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入伍只有初中文化的“70後”戰士,靠什麼變身“革新大咖”?

一名強軍標兵的無悔追求

——記新疆軍區某旅二級軍士長劉加平(中)

■許必成 張虎 郭發海

一個入伍只有初中文化的“70後”戰士,靠什麼變身“革新大咖”?

全軍比武競賽的裁判說,如果劉加平參加這個比賽,第一名非他莫屬,其他人只能靠後;裝備生產廠家的專家說,只要有劉加平在,旅裡的裝備維修我們就不用去了;單位官兵說,任何裝備故障都能手到“病”除,劉加平在我們心目中是“神”一樣的存在……

一個人要取得一定的成績並不難,但是能夠得到周圍所有人的認可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一個入伍只有初中文化的“70後”戰士,靠什麼站在了強軍興軍的時代潮頭?

“有目標不行動,一切等於零”

一個入伍只有初中文化的“70後”戰士,靠什麼變身“革新大咖”?

凌晨2點多,隊長郭磊查鋪時,發現“劉加平工作室”的燈還亮著,透過門縫,可見一個忙碌的身影,時而傳出飛快敲擊鍵盤的聲音,時而飄來一縷烙鐵焊接元器件的青煙……

“劉加平就像一個上緊了發條的鐘表,不知疲倦、永不停歇。”郭磊知道,這動力的源泉,就是劉加平給自己定下的目標。

打開劉加平的筆記本,可以發現詳細記錄著每個階段的目標:5月底前將全旅裝備徹底檢修一遍,全面恢復戰技指標;年底前研製完成某型信息化裝備訓練系統並通過技術鑑定;輔導王海兵、趙孟良學習計算機編程通過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指導劉亞、孫紀波學懂弄通並能夠獨立維修某型信息化裝備……

麻雀戀巢,棲居簷下;雄鷹展翅,遨翔天宇。對於目標,劉加平有著自己特殊的理解:做個目標明確的人,併為之不懈的努力,目標才能實現,生活才有意義。而對於軍人來說,目標只有與中國夢強軍夢聯繫起來,才能實現自身價值。他坦言,“從新兵入伍,我就經常給自己定目標,想到自己的目標就感覺有使不完的勁兒。”

“最絕的還是‘全軍比武拿名次,革新成果要獲獎’”,說起劉加平的目標,副連長尹秀勤忍不住感慨說。

2009年初,團裡召開新年度開訓動員大會,瞭解到團隊的年度大項工作後,劉加平馬上結合自身實際,定下目標:全軍比武拿名次,革新成果要獲獎。為了時刻激勵自己,他還將目標貼在裝備方艙內的屏幕上方,貼在上鋪的床板下,寫在筆記本扉頁上。

有目標不行動,一切等於零。為了在全軍比武競賽中獲得名次,他詳細制定了強化訓練計劃,堅持每天訓練時間14小時以上,每週學習不少於6天。某型信息化裝備的圖紙有300多頁,他一張一張的看,一條線路一條線路的跑,各集成電路引腳的電壓電流波形在圖紙上標註的密密麻麻,裝備從整機到各單元,從單元到各電路板,再到每一個集成電路,每一個晶體管,每一個電阻電容都不放過。經過4個多月的刻苦訓練,通過多次嚴格選拔,最終在全軍的比武競賽中比第二名快了十幾分鍾,以絕對優勢斬獲該型裝備維修項目的金牌。

技術革新對於劉加平來說,是完全陌生的領域。面對新挑戰,他自學單片機開發,C語言程序設計,ARM嵌入式開發等專業知識,並將其運用於技術革新項目的研究和設計中,經過上千次的反覆試驗,成功研製的“某型裝備聯機控制系統”,將原來需要手動操作的步驟改為計算機自動控制,裝備操作時間節省了80%,極大地提高了裝備快反作戰能力,項目成功在原蘭州軍區推廣運用,並於2009年年底獲得全軍科技進步獎。

“成為裝備維修能手”“考取計算機二級證書”“學習單片機編程”……入伍23年來,劉加平正是在這樣一個個具體的目標的引領下,一步一個腳印地努力向前走,一步步成長為“金牌士官”“革新大拿”。

“失敗100次,就努力101次!辦法總比困難多”

一個入伍只有初中文化的“70後”戰士,靠什麼變身“革新大咖”?

直到現在,很多人都想象不到,一個毫無背景、毫無基礎的貧苦農村孩子,是如何成為高科技信息化部隊的一個專業技術大拿。

“只要他想幹的事兒,沒有幹不成的”這是所有熟悉劉加平的官兵對他的一致評價。對此,劉加平表示,自己始終堅信,不管工作有多困難、任務有多繁重,只要打仗用得上,就沒有跨越不了的“坎”、攻不下的“堡壘”

2014年駐訓期間,單位官兵反映,某型裝備存在電磁環境逼真度不夠、受季節變化影響大、頻繁實裝操作易導致裝備故障率高等問題。

“如果能夠研發出一套實戰化的模擬訓練系統,這些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劉加平心想。

說幹就幹,經過反覆考察論證,他申報了某型信息化裝備綜合訓練系統的科研項目,和戰友李正友、程立博開始著手研製。

目標既定,但攻關之路並非坦途,一道道難題擺在革新團隊面前。“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心中有擔當、腳下有闖勁兒,就一定能找到克服困難的辦法。”劉加平帶著大家廢寢忘食地擬方案、搞設計、出圖紙、定參數,困了累了,就用涼水衝頭提神。

2015年是攻關的關鍵時刻,程立博到北京學習,李正友到另外部隊代職,他們便商量和李正友一起利用週末時間加班做。空中多目標訓練模塊對軟件編程要求很高,為了實現這個功能,他們連續用了四個週末時間,終於攻克這個難題。從7月到12月,他幾乎所有的週末時間都是在修理工間度過的。

由於模擬訓練系統結構繁雜,每一步工作都要反覆推敲,每一個部件都要謹小慎微。劉加平帶領團隊研究技術難點,第一套方案失敗了,從頭再來!第二套方案也行不通,推倒重來!……他們先後制定了十餘套研製方案,經過千餘次的實驗修改完善,運用多語言混合編程技術成功研製了一套具有實裝仿真模擬操作、訓練、考核和教學等功能的系統,不僅大大調動了官兵的參訓熱情,縮短了操作員的培養週期,降低了裝備故障率,對提升部隊的整體戰鬥力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2015年12月在成果鑑定會上,得到了原蘭州軍區科委與會專家的認可,最終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並在旅推廣應用。

“失敗了100次,那就努力101次。100條路都走不通,那就選擇再選另一條走下去”是劉加平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那一年,士官院校畢業後,程控專業的劉加平分配到了專業性很強的信息化部隊從事裝備維修,電路基礎知識、裝備工作原理、維修專業理論,對他來說是一無所知。

怎麼辦?“辦法總比困難多!”

“不懂就學、不會就問、不熟就練”,他明白,要想實現“門外漢”到技術能手的轉變,不下一番苦功夫是不行的:學基礎理論,那些對於大學生來說都有些費勁兒的專業書籍,劉加平硬是靠“公式一條條地推敲,句子一段段地解讀”的“笨辦法”一本本“啃”了下來;學裝備原理,別人學會了基本操作就轉入下一臺裝備,劉加平卻在一臺裝備車上“耗”好幾天,他堅持不放過任何一個分機,不漏掉任何一塊電路板,堅持將每張電路圖都全部弄懂,把每個元器件都親自測一遍……

強軍夢,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只要打仗用得上,再困難也要衝鋒不止。面對“裝備維修”“軟件編程”“技術革新”等一個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劉加平正是憑著“迎難而上、永不服輸”的一股韌勁,一次又一次向困難發起衝鋒,啃下了制約部隊戰鬥力建設的一塊塊“硬骨頭”。

“走下領獎臺,一切從頭來!”

一個入伍只有初中文化的“70後”戰士,靠什麼變身“革新大咖”?

前不久,劉加平擔綱研製的“某型信息化裝備模擬訓練系統”榮獲第9項軍隊科技進步獎,消息一經傳開,一些戰友、親朋都或打來電話,或發來信息給這位“老班長”道喜。

然而,與大家的熱情毫不相稱的是,“當事人”竟然忙得沒空搭理大家。

其實,熟悉劉加平的官兵都知道,“這雖看似是情理之外,但在劉班長的身上卻是意料之中的事。劉班長就是這樣子的,他的笑容只出現在領獎臺上的短短几分鐘,走下領獎臺,劉班長就忘記了榮譽,只有眼前沒有完成的工作任務。”

正如大家所言,每一次走下領獎臺,劉加平都把成績歸零,一切從零開始,一切從零起步,如今,劉加平申請的新的技術革新項目已經成功立項,目前正在進行緊張的攻關。

“走下領獎臺,一切從頭來”是劉加平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能吃榮譽的“老本”,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要不斷地戰勝自我、創新自我、超越自我,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朝前走。

其實,劉加平所在的營一直有這樣一個傳統:每年新兵下連,營裡都會組織讓劉加平為新戰士們上一堂榮譽觀的課。

上課前,看到劉加平胸前的一枚枚金光閃閃的軍功章,翻著一本本榮譽證書,新戰士們羨慕不已,很多人甚至發出感慨,“‘含金量’這麼高的榮譽,我要是有一項就知足了。”但是,大家想得更多的是,這個老班長竟然能取得如此多的“重量級”的榮譽,憑什麼?

“成績、獎牌和榮譽只能說明過去,不能代表未來,走下領獎臺,一切從頭來!……”

劉加平講完了,大家的問號也拉直了,“他的榮譽證書、軍功章足足有一大箱子。然而,他並沒有躺在榮譽簿裡止步不前,而是堅持將‘榮譽歸零’,選擇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劉加平個頭超過一米八,但是單位絕大多數裝備方艙的高度還不到一米七,長時間在方艙中搞維修,加之經常加班熬夜,劉加平患了嚴重的腰頸椎病,常常疼的直不起腰,他卻始終咬牙堅持,嚴重得實在受不了了,就讓戰友站在他的背上壓一壓。而且,近年來,信息化裝備集成電路越來越精密,一塊兒巴掌大的電路板上往往有成百上千的元器件,長時間盯著細微的元器件,使得劉加平視力下降的很厲害,還出現了嚴重的散光。

其實,這些年每一次取得榮譽,都有人勸他“功成名就”也該歇歇了,但是他的工作量不減反增,不論幹什麼都站排頭、當先鋒。“榮譽是組織給的,自己也是組織培養的,”劉加平覺得,只要組織需要,就應該義不容辭地站出來、頂上去。

面對累累榮譽和鮮花掌聲,劉加平沒有驕傲自滿,也沒有鬆勁洩氣,而是自我加壓,追求更高目標。他把每一次走上臺領獎,都看作是新的起點,每一次技術革新項目研究成功,他便立即轉入下一個技術革新項目的攻關中,面對新質戰鬥力建設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劉加平珍惜榮譽、戒驕戒躁、奮勇前行,矢志在信息化前沿陣地爭當“尖兵”。

一個入伍只有初中文化的“70後”戰士,靠什麼變身“革新大咖”?

您的一鍵分享,就是傳播正能量!

來源 | 中國陸軍(ID:army81cn)

作者 | 許必成 張 虎 郭發海

刊期 | 20181116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