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兩次我們打輸了,可能現在大家都得叫某某五十六或某某信子

中日一衣帶水,歷史上恩怨交加。民國之前,我們一共有過三次大戰,幸虧前兩次我們都痛擊日本,把他們打怕了,要不然,很可能現在中華大地早就不再是華夏衣冠了,大夥早就得學著他們的樣子取4個字的名字,然後叫某某五十六或者某某信子了。

眾所周知,甲午海戰我們輸了。清王朝苦心經營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馬關議和,我們割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同時賠銀2萬萬兩。原來擬定的是3萬萬兩,要不是李鴻章在春帆樓外面的街道上被日本憤青打了一槍,考慮到國際輿論,這一萬萬兩,胃口甚大的日本人是絕對不會減的。

如果這兩次我們打輸了,可能現在大家都得叫某某五十六或某某信子

而且,自甲午戰之後,按照教科書的說法,我們的半殖民地社會又加深了一層。而日本在獲得鉅額的戰爭賠款後迅速走上了現代化國家的道路。我們則依然在艱難困苦中緩慢爬行。再後來的抗日戰爭,日本全面侵華,其實從甲午海戰的時候就註定了是個必然的結局,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日本對我們窺視之心由來已久。早在唐朝,中日之間就爆發了一次著名的戰役,白江口海戰。這是日本第一次挑戰一個大陸國家。

當時唐朝正值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之間,按照杜甫的說法“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那時候,唐朝國力強盛日本還不敢明目張膽的合唐朝玩,它與唐朝的戰爭主要通過代理人進行,分別援助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國家。日本援助百濟,唐朝援助新羅。

如果這兩次我們打輸了,可能現在大家都得叫某某五十六或某某信子

公元 659年,百濟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李治派蘇定方率軍13萬徵百濟。百濟轉而向日本求援,日本遂於公元662年,傾全國之力借百濟之手抗衡唐朝。公元663年8月,唐、新羅的水軍和日本、百濟的船師在白江口水面相遇,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當時日本戰船有400餘艘,唐、新羅聯軍只有170艘,但是,最後由於日本和百濟方面盲目自大,結果大敗,400餘艘戰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死,百濟滅亡。

此後,見自己根本不是唐朝的對手,日本迅速改變策略,開始與唐朝睦鄰友好,先後派遣多名遣唐使來唐朝學習,歷史教科書上著名的阿倍仲麻呂就是當時派來的遣唐使之一。這樣,中日之間和平安定的局面持續了很多年。

如果這兩次我們打輸了,可能現在大家都得叫某某五十六或某某信子

直到明朝萬曆時期,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日本,結束了日本的戰國時代。野心極度膨脹的他又打算進攻中國,而進攻中國第一步就是要拿下朝鮮半島。

1590年他致信朝鮮國王,要求借道進攻中國,遭拒絕後,1592年4月,出兵朝鮮,同年12月,明朝派出將領李如松率軍入朝。第二年,連克平壤、開城。4月,收復漢城。此時,日軍眼看支持不住了,提出議和停戰。明朝從來就沒把日本放在眼裡,答應了。

可數年之後,日本自感元氣恢復,又於1597年,再次派遣大軍侵朝。明朝方面此次則派出陳璘提督水師,副將鄧子龍援朝作戰。雙方最後在露梁水域進行決戰。此一役,日本損失慘重,海軍統帥小西行長僅以身免。明朝方面則水師副將鄧子龍戰死,朝鮮方面一代名將李舜臣戰死。

如果這兩次我們打輸了,可能現在大家都得叫某某五十六或某某信子

但是這一仗打出了氣勢,打出了軍威,徹底消滅了日本侵略朝鮮,侵略中國的野心。隨後,豐臣秀吉壯志未酬,病死日本。德川家康取而代之,轉而奉行閉關國策,日本進入江戶時代。中日之間再次實現戰略平衡,恢復到和平發展時代。

直到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自感國力強盛,又轉而挑戰中國,爆發了甲午海戰。這一戰,我們輸了,這曾讓日本人欣喜若狂,尤其是戰敗賠款2萬萬兩白銀,那是日本很多年的國民收入,自此,日本走上了戰略擴張的道路一去不再回頭。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最終無條件投降,但是根植在日本一些人心中的軍國主義思想揮之不去。

好戰必亡,忘戰必危。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努力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