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和其光,同其塵”?

雲海之心

馮夢龍的《警世通言》有這麼一個例子:休要欺三瞞四,我趙某不是與你和光同塵的。

和光同塵本來是一箇中心詞。 因上下文語境的不同,既可以用作褒義,也可以用作貶義。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種光彩;同塵:與塵俗相同。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極端一點也比喻同流合汙。還可以理解成“人至察則無徒,水至清則無魚”。韜光養晦,等等。

和光同塵是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體現。 出自《道德經》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和其光,就是在發展方面、在創造性方面,要和,要在發揚個性,維護多樣性、豐富性的基礎上積極融和;“同其塵”,就是在保持相對穩定方面、在基本原則方面,要“同”,要一律平等、一樣嚴格地遵守規則。

和光同塵又可以理解為與世無爭。 不過,這並不等於迴避矛盾的處世態度,而是人的一種嚮往,超然達觀的處世態度。是道教修養自我,處世生活的教義。

和光同塵, 與世無爭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和別人比,一生卻不弱於人,別人有的東西我不眼紅,該努力還努力。事了拂衣去 深藏功與名,高調做事,低調做人,而不是自己沒本事。

老子從對自然界的觀察思考和分析中,深刻闡述了“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的道理。所以“道”以柔弱為用,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岡。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


閒看秋風999

這句話出自《老子》。

按通行的朱謙之《老子校釋》,有趣的是,這句話前後出現過兩次。一處是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久不盈。深乎!萬物宗。挫其銳,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塵。湛常存。吾不知誰子?象帝之先。“

另一處是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按照清末易順鼎的觀點,“按此六句皆已見前,疑為複出。「挫其銳」四句,與上篇第四章同,乃上篇無注,而此皆有注,疑此注亦上篇第四章之注也。文選魏都賦、運命論兩注皆引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謂玄同」,並無此六句,可證其為衍文矣。”

大意就是說:第五十六章的“和光同塵”是衍文,因為《文選》裡引用這句話的時候,就只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謂玄同”,所以中間的那18個字都是衍文。

我們不妨依次看一下。

按照第四章的理解,第四章所談論的是“道”,前兩句是對“道”的一種描述。道是怎樣的呢?“衝”,這個“衝”就是虛的意思,但不是虛無,也不是空洞,可以理解為“深邃”。而且是深不可測的那種深邃,所有才會有第二句“用之久不盈”,就是無論如何取用這個道,這種深邃也不會滿。

同理,接下來的“深乎,萬物宗”,還是在講“道”的性質,已經達到了萬物之“宗”的地步了。

那麼,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和光同塵”,那麼“和光同塵”則可以理解為對道的描述,是道的一種存在形式,“道”作為一個很難描述其本體的事務,存在於光塵之中,又無法將其分開,又無處不在。

而按照第五十六章的理解,就不同了。

第五十六章裡,講的是人,是“知者”,也可以理解為領悟了道的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很好理解。“知者”其實就是“默者”。那麼,接下來的“和光同塵”,就可以看作是知者的存在方式,也就是我們一般意義上對“和光同塵”的使用,將其作為人的個體的存在方式。

如果說“道”是和光同塵的很容易接受,那麼“人”的和光同塵就有些複雜了。因為,這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就是光和塵,“和光同塵”並不是為這些人準備的。


danyboy


很樂意回答這個問題。

先說說第四章裡面“和其光,同其塵”的意思。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

衝,本意是湧的意思。就是像水,雲之類的會流動的東西涌出來那個意思。盈的本意,不是盡,而是滿。 道,從虛空裡向外湧現,並用它的湧現之物創造出了萬物,可是它這樣無始無終永不停休的一直往外湧現,為什麼天地之間,沒有被塞的滿滿的呢。

淵兮似萬物之宗

淵,說文注曰回水也。就是打著漩渦的水。打著漩渦的水,一個是深二是旋轉著流動。這句是承接上句,來描述道湧現出萬物的景象。 是不是覺得,像遙遠的星系圖,幽深,旋轉。老子在沒有天文望遠鏡的時候,就知道太空深處是怎麼樣的了。而生出來星系的更源始的存在,也是一個更大結構的漩渦,幽深並旋轉著。更大結構之上,更有更大的結構,所有的結構,都像一個漩渦,幽深著,旋轉著。套疊起來的漩渦,它們結構相同,但是在層數上,卻是無窮的。 道是那麼的幽深而旋湧著,看上去萬物都是從它那裡湧現出來的。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此句是來承接和解釋前面兩句的。道一直湧現個不停,為什麼宇宙間沒有被塞的滿滿的呢?

挫其銳:挫,摧毀之意。銳,鋒芒之意。道把萬物的鋒芒,又都摧毀了。能量輻射完結的星體,黯淡了下來。

解其紛:能量耗盡,它們的組織結構也隨之分崩離析。只留下一片片的星際塵埃。

和其光:當萬物照耀的時候,道是它們輻射能量的來源。應和著這個光芒萬丈生機盎然的宇宙。

同其塵:當萬物瓦解,變成一片廢墟和塵埃的時候,又迴歸到了道里。重新加入那個漩渦,等待下一次再被湧現出來。

為什麼不停的往外湧現,沒有把宇宙塞滿呢,道德經說,道不盡向外湧現萬物,還會摧毀萬物,並把它們回收回去。一次次的循環往復,所以,儘管道無始無終永不停休的不同向外湧現萬物,但是宇宙卻沒有被塞滿。



第五十六章“和其光,同其塵”的意思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天賦至真之德,不可言。一旦做出了對世界的描述和判斷,心裡有了物象是非,那麼赤子就與天割裂了。所謂一與言為二,一與二為三。人被拋出了大道,人的德,就不會再像赤子那樣得天獨厚。

言者不知。有言,說明人與天已經一分為二,無法再獨成其天。人離了天,德離了道,於是,他們所言說的,所描述的,就不再是至道與至德。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人被拋出大道,怎麼才能回去呢。

挫其銳,要去物象之形。

解其紛

,去萬物的普遍差異、聯繫和變化。

和其光,通徹並交融於大道創生之明。

同其塵,天地與我並生 ,萬物與我為一。是謂玄同,復能見獨守一,復守於大道,返天真之德。




崇儒

“和其光,同其塵”在王弼本出現兩次,一次出現在第四章,一次出現在第五十六章。“重出” 屬於不正常現象。第五十六章出現的合理,第四章的“前言不搭後語”。

通過對第五十六章與之相連內容的解讀來回答提問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兌,閉其門②;挫其銳,解其紛③;和其光,同其塵④,是謂玄同⑤。

[通釋]

明智的人不好說,好說的人不明智。堵住那出口,關閉那入口;磨去那鋒芒,擺脫那紛亂;融進那光芒,匯入那塵埃,這就叫做大同。

[註釋]

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明智的人不說,說的人不明智。知者,真正懂得道的人。知,同“智”。

②塞其兌,閉其門:堵住那出口,關閉那入口。參見第五十二章註釋⑤。其,不確指代詞。

③挫其銳,解其紛:磨去那鋒芒,擺脫那紛亂。挫,打磨。銳,鋒芒。解,脫,擺脫,消解。紛,紛亂之緒。“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王弼本第四章也出現了這幾句。

④和其光,同其塵:融進那光芒,匯入那塵埃。和,音hè,融入。光,光芒,光亮。同,混同,匯入。塵,塵埃。

⑤是謂玄同:這就叫做大同。玄同,大同。玄,形容混同的程度深。

[解讀與點評]

這裡提出為道要實現玄同。“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推崇“不言”——為了達到“玄同”而“不言”。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講實現“玄同”的方法。

“不言”只是智者表現的一個側面,如第八十一章尚有“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智者為什麼要“不言”呢?因為不用多說,因“希言自然”(第二十三章)、“多言數窮”(第五章),多說無益。

“塞其兌”,正是為了不胡言亂語;“閉其門”,正是為了不胡思亂想。“塞其兌,閉其門”是閉目塞聽,消除慾望的有效手段。

“挫其銳”,是為了消除鋒芒,守鈍示弱;“解其紛”,是為了擺脫紛亂,守住清靜。“挫其銳,解其紛”是堅守無為的必要措施。

“和其光”,是融入光芒,不出類拔萃,是從眾;“同其塵”,是融入塵埃,是從俗。“和其光,同其塵”是實現玄同的理想境界。

“玄”,深遠也,廣大也。“玄同”即“大同”,是天下大治的景象。可能有人會說,老子提出的“玄同”不就是“閉目塞聽”“同流合汙”嗎?不錯,《道德經》中老子正是這樣的主張,然而這個主張是有前提的,比如老子主張“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第三章),比如老子主張“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第六十四章)等等;同時應該認識到,當我們無力改變現實的時候,比如國際格局,我們非得為堅持真理去拼個你死我活嗎?


陳廣逵

這是《老子》裡的話,“和其光,同其塵”,“其”就是“道”,是說“道”總是柔和自己光芒,做到不刺眼、不傷人,總是不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總是和那些別人認為微不足道人混在一起。其實是在告訴我們現實中的人也一定要這樣做。

你現在銳意進取,你現在處在強勢,你光芒四射,你如日中天,那你一定記著,你一定要柔和一下你的光芒,做到不刺眼、不刺耳,這樣你一定少些糾紛和糾纏,你才會有更大的發展。

你現在很高大,高高在上,不可一世,那你一定要記住,你一定不要脫離那些別人認為微不足道人,一定要尊重他們,敬重他們,善待他們,同他們稱兄道弟,一定要謙下,只有這樣,你才能如魚得水,才能根基牢固,才能不被嫉妒,才能不翻船,才能有更廣闊地發展。

這不是說教,並且你一定不要只是做做樣子,你一定要下大功夫,提高你的修養、涵養。


安安Anyway



“和其光,同其塵”這是老子道德經裡的一句話,實際上它代表著一種境界跟修行!

修行人到了一定地步,就要入世修行練心。如果還像修行時那般特立獨行,就會被世人當成怪物異類,就不能融入日常社會,也就達不到紅塵練心的目的。

“和其光,同其塵”,就是要你融入社會大家庭。大家做什麼你也做什麼,但是你的本心不能被紅塵所染。等到你不需要特意觀照,你的本心都不被紅塵所染,就是你練心功成之時。

但這句話並不是只有修行人能用到,就是我們平常也能用得到。

比如你入職一個新的公司,想要很快的融入其中就要“和其光,同其塵”,這樣很快就能跟新同事打成一片。工作起來也會順利許多,你的心情也會感覺舒暢。

如果你到新公司新環境,還特立獨行,我行我素,那麼你就會處處碰壁,心情也很難舒暢。

但這句話也容易把人帶偏,比如大家都吸菸喝酒,你自己不吸菸喝酒就很難融入,你如果“和其光,同其塵”就要跟他們一樣吸菸喝酒。(道理就是這樣,還有更深層的意思就不說了)

“和其光,同其塵”,跟著善就從了善,跟著惡就從了惡,但是選擇權都在自己手中,要記住“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赤誠子

這兩句的意思倒不難理解。

和其光是本性在肉體中修成了元光的物質,就是佛家所說的佛光普照。元光的能量布遍了一個有機整體的全部,使陰邪之氣無處躲藏,是本性迴歸了純陽之體。

同其塵是本性有了元光的物質能量照射,肉體就束縛不了本性,本性也就達到了肉體內如來如去的境界。修到這種境界,本性不但在肉身如來如去,就是在人類的大家庭中也如來如去。我用一句高人說的話大家就會都明白了,”在深山修真養性,出古洞四海揚名”。


少知道18424224208


孤猴78345271

老子之書為道德,此句也是道德經言。表面上融合於它的光芒之中連同它的灰塵。指太陽之光與光中的灰塵,實質是指一個人的優點與缺點,指一個人自身閃亮之處與不足之處。而如何對待兩者的關係。

每個人都有優點不可能沒有缺點,即聖人也如此。天道運行規律日出月隱,四季春蘇,夏繁,秋爽,冬荒是自然規律。月圓月缺沒有永久的圓與缺,都在不停的變化運動中。我們身置其中按此規律勞動坐息,生活以大自然的的規律,天道優缺進行。

而對於個人也是如此,天道沒有無缺,自然之道有缺有圓,這是變化而能存在之理。人為自然一部分,也有自然規律優缺,花不常開,月不常圓。天道之理。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缺點,都有陽光明媚的一面,也有不足之處。這樣的人是正常的人。看人長處,少見短處。每個人的長處相對都大於短處,優點多於缺點。因為優點而包容缺點。譬如愛一個人是對方完美嗎?不是,是因為愛著優點而連缺點也愛了。道德需要用理智審視,道歸何處。道德歸理。用愛,用情感相互包容。


圃香

“和其光,同其塵。”按著現在字面上的意思,應該是沈善增先生的《還吾老子》的:和合它們的光彩,也共同吸納它們帶來的塵埃。

另外沈善增先生在讀了《禮記·樂記》後對“和其光,同其塵。”有了新解。

在《孔子原來這麼說》附錄《“和其光,同其塵”新解》: “和其光”,就是在發展方面、在創造性方面,要“和”,要在發揚個性,維護多樣性、豐富性的基礎上積極融和;“同其塵”,就是在保持相對穩定方面、在基本原則方面,要“同”,要一律平等、一樣嚴格地遵守規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