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美國早期的反坦克導彈的發展狀況是什麼樣的?

null236220390

美國早期反坦克導彈最重要的大概就是一直用到今天的陶式重型反坦克導彈。那麼簡單介紹一下陶式反坦克導彈吧。

1958年秋,在美國軍械研發與部署部門的指示下,一個工作室在美國彈道研究室建立了。它的任務是研究可以長時間使用的重型突擊/反坦克武器項目。這個工作室陣容豪華,由彈道研究室主導,旗下6個軍工企業協助。

然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這個特別工作室告訴美國軍方,應該把研發工作推遲兩年,因為當時美軍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反坦克導彈。然後就把工作室解散了。

1961年,經過對購買的國外反坦克導彈的研究,彈道研究實驗室提出了2種方案:1是買,2是自己造。於是它們召集了前工作室的成員進行了研究然後得出了結論:這些導彈都是垃圾。

同時,裝甲部門評價主管哈迪森提出了自己的意見:首先,新反坦克導彈應該採用管式發射,以獲得良好的初始彈道,這樣也可以在氣動控制上簡化設計,減小設計難度。其次,控制上應該採用光學追蹤搭配自動指令制導以簡化訓練和操作。最後,為了控制成本並且應對電磁干擾,導彈應該選用導線指令傳輸。

簡單的說就是管射(Tube-Launched),光學制導(Optically tracked),導線傳輸(Wire-guided)。

首字母縮寫即TOW,陶式。

陶式導彈當時有一個主要的競爭對手:橡樹棍反坦克導彈。它是一種炮射導彈,用於M551銀河戰艦。然而陶式證明了自己的可靠,最終因為其在改裝空射導彈上的低成本打敗了對手。但是這樣一款新武器究竟有何等威力美軍也不知道。

正好,1972年春,北越將軍武元甲發動了復活節攻勢。集合了約20萬北越及越共士兵,試圖儘可能多的消滅南越士兵並佔領儘可能多的領土,為接下來的巴黎和談爭取籌碼。這次攻勢中北約大量使用了蘇制,華制以及繳獲的美製裝甲車輛。於是美國在越南緊急部署了一支陶式導彈實驗作戰小組。

1972年5月2日,陶式成為了美軍第一種在戰鬥中使用的美國國產反坦克導彈。當天戰鬥小組一次出動便擊毀了4輛坦克,1輛卡車和1門105mm火炮。陶式在實戰中表現極佳,在攻擊中達到了命中率100%,摧毀率100%的驚人成績。緊接著陶式成為了美國曆史上外售最暢銷的導彈。

然而,雖然陶式導彈取得了如此驚人的成就,但是美國人仍然覺得沒底,結果也證實了他們的想法。在蘇聯配合的試驗中,陶式在面對T-64,T-72坦克時殺傷力並不好。不幸的是這次實驗也讓蘇聯人摸清了陶式的底子。

於是美國人不得不在1977年啟動了先進重型反坦克導彈系統計劃(AHAMS)。於是開發陶式導彈的休斯公司立即做出了反應,在1978年3月開始了對陶式導彈的改進工作。

改進的成果便是TOW-1(陶式改進型)與TOW-II(陶-2)。

I-TOW的穿甲厚度達到了690mm,而TOW-II達到了940mm。而當時北約其他國家開發的反坦克導彈中,穿甲深度最高的英國HOT也才800mm。TOW-IIA更是達到了1000mm。而AHAMS直接就被放棄了。

在後來的海灣戰爭中,陶2系列導彈取得了500多個戰果,並且陶系列的改進時至今日仍在繼續。


貞觀防務

雖然美國人在二戰中發明和大量生產了“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戰後初期無後座力反坦克炮又在朝鮮戰場風靡一時,但世界最早的反坦克導彈卻是法國基於納粹德國在二戰中發展的雛形,在50年代首先推出的SS11和“安塔克”導彈。

法國SS-11

美國也購買了少量SS11,瞭解這一技術的發展。1952年,美國陸軍軍械部曾寄希望於將一種由潛艇發射的反艦武器系統改進成稱為D-40“炮球”的近程反坦克導彈,這種戰鬥部直徑達609毫米的型號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推進和穩定,無線電或導線指令制導,速度125米/秒,射程2743米,裝有22.7千克或29.5千克的戰鬥部。經過1953~1956年間的50次試射,這種型號因造價太高而放棄。

炮球

50年代初美國還開發了十分接近法國SS11的“標槍”導彈,但在SS11問世前就放棄了。

美國早期“標槍”導彈,不要與現在的“標槍”混淆

道格拉斯飛機公司的“弩箭”則是一種高速反坦克導彈,藉助高達1524米/秒的初速和碳化鎢彈芯戰鬥部動能穿甲,在30發試驗後因對發射管要求太高,噪聲和衝擊太大而放棄。

到1960年,美軍直接越過人工制導,開始研製半自動制導的型號,但直到1972年才完成了著名的“陶”反坦克導彈。這種管式發射,光學跟蹤,有線制導的導彈巨大、笨重(戰鬥全重77.2千克,需4人發射小組)、昂貴而複雜,但威力也很可觀。首批安裝到直升機上就在越南取得對裝甲車80%的命中率。

“陶”的概念實體模型


吳戈

美國發展反坦克導彈起步較晚,但起點較高。它在50年代末就發展了一種由坦克炮發射的“橡樹棍"反坦克導彈(主要配裝在 M551“謝里登"輕型偵察坦克上),1967年交付部隊試用,1980年投人少量生產。由於該反坦克導彈飛行速度低,單車只能攜帶13枚導彈,在對坦克作戰中有很大的侷限性,因而未大量裝備使外,還先後裝備了英國、德國和等3個國家的軍隊,是國外反坦克導彈中生產量最大、裝備國家最多的武器裝備。

“龍"式反坦克導彈是60年代發展的第二代便攜式中程反坦克導彈1974年開始裝備美軍,用來取代90mm無後坐力炮。除美軍外,丹麥瑞士、伊朗和荷蘭等國的軍隊也備了這種反坦克導彈

已研製成功並裝備美軍的“海爾法"和“標槍"反坦克導彈,均屬第=代反坦克導彈。裝備“海爾法"遠程反坦克導彈的 AH一64直升機於1985年投人使用,據說在海灣戰爭的一次反坦克戰鬥中,有一架 AH一64直升機發射16枚“海爾法"導彈,就摧毀了8輛 T72主戰坦克。“標槍"反坦克導彈是世界上第一種單兵便攜式“打了就不用管"的中程反坦克導彈1996年開始裝備美軍,用來取代“龍"式反坦克導彈。

正在研製的先進重型反坦克武器系統(AAWS—H),也採用第三代反坦克導彈。該武器系統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直瞄動能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用來取代 M901“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二是先進的重型導彈用來取代“陶"式反坦克導彈(“陶式發射車使用的除外)。

“掠奪者"輕型近程反扣克導(第三代),原為海軍陸戰隊的發展項目,1994年已進人工程研製和生產研製階段。目前美國陸軍也加人了該項目,擬用“掠奪者"反坦克導彈取代 AT一4反坦克火箭筒。


總說裝甲

二戰結束後,法國在德國的殘骸中掏出了一款款奇思妙想的反坦克導彈的圖紙,這對於法國來說可是不可多得的珍寶,在加以自己的經驗後推出了ss10反坦克導彈,第一款實用化的反坦克導彈,而作為地球科技天花板的美國怎麼可能不對這種東西感興趣呢?那麼美國是怎麼樣發展自己的反坦克導彈的呢?


一開始,其實美國打算直接去買現成的,畢竟拿來主義好,但是礙於面子立刻改為了仿製,但是在美國軍方的眼光面前,目前的反坦克導彈都只能用“垃圾”來形容,所以改為了自我研發,58年就開始著手進行研發工作。

但是美國玩了整整2年都搞不懂自己要玩什麼樣的導彈,甚至一度關閉了工作室,但是一個主管的意見很快得到重視,那就是陶式導彈意向的由來,而與此同時另一邊覺得導彈還是拿炮打出去畢竟實在,然後就有了橡樹棍,但是其服役生涯中的閃光點不多,而陶式在後來的出口中大顯神威,成就了一代神器。

所以說總體來說美國早期的反坦克導彈發展就是不想把雞蛋全部放一個籃子裡,事實證明這個作法是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