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制社會為何不愛惜人才,漢武帝認為人才殺之不盡,其道理是什麼

史海鉤沉:專制社會為何不愛惜人才

關於人才問題,想必許多讀者會拿唐代著名哲學家和文學家韓愈的《伯樂相馬》說事,或者會引用清代著名思想家和詩人龔自珍的《已亥雜詩》:“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專制社會為何不愛惜人才,漢武帝認為人才殺之不盡,其道理是什麼

清代著名思想家龔自珍像

從當時引經據典的頻率上,我們可以發現當時人才問題的根結所在:一曰“天公”,一曰“伯樂”,說來說去,人才是被動的,呼喚伯樂,祈求天公,多如牛毛的人才文章其實就是在“呼喚”和“祈求”的方式上變花樣,看誰能說動聖心。

現在,呼籲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聲音已經不是主流了,反對壓制人才、浪費人才的文章也不多見了,因為伯樂多了,天公也多了,關鍵是伯樂與伯樂,天公與天公之間有競爭了,起碼在官場和國有機構之外是這樣了,而在公家之外,各類私營企業也在競相招攬人才。

而在古代所謂的大一統的時代,只有相馬的機制,不可能有賽馬的機制。所以,做穩了江山的皇帝,是從來是不愁什麼人才的。因為只要皇權在手,各類人才爭著擠著進入官場的,就像是“飛蛾撲火”,明知道伴君如伴虎,他們仍然會樂此不疲。

而在西漢時期,漢武帝笑話大臣汲黯的一段話,筆者認為點到了帝王體制下人才問題的關鍵:“何世無才,患人不能識之耳,苟能識之,何患無人!夫所謂才者,猶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盡用,與無才同,不殺何施!

專制社會為何不愛惜人才,漢武帝認為人才殺之不盡,其道理是什麼

一代雄主漢武帝像

人中有才如苗中有秀一樣,老天爺是自有安排的,不因治世而多,也不因亂世而寡,全在選拔、使用而已。就像中國十幾億人中,總會有許多人的足球天賦不會比梅西和C羅差,只是他們在中國這樣的足球環境之下,只能是被埋沒而已。

而選拔使用不外乎兩個途徑,一是制度性的,如舉孝廉、科舉等等;一是際遇型的,命好運氣才學好,撞到了伯樂或者天公的鼻子下,一把把你拎起來,你就是那個曠世之才。在古代,就仕途一條道,大家踴躍地往上擠,只要皇帝稍有作為,隨便一整就是“人才擠擠”,真正能幫到“天子呼來不上船”的能有幾人?不為五斗米折腰,那十鬥米、百鬥米折不折?

汲黯勸漢武帝愛惜人才,說他“求賢甚勞,未盡其用,輒已殺之。”然而,對漢武帝來說,人才是殺不絕砍不盡的,想為五斗米折腰甚至賣命的多如過江之鯽,根本不必擔心人才斷檔。筆者認為漢武帝的人才觀那是相當實事求是的。

帝王家摧殘人才是平常事,一是因為壟斷就業市場,永遠不怕其他人寒心,就算自己再不得人心,只要大權在握,就永遠會有人送上門來,俗話說,樹起招兵旗,就有吃糧人,就是這個道理;二是比起諸多奢侈糜爛來,廢棄人才的經濟成本太低了,根本不必要心疼。在這樣的體制下,你給皇帝講什麼“萬馬齊喑究可哀”的大道理,他是堅決不認同的,把腦袋磕破了“我勸天公重抖擻”,皇帝則會認為你多管閒事,吃飽了撐著!

如果皇上“英明偉大”,再加上各種機緣巧合,說不定能混上個所謂的盛世。然而,仔細觀察,盛世之下,看起來像是人人濟濟,但充其量不過也是些循規蹈矩的人才,不會有什麼大才出現。

真正的人才時代是在亂世,亂世英雄起四方,競爭讓尊重人才可以落在實處,“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這才是人間正道。你小子想不給皇帝打工,你還能給誰打工呢?也許你確實有能力,甚至於比朝堂之上的那些人更有能力,但你如果不想出仕,那最終也只能是一輩子默默無聞。

在大一統體制下,“萬馬齊喑”是常態,如果不是萬馬齊喑,那麼天下真的就要亂了或者皇帝就要大折騰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會發現,天下人才井噴,哪裡會是什麼“萬馬齊喑”?分別是萬馬奔騰!

專制社會為何不愛惜人才,漢武帝認為人才殺之不盡,其道理是什麼

漢武帝時名臣汲黯像

素有辯才的汲黯在漢武帝一通搶白下,張口結舌,承認不能“以言屈陛下”。這就對了,因為劉徹坐在皇帝的位置上,站得高,看得遠,一下子就觸及到真理了。他才不怕因為殺戮太多,使得天下人害怕了,而使自己無才可用呢,只要大權在手,人才就會像雪花一樣的飄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