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失荊州”的原因主要有哪幾方面?

潘帕斯的呆呆開小跑車

回答一下。關羽失荊州的原因,我認為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大意失荊州。關羽在年盡花甲還能“斬龐德,擒于禁”,水淹七軍。本身就是自身實力的體現。但是,孔明在入川前提醒關羽要“外結孫權,北據曹操”,維持孫劉聯盟。可是關羽自認天下無敵,剛剛又獲得大勝,羞辱東吳和親的使臣,以及孫權和東吳將領。這就為東吳的偷襲埋下伏筆。當陸遜白衣渡江,關羽大意的認為陸遜名聲不顯,不是其對手,故而不在防備江東,最終荊州丟了。

第二,將帥失和。關羽生性桀驁,對糜芳和傅士仁的過錯重罰太大,而且還聲稱取下樊城後再處置二人,最後二人被孫權策反。另外,劉封和孟達,多次受到關羽的嘲笑和看不起,使得在關羽被困後,怕解救關羽被報復,因而不敢出兵解救關羽。

第三,大局觀和思路不明。關羽沒有大局觀,在與東吳失和的情況下,貿然帶領主力北伐,將重要的荊州大後方,處在無人守備的狀態。另外,感情用事,孤傲自負,沒有全局觀念的性格弱點,使得最後失敗。

第四,劉備原因。劉備用自家兄弟關羽來守荊州,劉備不清楚關羽的弱點嗎?肯定知道。奪取益州和漢中後,沒有及時的派人替換關羽或者給荊州地區派遣增援。在關羽北伐後沒有及時的提供援助,雖然,西川離荊州路途遙遠,無暇顧及。但是,自關羽被殺,也沒看到西川地區對關羽的援助,不排除“陰謀論”的可能。但是,這是劉備集團的一大失誤。

一家之言,供參考。


龔小胖子

談到關羽大意失荊州,很多人肯定會認為,主要原因是關羽太過於驕傲,不把陸遜放在眼裡,結果造成了這麼一個千古遺憾。但筆者認為,關羽剛愎自用的性格是一個原因,但本質上,失荊州的主要原因是蜀國的戰略制定者——諸葛亮的戰略失敗所導致的。

魏蜀吳三分天下的戰略思想來自於諸葛亮的《隆中對》,其中有這麼一句話“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客觀地講,隆中對的天下大勢分析的非常透徹,這也成為劉備建立蜀國的指導性戰略方針,問題出在天下有變之後的戰略取向上,即在蜀國戰略反攻期,一是利用找到政治聯盟的力量;二是兵分兩路,犯了兵家大忌,結果必然失敗。另外,什麼是天下有變?諸葛亮對天下有變這個情況並沒有作出說明,筆者的覺得應該是曹魏集團出現內訌的時候。

通過上帝視角我們進一步分析,劉備通過赤壁之戰,孫劉聯姻結盟,獲得了荊州立足之地,然後取益州,成三足鼎立之勢。但荊州畢竟是從孫權手中借來的,且荊州處四散之地,兵家必爭,在冷兵器時代,地形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蜀國未來的發展方面不是北面,因為秦嶺、漢中一線易守難攻,交通不便,且人口、資源稀缺,此方向當為防守,而戰略出擊方向應為荊州。  

另外,從政治上分析,孫劉聯盟並不穩固可靠,依賴外交、推諉、敲詐無濟於事,必須要有軍事強力震懾東吳。因此,該時期的蜀國最優戰略選擇應為快速佔領益州、並加以鞏固內政;以部分兵力佯攻漢中,以攻為守牽制曹操;主力移師荊州,加強關羽,確保荊州;與吳國達成戰略合作分成協議,吳國北攻合肥,蜀國攻擊襄樊,達成戰略配合,使曹操不能兼顧,以削弱曹操,控制孫權,壯大劉備。

但事實上卻是劉備將戰略進攻方向定位於漢中,結果既耗損兵力,又浪費了寶貴的時間,致使荊州成為蜀國的突出部,但兵力卻相當單薄,成為吳、魏攻擊點。

漢中之戰是東漢末年群雄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由於漢中是益州北方的一個郡,接近三輔地區,而且易守難攻,因此劉備在214年平定益州後,於217年北攻佔領了曹操的漢中,戰事維持了兩年。最終,劉備佔據漢中,在秋天自立為漢中王。這就是後來著名的京劇定軍山,以及楊修雞肋被殺的典故來源。

事實上,曹操在這場戰略博弈中是最大的受益者,因為他以較少的兵力穩住了南部防線,北征烏桓,內平叛亂,並且擊敗關羽,化解了最大的邊境威脅。吳國其次,重新取得荊州的統治權,領土大幅擴張,實力大增。蜀國是徹底的失敗者,儘管費盡千辛萬苦得了漢中,但損失了荊州,失去了逐鹿中原的戰略機遇,關羽集團被消滅,實力大減,為後來的彝陵慘敗埋下了伏筆。

(歡迎對歷史感興趣的讀者關注並且積極評論呢!)


同濟天下



一,荊州居中國之中,又當長江中上游,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其於蜀漢,至關重要。吳與蜀關於荊州歸屬一直存在矛盾。劉備取西川,原留諸葛亮守荊卅。但龐統戰死,諸葛亮不得不前去西川輔佐劉備。留誰守荊州,是當時一重大抉擇。劉備暗示留關羽。其時,按在蜀漢的地位和個人的素質,關羽是不二之人選。但諸葛亮不放心,問關羽,若曹操來攻如何?關羽答,以力拒之。諸葛亮又問,若曹操和東吳同時來攻如何?關羽答,分兵拒之。諸葛亮說:"若如此,荊卅危矣。我有八個字,將軍牢記,可保守荊卅。"關羽問,哪八個字?諸葛亮說:"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關羽說:軍師之言,當銘肺腑。"諸葛亮仔細為關羽配備了文臣武將之後,才走。

二,諸葛亮走後,東吳來人,給孫權的兒子和關羽的女兒來提親。這本來是修好的意思。如果關羽答應,或不答應而以婉言謝絕,也就不會有後來的荊州之變了。但關羽卻說:"我的虎女焉能嫁予犬子!"這句話的性質是相當惡劣的。普通人之間,也足以把對方傷透。何況孫權是一方諸侯,堂堂的東吳之主呢。後來的偷襲荊州,雖於道義上有欠,卻也是事出有因的。在這件事上,關羽不僅失於驕傲自大,也失於明智,是荊州之失的主要原因。

三,平時不團結人。臨時又用人不當,是關羽失荊州的重要原因。劉備收劉封為義子時,關羽表示反對。導致關羽危難時,鎮守上庸的劉封和孟達拒絕出兵援救。又,關羽奉命出兵伐襄陽,令傅士仁,糜芳為先鋒。因二人大意,致失火。關羽大怒,欲斬二人,經人說情,才各杖四十軍棍,摘去先鋒印信,罰糜芳守南郡,傅士仁守公安。並且說,"若我得勝回來之日,稍有差池,二罪俱罰!"這又犯了一個致命的大錯誤。以致後來荊州丟失,關羽派人向此二人處調兵,二人不僅未發兵支援,反而投降了東吳。又,關羽派潘浚守荊州,隨軍司馬王甫說,潘凌這人忌而好利,不可任用。應以趙累代替他。趙累忠誠廉直,用他才可保萬無一失。關羽未予採納。直接導致了後來的荊州失陷。如果關羽以趙累換掉潘浚,荊州不會被呂蒙偷襲成功。縱使偷襲成功,有上庸,南郡,公安三支兵支援,關羽仍能反敗為勝,收復荊州。可惜,由於他平時不注意團結人,戰時又用人不當,以致危難來臨,孤立無援,自已身敗名裂,也把蜀漢好不容易爭來的大好形勢毀於一旦。


WM曉奇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關羽失荊州,原因在於其兵力不足,劉備和諸葛亮先後入川,幾乎把所有的荊州精銳都帶走了,荊州在遭遇戰亂之後,人口下降很厲害,兵源不足。我們可以看到關羽帶兵攻打襄陽時荊州兵的戰鬥力和總數都有很大的下滑,因為荊州根本就沒有多少精銳了。我們可以看到,關羽打下襄陽和水淹七軍靠的都是計謀,其軍隊正面和徐晃打的時候就不行了。

第二個在於劉備的人事安排有誤。荊州很大,北有曹操東有孫權,如果只守的話就已經需要很多人手了,此時還要進攻襄陽,人手明顯不足。劉備在稱王后,完全有時間派一個甚至幾個得力干將去荊州幫助關羽。這時候劉備手下是有足夠的人才的,但劉備沒有這麼做。

第三在於關羽自己的用人不當,如果安排一精明能幹之人留守,或許江陵就不會不戰而降。只要江陵不丟,南郡的糜芳和公安的傅士仁就不會也不敢投降。

第四,派去求援的人選有問題。關羽或許會看不起劉封,但是關平絕對不會這樣,因為他們二人都是義子,如果是關平去求援,劉封基本上就不會有遲疑,而是直接出兵,試想你看到過命兄弟逃出重圍來求援,你會無動於衷?


看球人

關羽丟失荊州,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歷史的偶然,丟失荊州直接導致了蜀漢政權的衰老,讓三國鼎立的局面進一步相持不下。


那麼丟失荊州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1,關羽輕敵冒進,在無劉備諸葛亮命令的情況下,輕敵冒進,攻打樊城。致使荊州大本營防禦空虛,給了東吳可趁之機。

2,關羽性格傲嬌,作為當時天下第一猛將,他的確有這個資本,過於小看所謂的“江東鼠輩”致使對東吳重視不夠,防禦不足。

3,外敵強大,如果說前兩點是關羽本人的主觀原因,從第三點開始則是客觀原因。曹操孫權聯合攻打關羽,荊州軍哪怕是再精銳,也抵擋不了天下兩大諸侯的全力圍攻。

4,蜀漢政權內部矛盾,上庸新城劉封孟達坐觀關羽失敗,不發兵救援,致使後期關羽兵敗如山倒。

5,蜀漢荊州與西川未構建快速高效的通信,致使荊州已經徹底丟失後西川方面才收到消息。古代最快速的信鴿和長江小船通信都未運用起來。

6,最核心的原因,整個戰略失誤,在劉備取得西川和漢中以後,整個蜀漢政權就應該想到東吳對於荊州絕對不會善罷甘休,應該針對荊州做出戰略性大調整。當時蜀漢內部就有人提出:還荊州給東吳,撤回荊州精銳,趁曹操新敗,全力發兵攻取雍涼,成強秦之勢。


所以說關羽丟失荊州,有個人偶然因素,也有歷史戰略失誤的必然因素,不能全歸咎於關羽。試想就算關羽不冒進北上,曹操孫權兩家來犯,丟失荊州也是早晚的事情。諸葛亮的隆中對把荊州的戰略優勢過於放大,卻忽略了荊州的戰略劣勢:四方來犯之地,以此為根據來北伐,東吳的威脅太大。


嬌羞帝老師

關公大意失荊州,只是表面現象。原因還在於三國之間相互制衡。


1.三分荊州。荊州位居中心地帶,位置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共有8個郡。赤壁大戰以後,曹操北還,還留有襄陽、南陽兩郡,劉備受讓荊州牧,共得了四郡加江夏、南郡兩個郡一部分。而赤壁之戰功勞最大的東吳,卻只得了江夏、南郡的一部分,後來為了緩解曹操帶來的壓力和孫劉聯盟,把南郡一部分又借給了劉備。因此孫吳是很不甘心的。這就理下了炸藥。


2.劉備發展太快。三國本就是相互牽制的態勢,誰強就會被另兩家聯合對抗。當時力量對比變化過於迅速。赤壁大戰之前,劉備最弱,曹操最強。而赤壁之後,劉備佔領荊州大部。又西取益州。真正形成鼎立之勢。但還沒完。曹操親征張魯奪取了漢中,留下夏侯淵和張郃。劉備趁曹操北還,襲取關中。而關羽從荊州響應,北上襄樊,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因為離許昌很近,嚇得曹操想遷都。此時,劉備的勢力已經成為最強了,必然成為另兩家的眼中釘。


3.孤軍奮戰。關羽不是大意。關公在北上之前,在荊州作了精心部署,設立烽火臺。但關公想不到,自己三面受敵。

一是曹操方面,正面戰場,自必說。而且對手加入了司馬懿。司馬懿給曹操出主意,暗通東吳。司馬懿的主意曹操一般不用,因為猜忌他,但這次卻用了,一試還挺靈。

二是東吳方面,此時暗通曹操,謀取荊州。算計他的是呂蒙和陸遜,兩位大都督,連哄帶騙,白衣渡江,抄了關羽後路。


三是劉備方面,益州這邊劉備在準備稱帝,而且千里之遙,沒料到形勢突然從大勝到大敗;同時,荊州除了關羽,盡是無能之輩,關鍵時刻掉鏈子,連劉備的小舅子糜芳都叛變了,孟達、劉琦見死不救,這些都湊一塊兒了。

最後才是關羽自身的問題:過於驕傲,看不起人,對手下特別是將官比較苛刻,讓人心生怨恨。


無限輪迴

“大意失荊州”,這句話已經說的非常明白了。整個失荊州的過程,可以從三個層面來分析:



1、外部問題。此時荊州的形勢是什麼?北方有曹操,東邊有孫權,都不是可以輕視的。而關羽則把主要目光全部放在了曹操身上,對於東吳方面,由於受鴿派的魯肅和表面鴿派實際上比周瑜還鷹派的呂蒙影響,他是基本忽視的,甚至引以為盟友。



在打襄樊受阻的時候,關羽病急亂投醫,居然寫信請孫權出兵援助。結果這下讓孫權徹底知道了荊州的虛實,早就心懷吞併荊州的呂蒙立刻白衣渡江,抄了他的老家。

2、內部問題。諸葛亮入川以後,關羽就成了荊州的老大。但是這個老大當的並不好,對手下人如傅士仁、麋芳等人比較刻薄,甚至還揚言打完襄樊回來就收拾他們。這樣的人來負責一場本就有些冒險意味的戰役的後勤,到底還能有什麼質量就可想而知了,更遑論身為劉禪舅父的麋芳最後投降孫權了。



3、個人問題。這其實是最主要的原因。關羽根本就不該發動這場冒險的戰爭,因為他根本的違拗了諸葛亮的戰略。而且由於他過分的剛愎自用,使得他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在這個時候最應該提防的不是曹操而是孫權!



在平日裡給孫權的書信裡,關羽是無比倨傲的,在他眼裡孫權不過是個小兒而已。對待手下人,他也逐漸失去了早年他愛兵如子的優點,對手下人動輒打罵。這樣的主帥,怎麼讓人愛戴他呢?又怎麼會不打敗仗呢?



青言論史

首先是破壞了諸葛亮制定的戰略方針,才導致的失敗。

鑑於荊州的重要性,劉備集團經過反覆考慮,才最終決定由關羽來鎮守。

諸葛亮當時制定總的戰略是:北拒曹操,東聯孫權。也就是說天下第二強和第三強進行聯手,共同進攻最大的敵手曹操。

關羽破壞了這個戰略方針,對孫權始終保持強硬的立場。

本來孫權為了緩解雙方的緊張氣氛,準備和關羽聯姻,關羽卻說虎女焉能嫁犬子。在關羽的眼中自己是一隻老虎,堂堂東吳之主孫權竟成了一隻狗。

什麼叫外交?外交就是用最漂亮的詞彙來做最骯髒的事。什麼叫外交辭令?就是不管要做再壞的事,也要用最美的詞彙來表達。

然而關羽卻不屑於和孫權集團保持良好的互動,以維持雙方的合作局面,最終為他的死埋下了禍根。

其次是劉備在西部戰場的節節勝利,打破了整個戰略平衡。

劉備從荊州出發,先是拿下了四川,接下來又攻漢中。

本來在三國中間,劉備是最弱的。這幾場戰事打下來,劉備的地盤迅速擴大,變成了三國中間的第二強,對孫權構成了潛在威脅。

《三體》中間有一句話:毀滅你,與你無關。大國消滅小國沒有理由,只是因為你太弱小了。

作為成熟的政治家,孫權是明白這個道理的。北方已經有了一個強大的曹操,已尾大不掉。現在西方有冒出來了一個後起之秀劉備,兩面受敵,這是倔強的孫權沒有辦法接受的。

夾在兩個強大的政治實體之間,永遠都是最難受的。並且你永遠都不知道,對方什麼時候會向你發動進攻。

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這才是孫權派兵奪取荊州的主要原因。

只有削弱敵人的力量,才能保證自己最大的安全。

最後是關於自己的性格,導致了自己悲劇的發生。

德國在一戰二戰中間的悲慘命運,兩次證明了一個觀點,永遠不要選擇東西兩線同時開戰,要集中力量在一個點上進行突破。

當時劉備剛剛拿下漢中,四川的當地士族和豪強對劉備的統治並不十分配合。也就是說,劉備在這兩個區域還要保持一個高壓態勢,既要想方設法穩定自己的統治,又要隨時保持對判叛亂的鎮壓。

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備不可能派出兵力來策應關羽的北伐。關羽的北伐又抽調了荊州的大部分兵力,導致防守薄弱,給了東吳可乘之機。

關羽不關對自己的部下,還是對東吳都顯得過於刻薄,樹敵太多。因此,孫權的軍隊在進攻荊州的時候,就特別賣力。同時當時負責荊州防務的糜芳和傅士仁,與關羽關係向來不好,最終選擇投向了孫權,這就斷了關羽的後路。

在當時的情況下,關羽的最好選擇是選擇防守,而不是為了爭奪功勞,進行北伐。戰爭中間最怕的就是冒險,因此孫子兵法中說:多算勝,少算敗。也就是說,戰前準備的越充分,考慮的因素越多,越有可能勝利。

荊州是兩面受敵,貿然出擊,會導致後方不穩和防務薄弱。這就給了孫權進攻的機會,他當然不會放過。

要從整體戰略格局上去考慮問題,而不是爭取一城一池之得失。這就是關羽犯的最大的錯誤,進攻不成,反而丟了性命。最終丟掉了荊州,讓諸葛亮在隆中制定的戰略,最後破產。


新知傳習閣

關羽失荊州的主要原因,可分為內部和外部兩方面原因。

1、內部原因,關羽貿然攻魏,用人不當。

劉備打著漢室後裔的身份,以匡扶漢室為名號,出師有名佔天時之利。關羽攻打樊城之時,恰好趕上天降暴雨,關羽藉助漢水暴漲水淹了龐德大軍。一時的勝利,造成了關羽的自傲,輕視孫權,與孫權在外交上疏於往來,這完全違背了諸葛亮“聯吳抗魏”的計劃。

關羽出戰樊城前後,安排傅士仁和麋芳駐守後方城池,此二人因為沒有做好後勤的保障工作,被關羽嚴厲責罰,並聲稱取得樊城後要治罪於二人。關羽即已不信任二人,仍然讓此二人駐守後方兩郡,給了二人叛變東吳的機會。二人的叛變是關羽失去後援的保障和支持。

蜀國內部人員不和,在關羽敗走麥城後,劉封、孟達拒絕支援關羽。

2、外部原因,蜀、吳兩國的外交破裂。

劉備起兵以來沒有固定的根據地,在赤壁之戰後,孫劉開始了長期結盟,劉備向東吳借取了荊州之地,以作發展。後劉備入蜀,取得益州之地,孫權便想要回荊州,卻一直被劉備已藉口推脫不還,因此,孫權一直惱火在胸,想伺機收回荊州之地。


七樓看星空

關二爺戰敗被殺是三方勢力亂戰的結果。說起來三方人士都有責任。

蜀國的責任人有以下幾點:

第一,就是關二爺狂妄自大,目中無人,單獨北伐,後方又不留精兵猛將,導致被吳兵偷襲。而且應變能力差,讓東吳亂傳消息擾亂軍心導致逃跑士兵太多。而且一意孤行硬以殘兵去奪回荊州結果被圍麥城,而被擒殺。

第二,就是傅士仁和糜芳的不戰而降導致荊州輕易快速歸東吳所有,而且斷了關二爺入川的歸路,直接害死關羽。

第三,就是劉封孟達的不救援。上庸城離麥城最近,而他們的落井下石拒絕出兵支援直接導致關羽被殺。

吳國的責任有以下幾人:

第一,就是呂蒙,他裝病麻痺關羽,然後白衣渡江偷襲荊州,並且軍紀嚴明,得荊州民心。還利用關羽使者擾亂軍心,直接減少了關羽士兵數量。最後在麥城將其擒殺。

第二,就是陸遜,陸遜代呂蒙都督,首先向關羽示弱送禮,拼命吹捧使得關二爺麻痺大意而不加防範,直接丟了荊州。

魏國的責任人有以下幾個:

第一,就是徐晃。徐晃的指揮得當大敗關羽的荊州兵,使得關羽損失慘重而無力搶回荊州。

第二,就是曹仁的拼死抵抗。曹仁死守樊城拖延了關羽的進軍速度,拖住了關羽大軍。為徐晃的援軍到來和東吳突襲荊州起到了最大的幫助。

第三,就是于禁和龐德的失敗,成就了關羽水淹七軍的美名,也助長了他的囂張氣焰。這讓關二爺輕易相信東吳的無能而疏於防範,造成了失敗。

關羽的失敗是多方面的,不能歸咎於一人。可是這次失敗也極大給弱小的蜀漢以致命一擊,也造成了連環的惡劣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