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帝王排行榜,前十應該怎麼排?

皮皮蝦走

本人感覺光武帝劉秀這個人物很不一般。

至少他能排進前五名之內去。

要知道,他的起點還不如他的先祖劉邦的高呢。

劉邦那時候大小還是一個朝廷中的公務員,小小泗水亭長。

而劉秀可不一樣了,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莊稼漢。

用現在的話說,他就是一個在家務農的平民百姓而已。

雖然他建立的那個朝代叫東漢,

但是,東漢和西漢真的沒有太大的關係。

至於為什麼叫東漢和西漢呢?

那是因為他們的都城的所在地不一樣,西漢的都城是長安在西邊。

東漢的都城在洛陽靠東邊,而劉秀又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後人。

他就沿用了漢的稱號。

但是,他這個皇帝的寶座是從別人手中搶過來的。

並不是祖輩裡傳給他的。

為什麼說他是劉邦的子孫,到了他這裡就成了農民工了呢?

因為漢武帝時期實行了一個推恩令,這個政策就是這麼玩的。

一個諸侯王,生了多少子孫,他的土地就分成多少塊。

也就是說每個兒子分的土地是一樣的多。

這就大大小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

我們單說劉秀這一支劉家血脈,劉秀的先祖可以追蹤到漢景帝。

漢景帝有個兒子叫劉發,劉發是被漢景帝封了王。

然後劉發又生了很多兒子,他的兒子在分他的土地時,

土地就更少了,這時候劉發兒子的官職就變為侯了,

從劉發開始,往下傳到第四輩上的時候,

這時候正好是劉秀的父親,他父親當時的官職只能當一個小小的縣令。

要說一個縣令,也不錯,畢竟有一個縣可以管理。

小康水平的生活還是可以保障的。

可是,坑爹的是,劉秀九歲的時候,

他的父親死去了,更坑爹的是,

他們劉家的江山被王莽給篡奪走了,這下劉家的江山徹底變成了王家的江山。

王莽坐穩皇帝寶座後,就把劉家佔領的土地都奪了過來,

讓他們王家來管理,

從此,劉秀也就從皇室血脈變為了普通百姓。

為了活下去,他只能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幹農活。

在王莽統治時期,天下開始鬧饑荒了。

關東的土地幾乎是顆粒無收,出現了民間沒東西是的局面。

劉秀和他的哥哥劉演,看到王莽的昏庸。

王莽這個新朝肯定不會延續長久的,於是,他們開始想到了謀反。

幹掉王莽集團,恢復漢室這是他們此生的目的。

說做就做,他們集結了一群人。

說白了就是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開始鬧革命了。

剛開始和王莽集團打仗,這個慘呀。

劉秀的二姐和二姐家的三個孩子,就是在他面前被人殺死的。

緊接著,他們聯合綠林軍,打了個勝仗。

這時候他們的隊伍漸漸的大起來了,

壯大隊伍後,他們要選一個新的皇帝來對抗王莽集團。

可惜,選中的人既不是他,也不是他哥哥。

而是另一個叫劉玄的無能之輩。

當時劉秀的哥哥劉演的才能最突出,名聲也最大。

剛當上皇帝的劉玄,怕自己的地位不保,他就找了個藉口殺了劉演。

劉秀最倚仗的哥哥死了,可以說這時候他的天都塌下來了。

他還必須在新皇帝劉玄的面前保持鎮定,不能有半點悲痛的樣子。

因為只有表現的毫不在乎,他才能免遭被殺害。

劉秀表面上裝的很自然,好像死的人不是他哥哥一般。

但是,背地后里,他每一夜都是把被子給哭溼透了。

就這樣,劉玄還把他給架空了。

可以說這時候的他是一點權力都沒有。

就在他最無助的時候,劉玄派他去河北詔安收復失地。

到了河北之後,劉秀的革命事業才真正的開始。

在這裡他有幾次差點是丟了命的,還好他命大。

最終控制了整個河北地區,他手裡有兵後,

就開始在官兵的擁護下當了皇帝。

這時候的天下又三個皇帝,當時的天下那個亂呀。

一山不容二虎,這三皇帝還要打仗,最終劉秀勝出了。

這是何其的難呀。

劉秀最令人佩服的地方就是,在得到天下後。

他一個功臣都沒有殺,這是歷史上多少皇帝做不到的事情呀。

先說這麼多吧。


史學達人

中國十大帝王

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魏武帝、宋武帝、隋煬帝、唐太宗、後周世宗、宋太祖、明成祖

秦始皇( 公元前259 --- 公元前210年 ),嬴姓,趙氏,名政。因生於趙都邯鄲,故又稱趙政。13歲即王位,39歲稱皇帝,在位37年。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戰略家、軍事統帥。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朝的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實施三公九卿,地方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統一文字和度量衡,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了中國2千餘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

漢武帝

漢朝的第7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劉徹是劉邦的重孫、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子。七歲時被冊立為皇太子,十六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前141年-前87年),在位期間數次大破匈奴、吞併朝鮮、遣使出使西域。獨尊儒術,首創年號。他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功業輝煌。晚年的漢武帝任用李廣利多次遠征大宛,士卒傷亡慘重,徵和二年巫蠱之禍、徵和三年李廣利降匈奴,徵和四年劉徹下罪己詔,將注意力轉向“富民”。公元前87年劉徹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諡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於茂陵。

漢光武帝

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出生於陳留郡濟陽縣 ,東漢王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新朝王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 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初五日,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遺詔說:“我無益於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弔唁。”劉秀死後,其子明帝劉莊繼位,於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劉秀於原陵,上廟號世祖 、諡號光武皇帝。

魏武帝

魏武帝即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宋武帝

宋武帝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彭城縣綏輿里人,漢代楚元王劉交之後,祖輩由彭城郡彭城縣綏輿裡徙居晉陵郡丹徒縣之京口裡。劉裕是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曾兩度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功勳卓著。後功高震主,篡晉自立,建立劉宋王朝。隆安三年(399年)參軍起義,對內平定戰亂,先後消滅劉毅、盧循、司馬休之等分裂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了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致力於北伐,消滅桓楚、西蜀、南燕、後秦等國。420年7月10日(宋武帝永初元年六月十四日),劉裕廢東晉恭帝司馬德文,自立為帝,國號大宋,都建康,南朝開始。執政期間,吸取前朝士族豪強挾主專橫的教訓,抑制豪強兼併,實施土斷,整頓吏治,重用寒門,輕徭薄賦,廢除苛法,改善了政治和社會狀況。他對江南經濟的發展,漢文化的保護髮揚有重大貢獻,被譽為“南朝第一帝”。為元嘉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奠定了南朝政治的雛形。被明代大思想家李贄譽為“定亂代興之君”。

隋煬帝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0日),一名英,小字阿摐,華陰人(今陝西華陰),隋文帝楊堅次子,母文獻皇后獨孤伽羅,是隋朝的第二個皇帝也是最後一位皇帝,於604—618年在位。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他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營造東都洛陽城,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開創科舉,三徵高麗等。但是,他對人民奴役征斂十分苛重,濫用民力,使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巨大的工程和連年的戰爭使民生不堪重負,引發大規模的叛亂。在農民軍的打擊下,隋朝統治搖搖欲墜,618年隋煬帝在江都(今江蘇揚州)被部將縊殺,隋朝滅亡。唐朝諡煬皇帝,夏王竇建德諡閔皇帝,其孫楊侗諡為世祖明皇帝。《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

唐太宗

天可汗是唐代西北各族君長對唐太宗的尊稱。我國古代西北各族君長稱可汗﹐為對太宗表示擁戴。故尊之為\\"天可汗\\"。唐王朝給西北各族君長的璽書對太宗亦沿用此稱。天可汗是唐代少數民族首領對唐太宗的尊稱,太宗皇帝成為了當時天下的共主。唐太宗於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599年)出生於武功別館,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長孫氏,武德九年八月二十一日立為皇后,即長孫皇后。公元649年,太宗駕崩於翠微宮含風殿,享年52歲。除唐太宗外,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也曾被稱為天可汗。

後周世宗

後周世宗即柴榮。後周世宗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是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在位六年。邢州堯山柴家莊(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祖父柴翁、父柴守禮是當地望族,從小在姑丈郭威家長大,因謹慎篤厚被郭威收為養子,年輕時曾隨商人頡跌氏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史載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951年,郭威建立後周,委任柴榮治理澶州,其境“為政清肅,盜不犯境”。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繼位為帝。柴榮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他又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在議取幽州時病倒,不久去世,年僅39歲,廟號世宗,諡號睿武孝文皇帝。

宋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11月14日),中國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廟號太祖,漢族,涿州(今河北)人。出身軍人家庭,高祖趙朓,祖父趙敬,趙弘殷次子。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周世宗柴榮死後,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

明成祖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大明成祖,漢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早起被封為燕王,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為了提防朱棣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隨後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駐開平,並調走北平原屬燕王管轄的軍隊。後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樂。朱棣在位期間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制度,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交趾),在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立哈密衛,在西南貴州等地區建立行省行政區劃,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同時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


血神君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100個人可能有100種排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我的排名3個標準:一是功過分開,在此主要談功;二是拋開歷史上的單一民族觀,站在今日中國的立場看;三是看具體的文治和武功對後世的影響力。

軍事:統一六國(六王畢,四海一);開疆拓土(北擊匈奴、南征百越);開發北疆(移民、徙刑徒實邊);開拓西南;修築萬里長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其疆域基本奠定了後世漢地的基礎(漢武帝時稍有擴大)。

政治:首創皇帝尊號、廢除諡法;天子自稱“朕”、避諱製成為法律;制傳國玉璽;建立中央集權制(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地方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泰山封禪。

經濟:統一貨幣(國家統一鑄造、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黃金和銅錢);統一度量衡;建馳道;鑿靈渠。

文化:書同文(創小篆、秦隸);車同軌;行同倫。

負面:焚書坑儒;兵役、徭役繁重,透支民力,後繼之君沒有及時調整國策,二世而亡。

2、漢武帝劉徹——政治家、戰略家。“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電視劇《漢武大帝》開篇語);漢武盛世

軍事:開疆拓土,奠定漢地的基本範圍——東並朝鮮(公元前109年滅衛氏朝鮮,新置漢四郡: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南吞百越(公元前111年滅南越國,新置南海、儋耳、珠崖、蒼梧、玉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9郡);西征大宛(大宛、車師、樓蘭、龜茲等西域諸國臣服,置西域使者校尉);北破匈奴(公元前127年河套之戰收復河套地區,置朔方、五原2郡;公元前121年河西之戰打通河西走廊,置河西四郡: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封狼居胥、飲馬瀚海,至此匈奴衰落);德招西南夷(招降夜郎、邛、笮、冉駹、白馬、滇國等西南諸夷,新置犍為郡、牂牁郡、越嶲郡、沈黎郡、文山郡、武都郡、益州郡)。

政治:中央設置內朝,加強皇權;地方設十三州部刺史;頒佈推恩令;首創年號;泰山封禪;選拔人才首創察舉制等,用人不拘一格,武帝一朝湧現出衛青、霍去病、董仲舒、東方朔、主父偃、司馬遷、司馬相如、張騫、韓安國、蘇武、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一大批彪炳史冊的傑出人物。

經濟:改革幣制;鹽鐵專營;移民實邊。

文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際上只是大力提倡儒家的發展,治國儒法結合,即所謂的“儒表法裡”);創建太學、鄉學,設立舉賢制度;頒佈太初曆,以正月為歲首這一點,一直沿用至今;設立樂府等。

外交:張騫出使西域,最遠至埃及亞歷山大,開闢了絲綢之路。胡瓜(黃瓜)、胡豆、胡麻、石榴、胡蘿蔔、葡萄、核桃、苜蓿等農作物以及汗血寶馬、胡樂、魔術等引入中原。

負面:窮兵黷武、海內虛耗;巫蠱之禍。晚年幡然悔悟,下《輪臺罪己詔》,重拾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治國之策。司馬光評價他說:“晚而改過,顧託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3、唐太宗李世民——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天可汗;貞觀之治。(自宋代起,“唐”就已經成了海外諸國對中國的代稱。)

軍事:晉陽起兵滅隋、消滅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勢力;滅東突厥、高昌、薛延陀等國;征服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置安西都護府、單于都護府、安北都護府等對西域及漠南、漠北實行羈縻統治。

政治:在中央確立了三省六部制,設政事堂;地方沿襲隋代的郡縣兩級制,並劃天下為10道(道至今仍存於日韓);發展完善科舉制,以後明經、進士兩科成為唐代科舉的主要科目;被回紇等民族擁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用人上,任人唯賢,不問出身;以史為鑑,從諫如流;河清海晏,開創貞觀之治。

經濟: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

文化:設立弘文館;編纂《大唐西域記》等。

外交:玄奘西行;遣唐使等。

負面:玄武門之變。從古至今,大部分歷史學家對此事件持理解、同情甚至讚賞的態度。司馬光《資治通鑑》:“立嫡以長,禮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隱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勢逼,必不相容。”

4、明太祖朱元璋——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再造華夏;治隆唐宋;洪武之治

軍事:剪滅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割據勢力,統一江南;收復燕雲十六州,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八次北伐,經1388年捕魚兒海(今貝爾湖)之戰,俘獲北元貴族3000多人、軍士男女7.7萬餘人,馬4.7萬匹、駝4800餘頭、牛羊10.24萬餘頭、車3000餘輛,以及北元寶璽、圖書、金銀印章等等,一雪北宋靖康及南宋崖山之恥。自此,蒙古各部陷入內訌分裂,不能再對中原造成顛覆性威脅;收服貴州諸土司,1372年置貴州宣慰使司,為進軍雲南做好準備以及為朱棣貴州建省打好基礎。(貴州自秦漢以來,始終屬於羈縻之地,未能完全融入華夏);1381年進軍雲南,剿滅梁王及大理段氏等殘元勢力,次年建雲南承宣布政使司等三司,地方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遷入大量漢族人口並封沐英為黔國公世鎮雲南。如果說忽必烈設雲南行省算是西南邊疆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的話,朱元璋的舉措則完全將雲貴納入中央政治體系,對雲貴完全融入華夏居功至偉。

政治:廢除了中書省,不再設丞相,改設殿閣大學士,以備皇帝顧問,這一制度成為後來內閣制的雛形;在地方則廢除行省制,設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設立五軍都督府,分掌全國軍事力量,而調兵權則由兵部掌握。這些政策是實施,鞏固了皇權,有效的杜絕了地方割據的可能;設錦衣衛等。

經濟: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並鼓勵開墾荒地;實行了移民政策,對後世中國的人口分佈影響很大;大力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尊老養老以及施行管理戶口、徵調賦役的黃冊制度等等。通過他的不懈努力,到洪武末年,民戶達1605萬戶,人口達6054萬人,明初的社會生產得到了極大的恢復和發展,國力迅速提升。

文化:恢復漢族禮儀、衣冠、姓名、語言等,並採取一系列去蒙古化的措施,消除了元代對漢族的種族歧視政策,及大地增強了漢族的民族地位和民族自信心。他還繼承併發揚了科舉制,開創八股取士,對後世影響深遠。

外交:重新確立了中華宗主國地位,將朝鮮、日本等15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

負面:屠戮功臣;明朝海禁。

5、隋文帝楊堅——政治家、戰略家;聖人可汗;開皇之治;《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排行第85位

軍事:滅西梁、南陳、平定江南,成功統一了處於分裂局面300年的中國;北擊突厥。

政治:在中央廢除九品中正制,建立五省六曹制(後改名五省六部制),是為唐代三省六部制之藍圖;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下詔舉賢良,為科舉制之開端;修訂《開皇律》;建大興城;開創開皇之治。

經濟:推行均田制、設置糧倉;重新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

文化:去鮮卑化,力行漢化,使鮮卑族完全融入漢族。

負面:得國不正;蘊藏大亂(毛澤東語)

6、元世祖忽必烈——政治家、軍事家;薛禪汗;諸君主之大君主(馬可波羅語);至元之治

軍事:滅大理國(雲南納入版圖);擊敗阿布裡哥,奪取汗位;攻滅南宋,混一南北。遠征日本、安南、占城、緬甸與爪哇,都遭到失敗。

政治:採用漢法,重用漢臣;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開創我國省制之端,影響至今;改國號為元,定都大都。元朝是第一個定都於北京的大一統政權,亦影響至今;設立總制院,後改名宣政院,統領吐蕃各宣慰司。

經濟:發行紙幣;恢復糧控政策;開鑿京杭大運河等。

文化:重新創制蒙古文(八思巴文);頒行《授時歷》;組織編纂《農桑輯要》等。

負面:民族壓迫等。

7、隋煬帝楊廣——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詩人;世祖明皇帝(隋恭帝諡);大業盛世(大業元年至大業七年)

軍事:統軍滅陳;南平林邑,置比景、海陰、林邑三郡;西吞吐谷渾,先後置鄯善、且末、西海、河源、伊吾等郡(首次將青海納入版圖);征討契丹、琉球、三徵高句麗。

政治:營建東都、遷都洛陽;改革官制、改州為郡,發展完善五省六部制;頒《大業律》;開創進士科,對科舉制的發展意義重大。

經濟:開鑿隋朝大運河;西巡張掖,開拓絲綢之路。

文化:組織編寫《長洲玉鏡》、《區宇圖志》、《諸郡物產土俗記》、《諸州圖經集》、《西域圖記》等。

外交:遣隋使等

負面:弒父(存疑)、殺兄、屠侄,唐朝對他多有醜化。文治武功堪比秦皇漢武,然而他急功近利,終身死而國滅,其罪在當代,卻利在千秋!

8、清聖祖玄燁——政治家;恩赫阿木古朗汗(蒙古);文殊皇帝(西藏);康熙盛世(康乾盛世)

軍事: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驅逐沙俄;三徵噶爾丹,將漠北喀爾喀地區納入版圖;進兵西藏。對近代中國的版圖形成貢獻很大。

政治:剷除鰲拜;以儒家學說,尤其是程朱理學為治國之本;恢復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強化皇權,設立南書房;簽訂《尼布楚條約》;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開創康乾盛世。

經濟: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藏富於民,晚年全國大範圍普免錢糧;地丁合一;修治漕運;廢除匠籍等。

負面:文字獄;九子奪嫡。

9、漢宣帝劉詢——政治家;西漢四位擁有廟號的皇帝之一;孝宣之治(孝宣中興、昭宣中興)

軍事:聯合烏孫大破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稱臣;公元前60年,平定西羌,置金城屬國安置羌人;同年設西域都護府,正式將西域納入版圖,這在中華歷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大事件。

政治:隱忍蓄勢、剷除霍家勢力;為漢武帝建世宗廟,確定自己的嫡系正統地位;以“漢家制度”即“霸道(法家)”、“王道(儒家)”雜治天下,反對專任儒術;在位期間,全國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四夷賓服,史稱“孝宣之治”,西漢的國力達到最強。

經濟: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恢復發展農業生產;設立常平倉,既避免了穀賤傷農,又防止了谷貴傷民;抑制土地兼併;統治後期,國內經濟繁榮,農業連年豐收,谷價創造了漢代的最低價。

文化:《穀梁》興盛;頒行《史記》等。

負面:無

10、明成祖朱棣——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永樂盛世

軍事:靖難奪位;北伐蒙古,使韃靼稱臣;南征安南,置交趾省。

政治:改革吏治、完善文官制度、建立內閣;遷都北京;加強皇權、清除藩王;設置東廠,恢復錦衣衛;設奴兒干都司、哈密衛;設貴州省;設緬甸、孟養、老撾、舊港等宣慰使司;開創永樂盛世。

經濟:疏浚會通河、鑿清江浦;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等。

文化:組織編纂《永樂大典》。

外交:鄭和下西洋,萬國來朝。

負面:靖難奪位。

其他未上榜帝王: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女皇武則天、宋太祖趙匡胤、成吉思汗鐵木真、清世宗胤禛、清高宗弘曆等。


欄杆拍遍

我心中的前十位。從第一到第十依次是:秦始皇、漢武帝、隋文帝、漢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朱元璋、康熙、漢文帝、雍正。

我的評選標準有兩個,一是文治武功如何

,二是對待百姓如何。以上十人中有五位都是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結束亂世、統一中華,這樣的功績怎麼誇都不過分;另外五人有的仁政愛民,留下千古美名,有的開疆拓土,擴大中華影響力;接下來一一敘述。

【1,秦始皇】

毫無疑問的千古一帝,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統一六國、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創建三公九卿制度

等等,在太多層面嬴政都是開創性的。即便後人批評他的暴政,即便秦朝二世而亡,也無法抹殺他閃耀千古的偉大功績。歷史第一皇帝,非嬴政莫屬。

【2,漢武帝】

近代學者夏曾佑說過這麼一句話,“中國之教,得孔子後而立。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後行。中國之境,得漢武而後定。”現代中國的疆域版圖是誰奠定的?是漢武帝。秦始皇雖然統一了六國,但當時的中國疆域面積還比較小,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漢初。漢武帝時期,武帝北伐匈奴、西通西域、東征朝鮮、南定南越、收服夜郎,在他的統治下,新疆、河西走廊、朝鮮半島北部、和四川雲南部分地區歷史首次納入中華版圖,內蒙古河套和兩廣地區再次歸屬中華版圖。武帝時期漢朝的疆域面積是秦始皇時期的兩倍還要大。

此後數千年,再沒有一個皇帝能在“武功”層面達到秦皇漢武的高度。

【3,隋文帝】

曹丕篡漢、東漢滅亡,從東漢滅亡到隋朝建立,這中間接近400年的時間被稱作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西晉短暫完成過統一,但在大部分時間內中國都處於分裂混戰的局面,百姓民不聊生,人口數量下降極其嚴重,而結束這段幾百年亂世的就是隋文帝楊堅

武功方面結束數百年亂世,文治方面同樣偉大,隋文帝在位23年,期間勵精圖治仁政愛民,隋朝迎來盛世,有統計表明,即便在後來的唐太宗時代,唐朝的國力和國民生產總值都沒有達到隋文帝時期的程度。

【4,漢光武帝】

兩漢前後四百年,歷經多個盛世,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偉大的王朝之一,直至今日中國大部分百姓仍驕傲的自稱“漢族”,說的語言叫做“漢語”。能夠締造如此偉大的王朝,除去漢高祖的開國之功外,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同樣居功至偉,

正因為劉秀的出現,使得漢朝國祚又向後延續了近200年。

漢光武帝劉秀不僅有再造“大漢”之功,還是一位難得的聖明之主,他在位32年,創造了名垂史冊的“光武中興”,使中華大地從焦土廢墟中逐漸恢復過來。

【5,唐太宗】

人們總說“漢唐盛世”、“強漢盛唐”,在人們的心目中,能夠和大漢相媲美的朝代毫無疑問就是唐朝。直至今日,華人在國外的聚居地仍被稱作“唐人街”,傳統服飾被稱作唐裝。而

大唐近300年期間,最負盛名的皇帝就要數唐太宗了

漢武帝伐匈奴,唐太宗滅突厥,這似乎是古代中原王朝在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中取得的最酣暢淋漓的兩次勝利了。此外,唐太宗善於納諫的優點也是此後歷代皇帝的榜樣,他和魏徵的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在他的統治下,唐朝迎來貞觀之治。

【6,宋太祖】

唐朝末期,中國大地再次陷入分崩離析、藩鎮割據的狀態,唐朝滅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混亂程度有增無減,堪比春秋戰國時代,中原地區五十幾年更換了五個朝代,幾乎年年都有戰亂。如此局面下,中國急需一個像隋文帝楊堅那樣的人物站出來結束這種局面,而這個人就是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結束亂世,建立了宋朝。兩宋前後三百年,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多個方面都達到了中國古代歷史的頂峰,有數據顯示,北宋時期國民生產總值是幾百年後明朝的8倍,佔當時全世界GDP的80%。很多人相信,在唐宋之後,中國大勢由盛轉衰。

兩宋之所以如此繁榮,當然與宋太祖開了個好頭有關,在宋太祖的勵精圖治之下,北宋迎來“建隆之治”的興盛局面。此外,宋太祖在對待開國功臣時所凸顯出的仁慈也令人欽佩,與劉邦朱元璋的大肆屠戮相比,宋太宗杯酒釋兵權,至今為人稱道。

【7,朱元璋】

蒙古軍隊南下滅宋建立元朝,經過蒙古人97年的統治,中國大勢由盛轉衰。而且在此期間蒙古統治者並未對漢族和漢文化顯示出足夠的坦誠和善意,當時的漢族百姓處處受到壓迫,多次奮起反抗。終於在元朝末年,朱元璋起義成功,推翻了元朝,趕走了蒙古人,解救百姓於水火,建立了漢族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明朝

雖然在統治期間,他濫殺功臣的行為受人詬病,但在對待百姓和懲治貪官方面,朱元璋做的非常出色,在他的統治下,明朝迎來“洪武之治”。

【8,康熙】

如果說,漢武帝是第一位真正奠定現代中國版圖的皇帝,那康熙就是最後一位奠定現代中國版圖的皇帝。收復臺灣、三徵蒙古、驅逐沙俄,清朝的疆域在康熙時期到達鼎盛。

而且,康熙皇帝仁政愛民,在位61年間,下令免除地方賦稅錢糧的旨意多達545次,在他的努力下,清朝國力逐漸強大,他也是“康雍乾”盛世的開創者。

【9,漢文帝】

說到仁政愛民的好皇帝,首推漢文帝。

秦朝崇尚“法家”,實行嚴刑峻法,百姓犯下很小的錯誤都要被施以殘酷的“肉刑”,落下終生殘疾,還可能被連坐。漢文帝可憐受刑之人,下令廢除肉刑、改為鞭刑,還廢除了不人道的連坐法。

秦朝時,成年男子幾乎每天都在為國勞役,漢初時這種局面得到扭轉,而到了漢文帝時期,成年男子的徭役減為每三年參加一次。此外,漢文帝多次下令減免田租稅,在他的時代,百姓繳納的賦稅總數僅相當於秦始皇時期的十分之一。

此外,漢文帝本人也是節儉到令人驚訝,他和皇后在日常裡只穿粗布做的衣服,從不奢侈浪費,帶頭樹立節儉的作風。

這樣體恤百姓的好皇帝,歷史上能有幾個?

【10,雍正】

職業皇帝,只能這麼形容雍正了。

在位13年,單單是批閱奏章時寫下的旨意和批語就多達幾千萬字,平均每天書寫5000多字的批語,要知道那可都是一筆一劃的毛筆字。一年365年,除了過生日那天給自己放天假之外,其餘364天全部照常上班,風雨無阻,夜裡工作到12點之後,早上四五點就起床。如此勤政,堪稱歷史之最了。

身處康雍乾三朝的中間,雍正起到了非常好的過渡作用,他不惜得罪皇親貴族,嚴厲打擊貪腐,推行“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的新政,為接下來乾隆的統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耶律蕭

歷史帝王排行只是後世人的想法,真的要排行,哪就得論功德和對國家貢獻,以及國家的強大為標準。


第一:世界之王一一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13世紀率鐵騎,發動了世界規模最大戰爭,橫掃人類五分之四土地,創造了世界版圖最大的蒙古帝國,西方學者稱為"全人類帝王。"


第二:千古一帝一一秦始皇

他順應時代,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鞏固國家統一。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修萬里長城,南征東南亞,使中國成為當世最大帝國。


第三:雄才大略一一漢武帝劉徹

他文治武功,北拒匈奴,創立新規,倡導以德治國,他開拓了最大疆土,奠定了漢王朝強盛,中國之政始於秦始皇,中國之境始於漢武帝。


第四:貞觀之治一一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以超凡魄力和軍事才能,率軍擊退匈奴,實現了國家統一。開創了貞觀之治,文治武功,國家政通人和,繁榮昌盛,李世民被史學家公認為:最有作為的帝王。

第五:開皇之治一一隋文帝楊堅

他使中華民族絕處逢生,春秋,秦漢文化在五胡亂華中遺失大半,楊堅以大無為精神,統一民族團結和民族文化,為中國昌盛打下了根基。


第六:中華始治一一漢文帝劉恆

劉恆治國有方,廢除嚴刑苛法,嚴明法治。知人善任,虛心納諫,開創了歷史上第一個"文景之治",使大漢走向了繁榮昌盛。


第七:一代布衣一一明太祖朱元璋

他領導農民推翻了元朝統治,統一全中國,加強中央集權制,穩定政治大局,調整生產關係,恢復經濟為明王朝長治久安,提供了保證。

第八:明星帝王一一清聖祖康熙

他在位61年,勤奮好學,意志堅毅,北拒匈奴沙俄,維護統一,除舊立新,文武兼備,促進了清朝的經濟發展,才有了以後的康乾盛世。


第九:絕代女皇一一聖神皇帝武則天

他天生麗質,聰穎過人,稱帝后開科舉,知人善用,發展經濟,容人納諫。掌控朝政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為中華強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十:千古仁君一一明成祖朱棣

他魄力強大,文治武功,五徵蒙古,收復安南,鞏固帝國邊疆。讓鄭和七下西洋,開創海上絲綢之路,繁榮海外貿易,使中國的漢民族聲望享譽世界。


賈全貴

按照對歷史的貢獻以及後世影響,個人文治武功方面,個人魅力等因素,暫且對中國歷史上的帝王進行排行。

1.秦始皇,嬴政。

2.漢武帝,劉徹。

3.光武帝,劉秀。

4.隋文帝,楊堅。

5.隋煬帝,楊廣。

6.唐太宗,李世民。

7.宋太祖,趙匡胤。

8.成吉思汗,鐵木真。

9.明太祖,朱元璋。

10.康熙,玄燁。

以上榜單,從秦朝到清朝,囊括了主要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或雖不是開國皇帝,卻擁有不亞於開國皇帝影響力的帝王。

秦始皇,中國歷史第一個皇帝,創建一整套延用後世的先進制度,促進了大一統多民族國家的融合。

漢武帝,最大功績是對強敵匈奴用兵,捍衛了漢民族的尊嚴。

光武帝,位面之子,東漢開國皇帝,開創建武中興,個人魅力值很高。

隋文帝楊堅結束五胡亂華以來分崩離析的局面,國家重歸一統,重建漢人政權,創建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度。

隋煬帝雖然好大喜功,驕奢淫逸,但在完善科舉制度方面貢獻很大,使其成為延續千年,帝國選拔人才的重大制度創建。此外,開鑿大運河,溝通南北,也有很大功績。

李世民不是開國皇帝,更似開國皇帝,開創貞觀之治,使唐王朝逐步強盛,被稱為天可汗,個人魅力值很高。

宋太祖,結束五代亂世,使中國社會重歸軌道,文治武功在所有皇帝中可算中上等。

成吉思汗,一代天驕,統一蒙古,攻滅金朝,南征北戰,他和他的子孫創建了最大的版圖,武力值非常高。元朝加強了對西藏和臺灣的統治,對於國家疆域是有貢獻的。

明太祖,布衣出身,結束元末亂世,歷史上少有的北伐成功,建立大一統王朝,恢復被元朝廢棄的制度,也使中國社會重歸軌道。

康熙,在位最長時間的皇帝,奠定康乾盛世的基礎,文治武功都有建樹,平定三藩之亂,收回臺灣,對國家疆域方面是有貢獻的。


生說

中國封建社會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千多年,總共有405人當過帝王,按照個人能力、歷史貢獻、地位和作用以及對中國社會的積極影響,最後綜合比較。

個人能力:首先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馬上皇帝)應排其中,依次是秦始皇、唐太宗、成吉思汗、朱元璋、楊堅(隋文帝)、劉邦、漢武帝、武則天、劉秀、朱棣、宋太祖、玄燁。沒有能力,不可能開闢一片天地。

歷史貢獻:贏政、李世民、楊堅、劉徹、玄燁、劉邦、武則天、趙匡胤、劉秀、朱元璋。

嬴政:滅六國,統華夏,開闢中國封建帝制,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為今日之中國奠定了基礎。



李世民:定規立制,限制特權,招賢納諫,開明開放,開創了貞觀之治,為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礎。






楊堅:去鮮卑化,結束了中國自西晉以來長達三百多年南北分治、諸侯割據的歷史,開創"三省六部制"和封建科舉制度。






劉徹:打走匈奴,安定漢基。



玄燁:戰俄國,定草原,平三蕃,收臺灣。



劉邦:消滅項羽,建立漢室,粉碎了諸侯割據,奠定了漢家文化的基礎。



武則天:開疆拓土,設立河西四郡,不拘一格選人用人,推動社會繁榮進步。



趙匡胤:結束南北分治局面。



劉秀、朱元璋:恢復漢室,結束戰亂。



影響和作用:李世民、贏政、楊堅、成吉思汗、劉邦、劉徹、武則天、玄燁、朱棣、趙匡胤。大唐盛世把中國封建社會推向了鼎峰,對中國、對世界影響深遠。贏政建立的封建君主制社會制度整整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促進了中國歷史和文化形成的基礎。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是西方"三權分立"制的鼻祖,比西方"三權分立"制度整整早了一千多年。隋朝開創的科舉選人用人制度整整影響中國封建社會選人用人一千一百多年,直到清朝滅亡才終止。京杭大運河發展了水上交通,成了南北經濟相互促進的大動脈。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大帝國無疑對整個世界的影響是不可抹去的。劉邦、劉徹建立和鞏固了大漢江山,漢文化、漢歷史對中國和世界的深遠影響將淵源流長。女皇武則天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永遠是唯一的。玄燁、朱棣、趙匡胤對中國封建社會的貢獻和作用誰也不可忘記。

總之,根據個人能力、貢獻和影響,我認為可以排到前十位的帝王是:贏政、李世民、劉邦、楊堅、劉徹、成吉思汗、玄燁、武則天、趙匡胤、朱元璋。有人可能說成吉思汗不應該算,他沒當過元蒙的皇帝,但我認為,成吉思汗才真正是元蒙的奠基者,事實上,他的子孫已把他納入元蒙序列。


知未是也

這個問題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1、秦始皇嬴政——( 公元前259 --- 公元前210年 ),嬴姓,趙氏,名政。因生於趙都邯鄲,故又稱趙政。13歲即王位,39歲稱皇帝,在位37年。祖龍;千古一帝 ;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排行第17位;

2、漢武帝劉徹——漢朝的第7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劉徹是劉邦的重孫、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子。七歲時被冊立為皇太子,十六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前141年-前87年)。政治家、戰略家。“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電視劇《漢武大帝》開篇語);漢武盛世





3、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於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599年)出生於武功別館,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長孫氏,武德九年八月二十一日立為皇后,即長孫皇后。公元649年,太宗駕崩於翠微宮含風殿,享年52歲。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天可汗;貞觀之治。(自宋代起,“唐”就已經成了海外諸國對中國的代稱。)


4、明太祖朱元璋——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再造華夏;治隆唐宋;洪武之治

5、隋文帝楊堅——政治家、戰略家;聖人可汗;開皇之治;《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排行第85位


6、元世祖忽必烈——政治家、軍事家;薛禪汗;諸君主之大君主(馬可波羅語);至元之治

7、隋煬帝楊廣——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詩人;世祖明皇帝(隋恭帝諡);大業盛世(大業元年至大業七年)


8、清聖祖玄燁——政治家;恩赫阿木古朗汗(蒙古);文殊皇帝(西藏);康熙盛世(康乾盛世)

9、漢宣帝劉詢——政治家;西漢四位擁有廟號的皇帝之一;孝宣之治(孝宣中興、昭宣中興)


10、明成祖朱棣——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永樂盛世


唱歌的小青蛙

1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


千古一帝是他的專有名詞。秦始皇順應時代潮流結束了長達幾百年的春秋戰國群雄割據局面,實現了華夏民族的大統一,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開天闢地的貢獻。秦始皇對內在經濟和文化思想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措施,進一步鞏固了統一的局勢。對外北抗匈奴,修築萬里長城。南拓百越,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中國漢地版圖的奠基者,做出了前無古人的貢獻。所以我把千古一帝秦始皇排第一。

2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使一個國家有了傲視群雄的氣度,使一個民族有了崇高的國際地位和輝煌的經濟文化成就,令世界各國紛紛前來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可謂萬國來朝,德化遠播。唐太宗鑄造的強盛國力和開放包容的心態,使一個民族贏得了外族空前絕後的尊重。唐太宗開創了萬邦來朝的盛世,使中國和中華文化空前自信起來,使中國富了起來,強了起來,所以我把他排第二。

3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塑造了一個民族奮起圖強的偉大時代,開創了一段留傳千古的帝國傳奇,演繹了一場天地泣血的酷烈大戰.大漢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他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真正的聖武大帝。漢武帝使中國站了起來,所以我把他排第三。

4明太祖朱元璋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率領農民起義軍推翻元朝統治,統一全國,之後加強中央集權,穩定政治局勢,調整生產關係,恢復發展經濟,為明朝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所制定的一套典章制度,還為明朝的長治久安提供必要的保障,並多為清朝所繼承,對此後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朱元璋的歷史功績,遠遠超過中國曆次農民戰爭後新王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的開國皇帝,得國之正莫如朱元璋,他恢復了自唐之後的中國漢人的地位,所以我把他排第四。

5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使漢民族絕處逢生,使中華文明得以延續,使分裂的國家奇蹟般的再次統一,為中華民族的盛世打下根基。隋文帝開創的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留存長達一千三百多年,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隋文帝由於對中國的統一和華夏文明的延續做出的卓越貢獻,被歷代西方史學家公認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隋文帝在西方比中國出名,我把他排第五。

6清聖祖愛新覺羅 玄燁


清聖祖仁皇帝康熙,8歲繼位,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康熙自幼好學不倦,意志堅毅。他披上龍袍時還是個孩子,並且祖輩交給他的並不是一統江山。反清勢力和分裂割據的活動來自四面八方。這位少年皇帝,14歲親政,16歲就除掉了壓在頭上的輔政大臣,從此獨攬大權。20歲即迎戰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叛亂,經過多年奮戰,平定三藩,統一蒙古,收復臺灣,北拒沙俄,維護了祖國的統一。康熙藝術形象的影響力超過其他任何帝王,是現在影視中的明星帝王,我把他排第六。

7後周世宗柴榮


周世宗柴榮被稱為五代第一君,後世人對他的評價向來有褒無貶,少有爭議。周世宗柴榮為大宋奠定了基礎,宋朝基本上按他的即定路線走下去的。我沒有把宋太祖趙匡胤放在這裡,把柴榮放在這裡,是因為大宋300年也沒有完成柴榮的夢想,也沒有柴榮五年半的開疆拓土的功勞大,所以我把他排第七。

8一代女皇武則天


武則天稱帝后,大開科舉,破格用人;獎勵農桑,發展經濟;知人善任,容人納諫,掌理朝政近半個世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為中國古代史最大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堅實基礎。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身後無字碑,功過任後人評,我把她排在第八。

9宋仁宗趙禎


宋仁宗趙禎的仁德和氣量可謂一代明君聖主。雖然沒有實現大一統,但百姓生活在宋仁宗時期的宋朝,遠比生在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其他任何時期更幸福。宋仁宗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品質給後世歷代帝王做出了表率,成為以後歷代明君推崇的榜樣。宋仁宗的治國模式至今仍是國內外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學習和研究的重點。仁政一直是傳統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將國家的文治藝術推向了古代社會的巔峰,造就了古代中國一世繁華,被譽為千古第一仁君。宋仁宗時期是老百姓最幸福的日子,我把他排為第九。

10元世祖忽必烈

元王朝的建立者,遷都元大都,開始按中國傳統的王朝年號紀年。從他開始,元朝算一箇中原王朝。元世祖忽必烈也是中國的一個皇帝。忽必烈雖然作為一個征服者給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浩劫,但在歷史上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他是少數能夠重視漢文化,推崇儒術的蒙古統治者之一。雖來自遊牧民族,但十分重視中原農業的恢復和發展。我把他排在最後一位,就是因為他接受了漢文化,並且元朝第一次把西藏納入了版圖,統一了中國。


光說道

首先,這個問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為一位歷史愛好者,還是比較喜歡回答這類問題,那麼新媛君就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TOP10:隋文帝楊堅,也許這位皇帝並不出眾,但是他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近300年的分裂割據,重新統一中國,並開創了“開皇之治”的盛世局面。


TOP9:宋太祖趙匡胤,同樣,宋太祖與隋文帝一樣,他即位後,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使國家逐步走向統一,是中國歷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他採用“杯酒釋兵權”的方法鞏固皇權,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不殺功臣的開國皇帝。


TOP8:武則天,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一位女性能夠成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這個排名自然少不了武則天。雖然自古以來,對武則天的評價眾說紛紜、褒貶不一。但是,放在那個年代,確確實實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上承貞觀,下啟開元盛世。


TOP7:清聖祖康熙,他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在封建社會的晚期開創了盛世局面,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61年)的皇帝。


TOP6:明成祖朱棣,雖然皇位來得不太正當,然而他對中國歷史的貢獻也是不可磨滅的。他是一位文武全才的皇帝,修建的北京故宮稱為當今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宮殿型建築。


TOP5:元世祖忽必烈,也許把忽必烈放在排行榜存在比較大爭議,他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浩劫。然而,馬可·波羅卻將忽必烈尊崇為“諸君主之大君主或皇帝”,稱讚忽必烈是“人類遠祖阿丹以來迄於今日世上從未見廣有人民、土地、財貨之強大君主”,領域橫跨歐亞大陸。


TOP4:漢武帝劉徹,他開疆拓土,由漢初保守的“和親”外交轉變為主動擴張,奠定了漢朝強盛局面,開創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


TOP3:唐太宗李世民,他的文治武功,一直備受讚揚,他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得到學界的肯定,政策開明,對民族的團結及國家的統一功勳卓著。


TOP2:漢高祖劉邦,雖然在殺功臣這件事情上,給後世留下較大爭議。但是他的確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皇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統一王朝,是漢族的奠基人。


TOP1:秦始皇嬴政,雖然秦朝二世而亡,但是滅六國,統一華夏,秦始皇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把秦始皇放第一位,可以說毫無爭議。


以上就是新媛君的個人觀點,歡迎吐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