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如果沒有劉邦這個對手,能做皇帝嗎?

咖啡不解酒醉001

首先,從項羽的主觀意願來說,項羽出身楚國的中等軍事貴族,他對於秦始皇建立的郡縣制度是並不喜歡的。從他成為盟主之後建立的政治格局,是恢復分封制度。當然,並不是恢復戰國七雄的分封格局,而是進行了調整。把原先的韓國、魏國、趙國、燕國都一分為二,把秦國關中地區和齊國一分為三,把楚國一分為四,再加上巴蜀漢中地區,天下分成19塊,自己的西楚國地盤最大。對於這個諸侯並立格局名義上的首領楚懷王(義帝),他也並不尊重,因為擔心義帝對他構成威脅,早早殺死了事。

所以,項羽的骨子裡,很可能對所謂的統一沒有太大熱心。他大約會滿足於做一個諸侯之上的霸王。即使沒有劉邦,項羽能夠掃平天下,很大可能也是繼續分封一堆和他關係好的人作為諸侯君主,維持春秋戰國的局面。最多,如果他覺得時機成熟,大約會給老項家一個不一樣的名號,如同周天子一樣。但大約不會費力氣去搞郡縣制的。

其次,項羽表現出的才能來說,軍事能力超強,尤其正面作戰舉世無雙,但是政治方面卻差很多。不要說年輕不年輕,三歲看到老,項羽在20來歲已經掌握數十萬大軍作戰,作為統帥心智應該成熟了。從他少時和叔父項梁的對話,以及在獨當一面後對范增,對諸侯和義帝的態度來,這傢伙確實就是個武夫,壓根不懂得政治平衡和權謀,也不想學。他的多數手下人既不會對他產生留戀,天下諸侯也不會對他產生忠誠,多數民眾對他又怕又恨。項羽基本上就是秦國第二,還少了秦國的制度性建設。這樣一個實體,是不具備君臨天下大一統的實力的。


巴山夜雨涮鍋

糾正你,劉邦不是項羽對手。項羽沒敗給劉邦

1、項羽當時是不知道事情發展結果的,而作為後人的我們是在知道事情發展結果的前提下評論項羽。這是不公正的!因為你在當時的話,你也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2、我們都犯了一個錯誤,我們總以為劉邦在當時和項羽是旗鼓相當的一個對手。有這個想法的原因是後來劉邦做了皇帝。但是在當時,劉邦真的是一個很渺小的存在。劉邦當時還不如項羽的一個大將的實力強。劉邦在當時是一個花甲老人,古代人壽命本來就不大。劉邦是最弱的,都比不了當時秦國的任何一方諸侯。更不要談能對項羽構成威脅。所以要是你做到項羽的位置,在鴻門宴上你也會放走一個對你根本不構成威脅的一個花甲老頭的!當時殺了劉邦,就真失去民心了!就是言而無信了!這種傻事是也不會做。項羽在戰場上打垮你劉邦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幹嘛要用這個失去民心的方法來殺你劉邦?

3、關於鴻溝協議,我支持項羽當真的看法。因為當時沒有法律,如果項羽能堅守諾言,說明項羽是個可靠的君主!項羽是奔著做皇帝的打算來安排自己的行為的。這一點不能沒有規矩。不然秦國各路諸侯怎麼服氣和放心擁護一個不規矩的皇帝?你做了皇帝是要靠打,但是你經營國家還得靠人才,那麼你就要以身作則。當然要做表率!因為他心裡有底,這個天下沒人打得過他。做皇帝已經是公認的沒有問題了。那何必幹流言蜚語的事情? 項羽和劉邦的故事告訴世人一個道理,不是所有的事都是以結果論英雄的。這不,後人都記住了西楚霸王項羽,至於劉邦沒有多少人知道,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把他和劉備混淆。 項羽失敗的原因也是天意,不是人能掌控的!就是因為項羽太強了,太正氣了,所以秦國那些貪慣了的諸侯不想讓一個強者上位。但是自己又不敢和項羽正面打仗。所以就找個最弱的最膽小的劉邦出來當出頭鳥,他們出錢出人,逼迫劉邦帶隊去打。他們知道劉邦好欺負,就算當了皇帝隨時可以滅他。劉邦哪敢不聽他們的?因為劉邦知道項羽重情義。不會殺他。但是這些人都是唯利是圖的真的會殺了他!所以劉邦沒有選擇就從了秦國各路諸侯。反正鴻門宴都沒殺他,估計項羽是不會殺他了!他知道項羽要名聲。可項羽怎麼知道各路諸侯的八十萬大軍在山中埋伏,劉邦只是一個誘餌而已。就這樣輸了。準確說還是輸給秦國了。


陳彪213246566

如果沒有劉邦,項羽能做皇帝。

秦始皇巡遊天下,到了會稽,項羽在山上遠遠望見秦始皇的車蓋,說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也。

皇帝制度被秦始皇發明出來,而郡縣制度已經在秦國實行很長時間了。秦國的實力增長六國中有目共睹,因此,秦國的制度並沒有被六國排斥,排斥的只是秦法。而秦法,在秦國實行了一百多年,並沒有什麼問題,只是秦國統一全國了,還在用原來的秦法,這樣就不合時宜,成了害民之法,即所謂的苛政猛於虎。


比如,秦律,國民需要服徭役,每年一個月。以前國家規模小,步行一個月也能走到徭役地點。現在國家大了,一個人要走半年才能到咸陽或者長城。幹了一個月的活,再返回,還沒回到家呢,又開始了下一年的徭役。這樣,男人們只能永遠在服徭役或者在服徭役的路上,家裡的田沒辦法耕種,只能婦女來種。婦女力氣不行,糧食產量低,又吃不飽。天下,苦秦久矣。

秦始皇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但是他的工作太多了,還沒輪到改革,就去世了。始皇死,而地分矣。

項羽作為楚國的將軍,在諸侯聯合滅秦的過程中功勞最大,殲滅敵軍最多。可是,項羽卻悲催的發現,他所帶領的諸侯,除了燕國不是原六國中燕國的後裔,其他都是根正苗紅的諸侯二代,而他自己只是楚懷王的一個將軍。

楚懷王說過:先入關中者,王。

項羽報仇心切,帶兵直撲河北的章邯大營。劉邦討巧,在項羽吸引並消滅了秦軍主力時,劉邦從武關趁虛進入關中,幾乎兵不血刃拿下咸陽。

這樣一來,劉邦關中王的地位已經穩固了。

項羽和他手下的將軍們,顯然對這種結果不滿意。當將軍當到最大還只是將軍,這與項羽說的“彼可取而代也”有太大出入。

項羽與范增商議後,決定推翻現有的秩序,建立一個新的秩序。

推翻現有的秩序,就需要找到相應的政治同盟。不然,單憑項羽個人的實力,還不足以壓服諸侯。本來滅秦,各個諸侯國都有功勞,天下對恢復諸侯國也有很大的輿論市場。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把最具政治競爭力的楚懷王遷到郴州,最有軍事競爭力的劉邦封到南鄭,都是偏遠地帶。在項羽的西楚周圍,有吳芮和英布能作為拱衛。把秦地一分為三,讓章邯他們去堵住劉邦的出口。把齊地一分為三,削弱他們的實力,不能對楚國造成威脅。

項羽立都彭城,為天下諸侯霸王。


(項羽分封:有戰略考量的分封)

這種分封,有很強的戰略分封的意味。項羽居天下之中,雖然處四戰之地,但項羽以勇戰聞名天下,立都於此,方便他出兵討伐各路諸侯。

有兩個項羽他們沒有預料到的情況出現了,章邯變成了魚腩,被韓信一擊而潰,劉邦還定三秦。

齊地三王太廢柴,被田榮逐一收拾掉,齊地統一。因為對項羽分封不滿,不聽從項羽號令。而項羽為了維護他所建立的秩序,必然要對破壞新秩序的齊地進行剿滅。於是,他放著最大的威脅劉邦不去進攻,轉頭攻入了齊國。

劉邦一路招降納叛,進軍彭城,聯軍有56萬之中。范增保全項羽留在彭城的部隊,星夜報消息給項羽。項羽不得已,帶著三萬騎兵星夜回援,大破劉邦聯軍。劉邦敗退滎陽,依靠韓信的兵力穩住陣腳。劉邦就此與項羽形成了對峙。此後,劉邦不斷是用計策,讓項羽疏遠范增。少了范增的項羽,徹底成了一個有勇無謀的將領。仗越打越多,地盤越來越小,叛變他的人越來越多。

劉邦最終擊敗了項羽。



(楚漢之爭)

劉邦應當要感謝項羽,他摧毀了秦國的秩序,又摧毀了楚懷王的秩序,他自己建立的秩序也在征戰中被摧毀了。

擺在劉邦面前的,是一個缺少秩序的社會。劉邦充分借鑑了項羽的得失,實行了郡國並行的制度,而後逐一剪除異姓諸侯王。他殺白馬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誅之。

(劉邦分封的諸侯王)

劉邦的套路與項羽的初衷一般無二,只是項羽還未來得及實施。

如果沒有劉邦,范增還在項羽軍中,項羽不會進退失據,他也會逐一剪除諸侯王,因為他有一個夢想:彼可取而代也!

最後項羽也會成為中央大一統政權的皇帝,只是項羽有著極重的楚地思想,中華文化中的楚地因素會加重很多。


而知而行

首先,我們先要分析下項羽是要一個什麼樣的人,看看歷史人物是怎評價的:

司馬遷:“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陳平:“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酈食其:“項王有倍約之名,殺義帝之負;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故天下之士歸於漢王,可坐而策也。”

韓信:“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郭嘉:“昔項籍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

房彥謙:“故蚩尤、項籍之驍勇,伊尹、霍光之權勢,李老、孔丘之才智,呂望、孫武之兵術,吳、楚連盤石之據,產、祿承母弟之基,不應歷運之兆,終無帝主之位。”

蔡東藩:“惟觀於項王之坑降卒,殺子嬰,弒義帝,種種不道,死有餘辜,彼自以為非戰之罪,罪固不在戰,而在殘暴也。彼殺人多矣,能無及此乎!天亡天亡,夫復誰尤!”

由眾多名家的觀點看來項羽絕對是當不上皇帝的。

我們再從項羽經歷上看:

項羽的第一次生命轉折:殺宋義,奪軍權。在項梁兵敗死後,楚懷王為了不當傀儡,抓住時機奪了項羽的兵權,後又任命宋義為上將軍在項羽之上,范增為末將,而當時有兩件最重要的事情:破秦和救趙。由於陳勝和項梁均死,秦將章邯帥軍攻打趙國,那麼此時的咸陽的軍力就空虛下來。這時內楚懷王就命劉邦滅秦,而令宋義帶著項羽和范增去趙國和秦軍死磕,並且還下詔:“先入關中者王之。”按理說這下項羽你縱有天大的本事,也難以翻身了吧?可是項羽愣是拼著一股狠勁殺宋義奪了軍權,並上演破釜沉舟打敗秦軍的故事。在這件事上,項羽有勇有謀,有膽有識,掐準時機,乾脆果斷,很快完成了逆襲,堪稱才氣過人。當時項羽年齡才二十幾歲。但這也為後來留下了隱患,歸納起來,主要有二:

1.進一步鞏固了項羽強權即是政治的錯誤觀點,讓他在暴力路上越走越遠,乃至喪心病狂。

項羽喜歡暴力、喜歡屠城殺人,又是通過暴力重新獲得了權力,這時暴力就成了他本能動力,這時就出現了:坑秦降兵二十萬,毀咸陽,燒阿房,殺子嬰。這些惡跡讓他在關中的名聲臭如廁石,為對手劉邦創造了空前絕後的群眾基礎。

當項羽分封諸王后,齊國就領頭造反了,項羽於是領兵平叛,可是在齊王田榮已死齊國已服的情況下,他還不罷休,據《史記》記載:“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就是說,毀人房屋,坑人降卒,虜人妻女,實行三光政策,範圍還挺大,從南到北,給齊國大地畫出了一條無人帶。這又給日後韓信破齊並和他的軍隊決戰創造了無與倫比的群眾基礎。

2.進一步粉碎了他心中僅有的那麼一點點敬畏之心,讓其志向變得短淺,上不了檯面。

項梁死後,能讓項羽畏懼的人不多了,楚王還能讓他存在點畏懼,但是在項羽殺了楚懷王弒君成功後,他就開始目空一切,眼中在沒有一點皇帝了。所以,當蒼天給他一個機會,讓他主宰天下,論功行賞,分封王侯,他說:“皇上算個屁,打下天下,全靠我們這幫兄弟。”好吧,這就成了坐擁天下的黑道大哥了。

從志向上看,項羽看見秦始皇時怎麼說的:“彼可取而代之!”很霸道、很不屑是吧,這說明什麼,這說明項羽只看見人家現在這樣認為我也能達到這樣效果,他根本沒有考慮到秦皇背後支撐他的那個強大的國家統一體,他只是羨歎秦皇的尊貴併發出不屑口語。

從用人上看,總結起來就是:內分泌失調式的情感與衝動和目空一切的貴族作風。這兩點從封王上就可以看出來。封王是用人水平的最高體現,是中華文化中最大的一門學問。封王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一個領導者水平的高低。可項羽是如何封的呢,項羽同志想都不想,手起刀落,人們眼鏡碎了一地。不但沒分上的要造他的反,分上的人也找他麻煩。其最根本原因,項羽完全無視客觀存在的現實,只憑自己的心情封王,把天下看成了可以隨他意志玩弄的天下,其結果只能有一個。不到半年,他一手切下的蛋糕已面目全非。

總結項羽這個人:是一個好同伴,一個好將軍,一個好男人,但就不一個好領導。所以,即便沒了劉邦,項羽也當不上皇帝的。


聖騎士大叔

項羽多半是當不了皇帝的。

首先,政治比的是綜合素質,而項羽只是個軍事天才,對於人情事故一竅不通。

想一想吧,范增是他的“亞父”,一切為了他著想,而他卻從不為范增著想。

公元前204年,劉邦與項羽在滎陽對峙。劉邦因軍事上失利,便向項羽求和,請割滎陽以西為漢地,項羽不同意。 這時,陳平使用了一出反間計,挑撥項羽、范增的君臣關係。也不知項羽是真的中計了,還是借題發揮,反正他開始大大地懷疑起了范增。范增只能怒而辭歸,中道病死。

就算是你地位再高,也不能對你的親信以這種態度對待。他這麼做的結果,就是忠於他的謀士越來越有心理負擔,人數也會越來越少。

第二,項羽不會用人。

所謂人才者,大多都是些心高氣傲之徒。你不給他位置,還讓他為你賣命,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拿韓信來說吧。

韓信本是項羽的手下,具體地說,是給他的貼身衛士。

由於項羽出身貴族,一身的牛氣,對別人從來都是半眼都看不上。更何況這個韓信有一個受到跨下之辱的典故呢?

一來二去,韓信大失所望。便離開項羽,投靠了劉邦。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項羽最終卻死在韓信的手上。

還是劉邦的評價最到位:“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第三,項羽沒有學習能力。

項羽小時候,就是一個傲慢無比的人。對於讀書,他是半點感情都沒有。一看他不愛看書,他的叔叔項梁就讓他學劍。哪曾想,學了幾天他又不耐煩了。

按他的說法:“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讀書,足以記姓名就可以了?

原來,他才是天朝“讀書無用論”的鼻祖。

項梁無奈之下,只好教他兵法。結果,“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你看,教他兵法,他高興了。

問題是,高興之後他又不學了!

皇帝要解決的問題多如牛毛,你不肯學習,沒有學習能力的人能解決什麼問題呢?

綜上所述,假如沒有項羽,也會有其他人等當上皇帝,根據“短板效應”,項羽當上皇帝的可能性實在是小之又小。

個人感覺,如果沒有劉邦,韓信的可能性會大得多。


吉林大福圓

劉建兵145263287

正確回答是:項羽不是不能做皇帝,而是不想做皇帝,換句話說項羽跟本沒有做皇帝的想法。

為什麼不想做皇帝,因為做皇帝不是項羽的理想,項羽的理想是建立春秋五霸時期的社會,項羽的理想是成為晉文公,齊桓公那樣的霸主。

研究歷史人物,千萬不能用現代人的思想去揣度歷史人物,若如此一定會走入誤區,得不到歷史的真相。

你以為古人都想做皇帝,我連馬雲都不想做,我只想一把吉他浪跡天涯,大風越狂,我心越蕩!

先研究下項羽的歷史。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很顯然項羽是貴族,是楚國的頂級軍事貴族世家的後裔,其必然打上貴族階級的思想烙印。

戰國時代至秦是中國由封建制度向帝國制度的過渡時期。

秦始皇滅六國之前,中國人生活在封建制度下已近千年,生活環境對人有著極大的影響,楚國人就是楚國人,齊國人就是齊國人,魏國人就是魏國人。

就像今天的歐洲,法國人不是法國人,德國人不是英國人,英國人都不認為自己是歐洲人。

戰國七雄的人民在封建制度下生活了幾百年,都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對自己國家的認同的價值觀。

突然有一天自己的國家滅亡了,自己是楚國人莫名其妙的變成了秦國人。

用你家的電腦想想,都會反對或者不習慣的。

特別是那些有文化跟思想的貴族,生活水平一落千丈,政治權利全無。

所以,楚國人發出了當時時代的反抗的最強音“楚雖三戶,滅秦必楚”

當時反抗秦國最強烈的就是六國貴族,因為他們是被秦國掠奪的最厲害的一群人。而且他們有思想跟文化。

普通農民,本身並無多少財富跟地位。

當然,秦國的政治制度還來不及調整,並不適應統治其他六國人民。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有可能太過急躁,換句話說公司擴展太快,人才準備跟物力及思想準備都不夠,為以後秦國的覆滅打下了伏筆。

(此處可以參照樂視賈躍亭失敗的案例)

秦始皇橫掃六合,一統天下之後。

採取以下一些措施

  1. 收六國貴族,入秦都咸陽居住。張良,項羽都是漏網之魚。

  2. 搜天下銅器,築12銅人,

  3. 修建古代高速公路馳道加深各國交流。

  4. 車同軌,書同文。

  5. 統一度量衡。

    這是秦始皇的偉大功績,為中華民族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秦始皇還不辭辛苦,巡遊天下。在古代,旅行是一件非常艱苦的事情,秦始皇出巡絕對不是為了遊玩,而是一種政治宣示,思想教育。告訴六國人民,你們都是秦國人,原來的楚國,齊國,燕國,魏國,韓國都不存在了,我是你們唯一的王上王,秦國始皇大帝。

如果秦始皇再活20年,或者是公子扶蘇繼位,秦國可能能夠完成由封建制度過渡到帝國制度的歷史重任。可惜,上天並不給秦帝國機會。這個歷史重任最後是由秦帝國的繼承者漢帝國完成的。

目前主流的歷史觀,帝國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歷史的進步,從這一點看秦始皇是有大功績的。

中國歷史上有兩位偉大的皇帝,秦始皇跟隋文帝,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比漢高祖劉邦跟唐太祖李世民更偉大。

秦始皇跟隋文帝都開創了一個時代,使文明得以躍進。

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強漢盛唐都是大秦或者大隋的再現。

漢唐接收了秦隋的極為豐厚的政治遺產跟物質遺產。

漢唐的輝煌有一個堅實的底座秦隋。

從某一種角度上來說,秦朝滅亡的主因不是因為秦朝的暴政,是因為六國人民不適應新的政治制度帝制。

從思想上就不認可,而秦始皇的繼任者胡亥並不稱職,沒有采取合理的手段疏解舊六國人民的反抗情緒。

加上趙國舊公子,秦國新太監趙高決意為趙國復仇,決意滅秦,所以秦國滅亡是一定的。

先進的政治制度跟思想一定要跟當時的環境相適應,否則就會失敗。

這種歷史經驗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

我們再回到項羽,項羽就是封建思想的代表人物,項羽的理想就是回到六國時代。

若明白項羽這種價值觀跟思想,就能理解項羽的很多行為。

項羽根本就沒有一統天下的思想,更別談做皇帝。

項羽從來沒有想要稱皇帝,一統天下。

項羽滅秦後,自稱西楚霸王,然後分封諸侯,希望回到春秋五霸那樣的一個時代。

為什麼項羽自稱西楚霸王,意思很明顯,項羽建立的國家在原來楚國的西部,東部分封給其他的諸侯王了,霸王的霸不是獨霸天下的意思,而是晉文公,齊桓公的意思,或者類似於今天的美國。

所以在項羽的思維裡,劉邦是自己的一個不太聽話的小弟,不是敵我矛盾,在鴻門宴的時候,項羽所以不殺劉邦,而且分封劉邦為漢王。

項羽坑殺秦卒,火燒阿旁宮,不據咸陽要回彭城都是這種思想導致的。

秦人不是西楚的人民,阿旁宮也不是楚國的,咸陽不是自己的,都是秦人的別國的,所以項羽如此作為。

項羽愛國嗎?當然愛。項羽對西楚人民仁慈嗎?當然仁慈。

項羽是把西楚人民當兄弟姐妹的。項羽烏江自刎,無非是失敗了無臉見家鄉父老。

劉邦是底層人民出身,沒有項羽貴族的思想價值觀。

劉邦是有做皇帝的想法的,當年劉邦第一次見了秦始皇: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劉邦是非常想做皇帝的。

所以楚漢相爭,歷史上人們分析項羽失敗,總是說項羽殘暴,不會用人,坑殺秦降兵,誠然這是項羽失敗的原因之一,但是不是根本原因。

項羽為什磨在秦地非常殘暴,火燒阿旁宮,項羽的價值觀,這不是自己的領土呀。

對秦人非常殘暴,這不是西楚的國民啊。

此處可以參照,滿清人入關前,跟入關後對待關內人的態度可以得到明證,滿清入關前都是燒殺搶掠,從不做建設。入關後一樣調整了政策,不純粹破壞也開始了建設,自己的家園自己不建設,誰來建設。

一個集團要崛起一定是有一定基礎的,否則人力物力如何來。

項羽的失敗最根本的原因出在思想層面,逆歷史潮流而動,絕對不是因為殘暴。

蒙元不殘暴,滿清入關前跟入關初期不殘暴,你懂的........

當時的歷史趨勢就是封建制度已經不適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了,中國天然要求大一統。

一個人如果對抗歷史潮流,哪裡能夠成功。

就像現在你要創富,你能離開互聯網跟人工智能嗎?

劉邦為什麼成功,順應了歷史潮流!

秦帝國滅亡了嗎?只能說秦始皇家族及其秦國的貴族集團滅亡了。

秦帝國在漢帝國身上重生了,漢帝國就是秦帝國的翻版。

只不過劉邦很聰明,採取雙軌制,劉邦建立大漢後採取的是雙軌制,先分封異姓王,再分封同姓王,不過分封制還是進行了反撲,漢景帝的時候,劉邦分封的東方六國又進行一次反抗帝國制的行動,被漢景帝撲滅了,帝國制最後的成功還要等到漢武大帝的時期,漢武大帝結束了分分封制,從精神上跟表現形式上都結束了分封制。

從漢武大帝以後,大一統的觀念才深深的植入中國人的血液中。

天下一統成為中國人基因。

分裂國家者必遭天譴!


黑瞳視野

不能的,項羽是個完全不懂政治、不懂權謀、不會用人的人。

即使沒有劉邦,他也擺不平其他諸侯。

項羽擅長打仗,天下沒人是他的對手(除了韓信)。但僅憑藉武力,是不足以平定天下的。如果不懂得安撫人心,則全天下人都會成為敵人。項羽再強,也無法與全天下人抗衡。

其實最早開始反叛項羽的,是田榮、彭越、陳餘等人。項羽雖然很厲害,但是彭越就找到了對付他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游擊戰。你來打我,我就跑;你去打別人了,我就又回來騷擾你。這種方法讓項羽疲於奔命。長期下去,就能把項羽拖垮。


國史拾遺

項羽即使沒有劉邦這個對手他也不會做皇帝,首先他沒有那個慾望,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做個霸王,他還想退回到春秋戰國時代,一個軟弱的周天子,各個諸侯王分封割據,他自己作為天下霸主號令天下,誰不聽話,帶領別的諸侯修理他。

他對秦始皇大一統的天下觀,很是憎惡,所以他到了秦帝國的都城咸陽,壓根想都沒想據為己有,而是把能帶走的珍奇異寶,金銀美女擄掠一空,然後一把火,就把咸陽宮還有阿房宮燒個精光,然後帶領部隊衣錦還鄉,回南方老家去了。這哪裡是一個準備當皇帝的作為,和東漢末年燒掉長安的大軍閥董卓的行為有什麼差別。

他沒有獨佔天下的豪情壯志,更沒有禮賢下士,虛懷若谷的容人之美,他個人能力確實很強,力拔山兮氣蓋世,能一個人舉起大鼎,能親率大軍衝鋒陷陣,殺他個七出七入,那又能怎樣?最多能贏得眾多美女粉絲的芳心,對奪得天下毫無益處。一個好漢三個幫,他只能呈匹夫之勇,看不起別人,容不得別人的功勞比他大,更捨不得封賞,手下的大將謀士紛紛離他而去,成了孤家寡人。

垓下一戰,他全軍覆沒,本來大丈夫能屈能伸,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他只要退回自己的根據地招兵買馬,仍舊能重振旗鼓,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結果他太愛惜自己名聲,放不下面子,自刎於烏江,完全沒有一個成熟政治家的氣魄,怎麼能當開國皇帝。


浩蕩揚子江

估計不會,項羽也不想當!不要用流民無產者的心態揣度項羽這種貴族後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