讓人索然無味。

第二天,這傢伙去上朝,結束後被雍正請去喝茶,探討一下人生,他也如實交代,問及到昨天干什麼時,也老老實實說,話說完後,雍正丟給他一塊葉子牌,正是他昨天丟失的那一塊。

這就是密摺制度,一舉一動,風吹草動,雍正都知道,正所謂“足不出戶,知天下事”。



之前沒有這種制度,皇帝全靠奏摺瞭解各方情況,但是保密度不高,什麼事都經過他人之手,也就是相當於有隻眼睛在暗處盯著你,讓人瑟瑟發抖,所以十分謹言慎行。

你心裡有不快無法說,皇帝想了解點情況也沒辦法,但密摺制度橫空出世,在你和皇帝間架起一座橋樑,獲益匪淺啊……

這種密摺可謂保密度非常高,天知地知,你知皇帝知。在你親手寫下密摺後,放在特製的帶著兩把鎖的皮匣中,派遣自己的親信送往京城,呈到御前。

據說,雍正手裡還有一種“血滴子”的毒藥,專門為特殊人士準備,一旦享用,也就是第二天暴斃而亡。



無論怎麼說,皇權被加強了。


非常茴香豆

明代和清代都有密摺制度,明代密摺的內容多為檢舉,建言比較多。

清代密摺所涉及的內容比明代的密疏廣泛,形式和種類也較多。

滿族有請安的習俗,地方親信官員不得面見皇帝時,便上請安折問候,這就是“請安折”;

如遇有喜慶之事或逢年過節表示慶賀,就用奏摺慶賀,被稱為“賀折”;

臣工調補升轉、寬免降罰、恩賞等,出自皇恩,也用奏摺謝恩,這稱作“謝恩折”;

但奏摺中數量最大、內容最重要的還是“奏事折”,其內容極為廣泛,可分為錢糧、收成、吏治、民生、軍情、河工等諸多事務。總之,上自軍國重務,下至身邊瑣事, 無一不包。早在康熙時期,皇帝就曾叮囑過曹寅: ”雖不管地方之事,亦可以所聞大小事,照爾父密密奏聞,是與非朕自有洞鑑。就是笑話也罷, 叫老主子笑笑也好。

到了雍正時期,雍正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雍正充分利用這種特色,觸角伸到了全國各地,到處分佈著雍正的密摺人員,作為耳目,彼此監視,上下牽制。而且不限於本職本地,不須真憑實據,隨時可以上奏。其實清代的"奏事折”與明代的稟明性密疏以及建言性密疏性質差不多,均是向皇帝告知一些當時的事務,讓皇帝瞭解並作出裁決的一種報告文書。

密摺制度適應強化專制皇權而產生,它的進一步推行,不僅大大開拓了皇帝賴以決策的信息來源,而且督撫等密摺直達御前,皇帝對某些緊要政務繞過內閣直接批交有關部院議奏,從而分割和削弱了內閣傳統權力,推動了國家中樞機構向有利於皇帝大權獨攬的方向轉變。至軍機處設立,則最終完成了國家軍政中樞由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向軍機處嬗變的漫長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