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在劉備攻漢中之戰中要放水?

河苦

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公元二一七年)

法正說劉備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
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今策淵、郃才略,
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必可克之。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
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
以與我,時不可失也。”備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遣張飛、馬超、吳蘭等屯下辨。
魏王操遣都護將軍曹洪拒之。

217年,兩軍初戰,劉備先鋒部隊張飛、馬超、吳蘭等迂迴進攻西面,曹操方面出動了曹洪、曹休等人。

   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三年(戊戌,公元二一八年)

三月,有星孛於東方。曹洪將擊吳蘭,張飛屯固山,聲言欲斷軍後,眾議狐疑。騎都尉曹休曰:“賊實斷道者,當伏兵潛行;今乃先張聲勢,此其不能,明矣。宜及其未集,促擊蘭。蘭破,飛自走矣。”洪從之,進,擊破蘭,斬之。三月,張飛、馬超走。休,魏王族子也。

……
劉備屯陽平關,夏侯淵、張郃、徐晃等與之相拒。備遣其將陳式等絕馬鳴閣道,徐晃擊破之。張郃屯廣石,備攻之不能克,急書發益州兵。諸葛亮以問從事犍為楊洪,洪曰:“漢中,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發兵何疑!”時法正從備北行,亮於是表洪領蜀郡太守;眾事皆辦,遂使即真。

218年上半年,戰爭升級,劉備親自出戰,諸葛亮全力後援。曹操這方面,除了曹洪、曹休外,夏侯淵、張郃、徐晃等也都出戰。

秋,七月,魏王操自將擊劉備;九月,至長安。

南陽吏民苦繇役,冬,十月,宛守將侯音反。南陽太守東里袞與功曹應餘迸竄得出;
音遣騎追之,飛矢交流,餘以身蔽袞,被七創而死,音騎執袞以歸。時徵南將軍曹仁屯
樊以鎮荊州,魏王操命仁還討音。

下半年,曹操也親自出徵,到了長安。值得一提的是,這時候關羽在荊州方面的動作引起了中原不少反叛曹魏的勢力,牽制了曹操的部分注意力。

   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四年(己亥,公元二一九年)
……淵與劉備相拒逾年……備使討虜將軍黃忠乘高鼓譟攻之,淵軍大敗,斬淵及益州刺史趙顒。張郃引兵還陽平。是時新失元帥,軍中擾擾,不知所為。督軍杜襲與淵司馬太原郭淮收斂散卒,號令諸軍曰:“張將軍國家名將,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遂權宜推郃為軍主。郃出,勒兵按陳,諸將皆受郃節度,眾心乃定。明日,備欲渡漢水來攻;諸將以眾寡不敵,欲依水為陳以拒之。郭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敵,非算也。不如遠水為陳,引而致之,半濟而後擊之,備可破也。”既陳,備疑,不渡。淮遂堅守,示無還心。以狀聞於魏王操,操善之,遣使假郃節,復以淮為司馬。
二月,壬子晦,日有食之。
三月,魏王操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劉備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
我必有漢川矣。”乃斂眾拒險,終不交鋒。操運米北山下,黃忠引兵欲取之,過期不還。翊軍將軍趙雲將數十騎出營視之,值操揚兵大出,雲猝與相遇,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魏兵散而複合,追至營下,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魏兵疑雲有伏,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勁弩於後射魏兵。魏兵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備明旦自來,至雲營,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為膽也!”

操與備相守積月,魏軍士多亡。夏,五月,操悉引出漢中諸軍還長安,劉備遂有漢中。操恐劉備北取武都氐以逼關中,……徙氐五萬餘落出居扶風、天水界。

219年上半年,劉備斬殺夏侯淵,曹操親自到漢中,但是因為被黃忠、趙雲挫敗,此後又被劉備堅守不出,最終將士損傷太大,被迫撤退回長安。而回去途中,還把漢中的不少人口都給搬走了。

由此可知,漢中之戰前後歷時三年,曹操方面,除了夏侯惇、張遼守東部,于禁、曹仁守中部之外,徐晃、張郃、曹洪、夏侯淵等半數名將都調到了西線(那時候樂進已經死了)。最後付出了夏侯淵陣亡的代價,還是不能守住,這才被迫放棄漢中。

至於說,為什麼曹軍看上去在漢中表現得不如以前那麼兇猛,這原因也是很多的。首先戰場來說,漢中距離成都更近,曹軍要越過秦嶺爭奪,不如劉備就近方便。其次曹操當時在東部和中部還受到孫權、關羽的牽制,而劉備是全力北上。再加上曹操自己已經年老了,銳氣也大不如前,而劉備方面有諸葛亮統帥後方,有法正參謀軍機,可以說正是人力配置的巔峰,這才造成了漢中之戰的勝敗結果。


巴山夜雨涮鍋

眾所周知漢中之戰是曹操少有的在劉備手上吃的敗仗,按理來說當時曹操一方是孫權和劉備在軍事實力上無法企及的大山,曹操在與劉備的漢中之戰中應該是佔據絕對的優勢的,那為什麼曹操會敗在劉備手中呢?當然是曹操確實在這歷時兩年的戰爭中放了水,不管是主觀因素還是客觀因素導致。



從主觀上來看,曹操對漢中這個地方沒有必得的決心,他曾經稱漢中為“雞肋”,何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謂之“雞肋”。事實上當時的漢中經過諸侯之間的大小戰役,雖然依舊是戰略要地,但於曹操得霸業來說,並不是什麼必取之地,取勝的決心也就沒有那麼強烈,自然而然就放了點水了。



按當時曹操一方的形式來看,其實放棄漢中或許對曹操來說也可以算是一步好棋。在劉備攻打漢中之時,曹操就已經遷走了漢中數十萬平民,漢中實際上已經沒有生產能力,曹操放棄漢中既收縮戰線,減少損耗,又可以牽制劉備,拉長劉備補給線,也可謂是一舉兩得的辦法。可能對曹操來說漢中之戰唯一的遺憾就是親信夏侯淵死在了這裡了。



而且就當時的客觀條件來看,曹操在漢中與劉備交戰的時候同時還在與孫權交戰,又在征討烏丸,後方還有叛亂,多線作戰,焦頭爛額,直接導致了曹操對漢中之戰指揮上的缺乏與錯誤,這也是後人看來曹操對劉備的放水的原因之一吧。



最後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糧草了,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中糧草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漢中之戰中曹操的糧草供給是存在很大問題的,糧草運輸需要翻山越嶺經過小道運輸,道路遙遠而且難走,又經常收到劉備一方的騷擾,曹操是無心在漢中與劉備戀戰的。這也是曹操在漢中之戰中可能放水的原因。不管怎麼說,漢中之戰曹操敗了,並且在第二年就病逝,許多史學家說曹操其實是憂慮漢中之戰的失敗而憂鬱成疾,這個方面來說,曹操其實對這場戰役是很上心的,各中緣由,我感覺已經是很難考究了。


老幾頭

原因很多,也許是雙線或者幾線作戰,也許是糧草困難,但我個人覺得最主要的還是曹操心態的變化,這時候曹操已經65歲了,三國時期的65歲和現在是無法相提並論的,而且一生戎馬,可能早就已經厭倦了打仗,從司馬懿的建議中就可知道,劉備因為靠欺詐剛得四川人心不穩不服,這時候一戰可定!而曹操卻說既得隴 復望蜀,後來證明這是一次嚴重的軍事失誤,但從這點可以看出曹操已經厭倦打仗,也可以看出司馬懿對大勢的洞察力,事實證明不光是心態,身體上也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從漢中撤軍第二年曹操就病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