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為何不受項羽待見?為何蕭何能識英雄,並敢於為其下注

史海鉤沉:蕭何為何能識韓信

在亂世之中,韓信確實是一等一的人才,但他的溝通能力卻不是很好,他很孤傲,絕不願意從基層優越,然後讓上級慢慢地瞭解自己。這種人顯然用“懷才不遇”來形容是最貼切的,因為他們的才,都藏在心裡,別人確實很難遇到。

韓信為何不受項羽待見?為何蕭何能識英雄,並敢於為其下注

電視劇中的時候形象

韓信讓自己價值得到認可的辦法,其實很現代,就是跳槽,人才是跳槽跳出來的,人和商品一樣,使用價值是內在的,但價值或價格是通過銷售實現的。你覺得在現在的單位不值錢,那就跳槽吧。如果跳了無數次槽,處境依然沒有太大的改觀,那結論就比較傷心了,你確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才。

由於當時是個亂世,我們對項羽為何對這位當過他的執戟郎的韓信有沒有印象的原因不得而知,項羽是個英雄,心高氣傲,認為什麼都自己做的最好,個人英雄主義相當嚴重。尤其是他在鉅鹿一戰“破釜沉舟”,滅掉了秦軍的主力,舉世震驚。所以在他眼裡,可能就沒有人才。項羽自認為是超級“萬人敵”,對韓信這樣真正的“萬人敵”式的人才反而有排斥心理。安排韓信做執戟郎,這實在是大材小用,如果是,甚至是一種蔑視或者汙辱。

也許項羽沒有存心輕視或蔑視韓信,他如果知道韓信的才能,恐怕也不會讓他做這樣的事情。但以韓信敏感的性格,有受到侮辱的感覺也很正常。在後來的戰爭中,韓信表現得非常出色,把項羽打得落花流水,這裡面除了要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外,也有對項羽不能用己的一種報復的快感。

韓信為何不受項羽待見?為何蕭何能識英雄,並敢於為其下注

項羽不識韓信,致有垓下之敗

韓信曾對朋友說過:“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被楚而歸漢”。而“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韓信對項羽有很強的報復的意味,對自己價值的蔑視比起殺父之仇更讓人耿耿於懷,你看不起我,我就要用擊敗你的勝利證明我的能力,讓你懊悔到死!韓信能受袴下之辱,但不能受老闆漠視之辱,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不能忍常人之能忍,其卓爾不凡由此可見。

現代的職業經理人也常常有這種情結,在一個企業受到壓抑,跳槽到同行的另一家公司後,發奮努力異於平時,這都是要證明給老東家看看:是你眼瞎了,而不是我無能。

自古以來,有競爭,人才會有價值。當時天下大亂之際,像韓信這樣的軍事天才,輔漢則漢強,輔楚則楚強,兩大陣營的范增和蕭何都認識到了韓信的價值,韓信跳槽時,范增也派人追過,但范增追韓信是為了殺之,蕭何追回來是要封臺拜將,由此楚漢勝負定矣。

這倒不是說蕭何比范增聰明,而是蕭何知道劉邦能用韓信,而范增知道項羽不能用韓信。

韓信在漢營,他的處境依然沒有得到太大的改觀,成天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有一次居然犯了事差點被軍法處死,韓信只是死在臨頭,才喊:“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

韓信一輩子做的最對的事,就是沒事找蕭何閒聊。這其實也說明了蕭何的睿智,在公務如此繁忙的情況下,他竟然還能抽出時間和底層人物閒聊,他想借這樣的機會發現人才。而這是我們發現的,韓信唯一一次表現出會做人的例子。

韓信為何不受項羽待見?為何蕭何能識英雄,並敢於為其下注

蕭何月下追韓信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是真正的帝王麾下的龍、虎、狗。研究帝王術的人都知道,帝王的人才結構是:“龍虎狗,樣樣有”。張良是龍,張良本是韓國貴族,以“滅秦復國”為政治理想,只是想借劉邦的力量達成自己的理想,所以並不以功名為念,和劉邦的關係也是亦師亦友,劉邦對所有人都敢不敬,唯獨對張良不敢,終身只敢稱呼其字,不敢直呼其名;蕭何是劉邦平民時期的老朋友,更是一起創業的元老,是劉邦最信任的大管家,蕭何虎踞中軍,劉邦萬事放心。而韓信在前線攻城掠地,是標準的“功狗”。而後來他也以狗自況,“狡兔死,走狗烹”,就是形容自己。龍虎狗各有分工,張良“運籌帷幄”,分管戰略策劃;韓信“決勝千里”,分管經營業務;蕭何居中協調,一手抓財務,一手抓內部管理。而任何一個老闆有這樣的三類傑出的人才,其本身倒不需要太大的才幹,就能做成大事。

“蕭何月下追韓信”是膾炙人口的故事。劉邦在登基之後,曾經談起過“三傑”,說到蕭何,他的功勞是“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沒有提推薦韓信的事。如果追本溯源,韓信“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軍功章應該有蕭何的一半。若不是蕭何竭力推薦韓信,甚至以身家性命擔保,劉邦是絕對不會重用韓信的。

而劉邦也幾乎是在蕭何的脅迫下才對韓信委以重任。在重用韓信之前,蕭何曾反覆向劉邦推薦韓信數次,劉邦每次都搖頭,不肯答應。最後一次,蕭何跪下願以全家的身家性命向保舉,劉邦看到蕭何不惜冒如此風險舉薦一個年輕人,最後也為之動容。他情知蕭何如此做,必然是不會看走眼的,這才決定重用韓信。

蕭何推薦韓信,沒有任何的私心,完全是為了劉邦著想。蕭何是拿自己積累下來的所有的政治資本來換取劉邦對韓信的信任,這也是一種賭,但境界很高,風險則更高。

蕭何此舉,對韓信是有識,對劉邦是有忠,對自己則是有膽。任何一個企業,有這樣的人才,那絕對是這個企業的萬幸,絕不可以令其傷心。

蕭何不僅要求劉邦啟用韓信,還要他封壇拜將,正式向全軍宣告,給足了韓信面子,也換來了韓信對劉邦的死心塌地。

韓信為何不受項羽待見?為何蕭何能識英雄,並敢於為其下注

劉邦最終還是聽從了蕭何的建議,重用了韓信

蕭何策劃的封壇拜將儀式,不僅是為了劉邦,也是為了方便韓信日後的工作,軍隊要有戰鬥力,必須要有權威。若是在平時,權威要一刀一槍去拼去搶。但顯然韓信沒有這樣的機會,即便有,也是來不及了。於是就先搞這麼個儀式替代一下。更重要的是,是敲定一下劉邦的這一決策,劉邦既然答應了,以後想要反悔,那是絕無可能了。當然,蕭何也是將自己全部的籌碼全給押上了,這一賭,就賭出了一個大漢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