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一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渠縣三匯彩亭

當我們翻開人類發展文明史的時候,作為中國人,從字裡行間中看見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我們就會感到非常的自豪,榮譽感也大大的提升了起來。

中華一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渠縣三匯彩亭

在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中,特別是那傳統遺留下來的手工藝品,始終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遺產,有些還是世界文化中不可少的文化遺產。這其中有一項來自四川渠縣,集雜技、美術、煙花、戲劇、木工、鐵藝等為一體傳統文化。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授予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三匯彩亭

中華一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渠縣三匯彩亭

三匯彩亭的形成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社會政治經濟背景。據史料記載,公元前314年,古代賨人就在渠縣範圍內活動,賨人勇勁好歌舞”的性格創造了燦爛的古巴渠文化,為渠縣三匯彩亭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底蘊。

中華一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渠縣三匯彩亭

三匯的地理位置處在三江口邊,在古代交通以船為重要工具的時代裡,這一優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商貿的繁榮,為彩亭的發展創造了社會基礎。北宋景佑年間初置三匯鎮,雍正八年至民國24年置縣臣署和分縣署,歷時205年,這期間三匯彩亭由誕生走向了成熟。

中華一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渠縣三匯彩亭

三匯彩亭,集合了戲劇、鐵工、木工、刺繡、雕塑、印染、縫紉、繪畫等多種技藝,在大約4平方米的平臺中心,豎立一根經過特殊鍛打的鐵桿,杆上支架橫伸斜展,曲折有致,將從戲文和生活中提煉的人物,情節層疊3—5層,通高8—10米,“四人昇之以形,遊弋大街,遊樂碼頭”。腳伕齊步慢行,亭上兒童舞袖擺手,翻轉滾動,亭子閃閃悠悠,似墜非墜,把彩亭的“高、驚、險、奇、巧”的高超的藝術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讓觀眾牽魂撩魄,驚歎不已。

中華一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渠縣三匯彩亭

每年農曆三月十八,三匯居民抬三聖娘娘,對三聖娘娘進行祭祀,敬神娛神,祈子禳災,把獻彩亭作為敬奉神明的最珍貴、最濃重的儀式。後來有行幫商會集工匠之精華,專攻彩亭技藝,以期獨佔鰲頭,相互的激烈競爭使得彩亭逐漸發揚光大,逐漸形成固定的節日——三匯彩亭會,成為三匯鎮傳統民間民俗文化。

傳承與展望

隨著三匯彩亭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文化部授予“彩亭文化藝術之鄉”之榮。當地政府和文化前輩正在培養更多傳承人,特別對設計、鐵藝、服裝、雜技等人才的整合。政府對加大藝術人才的培養也下了不少的功夫。

三匯彩亭:人物特寫三匯彩亭是一種綜合性的民間藝術,整合民間工藝是保持傳統文化的重中之重,以政府為主導的三匯彩亭研究會,為加強工藝技能,推進文藝精品打好了理論基礎。在城市建設中還打造彩亭大道,為渠縣三匯彩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去年6月,國際非遺節將在成都舉辦的時候,渠縣三匯彩亭還參評世界非遺文化項目,為三匯彩亭走向世界創造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